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中考社會思品一輪復習品系列
20世紀的革命與戰爭年代
26.簡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b)
歷史與社會九上P11—16
1.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1)20世紀初,列強不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也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民族危機加重。
(2)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
(3)革命知識分子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也成長起來。他們接受西方政治學說,積極宣傳革命。
(4)各地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革命形勢風起云涌。
①l894年11月,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②1905年,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
東京成立,孫中山被選為總理。
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中,把革命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這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同盟會成立后,一方面宣傳革命理論和主張,另一方面頻頻發動武裝起義。
(5)清政府也曾試圖改革,實行“新政”和立憲,但都未觸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2.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時間 1911年10月—1912年2月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革命派 代表人物:孫中山
政黨 中國同盟會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國民黨的前身
指導思想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
性質 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有圖為《民報》發刊詞
主要事件和人物 武昌起義 ①(準備)在四川保路運動的影響下,湖北兩個重要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促進下,成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準備在武昌舉行起義。
②(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他們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各起義部隊在此匯合后,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等地。經過一夜激戰,起義部隊全部占領武昌。三日內,武漢三鎮光復。
③(結果)起義軍占領武昌后,成立湖北軍政府。此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
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
主要事件和人物 創建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的政策、措施: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財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發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③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被迫退位,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④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宣誓儀式上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2)(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同于后來袁世凱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
2.實現“平均地權”的事件:土地改革(1952年完成)。
3.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財富。
(1)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敢為人先、堅持不懈、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和斗爭精神。
(3)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
(4)開拓創新,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不斷追求民主進步的精神。
(1)都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
(2)都締造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3)都制定了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4)都維護了民主共和制度等。
4.孫中山和華盛頓并稱為“東西兩國父”的共同原因:
5.比較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異同。
比較點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不同點 性質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政治派別 資產階級維新派 資產階級革命派
政治主張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憲制 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斗爭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良 暴力革命
成果 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相同點 時期 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目的 都希望中國富強起來,挽救民族命運
主張 ①都主張向西方學習民主政治制度;
②都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領導階級 中國資產階級
影響 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傳播了先進的思想文化,促進了民族覺醒;表現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
結果 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沒有廣泛發動群眾,最終失敗,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共同啟示 ①資產階級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③照搬照抄別國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國情,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標志
成果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時間、地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
概況:
占領武昌,光復武漢三鎮,
成立湖北軍政府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南京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清朝覆亡
時間、地點:
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結果
意義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革命果實。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是剛剛邁人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鞏固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