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1 中國的疆域、人口和民族 /
/
圖J15-1
1.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2.與俄羅斯、加拿大和巴西相比,說明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俄羅斯和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寒帶,氣候寒冷;巴西位于熱帶,氣候炎熱;而我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光熱條件充足,緯度位置優越。
3.與蒙古和日本相比,說明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蒙古是內陸國,沒有自己的出???對外交往不便;日本是島國,沒有陸上鄰國,沒有與外界進行陸上交往的通道;而我國海陸兼備,同時擁有陸上和海上對外交往的便利條件,因此比蒙古和日本的海陸位置更優越。
4.我國領土的四至點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最西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73°E)。
5.我國的陸地面積
我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
圖J15-2
在上圖中記住: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老撾、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瓊州海峽、臺灣海峽、臺灣島和海南島的位置。
6.我國陸上疆界及鄰國
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在圖中記住位置):東鄰朝鮮,北鄰俄羅斯、蒙古,西北鄰哈薩特斯坦等國,西鄰阿富汗等國,西南鄰印度、尼泊爾等國,南鄰緬甸、老撾、越南。
7.我國海域和島嶼(在圖中記住位置)
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我國的領海范圍是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海峽有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近海分布著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等眾多島嶼。
8.我國的海岸線和隔海相望的國家(在圖中記住位置)
我國的海岸線長18 000多千米、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6個國家隔海相望。
9.造成帕米爾高原和烏蘇里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跨經度多、造成海南島和黑龍江氣候差異大的原因是跨緯度廣。
10.我國的行政區劃
我國基本上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鄉三級行政區劃。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
圖J15-3
  在圖中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
11.特殊的省級行政區
北回歸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的省區為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臺灣省;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區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2.記住各省區的輪廓
中國28省區輪廓圖(說明:①4個直轄市及兩個特別行政區未在內。②各省區圖比例尺有所不同)
/
圖J15-4
13.我國的人口數量和增長趨勢
/
圖J15-5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總數為13.40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人口數)。新中國成立前、人口增長較慢。新中國成立后、人口增長迅速。
14.人口眾多的影響
我國人口眾多,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需求量巨大,給我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
15.人口政策
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適應、我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6.人口的分布
/
圖J15-6
以黑龍江黑河—云南騰沖一線為界,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
17.人口分布東密西疏的原因
東部地勢較平坦、氣候溫暖濕潤、耕地多、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生產糧食多、加上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城鎮多、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西部地形崎嶇、氣候干旱、自然條件差、耕地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口稀少。
18.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是云南省。
19.少數民族的傳統
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雪頓節、回族的開齋節、高山族的豐收節、漢族的元宵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的“三月三”歌節、藏族的鍋莊舞、朝鮮族的長鼓舞。
20.民族分布
我國的各民族分布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 中國的地形和地勢 /
/
圖J16-1
1.我國主要的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小興安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各地形區特點
各地形區
特點
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內蒙古高原
地勢坦蕩、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
溝壑縱橫、支離破碎
云貴高原
崎嶇不平
準噶爾盆地
戈壁沙漠廣布
塔里木盆地
是我國最大的盆地、內部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四川盆地
又稱“紫色盆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
柴達木盆地
海拔高、礦產豐富、有“聚寶盆”的美稱
東北平原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黑土廣布
華北平原
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口稠密、城市密集、水資源短缺
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勢低平、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3.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云貴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天山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侖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4.我國地形的特點
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5.地形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山區在發展林業、畜牧業、旅游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耕作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難度大;易發生水土流失,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
圖J16-2
6.各階梯及分界線
海拔(米)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
4 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第二級階梯
1 000—2 000米
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海拔(米)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近海
水深不足200米
大陸架
7.我國地勢的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8.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1)對氣候:便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
(2)對河流和交通:順著地勢、我國眾多大河滾滾東流、便利東西交通。
(3)對資源: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很大、水能資源極為豐富。
(4)不利條件: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 3中國的氣候 /
1.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
氣溫的分布特點
形成原因
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大
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北方距冬季風源地近、降溫幅度大;受到重重山嶺的阻擋,冬季風對南方影響小。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溫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夏季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雖然比南方低;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因此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2.溫度帶的分布及意義
/
圖J17-1
溫度帶
主要分布的地形區
農作物熟制
主要農作物
主要水果
寒溫帶
大興安嶺北部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麥
中溫帶
