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4.1.3 北方的民族融合 課件(45張PPT+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4.1.3 北方的民族融合 課件(45張PPT+素材)

資源簡介

4.1.3 北方的民族融合(練習)
一、選擇題:
1.(2013·河北卷·3)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們變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21*cnjy*com
A.促進民族大融合 B.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C.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D.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2013·福建泰寧卷·2)“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聯姻、學漢禮法。”這些關鍵詞與哪一事件有關?(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分封制 C.禪讓制 D.商鞅變法
3.(2013·湖南婁底卷·3)下列哪項歷史事件促進了民族融合( )
A.絲綢之路開辟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馬可·波羅來華 D.鄭和下西洋
4.(2013·江蘇鹽城卷·2).和右邊的歷史短劇臺詞(片段),相關聯的是( )
A.商鞅變法
B.張騫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5.(2013·湖北宜昌卷·3)南北朝時期,極大地順應了我國北方“胡人漢服”、“漢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趨勢的政治改革家是( )
A.商鞅 B.張騫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6.(2013·廣東卷·4)下列現象出現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的是( )
①鮮卑貴族改用漢姓 ②鮮卑族改穿漢族服裝
③君臣一律用鮮卑語討論國事 ④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3·湖北黃石卷·15)歷史人物總是與歷史事件相連,下列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搭配正確的是( ) 21*cnjy*com
A.漢武帝——打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D.戚繼光——收復臺灣
8.(2013·浙江麗水卷·5)下列歷史事件中,為公元6世紀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的是( )
A.商鞅變法 B.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C.秦始皇推行群郡縣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2013·湖南株洲卷·2)據《北史》記載:“魏主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鮮卑貴族和官員( ) 21*cnjy*com
A.采用漢姓 B.改穿漢族服裝 C.學習漢語 D.與漢人通婚
10.(2013·湖南湘潭卷·2)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進了民族融合 B.學習了漢族先進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11.(2013·湖南長沙卷·15)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中原族體和文化為中心,周邊邊疆族體和文化不斷與中原族體和文化交流匯聚,使中原文化不斷豐富,族體不斷壯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這一現象的是( )
A.商鞅變法 B.戊戌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
12.(2013·重慶A卷·2)學者晁福林說,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下列有關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 )
①讓鮮卑貴族改用漢姓 ②將都城遷往咸陽
③鮮卑貴族必須說漢話 ④鼓勵鮮卑人穿漢服,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3.(2013·重慶B卷·8)“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三十(歲)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改革措施是( ) 21*cnjy*com
A.遷都洛陽 B.改用漢姓 C.改穿漢服 D.使用漢語
14.(2013·甘肅白銀卷·3)下列改革或變法中,通過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21*cnjy*com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吳起變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2013·山東濰坊卷·3)觀察右圖“身穿漢族服裝的鮮卑貴族形象”。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B.穿漢服顯示貴族身份
C.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
16.(2013·山東聊城卷·4)右邊是小明同學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點。這些政策產生的結果應是( )
A.推進大一統格局
B.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經濟開發
D.促進北方民族融合
17.(2013·山東濱州卷·3)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胡人漢服圖 漢人胡食圖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國家統一 D.經濟發展
18.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 )21*cnjy*com
A.氐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
19.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
A.長安 B.許都 C.洛陽 D.安陽
20.東晉時期,從北方南遷的少數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鮮卑 ③蒙古族 ④滿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21.某班四位同學在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而爭論,下列觀點中你認為正確的是( )21*cnjy*com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和促進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鞏固鮮卑貴族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 )
A.遷都洛陽 B.實行漢化政策
C.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D.頒布均田制
23.下列歷史現象中,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系的是( )
A.北方統一的實現 B.封建化的完成
C.階級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24.在我國古代,“民族融合”一詞最本質的含義是( )
A.遷移、雜居、互相通婚 B.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學習,揚長補短,共同發展 D.各族人民共同進行壓迫斗爭
25.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了許多“漢化”政策,這些政策能夠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B.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漢族地主的支持21*cnjy*com
D.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6.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實質上是少數民族( )
A.內遷的過程 B.漢化的過程 C.農業化的過程 D.封建化的過程
2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徑有( )
①民族遷徙 ②聯合斗爭 ③友好交往 ④統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2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分裂的時期,你能將魏、蜀、吳、十六國、西晉、東晉、南朝、北朝等對號入座,填入下面的圖表中嗎?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1*cnjy*com
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資治通鑒》
(1)“魏主”是誰?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張?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3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1*cnjy*com
材料一:改鮮卑姓為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素和 和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陸
賀賴 賀
獨孤 劉
材料二:某鮮卑女貴族與某漢族男貴族結為夫妻,鮮卑女貴族穿上了漂亮的漢族新婚禮服。
(1)上述材料與什么改革有關?

