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商務星球版初中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商務星球版初中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地理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第五單元 我國的地理差異
第1課 四大地理區域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劃分界線: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大興安嶺-長城一線;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青藏地區與其它三地區: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北方地區分界線的依據:1月0℃等溫線、800 mm年等降水量線與該線吻合。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在氣溫、降水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在地形、水文、礦產、農業生產、傳統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常用方法:綜合法和比較法。
第2課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地形:(圖5、5)北方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太行山脈、黃土高原;南方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南丘陵。
氣候:北方地區: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800mm;南方地區: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800 mm以上。
土壤:北方地區:東北平原為“黑土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為“黃土地”;南方地區:東南丘陵為紅壤,平原地區為水稻土。
農業:北方地區:旱地為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甜菜、棉花、蘋果、梨等;南方地區:水田為主,水稻、柑橘、甘蔗、茶葉、荔枝、天然橡膠、蠶絲、椰子等。
礦產:北方地區:煤炭、石油為主,山西煤炭、大慶油田等工業基地;南方地區:水能、有色金屬為主,宜昌電力、湘中有色金屬等工業基地。
面積:北方地區占全國20%,南方地區占全國40%。
人口:北方地區占全國40%,南方地區占全國55%。
文化:北方地區:四合院、冰雕、滑冰、陜北窯洞、面食;南方地區:劃龍舟、傣族竹樓、水上人家、傣族潑水節。
第3課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圖5、8)內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阿爾泰山、天山山脈、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
范圍: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昆侖山脈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內蒙古以及甘肅、寧夏的北部。
面積、人口:面積占全國30%,人口占全國4%。
自然環境特征:本區地處大陸內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廣大,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干旱是本區最主要的自然特征。
植被分布:自東向西依次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為本區自東向西距海漸遠,因而自東向西降水量漸少,從東部400 mm下降到西部50 mm以下。
水資源:本區水資源匱乏,河湖稀少,多內流河,塔里木河是本區最長的內流河,水資源往往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坎兒井:其水源來自高山冰雪融水,主要作用為新疆綠洲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生態環境:本區大部分地區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
民族:漢族和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
B、青藏地區:
范圍: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面積、人口:面積占全國25%,人口不足全國1%。
地形:(圖5、12)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喜馬拉雅山脈;
河湖:黃河、長江(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
氣候:高原氣候和高山氣候;冬寒夏涼,氣溫日較差大,太陽輻射強烈,日平均日照時間長,拉薩被稱為“日光城”。
民族:漢族、藏族;
文化:藏族多信佛教,主要禮節有獻哈達,敬青稞酒和酥油茶。
第六單元 首都-北京
第1課 祖國的心臟
自然環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西北端,東部、南部為平原,北部、西部為山地,東面為天津市,其它各面臨河北省,氣候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政治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我國首都;中南海是黨中央、國務院所在地;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是我國最重要的新聞機構。文化中心:集中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眾多科研機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百余所高等院校;國家圖書館、亞運村等眾多文化體育場所。
歷史文化名城:50萬年人類生活史、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眾多的城樓、胡同、壇廟、寺觀、王府建筑以及京劇、曲藝等。
第2課 現代化大都市
國際交往中心:北京與世界各地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首都國際機場是我國最大的國際航空港。
、交通運輸建設:路網建設:地鐵、輕軌鐵路、各條環路、放射路、高速公路、立交橋;樞紐站點建設:北京西客站、北京站、首都機場。
街區建設: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如新建的平安大街。
城市綠地建設。
城市水網建設:新開挖的轉河。
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四合院的存廢、歷史文化遺存、人口迅猛增長、沙塵暴天氣、水資源匱乏、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
規劃與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建設重點功能區:包括中央商務區(CBD)、國際傳媒中心、金融街、王府井商業街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關村科技園區。
城市建設目標:建設人與環境和諧的城市環境。
第七單元 黃土高原
第1課 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
位置、范圍:太行山脈以西,烏鞘(shāo)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海拔1000-2000米。
地理環境的過渡性:地形:從平原向高原、山地過渡;干濕區:從濕潤、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干旱區過渡;農業:從農區向牧區過渡。
地貌:覆蓋著深厚的黃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地表破碎,溝壑縱橫,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等黃土地貌廣布。
地貌發育:塬、墚、峁分別處于黃土地貌的不同發展階段。在流水強烈沖刷、切割作用下,黃土層先形成黃土塬,黃土塬進一步發展形成黃土墚,黃土墚再發展演變為黃土峁。
