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國土與居民第1課 中國的疆域?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緯度位置:我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南部小部分位于熱帶;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2、疆域:①疆域遼闊:南北跨緯度近50 度,長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60多度,長約5000千米;②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疆界22000多千米。3、瀕臨海洋:①四海一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②內海:渤海、瓊州海峽。③海岸線及島嶼:海岸線長約18000多千米,我國第一大島是臺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4、領土四至: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鄰國:陸上臨國共有14個,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為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4、位置的優越性:①我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南北跨緯度很廣,氣候差異大、類型多,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②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東部沿海多優良海港,便于發展海洋事業和國際貿易。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便于與眾多臨國發展邊境貿易。第2課 行政區劃1、三級行政區劃:基本劃分為省、縣、鄉三級。2、省級行政區: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北回歸線自東向西穿過的省是臺灣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記住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行政中心:北京市 京 北京;天津市 津 天津;上海市 滬 上海;重慶市 渝 重慶;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陜西省 陜或秦 西安;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福建省 閩 福州;江西省 贛 南昌;安徽省 皖 合肥;浙江省 浙 杭州;山東省 魯 濟南;河南省 豫 鄭州;湖北省 鄂 武漢;山西省 晉 太原;湖南省 湘 長沙;廣東省 粵 廣州;海南省 瓊 海口;河北省 冀 石家莊;遼寧省 遼 沈陽;吉林省 吉 長春;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青海省 青 西寧;江蘇省 蘇 南京;臺灣省 臺 臺北。第3課 眾多的人口1、人口分布:東部多,西部少。人口地理界線:黑龍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騰沖一線。原因:東部地區多平原和丘陵,氣候濕潤多雨,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西部地區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產力低,所以人口稀少。2、人口問題:①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②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困難、資源短缺、失業嚴重、環境惡化等。③實行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3、我國人口總數12、95億。第4課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92﹪。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2、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3、民族政策: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第二單元 自然環境第1課 地形地勢特征?1、地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地高原面積廣大。地勢第一、二階梯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一線;第二、三階梯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洋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帶來豐沛的降水,同時使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溝通了中國東部和西部地區,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在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宜建大型水電站。但在階梯交界處也給東西交通帶來不便。第2課 地形分布1、?山脈是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脈: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臺灣山脈、長白山—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2、四大高原及各自特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其中山間小盆地(或稱壩子)是當地主要農耕區)。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4、?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5、?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6、?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易發生自然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第3課 氣溫和降水1、氣溫分布:①冬季分布特點:總體上氣溫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溫差很大。②夏季分布特點: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③溫度帶:根據積溫的多少,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高原氣候區。④1月等溫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青藏高原東南邊緣。2、降水分布:①空間分布: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②時間分布:受季風影響,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節,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際變化大。③干濕地區:劃分依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四類: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分界線:(等降水量線)800MM、400MM、200MM。第4課 氣候的基本特征1、季風氣候顯著:兩類季風:冬、夏季風,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為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一線。季風區降水多,非風季風區降水少。2、大陸性氣候顯著: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較大,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3、氣候復雜多樣:①東部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形成高原山地氣候。第5課 長江1、概況:發源地唐古拉山脈,流經省區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市。流經地形區為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長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劃分地點:宜昌和湖口。注入海洋東海、長度6300千米。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2、①水能寶庫:水能集中在上游河段,著名水電站有葛洲壩、三峽、二灘。②黃金水道:干流橫貫東西,宜賓以下四季通航。 ③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以防洪為首要目標,兼有發電、航行、灌溉等多種功能。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九曲回腸”的荊江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是裁彎取直。第6課 黃河1、概況:①發源地巴顏喀拉山脈,流經九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流經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四大地形區。注入渤海。上中下游分界點:河口、舊孟津。②知道主要支流:汾河、渭河、涇河。知道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具體位置。③我國第二長河(流量先天不足)。2、黃河的治理:②中游:(河口—舊孟津)憂患:表現:大量泥沙入河,含沙量大增。成因:水土流失嚴重。治理措施: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③下游:(舊孟津—入海口)憂患:表現:地上河,洪水泛難,斷流。成因:大量泥沙沉積,河床抬高;河流流量減少。