(2)上述兩則材料分別反映了這場改革哪些方面的內容?

(3)請你說說這場改革的意義。

(4)你從這場改革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31.(2013·江蘇南京卷·31)(8分)閱讀下列材料:21*cnjy*com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商君”改革的兩項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是如何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礎的?(4分)

(2)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權的更替示意圖。“從平城到洛陽”后,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政策對民族關系發展有何歷史作用?(2分)

(3)據材料二,隋朝統一的基礎是什么?比較材料一、二,兩次改革的歷史作用有何相同之處?21*cnjy*com




參考答案
1.D 2.A 3.B 4.C 5.C 6.A 7.C
8.D 9.C 10.D 11.C 12.D 13.D 14.D
15.D 16.D 17.A 18.B 19.C 20.C 21.D
22.A 23.D 24.C 25.A 26.C 27.D
28.

29.(1)北魏孝文帝。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2)遷都洛陽等。
30.(1)北魏孝文帝改革。
(2)材料一反映改用漢姓;材料二反映與漢人通婚。
(3)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小明:眾愛卿,鮮卑語為北語,漢語乃為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廢北語,一從正音,違者降爵罷官。
小華:陛下英明!臣等謹遵圣旨!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漢書·食貨志上》

材料二 如果說從平城到洛陽的北魏是漢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隨者。……北周政權,折射出中華民族歷史重新走向全國統一的曙光。……隋朝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之上。
——《簡明中國史讀本》



西晉
2、西晉的統治時間是長還是短?

3、是哪一支少數民族滅了西晉?
匈奴
1、是哪個王朝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4、317年西晉皇族又建立了一個王朝,史稱什么?
東晉
5、東晉時期,哪一支少數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氐族,前秦
7、后來,哪一支少數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權重新統一了黃河流域?
鮮卑族的北魏政權
鮮卑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淝水之戰
6、哪一場戰爭后,前秦政權瓦解?
嘎仙洞位于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方向9公里處,是鮮卑族人的發祥地。“嘎仙”是鄂倫春語,“獵民之仙”的意思。
第四單元第一課
北方的民族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一 、三國鼎立的形成
政權分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背景:
過程:
二、民族融合
(東漢、魏、晉時期)
民族遷徙
外族內遷
北民南遷
江南經濟的發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學習漢族文化的內容
影響:
促進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為最終的統一奠定基礎
魏、蜀、吳的建立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
赤壁之戰
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
匈奴
鮮卑
鮮卑



民族遷徙
思考:曾經作為西漢都城的長安,其所在關中地區出現民族雜居的狀況,說明了什么?
說說:內遷的有哪些少數民族?它們分布在今天的哪些省區?