黃土高原的形成:風成說,黃土的老家遠在蒙古高原、中亞以及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那里氣候干燥,地表巖石在風化作用下不斷破碎,形成粗細不等的顆粒,在風力的作用下將細小的塵土帶來本區,經過百萬年堆積,形成今天的黃土高原。
文化: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我國農耕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黃河流域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土風情:戴白頭巾,以面食為主。
第2課 黃土高原的治理和開發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
水土流失的危害:導致土地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劇增、旱澇災害頻繁等,嚴重制約著本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水土流失的原因:黃土質地疏松,多孔隙,易受流水侵蝕;黃土層受水侵蝕后,強度降低,極易塌陷;地表缺少植被保護,夏季多暴雨;亂墾濫伐和過度放牧破壞了地表植被;修路、采礦等工程建設對地表的破壞;人多地少,生產方式落后等。
綜合治理:一方面把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筑梯田、修堤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逐步退耕還林、還草,杜絕過度放牧等。
煤炭資源豐富,其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是全國的能源基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能源開發必須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同步進行。
第八單元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第1課 珠江三角洲
開放的前沿:優越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香港、澳門,南臨南海,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國家的扶持政策:1980年,我國建立4個經濟特區,其中深圳、珠海均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著名的僑鄉。
外向型經濟:珠江三角洲利用緊鄰港澳優勢,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先進經營管理方式、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本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外貿出口基地。
“前店后廠”的地域經濟合作模式:“前店”:香港;“后廠”:珠江三角洲。
產業結構調整:目前,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轉移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珠江三角洲逐漸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制造和加工基地。
主要工業部門:世界著名的家用電器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
第2課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1、1997年7月1日與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分別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位于我國南海沿岸,珠江口東側,西與澳門遙遙相對,北與深圳市毗鄰,由香港島、九龍、新界三部分等組成,陸地總面積1000多平方千米,人口約600多萬。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北臨珠海市,東面距香港70千米,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等,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44萬。
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游中心,“東方之珠”、“購物者天堂”。
澳門:旅游博彩業、“海上花園”。
祖國內地對港澳的支持:內地促進了港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港澳經濟結構的調整。
第九單元 臺灣省
第1課 臺灣省的自然環境
位置、組成: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臨東海,南臨南海。全省由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千米。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在海洋交通運輸和海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分布在中部和東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山地占三分之二,平原占三分之一,濁水溪是最長的河流。
氣候:中部、北部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海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6-10月多臺風。
第2課 臺灣省的經濟與人口
生物資源:森林、樟腦、紅檜、蘭花、蝴蝶;農作物:水稻、小麥、甘蔗;水果:香蕉、菠蘿、柑橘;“森林之海”、“海上米倉”、“東方糖庫”。
礦產資源:東部山地:金、銅;西部平原:煤、石油;北部火山區:天然硫磺;大陸架:石油、天然氣;“東南鹽倉”。
海洋水產資源:臺灣海峽是優良漁場。
旅游資源: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
以出口加工為主的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20世紀60年代前:農產品加工工業、紡織工業為主;20世紀60-70年代:吸收外資,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20世紀80年代后:高新技術產業和重工業:新竹高科技工業園區。
工業分布:西部平原。
工業城市:臺北、基隆、高雄。
交通:環島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桃園機場時臺灣最大機場;海運以高雄、基隆為中心。
城市:臺北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省第一大城市;高雄為全省最大工業中心和最大港口。
人口:2200多萬,多分布在西部平原。漢族占98%,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文化:漢族祖籍多為福建、廣東,閩南語為臺灣主要方言,通用語為普通話。
第十單元 走進西部
第1課 自然環境
西部地區范圍:包括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廣西12省區,面積占全國70%,人口約3.6億。
西部自然環境:面積廣大,多山地、高原、盆地,地形復雜,又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及高山高原等多種氣候,自然環境復雜。
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西南地區;?礦產資源:白云鄂博:鐵、稀土;寧夏石嘴山:煤炭;甘肅金昌:鎳;甘肅玉門:石油、鐵;新疆克拉瑪依:石油;新疆塔北:石油、天然氣;青海察爾汗:鉀鹽;云南個舊:錫;貴州六盤水:煤炭;四川攀枝花:煤、鐵;?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
第2課 特色農業
草原牧業:新疆(細毛羊)、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
高寒牧業:青藏高原: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灌溉農業與綠洲農業:西北內陸地區。灌溉農業:內蒙古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被譽為“塞外江南”,利用黃河水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新疆利用高山積雪融水發展綠洲農業,農產品有新疆的長絨棉、吐魯番葡萄、哈密瓜。
