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知識點匯總(全冊)1.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其中被研究的對象都是受力物體。2.力產生的條件: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學必記的三句話: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動←→靜、 快←→慢、 方向改變)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不能說改變形變或物體形變發(fā)生改變)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它們都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5.力(F):國際單位是牛(頓) ,符號是 N; 2 個雞蛋在手上對手的力大約是 1N。6.力的表示法有 2 種: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用一個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同光線一樣,這個方法叫理想模型法)7. 口訣為:一定點二畫線、三定比例四截線、五在末端標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寫尖邊。注:力的示意圖比力的圖示少了畫標度的過程。可以這樣記:示意圖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沒有圖示詳細;在同一個圖中,如果有幾個力的話要公用一個標度和力的作用點。 (作用點一定在受力物體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線段長度沒有半格的,也沒有一個格的,也就是說最少 2 個格,且是格的整數倍。8. 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叫彈性形變。產生條件或依據: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和拉伸。9.彈力的大小: F=kx 其中 F:彈力; k:勁度系數,和物體本身有關; x:形變量,即形變后的長度也原長的差。 即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額彈性強弱和形變量的大小有關。 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彈簧測力計 就是根據這個 原理 制成的 :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10.彈力的方向:與受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常見的彈力有壓力、拉力和支持力。11. 彈簧測力計又叫彈簧秤,可測重力和拉力。其使用方法為:看(量程)認(分度值和單位)調(調零,然后拉幾下掛鉤,避免彈簧被外殼卡住)測(拉力方向與彈簧軸線方向一致)讀(視線與刻度面板垂直)記(+單位)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 。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象: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注: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量程。 否則會損壞測力計。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的大小 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 質量為 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 9.8N。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 [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13.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大氣不會產生壓強。14. 摩擦力 (f)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類:摩擦力分為靜摩擦與動摩擦,其中動摩擦又分為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3)f滑= μN。其中f滑: 滑動摩擦力; μ :摩擦系數,與物體本身的粗糙程度有關; N:壓力(固體在水平面上,壓力 =重力)(4)滾動摩擦力的大小 也與物體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壓力的大小有關;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線上的外力的大小。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確定研究物體找參照物(施力物體)假設 f 不存在,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 f 與假定的運動情況相反。15. 摩擦力的應用: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 、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16. 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或者說,如果一個物體同時受到兩個力,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那么,能夠代替那兩個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求兩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這種方法叫等效替代法。17.功率(P):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 定義式 )P=W/t 推導式P=F ·V。單位:瓦(特) ,符號 W 還有千瓦( KW)和兆瓦 (MW) 1 MW=103 KW=106W 1 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較和速度大小的比較類似。18. 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既有能量。單位和功的單位一樣,都是 J。理解:能量表示物體做功本領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 ,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經做功。如:山上靜止的石頭具有能量,但它沒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19.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理解:有動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有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20.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動能21.動能與勢能轉化問題的分析:先分析 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決定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然后看動能和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如何變化,其中減小的一種形式的能必定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一個物體的動能的減少往往伴隨這它的勢能的增加)22.杠桿 : 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23.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 O 表示。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 L1 表示。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 L2 表示。注:動力和阻力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杠桿都是受力物體,故分析時,如不能確定動力和阻力時可隨意確定 1 個,這對研究問題沒有影響;力臂是 支點 到力的 作用線 的距離(力的作用線就是圖中力的方向)動力和阻力關于支點“ O”的旋轉方向是相反的(或簡記為:同側異向,異側同向)24.杠桿平衡: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 (傾斜靜止時也叫處于平衡狀態(tài) )25. 杠桿平衡條件: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26. 杠桿的分類:省力杠桿:L 1> L 2→F1L 1< L 2 →F1> F 2 費力省距離 L 1= L 2→F1= F 2不省(費)力不省(費)距離。沒有即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注:判定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或者做杠桿平衡類問題時,都要通過杠桿的力臂來判定。為了掌握力臂的關系,最好 先畫出杠桿示意圖 ,在圖中把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來,便于判定。力臂畫法口訣: 一找點 (支點) 二畫線(力的作用線, 就是圖中力的方向) 三作垂線段 (過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垂線段的長度即是力臂。最小動力的求法:先求最大動力臂: a:動力作用點確定了,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線段長即為最大動力臂;b 動力作用點沒有確定時,應看杠桿哪一點離支點最遠,則這一點到支點的距離即為最大動力臂。再畫最小動力:過動力作用點作最大動力臂的垂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動力的方向。27. 滑輪a.定滑輪: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實質: 等臂杠桿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b.動滑輪:定義:和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 (可上下移動,也可左右移動)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 動力臂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桿。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c.滑輪組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28.組裝滑輪組方法:首先根據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動) / F 求出繩子的股數。然后根據(繩子固定端) “奇動偶定”的原則。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29. 功的原理:a、內容: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b、說明:(請注意理想情況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功的原理是一個普遍的結論,對于任何機械都適用。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使用機械要省力必須費距離,要省距離必須費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使用機械雖然不能省功, 但人類仍然使用, 是因為使用機械或者可以省力 (滑輪組、 斜面)或者可以省距離(釣魚竿) 、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 ,給人類工作帶來很多方便。我們做題遇到的多是理想機械(忽略摩擦和機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機械: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 F S) =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 G h)30.機械效率( η):有用功( W 有):人們需要做的功,也就是為了達到目的人們 需要且必須做的功。額外功( W額):人們?yōu)榱诉_到目的 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主要是克服機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 總功(W總): W有與 W額的和。 η= W 有/ W 總× 100%<131. 豎直方向: F=1/n G 總=1/n (G 物+G 動) S=n hη= W 有/ W 總× 100%=G物 h/FS ×100%=G物/n F × 100%<132. 水平方向 F=1/n f S 繩=n S 物η= W 有/ W 總× 100%= f S 物/F S 繩× 100%= f/n F ×100%<1解滑輪組問題的步驟為:先找出繩子段數 n再根據方向選擇合適的公式根據一、一對應關系代入數據即可W有指我們的目的者,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所必須克服的功;W 總指能量的提供者, 滑輪組要想運動起來的能量是 一定是有繩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 。33. η=W有/ W 總× 100%= W有/ W 有+ W 額 × 100%=G物 h/G物 h+G動 h = G物/ G物+G動(由此可知動滑輪越輕, η越大)=G物+(G動-G動) /G物+G動=1-G動/G物+G動(由此可知物重越重, η越大)η= W 有/ W 有+ W 額×100% (由此可知, f 越小, W額越小, η越大)即同一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具有可變性 , 反之可以減小機械效率 (在選擇題中別忘記控制變量 )。34. 機械效率永遠小于 1(理想機械可以等于 1);機械效率和功率無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