資源簡介 七大洲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比較一、七大洲自然環境1.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征:歐洲: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冰川地形廣布。亞洲 :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北美洲: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南美洲: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2.七大洲的氣候特征:歐洲氣候的主要特征: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征。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亞洲氣候的主要特征: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氣候顯著。東亞、東南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干旱地區。北美洲氣候的主要特征: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于北溫帶。由于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 大洋洲氣候的主要特征: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余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 南美洲氣候的主要特征: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 非洲氣候的主要特征: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 南極洲氣候的主要特征:酷寒、風大和干燥。3.七大洲的水系特征:歐洲:河流比較短小。有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亞洲:發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狀水系。有恒河、印度河、湄公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里海、咸海、死海、貝加爾湖。大洋洲:河流源于澳洲大陸東海岸的大分水嶺。墨累河,艾爾湖。北美洲:密西西比河、圣勞倫斯河、五大湖。南美洲:河流源于安第斯山脈和亞馬遜平原南北側的山地與高原,湖泊少。亞馬孫河、拉普拉塔河。非洲:東非大裂谷一帶多河流湖泊,許多水系為輻散中心和輻聚中心。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坦葛尼喀湖、維多利亞湖。南極洲: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例題1. 材料1:墨西哥山地高原面積大,中部是墨西哥高原,沿海分布狹長平原,境內多火山、地震。首都墨西哥城地處墨西哥高原,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墨西哥是拉美最大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國,石油、制造業、服裝等較發達,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和中國。材料2:墨西哥簡圖 (1)墨西哥位于 (東、西)半球,境內山脈③屬于 山系。 (2)簡析墨西哥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原因。 (3)墨西哥主要的能源礦產是 ,該能源從其西海岸運輸到中國需經過 洋。 (4)簡述墨西哥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西 科迪勒拉(2)位于熱帶,冬季溫和。海拔較高,夏季涼爽。(3)石油 太平洋(4)位于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或者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例題2.非洲東部近30年來,至少每平均10年會出現一次饑荒。最近一次是2011年,受災人數高達1240萬。除了人為因素外,還與當地哪項氣候特征關系密切( ) A、氣候復雜 B、全年炎熱 C、降水年際變化大 D、降水地區分布不平衡二、七大洲人文環境1.七大洲人口(2017.3):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歐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人口問題: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問題。非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低齡化。北美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南美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人口問題:城市人口過多。大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占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人口問題:人口過少,勞動力不足。南極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2.七大洲自然資源:亞洲: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發電量可達26000億千瓦時,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歐洲: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3 9 %,占世界總面積的23 % ,西部沿海為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漁場。非洲:經濟極其落后落后,以出口農產品為主。北美洲: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30%,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占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占世界的34.7%,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南美洲:石油、鐵、銅等儲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積占到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草原面積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漁業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大洋洲:礦物以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和鳥糞石等較豐富。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產松樹、山毛櫸、棕櫚樹、桉樹、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多種珍貴木材。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新西蘭附近海域為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鰻、鯖和鯨等。南極洲:石油、天然氣豐富。3.七大洲環境問題:南美洲:生物多樣性銳減,溫室效應加劇,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原因:森林資源正遭到過度砍伐。北美洲:水污染、核污染、化學污染,以及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空氣和噪音污染,土壤污染(侵蝕、農藥和化肥污染,酸雨污染等)。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造成的。大洋洲: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措施:加強牧區管理合理放牧。外來物種入侵,導致大量原生動植物滅絕;措施:加強物種引進監管制。大堡礁珊瑚退化嚴重,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甚至滅絕;措施:加強保護,減少污染。非洲:森林面積減少;土地嚴重荒漠化;生物多樣性不斷缺失;水土流失導致耕地出現退化;面臨著水短缺問題。造成原因:因為生產力水平低,農牧業生產落后,隨著人口的猛增,食品供應越來越短缺 ,人們只能用單一原始的方法向自然掠奪,人類對土地和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許多地區土地利用不當,缺乏管理和規劃,為了耕種,人們破壞森林和牧場;為了增加畜牧業收入,牧場載畜量不斷增加,由于過度放牧,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歐洲:生物多樣性持續惡化,水和空氣質量令人擔憂,垃圾無法有效再生利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造成的。亞洲: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的短缺;石油、煤、天然氣等能源危機。環境問題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快原因造成的。南極洲:①冰蓋變薄,消失;原因:氣候變暖;危害:海平面上升,各地出現氣候異常現象。②臭氧層空洞;原因: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劑,破壞了臭氧層。危害:臭氧層被破壞后,來自太陽和宇宙空間的大量射線可以直達地面,殺傷地球上生物的皮膚,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上升。例題1. 讀“大洋洲輪廓圖”,回答下列問題。(1)E所在的地形區為 ?,這里河流少,但地下水 ?,有自流井,因此這里叫 ?。(2)澳大利亞通用的語言是 ?語,從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澳大利亞是個 ?國家。(1)中部平原 豐富 大自流盆地 (2)英語 地廣人稀 例題2.非洲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首要問題是( )A、生產水平下降? B、糧食與環境問題? C、自然資源短缺? D、環境與資源問題例題3. 北美洲的人口約占全球的5%,二氧化碳排放量卻超過25%。其原因之一就是龐大的用電需求,大量燃燒煤等燃料發電。這與北美洲的哪項區域特征關系密切( ) A、自然條件優越 B、農業生產專門化 C、工商業發達,城市人口比重高 D、經濟發展不平衡例題3.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城區降水比郊區多60毫米,相當于每年多了一場暴雨,形成了城市“雨島”。形成城市“雨島效應”的原因不可能是( )A、城區空氣下沉 B、城區固體塵埃增多 C、城區空氣上升 D、城區氣溫比郊區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