立體農業:西南地區地形崎嶇,氣候濕暖,利用地形變化發展“立體農業”,發展那花卉、水果等特色農業。
河谷農業: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谷地、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發展河谷農業,適宜種植喜溫涼的青稞、小麥、豌豆等作物。
限制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自然因素是水源,限制青藏地區農業發展的自然因素是氣溫。
第3課 工業、城市與交通
工業:西昌和酒泉的航天工業,西安的飛機制造業,包頭和攀枝花的鋼鐵工業,玉門和克拉瑪依的石油工業、金昌的有色金屬工業、青海的化學工業。
城市:著名城市:陜西西安、重慶、四川成都、甘肅蘭州;重慶是我國4個直轄市之一,位于長江上游,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別名“江城”、“山城”。交通便利,是長江上游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西安:13朝古都,“絲綢之路”起點,秦始皇兵馬俑,碑林,明朝古城墻,大雁塔。
交通:青藏公路:西寧-拉薩;新藏公路:烏魯木齊-拉薩;川藏公路:成都-拉薩;滇藏公路:昆明-拉薩;蘭新線:蘭州-新疆;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青藏鐵路:西寧-拉薩;湘黔線:株洲-貴陽;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南昆線:南寧-昆明;成渝線:成都-重慶;貴昆線:貴陽-昆明;川黔線:重慶-貴陽;黔桂線:貴陽-柳州。
第4課 西部地區的重大工程
青藏鐵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西寧-拉薩。其修建的意義: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進一步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了該地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加強內地與西藏的聯系,促進藏族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造福沿線人民。
西氣東輸:西起新疆輪南,東至上海,途徑新疆、甘肅、寧夏、陜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9省區。實施西氣東輸工程,有利于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改善長江三角洲以及沿線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為西部大開發,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對推動和加快新疆以及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西電東送:北通道:內蒙古、陜西、山西火電和黃河上游水電,輸送到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地區;中通道:四川和金沙江水電,輸送到華中、華東、福建地區;南通道:云南、貴州、廣西的水電,輸送到廣東地區。
第5課 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
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西部地區是全國的生態保護屏障,西部大開發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
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
自然保護區:35個重點自然保護區,其中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四川臥龍、貴州梵凈山和茂蘭、新疆博格達峰、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云南西雙版納和四川九寨溝等7處。
西部地區旅游資源:烏魯木齊天山天池,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陜西延安寶塔山、拉薩布達拉宮、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四川樂山大佛、陜西華山絕壁、貴州黃果樹瀑布等。
第十一單元 認識家鄉-安徽省
第1課 位置、行政區劃與人口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我國東南部,面積為13.96萬平方千米。安徽省與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相鄰。從緯度位置看,地跨暖溫帶、亞熱帶,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從海陸位置看,屬于內陸省份,但距海不遠,降水較為豐富,利于農林牧漁各業發展;從經濟地理位置看,與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緊密相連,是其重要經濟腹地和物流的天然橋梁;我省地跨長江、淮河、錢塘江三大流域,境內有隴海線、京滬線、京九線等多條鐵路干線穿過,水陸交通便利。
行政區劃:安徽省簡稱“皖”,淮河以北為皖北,淮河與長江之間為皖中,長江以南為皖南。轄17個地級市,105個縣區。合肥市與淮南市、滁州市、巢湖市、六安市四市相鄰。
人口大省:安徽全省6500余萬人,居全國第8 位,是全國主要的勞務輸出省區之一。
第2課 自然條件與農業
地形:自北向南依次為淮北平原、江淮低山丘陵、長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區。
氣候:北部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土地資源:淮北平原以旱地為主,長江沿岸平原水田集中分布,江淮丘陵旱地、水田兼有,皖南、皖西山區多為林業用地。
由于過渡性的農業自然條件,小麥北多南少,水稻、油菜南多北少;另外茶葉主要分布在皖南與皖西山區,棉花分布在皖江沿岸。
河湖:長江、淮河、錢塘江(安徽境內稱新安江)。皖江(安徽境內的長江)沿岸平原是安徽省的“魚米之鄉”。淮河沿岸平原為安徽省面積最大的農業區。巢湖“水上四珍”:湖蟹、銀魚、白米蝦、珍珠。
水旱災害頻繁:旱澇、寒潮、臺風。淮河流域以旱澇災害突出。治理工程:淠史杭灌區、規劃中江淮運河。
第3課 工業、交通與城市
礦產:煤(淮南、淮北)、鐵(馬鞍山)、銅(銅陵)、硫和明礬石。
工業:淮南、淮北煤炭工業基地,銅陵、馬鞍山冶金工業中心。目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推進階段,汽車等工業發展迅速。
對接“長三角”的綜合交通體系:?鐵路是主體,主要有南北向的京滬線、京九線-阜淮線-淮南線-皖贛線、合九鐵路(合肥-九江),東西向的隴海線、寧銅線、寧西線(南京-西安)。?公路運輸是主要方式,合肥是公路總樞紐,蕪湖、蚌埠、阜陽、安慶是區域中心。?內河航運:長江、淮河、巢湖地位重要,蕪湖、蚌埠是重要港口,④合肥(駱崗機場、在建新橋機場)、黃山是國家一類空港口岸。
“一點兩線”的城市格局:以合肥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以皖江沿線“馬蕪銅宜”為重點的城市群,以淮河沿線“兩淮以蚌”為重點的城市群。
省會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未來將建成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第4課 旅游與生態環境
豐富的旅游資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亳州、壽縣、歙(shè)縣、安慶;名山:九華山、齊云山、天柱山、瑯琊山。
環境問題:水污染、酸雨、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態省”建設:2004年確立“生態省”建設戰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马龙县| 安庆市| 洛川县| 孟州市| 美姑县| 盖州市| 藁城市| 五河县| 斗六市| 瑞丽市| 丽水市| 稷山县| 满洲里市| 鹤壁市| 大丰市| 加查县| 宜宾县| 五寨县| 平邑县| 彝良县| 莱芜市| 梁平县| 宝丰县| 潼关县| 银川市| 同德县| 大姚县| 临桂县| 巨野县| 泰州市| 冀州市| 苏尼特左旗| 伊宁市| 千阳县| 海盐县| 武城县| 博白县| 浦东新区| 梧州市|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