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教學設計第五課 文化創新 5.2 文化創新的途徑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①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明確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③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能力目標〗 ①增強學生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②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感悟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于實踐; ②激發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③激發學生學習世界優秀文化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熱情,投身于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難點】①怎樣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借鑒界和融合。②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三、教學設計【知識體系】【知識要點】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二、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1、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具體內容: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得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得過程。(古今、縱向)分析: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如果漠視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文化也要跟著發展。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具體內容: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中外、橫向)分析:(1)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2)在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本原則。因為永葆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三、文化創新的方向: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1、把握兩對關系——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錯誤傾向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離開傳統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否古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時代精神守舊主義否今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借鑒與融合封閉主義否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民族虛無主義否中四、本課使用的資源1、視頻:中國唱詩班《元日》——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基本途徑 《元日》只有五六分鐘,這部短片以點燃爆竹開始,背景音樂是童聲合唱“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取自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句《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取景比較典型,都是中國春節中的傳統習俗,很多還延續至今仍在遵守著。其中,燃放爆竹是大部分節日里必須做的,也是孩子們既感到新奇有趣,又會有點害怕的活動。記得小時候,我也經常和哥哥姐姐們一起拿著小爆竹去點,有點小期待又怕炸到自己的心情難以言喻。當然,肯定會有調皮的孩子將小爆竹放到池塘里炸魚,或者將兩三個小型鞭炮放到一個易拉罐里,將易拉罐倒立放置,這樣一炸聲音會加倍被放大,最后易拉罐也會被炸飛。更甚的孩子看見有汽車經過會把小爆竹扔在路中央,然后自己拋開躲著......一到春節前夕,人們會首先打掃屋里屋外,全部清掃一遍,掛上紅色的大燈籠,以求來年日子紅紅火火。婦人們會準備美食祭拜灶王爺,希望灶王爺上天能夠美言幾句,以求辟邪除災,迎接福氣臨門;吃花生瓜子即“長生果”,以盼多子多福,身體健康,幸福滿滿;掛紅燈籠,貼福字,意寓“福到了”。走親訪友,榮歸故里,探望恩師益友,風雅樂事。古時風雅人士或為人師者都崇尚“種菘(sōng)剪韭,灌園鬻(yù)蔬,怡然自得”的生活,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子,自食其力地種些水果蔬菜,梅花盛開,也能稱之為不一樣的美景。灶上正月供菜,菱角、地梨(荸薺、馬蹄)、圓團(小圓子、麻團、湯圓)、晚崧(秋末冬初的大白菜),此系“賀年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過年期間,街上購買年貨,鮮艷引人嘴饞的糖葫蘆是孩子們的最愛,現在也依舊是我的摯愛。古時的街上還會有糖人,甜甜的,樣子有趣,孩子們同樣喜愛。正月里每人手提一只燈籠,外面也掛上了各色燈籠,人們在舞長龍,賞燈看景,許愿祈求家庭和睦、福氣常來,都不失為一樁美事!2、視頻《真假美猴王》——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戲曲孫悟空面向世界:街舞結合美猴王形象;現代化的燈光舞臺3、名人主張改革漢字:鴉片戰爭之后,教育救國呼聲高漲,教育改革矛頭直指漢字。梁啟超等人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譚嗣同帶頭呼吁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錢玄同強烈否定漢字,說“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這是有新思想的人們都知道的”。【探究】案例1:如廢漢字,改用拼音文字,請朗讀史蒂夫·喬布斯經典語錄:Lingxiuhegenfengzhedequbiejiushichuangxin。Chengjiuyifanweiyedeweiyitujingjiushireaizijideshiye。(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創新。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案例2:讀拼音、寫漢字:Fu qi(福氣?夫妻?服氣?扶起?浮起?負氣?付訖?)問:你是否贊成把方塊漢字全換成字母文字?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