讀圖思考以下問題:
讀課文P80的資料,圖4-8,結合下面的資料,說說在歷史上或者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漢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為坐。這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坐姿;兩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體重全部由臀部擠壓在腿上,下肢極易酸麻,久之還可能變形。所以,當高坐具的胡床傳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漢人的歡迎,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種以繩連綴在木頭上,可開可合,攜帶方便,無靠背的折疊凳,類似今天的馬扎。漢人使用胡床,開始只見于軍旅,到了北朝,從宮廷到民間都有人以胡床為坐具。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褲褶服,本來是便于騎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褲子;傳入中原后,適應漢人的衣著傳統,袖子逐漸變寬,褲腿也變得肥大,像喇叭一樣。褲褶服成為那時南北流行的服裝,不僅打仗時穿,平時也穿。這種變化體現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在生活習俗上的互相影響。
南北流行服飾--褲褶服
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
北魏騎兵俑
穿漢族服裝的少數民族貴族
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
在今天的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還有蒸饃、烙餅、餡餅、面條、油炸餅等


川  

























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鮮卑語,后譯成漢語,廣為流傳。你知道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了哪個朝代嗎?你想了解鮮卑族歷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嗎?
----《敕勒歌》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少數民族學習了漢族先進的文化,在生產、生活、風俗等各方面和漢族趨向一致。這種以漢族先進文化為核心為紐帶的民族融合,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發展。而這種過程同時也是雙向的互補的, “漢人衣冠回鶻馬”。
少數民族漢化帶來什么結果?
十六國后期, 的一支— —強大起來,建立了 ,定都——。
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影響:北方出現了 的趨勢。
鮮卑族
北魏
439
民族融合
拓跋部
平城
北方的統一
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圭建立北魏。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為元宏,他四歲繼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個皇帝,繼位19年時,祖母馮太后去世,開始真正掌握政權。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
1、背景
②北魏統一黃河流域(439年)
③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原因(目的)
①北魏建立
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
政 治
語 言
服 飾
姓 氏
婚 姻
官 制
禮 法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鮮卑姓氏改為漢姓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采用漢族官制、律令
學習漢族禮法
廢除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平城
洛陽
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
民族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地處偏北,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不適合作為規模較大的王朝的都城;
 ②而洛陽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條件優越,氣候宜人,是黃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圍地區農業發達,城市繁榮。有發展基礎,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從地理環境看:
從鞏固政權的角度看: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
②遷都洛陽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強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
從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封建文化)。
②而在洛陽,有利于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進一步學習和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
孝文帝
遷都洛陽
原因
影響
材料反映了什么方面的改革?
(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魏書》
“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罷官降爵。
——《資治通鑒》
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左邊的這幅圖是摹繪自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帝王禮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圖》。 圖中一隊朝佛者,以孝文帝為中心,前擁后簇,神情泰然。畫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帶,寬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漢服和胡服主要有何區別,哪一種比較便利?孝文帝為什么要改穿漢服?
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北魏文官俑
漢族服飾俑
鮮卑服飾俑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帝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謂功臣舊族代(代郡)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賀樓 樓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陸
賀賴 賀
獨孤 劉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孝文帝選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這是為什么?
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他以后的北魏皇帝都以“孝”為謚號,說明北魏皇室已接受了儒家思想。
shì
3、改革的影響
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⑵鮮卑族人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⑶傳統的漢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⑷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
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比一比,看哪個組做的更好!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
活是怎么樣的呢?假如你是當時社會的一員,你走在
洛陽的街頭上,你會碰到什么情形呢?請你展開合理
的想象,把所碰到的情形盡可能多的記錄下來,然后
在自己小組內進行討論和交流,把它們記錄在畫寫板
上和全班交流.
說明:孝文帝改革后洛陽又重新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洛陽城西有個方園8里的大市,通商、運貨、歌伎、釀酒等分地劃市,非常熱鬧。另外城里還有富人住宅,層樓對出,道路相通,門戶相望;城南有招待各族商人的旅舍,街道旁植青槐綠柳,各地珍寶異貨,匯集于此。
孝文帝對于北方漢族來說是一個征服者,他為什么不用武力將鮮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漢族地區,卻要向漢族學習,實施漢化政策呢?
557--581
北朝:
南朝:
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南北朝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386--534
534--550
550--557
535--557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西晉
(265—316)
短暫統一(280—316)
十六國
東晉
(304—439)
(317—420)
北魏
建立:386
統一:439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宋420



