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教學設計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記文化傳播的含義、途徑,大眾傳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二)能力目標:讓學生懂得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自覺做文化傳播的使者(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共同構筑新世紀的多元文化。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化交流的途徑【教學難點】文化傳播的必要性三、教學設計【知識體系】【知識要點】1、文化傳播的含義: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2、文化傳播的途徑:(1)重要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2)其他途徑:……3、傳媒的含義: 傳播媒介 4、傳媒的發展階段:語言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5、大眾傳媒:(1)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2)大眾傳媒的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絡(3)大眾傳媒的作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面向大眾、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局限、匯集各地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4)大眾傳媒的地位——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①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②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7、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們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②又要更加主動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常考與易錯辨析】1、辨析:大眾傳媒以其顯著的優點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它必將取代其它傳媒手段。 注意: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2、思考: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有何不同?注意:文化傳播的途徑指的是文化傳播的方式、方法(強調文化怎樣傳播)。傳媒側重于文化傳播的手段、工具(強調文化靠什么傳播)。四、本課使用的資源1、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BRF)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強調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開幕式。2、商業貿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絲綢之路是古往今來東西文化薈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如張騫、玄奘、馬可波羅等)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無數歷史遺跡和稀世文物。3、人口遷徙:民工潮“民工潮”是傳播先進文化和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終年風塵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農村時,不僅帶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帶回了先進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引導農民更加關注信息社會的動態,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識學習、子女教育培養、少生優育等,推動了中國農村社會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政治文明的躍遷。4、教育:孔子學院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80多所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 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5、鄭和下西洋:1405至1433年近30年的時間里,鄭和前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亞非兩大洲沿海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傳播的橋梁。鄭和使團把明代中國的歷法、技術、習俗和書籍傳播了所經各國,對這些國家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從海外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香料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思考: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文化傳播的典范,價值何在?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