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目標1.認識到在我們的成長中,思維獨立性伴隨著思維的批判性。2.認識青春期的創造潛能。1、怎樣理解思維的獨立性?p92、思維批判性的表現是什么?p103、思維批判性的積極意義與要求有哪些?p114、如何開發創造潛力?P12-13探究一:發展獨立思維 http://cul.qq.com/a/20160926/021862.htm▲1:怎樣理解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獨立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獨特,而是意味著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接納他人合理的、正確的意見。探究二:培養批判精神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IyMzY0Nw%3D%3D&chksm=84ab4c73b3dcc565e44725e849a19ab66c36a5cc36829500d614a22e0d0140b591c3963d2d8f&idx=1&mid=2651500483&scene=21&sn=60ee9f65c2ab37b0487edb9ef12e0c5d2:思維的批判性的表現是什么?(1).表現在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2).敢于發表不同的觀點;(3).敢于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4).敢于向權威挑戰。▲3、思維的批判性的積極意義與要求有哪些?意義:(1).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探索解決方案;(2).能調動我們的經驗,激發我們新的學習動機,促使我們解決問題,改進現狀;要求:批判不僅要有質疑的勇氣,有表達自己觀點、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而且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樣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探究三:開發創造潛力觀看視頻,思考該如何全面認識創造潛力?山東省首屆青少年機器人創新大賽中國教育全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4:如何開發創造潛力?(1).爭當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好少年;(2).關注他人與社會,看重創造的意義和價值,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創造者。(3).創造離不開實踐。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離不開勞動和創造。社會實踐是創造的源泉,給了我們廣闊的創造空間,激發我們創造的熱情。 課堂小結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發展獨立思維:培養批判精神:開發創造潛力:認識表現及意義開發完成助學p5-7頁課堂達標。訓練達標高考作文素材:批判精神不等于“我不信”時常發現身邊有一些偏執而又矛盾的年輕人: 他們好像對這個社會有點“怨氣”,覺得許多事情“不單純”“有內幕”。看到好人好事,會陰陽怪氣地說“沒準是為了追名逐利”;看見街頭執法,會先入為主地斷定“城管沒一個好人”;見到有人走紅,就要揣測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誰”……他們總在懷疑,懷疑每個事件背后的動機。 然而這些年輕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謂的“良言”。聽到別人說“讀書沒用,遠不如搭人脈、搞關系”,他們會覺得很有道理;發現有人通過玩弄權術、阿諛奉承得到晉升,他們便將其視為成功的密鑰……他們容易輕信,輕信他人口中的“捷徑”。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我們到底應該懷疑什么,應該相信什么?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我們究竟怎樣才能保持自身辨別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青年人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性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有兩點。一是懷疑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方式,但批判精神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我不信”,更不是網上一些“噴子”的見誰“懟”誰,而是在豐富的知識與實踐經驗積累之上作出的理性判斷。二是信仰是一種堅定的力量,但相信既不是所謂的“心靈雞湯”,也不是“意見領袖”的振臂一呼,更不是圓滑世故的“潛規則”,而是內心最崇高的理想與堅守。 不知道什么該信、什么該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年輕人不妨捫心自問,當你質疑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是否讀過《共產黨宣言》,是否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當你抨擊國家體制的時候,是否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否深入研究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學習、不積累、不思考,自己的腦袋只會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生也會隨之陷入迷茫。 與之相應,輕信旁門左道,大多源于急于求成。不少年輕人把精力用在鉆營討巧、結交奉承這些他們認同的“捷徑”上,希望借此早早成為“人生贏家”,可惜如此“捷徑”卻往往令人誤入歧途。畢竟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心渴望“速成”、一心熱衷于“質變”,往往是爬得越快越高、摔得越狠越慘。 懷疑與相信,二者不可偏廢。如果一味選擇質疑、不愿相信,就會滑向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邊緣。相反,若總是自以為是、偏聽偏信,則會陷入他人的陷阱、被人牽著鼻子走。在信息龐雜、誘惑繁多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批判的精神,需要撥開那些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東西,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個人的思考力、判斷力。在充滿懷疑、嘈雜喧囂的時代中,我們也需要信仰的力量,需要保持內心的澄澈,養一身浩然之氣,別被油腔滑調、世故老道浸染。 保持獨立思考,葆有一顆初心,相信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也批判這個世界的假惡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大腦去想、再付之行動,年輕的生命才更飽滿更有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教育全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mp4 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試用版.ppt 批判精神.doc 教育應培養孩子的質疑和創新精神.mp4 老梁:中國科幻作品奇缺是中國青少年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