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2019中考社會思品一輪復習品系列考點35: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意義, 概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b)歷史與社會九下P45—50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這次會議,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1.時間:1978年12月。2.內容: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意義: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圖6-26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圖6-27 鄧小平在會上作報告資料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最終完成了從 “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墨守成規到改革開放的三個轉變。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思想 路線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政治 路線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回歸八大)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偉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文革:個人崇拜與教條主義泛濫文革:“階級斗爭為綱”文革:兩個反革命集團控制國家權力文革:體制僵化、社會封閉比較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時間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開創者 毛澤東 鄧小平特點 農村包圍城市 實行改革開放歷史任務 反帝反封建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成果 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取得了建設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達到小康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 巨變 人物 意義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孫中山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毛澤東 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第三次 改革開放 鄧小平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八七會議: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影響:①指明了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②滋長了“左”傾情緒。遵義會議: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統治,遵義會議的召開和會議作出的決定,體現了毛澤東在這次糾正黨內重大錯誤的問題上,起著重要的核心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①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③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是這次會上開始形成的。④這次會議還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十一屆三中全會七屆二中全會八七會議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由鄉村轉到城市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由城市轉到鄉村大革命失敗陷入低潮黨的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會議 背景 內容 意義 中國近現代兩次由封閉到開放的轉折性重大事件。時間 事件 原因 影響1842年 簽訂《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失敗,被迫開放 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加快經濟發展,主動開放 中國開始進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思想基礎內容意義: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指導方針。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的浪潮首先從農村掀起。2.主要內容:實行包干到戶、包產到戶。3.評價: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首創,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4.意義: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5.發展:①中央以文件形式明確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政策上積極引導,促進了農村改革的突破和農業生產的發展。②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改變了中國農村的面貌。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農業合作化道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主觀認為合作化規模越大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發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嚴重損害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積極性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土地公有 長期承包分戶經營 自負盈虧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大發展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變化 背景 內容 意義1950年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為新中國農業發展和工業化開辟道路1953-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時間: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2.內容: 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確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3.影響: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的關鍵性一步,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1.開始時間:1980年。2.首先開放地區:沿海地區。3.經濟特區的建立:①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通過國家給予的優惠經濟政策,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②首批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為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4.發展: 1984年,我國進一步開放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后來,又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結果: 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圖6-32 早期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 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兩省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這里是重要的僑鄉,毗鄰香港、澳門,與臺灣隔海相望,歷史上一直有對外經濟交往的傳統,實行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20世紀80年代,位于上海黃浦江東岸的浦東大部分地區還是阡陌縱橫的田野。上海人中流傳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說法。1990年宣布開發浦東后,這里迅速崛起。浦東開發帶動了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是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圖6-33 上海浦東改革開放的推進改革農村: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單一公有制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綜合國力提高,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意義:鄧小平“南方談話” 1.背景:①國際背景: 20世紀末,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②國內背景: 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這一時期也面臨著嚴峻考驗,人們對于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持不同看法。2.時間:1992年春。圖7-1 鄧小平參觀電子公司 在視察上海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時,鄧小平對一臺首次引進到國內的高科技設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邊聽介紹邊問:“它們姓‘資’還是姓‘社’?”片刻,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它們姓‘社’,資本主義國家的設備、技術、管理引進為我們所用就是姓‘社’。”3.主要觀點:①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②能不能搞市場經濟,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影響: 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的改革開放由此邁上了新的征程。提醒:“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這里的“新”主要是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1.背景: 21世紀初,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但此時的中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總體小康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提出: 面對前進中的新問題,我們黨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4.意義: 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2.總要求: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鄧小平南方談話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992年春 背景: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 時間:主要內容:影響:中共十四大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三個有利于”評價標準 背景:21世紀初,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意義:內涵: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第一要義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改革開放的過程十一屆三中會全會1978年中國的發展進入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1992年改革開放新階段(新時期)世紀之交中國的發展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2050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2.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對過去五年黨和國家事業開創新局面發揮了重要指引作用,也必將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八個“明確”清晰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十四項基本方略進行具體謀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吸引著想要透過中國找尋未來方向的世界目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鞏固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