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識記: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2.理解: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3.運用: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論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二)過程與方法1.理解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與辯證法、形而上學的關系。2.培養學生初步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1.通過對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2.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要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2.如何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各種形態。(二)教學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三、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講授法、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設備五、教學過程(一)情境創設,新課導入一位企業家接受采訪時說:“我過去生活擔子很重,所以我一心努力掙錢,可以說那時我是唯物主義者。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所以我現在是唯心主義者。”師:你們是否贊同他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呢?那么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什么呢?學生回答:略。教師補充,現在現在就來學習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講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教師:展示漫畫:甲乙二人在激烈的爭論?設問:甲乙二人的爭論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的?學生: 觀看漫畫,閱讀教材,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講解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的的觀點。學生根據教材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講授】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教師:講述唯物主義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一組: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生的本原是“火”;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第二組:約翰 道爾頓提出“所有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加森狄認為“原子就是物質,就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利特認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霍布斯認為“人是機器”。第三組:到了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生觀看課件,快速閱讀教材,探討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師:展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比較表,并對學生的回答做歸納總結。教師出示練習題并簡單講解。【講授】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教師:講述由于對意識理解的不同,唯心主義分為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第一組:王守仁的“心外無物”等;貝克萊的“存在即被感知”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等第二組:朱熹的“理在事先”;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還有生活中常見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學生觀看課件,快速閱讀教材,探討、分析出其觀點和實質。教師:展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比較表,并對學生的回答做歸納總結。(三)綜合探究,拓展延伸教師:展示辨析題: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學生:思考、討論此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提問并評析學生的觀點,強調回答辨析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思考】兩個對子教師:強調哲學上有“兩個基本”和“兩個對子”,并要求學生區分開易混淆的問題。展示圖示并詳細解析兩個對子的分歧和產生分歧的原因及兩個對子之間的關系。(四)課堂小結教師:展示本節課知識框架,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知識點,師生共同回憶講出所學知識點。六、教學反思這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思路清晰,特別是構建比較表,化雜亂為有序,對相似知識點較多的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混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表的方式進行處理,可起到化繁為簡的效果。但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內容理論性強,難于理解,再加上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又不夠新穎,聽起來比較枯燥乏味,以后我要在這方面多努力加強。七、板書設計第二課第2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唯物主義:1.根本觀點2.基本形態:(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哲)二、唯心主義:1.根本觀點2.基本形態:(1)主觀唯心主義(2)客觀唯心主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