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生活與哲學》第四課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教學理念】本框題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師生互為主客體,互為存在的條件。使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課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教學中提倡人文精神、創新精神、開拓精神。4. 教師要用激情感染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備注【教材分析】本課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學》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題的內容。本框題的兩部分內容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也是貫穿全書的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課的學習,對學生唯物主義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學情分析】通過對前面三課的學習,學生對較為抽象的哲學知識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但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如:馬哲物質概念與具體物質形態的區別,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可以說是一頭霧水,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尤其重要,這將直接決定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準確把握物質的概念,理解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理解并學會運用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討論法和講解法,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教學重點】理解并學會運用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教學難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與具體科學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教學課時】自主課+展示課【教學方法】探究法、討論法、講解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運用【教學流程安排】 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展示——教師點撥——回顧總結【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從本節課開始我們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這節課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世界本原問題,關于世界的來源,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中國人認為是神靈創造了世間的一切,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認識的,我們本節課來共同探討、學習。板書: 世界的物質性學生聆聽思考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環節一:闡釋學習目標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大家請看學案知識目標學案上給出四個:◇準確把握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概念◇區分馬哲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理解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理解并學會運用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其中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并學會運用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本課的難點是:區分馬哲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你得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哲理來反駁他的觀點。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再讀學案上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提高效率,增強課堂實效性。環節二:學生展示探究,教師引導講解通過上節課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根據課前各小組長交叉檢查學案完成情況反饋,以及教師上節課深入小組討論參與大家討論發現,學案中4和6兩個問題以及達標檢測完成的較好,答案基本形成一致。根據上節自主課分配的小組展示任務(多媒體出示展示任務和次序),下面我們開始本節課的展示探究,沒有分配到展示任務的小組負責補充、質疑、概括總結。下面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規范一下各小組展示的答案,咱們就剩余四個問題重點進行課堂上的展示探究。好,各小組都規范了各自答案,首先請第1組展示第一個問題:舉例說明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 。(1組發言人舉例說明)問: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引導學生力求從地理學、生物學、生活實例多角度得出:神創論、上帝創世說都是虛無縹緲的假話,我們的世界是物質的。下面請第3組同學展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說自然界是物質的?第三組發言人展示。設問:還有沒有同學進行補充或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聯系學案知識拓展內容生成新問題:人能有意識地制造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這是否意味著自然界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多媒體播放微課《一棵樹值幾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自然界具有物質性,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否認自然界的物質性和發展的規律,則會給人類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達成知識目標三◇理解自然界的客觀物質性。接下來請第5組同學展示第三個問題:如何理解哲學中的物質概念? (5組同學課前在黑板上提前展示,聯系第一單元第二課有關哲學基本問題的探討展開講解)設問:聽完5組同學的講解還有沒有同學進行補充或提出質疑?---(目的1引出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的區別)---教師舉例講解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的區別:舉例:咱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那么馬克斯這個人還在不在?(學生答:不在)但是馬克思主義還在不在了?(學生答:在)對,馬克思主義依然存在。進一步設問:“那么,關于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哪個是客觀存在?哪個是客觀實在?”--對,馬克思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理論,一種精神。由此我們區分出來:1.“客觀實在性”是指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承認不承認,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2.“客觀實在”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講它是第一性的東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達成知識目標一◇準確把握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概念。- --(目的2引出區分馬哲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教師進行講解:哲學上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①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一一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則是哲學物質概念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一一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性。②哲學上的物質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是永恒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人創造、改變和消滅。③二者的關系看做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同時舉例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動物與具體的某一種動物:貓、狗、老虎、大象等。達成知識目標二◇區分馬哲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接下來請第7組同學展示第四個問題: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第7組同學課前在黑板上提前展示,上黑板講解。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設問:聽完7組同學的講解還有沒有同學進行補充或提出質疑?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教師:“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從不同角度,正面反面論證了生產方式這個角度。我提一個問題:關于地理環境這個因素有沒有同學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同學討論發言得出結論:如中國是大河文明,西方臨近海洋是海洋文明;地理環境說到底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基本條件是三大因素:光照、空氣、陸地等等。教師:通過對第四個問題的探究,我們得出: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客觀的,這也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達成知識目標三◇理解人類社會的的客觀物質性下來請第9組同學展示課堂小結。(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示)教師點評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結束展示環節。學生展示:第1組舉例說明第一個問題;第3組同學展示第二個問題;第5組同學展示第三個問題;第7組同學展示第5個問題;沒有分配到展示任務的小組負責補充、質疑、概括總結。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營造民主性、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的高效課堂。環節三:教師總結課堂肯定同學的努力與付出;課堂小結 (多媒體展示)結合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的新表述與本框知識聯系。----達成知識目標四◇理解并學會運用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學生聆聽思考、做筆記總結課堂,啟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有效運用哲學視角去理性看待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環節四:隨堂檢測(多媒體展示)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從唯物論角度看,人們重視生態環保是基于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B.人類必須臣服于自然界C.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D.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C 【講解】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它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故人們重視生態環保,C符合題意;A、D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自然界是客觀的,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B是錯誤的。學生思考回答當堂檢驗學習成果,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環節五:學生自己反思內化本框知識學生在學案反思內化位置整理總結(要求:知識總結+理論聯系實際)留出時間讓學生鞏固消化本框知識板書設計:世界的物質性一個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區別: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馬哲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一個原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①自然界是物質的,②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③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