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教學設計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6.2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知道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地位和特點;知道我國文化區域性的原因;明確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能力目標:結合中華文化獨特的發展歷程,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感悟中華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團隊精神和愛國情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學難點】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教學設計【知識體系】【知識要點】一、中華文化的獨特性:1、文學藝術:作用: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作用。?特點:悠久歷史、豐富內涵、獨特風格。?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學技術: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我國科技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特點:實用性和整體性意義: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二、中華文化的區域性1、原因:受經濟、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2、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系: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三、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擁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義:求同存異,兼收并蓄2、意義: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四、本課使用的資源1、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盛贊中國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聲疾呼,歐洲人對中國“應該贊美,應該慚愧,尤其應該效仿”。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諾貝爾得獎者在巴黎集會通過的《巴黎宣言》開宗明義地呼吁: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據說日本企業成功靠的是《論語》加算盤。新加坡的繁榮得益于重視儒學教育,那里的中小學普遍設有儒學課,講授“四書、五經”。問:從外國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華文學藝術有何魅力讓外國為之傾倒呢?2、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么落后”、“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中國著名科學泰斗錢學森曾提出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同是對中國科學技術的關懷。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歐洲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從馬可·波羅游記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然而,1840年的中國卻進入了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前后,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制造公司建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從馬可·波羅的誕生到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開始,歐洲經歷了約600年的努力終于徹底超過了中國。3、區域性:《舌尖上的中國》各大菜系例如,揚州菜系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格、刀工精細、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講究火工、擅長燉燜、湯清味醇、濃而不膩、清淡鮮嫩、造型別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揚州廚師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揚州菜中又以揚州三頭為代表:紅樓宴、三頭宴、全藕宴是揚州菜的三顆明珠。4、《狼圖騰》探究草原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從地域上說,中華文化大致由黃河領域長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歷史地理范圍內的文化。歷史上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具有深遠文化意義的事件。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為了增強軍事實力適應戰爭的需要,毅然決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寬帶”的華夏服飾為上衣下褲的“胡服”,廢除傳統的車戰,改學騎射。“胡服騎射”對中原民族服飾和軍事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隨著蒙滿入主中原,更將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它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華夏文化與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沒有這種融合,就沒有博大精神的中華文化,而也正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使中華文化獲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機,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5、舞蹈《大地春暉》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暢;苗族的舞蹈,質樸,濃郁,風情再現;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絢麗而精彩;彝族的銅鼓舞柔和而細膩;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濃郁,長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簡單而盡興;朝鮮族跳舞是輕快,典雅,動中有靜;如朝鮮族的筒簫、哈薩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簫、維吾爾族的手鼓、滿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腳鼓、瑤族的長鼓、藏族的手抓鼓蒙古族的馬頭琴,哈薩克族的柯布斯等。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