 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暖溫帶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
蘋果、梨
亞熱帶
 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南丘陵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柑橘
熱帶
 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島南部、云南南部
一年三熟
水稻、橡膠
椰子、香蕉
3.我國降水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降水分布的特點
原因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夏秋多、冬春少
 夏季、夏季風從東南沿海登陸、向西北內陸推進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夏季風不穩定、有的年份勢力強、有的年份勢力弱
4.干濕地區分布及意義
/
圖J17-2
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毫米)
主要分布地區
植被類型
農業類型
土地類型
濕潤區
一般>800
秦嶺—淮河以南
森林
種植業
耕地水田
半濕潤區
400~800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
森林、草原
種植業
耕地旱地
(續表)
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毫米)
主要分布地區
植被類型
農業類型
土地類型
半干旱區
200~400
 內蒙古高原東部、黃土高原北部
溫帶草原
畜牧業
草地
干旱區
<200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
荒漠
畜牧業
難以利用
5.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特征和影響。
/
圖J17-3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一年旱雨兩季
水田農業,一年三熟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水田農業,一年兩熟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旱作農業,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
畜牧業和灌溉農業
高原山地氣候
終年低溫,冬寒夏涼,年較差小
畜牧業和河谷農業
6.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影響
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
產生的影響
氣候復雜
多樣
 我國南北跨緯度廣,所以南北氣溫差異大;東西距離長,所以東西降水差異大;再加上高大的高原和山地增加了氣候的復雜性
 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形成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旅游資源
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
產生的影響
季風氣候
顯著
 我國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形成了顯著的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使我國南方地區成為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生產。季風氣候易產生寒潮、臺風、干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
7.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8.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
/
圖J17-4
比較項目
夏季
冬季
風的源地
太平洋、印度洋
蒙古、西伯利亞
風向
偏南風(東南風、西南風)
偏北風(西北風、東北風)
性質
溫暖濕潤
寒冷干燥
影響
增溫、增濕
降溫、減濕
9.季風氣候對我國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生產。弊:易產生寒潮、臺風、干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
10.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
圖J17-5
/ 4 中國的河流、自然災害 /
/
圖J18-1
1.在圖中記住:黑龍江、松花江、黃河、淮河、長江、京杭運河、珠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的位置分布。
2.河流的作用
河流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塑造了富饒的沖積平原,為眾多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利于灌溉、航運、發電和旅游等。
3.河湖之最
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長江,汛期最長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黑龍江。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
4.外流河與內流河
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我國的外流河,大多注入太平洋;但是怒江和雅魯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內流河。
5.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差異
比較項目
內流河
外流河
水量


分布
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區
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
補給
高山冰雪融水
以降水為主
汛期及原因
夏季;氣溫高,冰雪融化多
夏季;夏季風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6.河流的水文特征:從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這幾個方面來研究。
7.對比南、北方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征
地區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北
黃河、淮河




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珠江




8.長江與黃河的對比
/
圖J18-2
/
圖J18-3 
在長江流域圖中記住: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洞庭湖、贛江、鄱陽湖、宜昌、湖口、三峽的位置;在黃河流域圖中記住:湟水、汾河、渭河、河口、桃花峪、龍羊峽、小浪底的位置和分布。
對比項目
長江
黃河
/
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
注入海洋
東海
渤海
長度
 世界第三長河。我國第一大河,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
我國第二長,水量居后
流經地形區
 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上中下游劃分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內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
主要支流及湖泊
 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洞庭湖、鄱陽湖
湟水、汾河、渭河
/
水能
資源
分布
上游河段,被稱為“水能寶庫”
上中游階梯交界處
水利樞紐
三峽,葛洲壩
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
塑造平原
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
灌溉農田
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航運價值
航運價值大,被稱為“黃金水道”
8.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及治理
生態問題
產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上游
水土流失
 毀林開荒、陡坡墾殖,森林面積不斷減少
 綠化荒山、修梯田,退耕還林還草
中下游
洪澇災害
 自然原因:長江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降水豐沛,集中于夏季且年際變化大;地勢低平,河道彎曲,排水不暢。
 人為原因:①上游山區亂砍濫伐,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來自上游的泥沙淤積水庫和江河湖泊;②中游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加劇了洪水的危害
①加固堤壩;②興建分洪蓄洪工程、重點治理一些河段;③興建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庫;④上游禁止亂砍濫伐,大力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持水土;⑤中游禁止圍湖造田,退田還湖
9.黃河憂患、原因及治理
憂患
原因
治理
上游
草地退化、
荒漠化嚴重
 自然原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和荒漠草原。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破壞草場
禁止過度放牧,植樹種草
凌汛
 受緯度位置影響,初春時節,上游河段開凍較早,河水挾冰塊而下,水勢洶涌,導致下游水位猛漲
破冰,疏通河道
中游
水土流失
嚴重
自然原因
①地形條件: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溝谷多,密度大。
②黃土的特性:黃土結構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
③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④植被特點: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人為原因:人們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破壞地表植被
植樹造林、植樹種草
下游
地上河
 自然原因: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沉積,河床抬高。
 人為原因:人們被迫加高堤壩,黃河成為“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修建水庫