治理措施:加固大堤,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3、治黃的關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搞好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塞上江南”——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第三單元 自然資源第1課 自然資源1、自然資源:自然界中對人類具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常見的有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其中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其它的四類為可再生資源。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空間分布不均衡。第2課 土地資源1、土地資源:①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屬于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屬于非農業用地。②土地資源的現實狀況: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最大。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③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及分布:耕地分布:東部季風區;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草地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北內陸地區。林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④土地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⑤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我國先后頒布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并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確定為基本國策。第3課 水資源我國主要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分布特征: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華北地區:地多水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3、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問題一:如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解決方案:跨流域調水;問題二:如何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解決方案:修建水庫;問題三:如何解決浪費和污染嚴重?解決方案: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第四單元 經濟與文化第1課 農業的分布1、?農業概況: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把我國分為東部農耕區和西部牧業區。農業的四大部門: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重要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2、?種植業分布:在東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地區。南方:耕地類型:水田。糧食作物:水稻。經濟作物:油菜、甘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或三熟。北方:耕地類型:旱地。糧食作物——小麥。經濟作物——花生、大豆、甜菜。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3、林業的分布:三大林區:東北林區、東南林區、西南林區。4、牧業的分布:天然草場廣布,分布有四大牧區:新疆牧區、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著名畜種分別是: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西藏牦牛、藏山羊、藏綿羊,新疆細毛羊。5、漁業的分布: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四大海洋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部沿海漁場、北部灣漁場。我國最大漁場是位于東海的舟山漁場。第2課 農業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條件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是我國農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除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外,農業生產還要充分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產習慣、國家政策、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建設農業基地: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九大商品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區、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五大商品棉基地:華北平原、長江下游平原、淮北、江漢平原、新疆南部。 走現代農業之路: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高效農業。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等。第3課 工業的分布1、?地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2、?重工業是以生產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輕工業是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的工業。3、?我國工業分布呈現出沿海、沿江河、沿鐵路線分布的特點。基本形成了東部沿海和長江沿岸兩大工業地帶。四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為主)、京津唐工業基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第4課 工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①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所占的比重大;2.成本中用與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所占比例大;3.產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快。4、此外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對環境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②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第5課 交通運輸網?鐵路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鐵路樞紐有:北京、鄭州、蘭州、株洲、徐州。鐵路干線:東西干線有: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南北干線)京哈—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火車)、公路運輸(汽車)、水運(船舶)、航空運輸(飛機)、管道運輸。3、分布:東部鐵路網、公路網密度大,西部鐵路網、公路網密度小;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4、水上運輸:包括內河航運和海洋運輸;內河航運:長江、珠江、松花江、京杭運河地位重要;內河干流航線多沿東西方向延伸,支流航線多沿南北方向延伸;南方的內河通航能力比北方大。海洋運輸:沿海航線有北方航線(上海、大連為中心)、南方航線(廣州、香港為中心)。5、航空運輸:主要國際航空港: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第6課 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不大的用航空運輸(飛機);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用公路運輸(汽車)、遠程用鐵路運輸(火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用鐵路運輸(火車)或水運(船舶)。第7課 豐富多彩的文化1、?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北方民居:院落開闊(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墻厚窗小(冬季低溫,保溫)。南方民居:院落較小(地形復雜),墻薄窗大(夏季高溫,散熱),屋頂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流瀉)。傣家竹樓:下層架空,上層住人(炎熱,潮濕)。陜北窯洞:(氣候干燥,冬季低溫)。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北方吃面食(種小麥);南方吃米飯(種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為主(牧區);北方飲暖性的紅茶和花茶(低溫);南方飲綠茶(炎熱)。服飾與地理環境:服飾的款式、面料、色彩和衣著的季節更換等均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舉例:藏袍(氣溫日較差很大);蒙古族毛皮服飾(牧區)。2、?地方文化與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潑水節;漢族—趕廟會、扭秧歌、舞獅子、賽龍舟。中國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長城、北京故宮、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承德避暑山莊、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皖南古村落、黃山、泰山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