589
北朝
南朝
(前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點
政權分裂、民族融合
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斷加強,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北方 大融合,產生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北民南遷后,江南經濟開始趕上北方,為實現全國統一奠定了 物質基礎。
3、國家長期的分裂混戰狀態使人民渴望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
1、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的是( )
A、三國中的魏國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
  C、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
2、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都到(   )
A、長安 B、洛陽 C、許 D、殷
3、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變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變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個民族學習?( )
A、氐 B、鮮卑 C、漢族 D、匈奴
你能做對嗎
1、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的是( )
A、三國中的魏國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
C、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
2、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都到( )
A、長安 B、洛陽 C、許 D、殷
3、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變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個民族學習?( )
A、氐 B、鮮卑 C、漢族 D、匈奴
C
B
D
C
5、北魏是下列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
A.羯 B.鮮卑 C.氐 D.匈奴
6、下列內容,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強了國家軍事力量
④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C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陽 C.長安 D.平城
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A.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B.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C.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D.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分裂時期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適應民族融合的趨勢
B.增加財政收入
C.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
D.學習漢族文化
D
B
C
10.下列對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錯誤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民族界限逐漸縮小
B.各民族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逐漸趨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過程中逐漸融合
D.少數民族都變成漢族
11.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B.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C.促進中國社會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
D
A
農史學家認為:“胡”系列大多為兩漢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 。

“胡”字其實代表著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們改變了我們的餐桌、改變了我們的口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胡的由來
吳國
蜀國
魏國
西