斷流
 自然原因:流經地區氣候干旱,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下游為地上河,支流少,缺少河水的補給。
 人為原因:流經地區人口稠密,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修建水庫、節約用水
凌汛
同上
同上
總結
治黃的根本是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關鍵是治沙
10.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
我國自然災害頻繁,有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11.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分布
/
圖J18-4
種類
自然災害
主要分布地區
氣象災害
干旱
華北地區
洪澇
長江中下游平原
臺風
東南沿海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
西南山區
地震
西南地區
/ 5 中國的自然資源特征、水土資源 /
1.自然資源(理解即可,不必背會)
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都是自然資源。
2.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能區分即可,不必背會)
土地、陽光、森林、水和水能等為可再生資源。煤炭、石油、鐵礦等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
/
圖J19-1
3.我國的資源特點
總量豐富、種類齊全;人均不足、相對短缺。
4.土地資源的分類
我國的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用地和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等建設用地。
5.我國土地資源特點
(1)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有利于發展農、林、牧、漁、工礦業生產和城鄉建設。
(3)耕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耕地不足。
6.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要求在圖中記住分布)
/
圖J19-2
水田分布在濕潤的平原和丘陵;旱地分布在半濕潤的平原和丘陵;林地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山區;草地分布在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難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區。
7.問題及對策
////
圖J19-3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亂占耕地、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問題,其中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等問題尤為突出。我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8.土地問題的原因及治理
問題
原因
措施
水土流失
 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土質疏松;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
植樹造林、種草、建梯田、修擋土壩
土地荒漠化
 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植被稀疏,草場廣布,再加上人們過度放牧
退牧還草、合理放牧
9.水資源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稱為水資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
/
圖J19-4
10.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的分布
特點
解決辦法
主要工程
時間分配不均
冬春少、夏秋多;年際變化大
興修水庫
三峽、小浪底
空間分布不均
南豐北缺;北方,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跨流域調水
南水北調等
11.華北和西北缺水的原因
華北地處半濕潤地區,降水較少,但是人口眾多,城市密集,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大,因此缺水;西北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所以干旱缺水。
12.南水北調工程(看圖能說出即可)
/
圖J19-5 南水北調示意圖
東線——從長江下游引長江水經京杭運河北上至山東與天津。
中線——從長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北達北京。
西線——把長江上游的水引入黃河,補充西北地區的水資源。
13.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問題:水資源供應緊張;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驚人;水污染嚴重。
措施:節約用水。
/ 6 中國的交通運輸 /
/
圖J20-1
1.在圖中記住:京哈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太焦—焦柳線、寶成—成昆線、京包—包蘭線、隴?!m新線、北京、鄭州、徐州、蘭州、包頭、成都的位置和分布。
2.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會選擇即可,不必背會)
面臨情況
運輸方式
貴重或急需而又數量不大的貨物
航空運輸
容易死亡或者變質的貨物
公路運輸
大宗笨重的貨物或遠距離運輸
鐵路和水運
3.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分布特點:東密西疏。
4.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
南北向:京哈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太焦—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包蘭線,隴?!m新線,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
其他:青藏鐵路、南昆鐵路。
5.主要的鐵路樞紐:北京,徐州,鄭州,蘭州,成都,包頭。
/ 7 中國的農業與工業 /
/
圖J21-1
1.農業的部門及意義
農業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農業的東西差異
比較項目
西部
東部
分布區域
非季風氣候區
季風氣候區
年降水量
<400毫米
>400毫米
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生產類型
以畜牧業為主
局部有種植業
種植業
林業
漁業
分布地區
四大牧區:
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水源豐富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南丘陵
東北林區、
西南林區、
東南林區
沿?!Q鬂O業、
南方—淡水漁業
3.種植業的南北差異
溫度帶
耕作制度
干濕地區
耕地類型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中溫帶、暖溫帶
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兩年三熟
半溫潤地區
旱地
 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甜菜
秦嶺—淮河以南
亞熱帶、熱帶
一年兩熟或三熟
濕潤地區
水田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4.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
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量、與城市的距離、農業技術裝備、農業文化技術水平。
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發展條件
適宜發展
地形較平坦、氣候干旱、草原廣闊
畜牧業
氣候濕潤、河湖眾多
漁業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
種植業
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林業
6.工業的地位
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
圖J21-2
在圖中記住: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和分布。
7.我國工業分布的基本格局
東部沿海工業中心密集、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
8.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
依附于大中城市,主要聚集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9.高新技術產業代表
中國“硅谷”——中關村,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10.四大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工業基地名稱
特點
依托的主要條件
工業中心
遼中南工業基地
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儇S富的煤、鐵、石油資源;②便利的交通等
沈陽、大連、鞍山
京津唐工業基地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①豐富的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②便利的交通;③科技力量雄厚等
北京、天津、唐山
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②消費市場廣闊;③水陸交通便利;④科技力量雄厚
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倥徃郯?面向東南亞;②是著名的僑鄉,便于吸引外資
廣州、深圳、珠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高雄县| 伊通| 巨鹿县| 莎车县| 马关县| 高邑县| 宽城| 酒泉市| 东安县| 永清县| 民乐县| 醴陵市| 常德市| 甘德县| 上高县| 定结县| 瑞丽市| 丹阳市| 东至县| 宝山区| 文成县| 漯河市| 沭阳县| 东丽区| 开鲁县| 苗栗市| 贵定县| 龙游县| 迭部县| 乐安县| 邢台县| 龙岩市| 东丽区| 滨海县| 郧西县| 措美县| 阳东县| 原阳县| 七台河市|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