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活動一 故事里的端午節 教學設計【活動目標】1.通過課前收集有關端午節由來和習俗的資料,了解和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及相關故事或傳說,從而激發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2.通過表演故事,盡可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大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藝與技能。3.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分工與合作的意識及團結、創新的精神。【活動重點與難點】1.重點:通過課前收集有關端午節由來和習俗的資料,了解和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及相關故事或傳說,從而激發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2.難點:通過本次活動,培養分工與合作的意識及團結、創新的精神。【活動準備】1.教師準備: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及圖片。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活動過程】一、直接導入,引出主題。1.出示圖片:粽子、賽龍舟。2.引出問題:同學們,你知道什么節日要吃粽子、賽龍舟嗎?3.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什么有賽龍舟的習俗?二、交流資料,鋪墊知識。1.學生小組討論課前收集的資料。2.你知道哪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3.播放多媒體課件,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A、出示屈原圖像,介紹屈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遺留下來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最為著名??B、講故事(1)端午節的由來—紀念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2)源于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浙江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3)插艾草的習俗據傳,明朝永樂年間北方人犯上作亂,于是皇帝派軍隊大規模掃蕩北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樂掃北”。明朝軍隊所到之處都是尸橫遍野,直殺得片甲不留。一天,官軍來到一個小村落,時近黃昏,只見村子不遠處迎面跑來一個婦人,她背著一個大孩子,領著幾個小孩子,婦人一見宋軍馬上掉頭要跑,士兵立馬上前拿出大刀,一個箭步上去就要砍。“且慢”一個將軍摸樣的軍人,一邊制止士兵放下大刀,一邊叫住了那個正想拼命逃跑的婦人和那群孩子,似乎彬彬有禮地問道:“請問這位夫人,請您回答我一個問題好嗎,如果您的回答不能使我迷惑了,我可以放了你和孩子們,怎么樣?”婦人看著前面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再看看身后的孩子們,面無懼色地說到:“請問吧。”將軍模樣的人說:“人家逃難,都是抱著小孩子,領著大孩子,可是你為什么和別人不一樣呢?在你背上的孩子比跟在你身后的孩子要大得多呀?”“我背上的大孩子,是我鄰居的,他的父母前些日子在外地做生意,遇上官兵被殺害了。今天聽說官兵要來我們村子,我看鄰居家的孩子可憐,沒有人帶他逃生,我只好背上他,領著我的孩子,我想讓他在我的背上感覺到他的母親的溫暖,萬一逃不出去,臨死的時候,這個孩子也會感覺到還是有人愛著他,沒有想到,我們還是沒有逃出你們的手心,要殺要刮,隨你們便吧。不過,對孩子你們下手要利落,不要讓他們痛苦,我的回答你滿意嗎?”將軍聽了婦人的話,點點頭說:“你的愛使我很感動,我放了你們全家還有你背上的孩子,今晚你可以回家了,不過你回家后要在你家的門樓上插上標志。”說著順手在路邊拔起一顆蒿草說道,“把這棵草插在你家門樓上,這棵草就起名叫艾(愛)草吧。”將軍吩咐士兵休息,明天進軍前面的村落。婦人聽了將軍的話,帶著孩子瘋狂地向村子里跑去。第二天黎明,官兵向前行軍,將軍再三叮嚀士兵,有艾草的人家一定不能殺。可是當士兵們來到這個小村子一看,家家戶戶都插有艾草,士兵們都看著將軍等候命令,將軍想了一陣,然后一聲令下“撤”。官兵來到相鄰的幾個村落情況都是這樣,于是,這些小村落就安然無恙的留了下來。據說,這就是我即墨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的前后兩個留村(意為官軍留下來的村莊)。于是每到端午節,我們這一帶就家家戶戶插上艾草,用以驅災避邪保平安。三、確定故事,分工合作1.學生小組討論,反饋課前收集材料的情況。2.各小組討論并確定要表演的故事。3.思考排演時的對白要注意什么,服裝、道具的設計要注意什么。。4.學生進行角色分工,記錄在表格上。四、展示交流表演故事1.各小組依次表演,學生從節目的設計、表演等方面進行評價。2.老師針對學生的表演,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3.針對老師的建議,各小組提出改進措施。【板書設計】/課件15張PPT。活動一 故事里的端午節五月初五話端午端午節的簡介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1.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習俗食粽 賽龍舟 佩香囊懸艾端午節的由來屈原《屈原沉江》 故事片段http://www.iqiyi.com/w_19rr5n58c5.html故事片段中的主要人物楚懷王 奸臣(公子蘭)屈原 演出前要做哪些準備?人物裝飾示例排練片段根據劇本片段,演一演。沒有角色的工作人員請注意觀察,出謀劃策。仔細觀察別人的表演,評一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活動一 故事里的端午節 教學設計.docx 活動一 故事里的端午節 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