觀察中國朝代紀年表,找出三國到北魏的朝代更迭情況,并使著畫示意圖。
讓思想自由激蕩:請閱讀下面的表格并思考這個表格使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北方的民族融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
2.掌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和過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當時民族融合的具體表現。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民族大融合的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在民族問題上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2.正確認識處理好民族問題,對搞好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促進祖國的繁榮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教學重點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民族大融合。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對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孝文帝遷都等內容,采用講述法為好。
2.故事穿插法。有一些內容可用此法,比如遷都落陽的過程既可以講述(指教師),又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通過學生之口來解決問題。
3.分析法。對于孝文帝遷都后的漢化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關系,可用此法。
4.聯系講解法。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一些內容可聯系講解。比如改漢姓、說漢話等。
5.圖示法。對于北魏及其以后政權的演變,可用此法,增加直觀性。
教具準備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我們前面講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從總的方面來看是國家的大分裂時期。從南北雙方的具體情況來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兩個主要特點。上一課我們學習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特點:北方民族大融合。
[板書]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統一黃河流域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前二段文字內容。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統一黃河流域。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建立北魏的是鮮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動于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過著游牧生活。東漢末年,拓跋部開始強大,但時強時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況才有好轉。什翼犍曾作為“質子”,在后趙襄國(今河北邢臺)住了十年,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他在位期間,拓跋部開始進入了階級社會。正在這時,376年苻堅征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戰使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在各部酋長的擁戴下,在盛樂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這時的中國北方,政權林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為生存和發展做了種種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稱帝,一躍而成為北方最強大國家。
北魏在征服中原過程中,開始注意吸收漢族地主進入政權。上谷的張袞、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漢族豪強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謀士。崔玄伯的兒子崔浩,更是受寵一時。到拓跋燾即位后,在漢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領寇謙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國大綱,并進行了一些漢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國力進一步增強,到439年,完全統一了北方地區。
[教師引導]在剛才的講述中,同學們應該注意到一點,那就是漢族地主在北魏的強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北魏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與漢族地區接觸也在不斷加強。這一切都對北方地區的民族關系增添了新的內容。
[板書]2.北方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第一目下的小字內容。歸納一下,當時北方民族與中原地區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響。
[學生看書]……
[學生歸納]
(1)服裝方面的相互影響。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褲褶(zhě)服,本來是便于騎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褲子;待入中原后,適應漢人的衣著傳統,袖子逐漸變寬。褲腿也變得肥大,像喇叭一樣。褲褶服成為當時南北流行的服裝,不僅打仗時穿,平時也穿。
(2)飲食方面的相互影響。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原來以畜產品為主,到了魏晉以后,農產品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同時,北方民族也學會了漢族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是第三點。
[教師講解]隨著進軍中原,拓跋族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拓跋族進入中原,遷漢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圍的民族間錯居雜處,原有部落組織已不能適應這種新局面;一部分漢人地主入仕后,力圖按照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權。這些因素,使北魏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這是從北魏政權的上層方面來看。
從民間的經濟、文化交往來看,這時候民族融合趨勢也非常明顯,剛才同學們已經從課本上的內容中了解到了在衣著、飲食、耕作技術方面的相互影響,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課本上的兩幅插圖中找到依據。先看“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一幅圖。這是1957年于河南鄧縣學莊南朝墓葬出土的南朝樂隊畫像磚,也叫南朝樂舞畫像磚。畫面上共有四人,前兩人雙手執彎形長角,長角的一端放在嘴里吹奏,另一端系著飄帶迎風招展。后兩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拿鼗(táo)鼓(即撥浪鼓)。四人穿褲褶服,頭戴卷荷帽,帽頂樹立瓔珞。四人邊走邊演奏,好像是墓主人出行時的樂隊。這是當時民族間在服裝上相互影響的一個例子。再看“穿漢族服裝的少數民族貴族”一圖,這幅圖選自敦煌壁畫,圖中的少數民族首領頭戴白紗籠冠,身穿寬袖長袍服,右手拿著塵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華蓋,另一人持羽扇,他們的服飾和貴族的服飾相似,都是寬袖袍服,褲腿口肥大。這也能說明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的民族融合趨勢。
[教師過渡]上面學習的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頻繁,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這種民族融合的趨勢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得到了加強。那么,北魏孝文帝遷都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說在他遷都洛陽后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加強?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詳細內容。
[板書]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本目下的內容。看后請回答:(1)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2)遷都洛陽有什么積極意義?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積極意義在于使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有巍峨的宮殿,華麗的屋宇,數以千計的佛教寺院。洛陽的人口達到五十萬左右。
[教師引導]我們在學習這一目前,我曾說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使一種趨勢加強,請同學們想一下,孝文帝遷都后,是什么趨勢加強了?
