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教學設計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3.1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2、能力目標:(1)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三、教學設計【知識體系】【知識要點】1、文化多樣性的含義: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地位):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3、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1)民族節日: ①形成: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②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達。③功能:是領略不同民族文化韻味的平臺。 (2)文化遺產:①含義:指在歷史、藝術或科學及審美、人種學、人類學等方面有著世界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筑群、遺址等。②地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人類共同文化財富。③作用: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4、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的世界性(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2)文化的民族性(個性):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3)結論: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6、尊重文化多樣性:(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2)原因:A. 必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B. 重要性(意義):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3)做法:A. 原則: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B. 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四、本課使用的資源1、感受文化的多樣性: 2、民族節日: 3、文化遺產:材料一:當地時間2017年7月8日,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雅采克·普爾赫拉先生敲下小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準,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2處。 材料二: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里排名第二,僅次于意大利(53項)。思考:什么是世界遺產?什么是文化遺產?為什么要保護文化遺產?(P30) 4、視頻《中國年,讓世界相連》5、閱讀分析: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狂歡節等“洋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陽、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則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為此,一些有識之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人們“抵制洋節,驅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響”,維護和振興我國的傳統文化。思考:據此,有人認為“要維護和振興我國的傳統文化,就要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堅決抵制洋節”,談談你對此觀點的看法。6、各個民族的文明成果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