[學生回答]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教師小結]因此,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除了使洛陽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外,再就是原來在黃河流域出現的民族大融合趨勢得到加強。
[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看到了,請問:孝文帝遷都時,是不是非常順利?
[學生回答]不是。
[教師提問]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學生回答]一些保守的鮮卑貴族不愿離開平城。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充分展開想像,再討論一下,是什么因素決定了舊貴族不愿離開平城?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貴族的老巢,他們長期經營,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答案二:保守的鮮卑貴族反對改革,遷都洛陽,遠離平城會削弱他們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為改革的犧牲品。
答案三:洛陽和平城相比,氣候炎熱,水土不同,保守派貴族不喜歡。
答案四:鮮卑族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蔑視其他民族,對中原漢族和漢族先進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排斥。
答案五:遷都條件不成熟。
答案六:……
[教師引導]既然有這么多的因素阻礙孝文帝遷都,那他是如何遷到洛陽的?咱們課本上小字內容說是孝文帝以南征為名遷都的,哪一位同學能詳細講一下呢?
[學生講述]馮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親執朝政。他從馮太后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看到了改革的好處,決心按照馮太后的教導去做:接受漢人文化,籠絡各族人民,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
有一天,南朝齊國的王肅投奔魏國,因他父親雍州刺史王奐和兄長被齊武帝殺害。王肅滿腹經論,韜略出眾,與拓跋宏談論治國之道,很有一番見地,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王肅特別強調,北魏要想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必須遷都洛陽。
因為當時大多數舊臣反對遷都洛陽,所以孝文帝決定以巧取勝。一天,拔跋宏詔諭文武群臣上朝議事,談到南下統一大業,征求眾臣意見。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又經過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來。一月之后,拓跋宏親率30萬大軍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過黃河,到達洛陽城。
第二天,士兵們還在睡夢之中,便被號角聲催醒。大家拖著疲倦的身子集合起來。拓跋宏宣布:“昨晚得報,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萬大軍南下,犯我邊境;南齊朝廷也派十萬大軍準備與我決戰。我們必須先打破齊軍,直搗建康,然后回師平城抵御柔然的進攻。”魏軍將士聽完這一番話,頓時響起一片哀嘆聲。有幾位大臣提出回師平城,被拓跋宏嚴辭訓斥。這時,王肅跳下馬,跪請把這次行動詔靠天下稱作遷都洛陽,以后再尋機班師平城。拓跋宏假裝思索一陣說:此雖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處。同意遷都洛陽的請站到左側。因為當時秋雨連綿,道路泥濘,文武百官實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過去。有幾個頑固分子看到大勢已去,也慢慢地站了過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遷到了洛陽。不熱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發現后,廢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教師過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所以,遷都洛陽后,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體有哪些措施?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這將是我們在下面要學習到的內容。
[板書]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 遷都以前的改革
[教師講述]課本上講到的遷都以前的孝文帝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主要是指北魏馮太后主持的改革。
馮太后,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薊縣)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謚號。太后的伯祖父馮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國中四個漢人政權之一。馮跋死后,其弟馮弘繼位。在北魏的進攻之下,北燕滅亡,馮弘逃到高麗被殺,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虜。子馮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宮后成為北魏太武帝的貴妃(左昭儀)。馮朗后來因事被殺,其女兒入宮受姑母的撫養,后來成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僅12歲的獻文帝即位。第二年,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殺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渾,開始執掌政權。孝文帝即位時年僅4歲,馮太后繼續臨朝稱制,總攬大政。馮太后在位期間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俸祿制。北魏百官原來沒有俸祿,馮太后增加民戶的稅收以充百官的俸祿,建立了“班祿”制度;同時嚴懲官吏的貪污行為。二、實施均田制,規定15歲以上的男夫分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人分給露田20畝。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種植糧食,桑田、麻田用于種植桑、棗、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買賣。受田人死亡或年過70要將露田歸還官府,桑田不必歸還,可以世代相傳。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數量與平民相同,耕牛一頭受田30畝,每戶限4頭牛。受田農戶,一夫一婦要向政府交納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三、建立戶籍制度,規定受田農戶中的丁男要負擔征戍、雜役。這些措施都吸收借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促進北魏王朝的繁榮富庶,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礎。
(由于講述過多,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故可以把馮太后改革的內容用投影打出)
[教師過渡]馮太后的改革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向中原先進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板書]2.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看一下遷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都是孝文帝遷都后的措施。
[教師引導]能不能言簡意賅一些?
[學生回答]可以歸納為六條。(1)說漢語;(2)穿漢服;(3)改漢姓;(4)與漢族通婚;(5)采用漢制;(6)以禮、以孝治天下。(教師可用板書寫出)
[教師引導]關于孝文帝改革的影響,課本上只有一句話:即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具體內容在課后的小字內容提到了一些。現在請大家集體朗讀。
[學生朗讀]孝文帝改革后,經過民族融合,傳統的漢文化得到發展。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經濟,難以言傳。”
[教師分析]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在馮太后改革的基礎上,大力革除鮮卑舊俗,雷厲風行地推行漢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進程。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請同學們看恩格斯的一段話:
[投影顯示]
“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
同學們,馮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體現了這樣的歷史發展規律,革除落后的“胡風國俗”,接受先進的漢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門閥地主,抑制了他們的惡性發展;有助于吸引勞動人民回到土地上來,開墾荒地,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改革后,社會較為安定,國力增強,出現了魏晉以來少有的繁榮景象,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驗證。
明朝馮夢龍的《笑史》里講到北魏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后到國庫去,見布帛絲絹堆得滿滿的,就聽任跟隨她去的官員們自己去背。誰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為章武王的王融與被封為陳留侯的李崇,貪婪地想多背一些絹帛,但卻都超過了搬運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傷了腰,王融跌壞了腳。胡太后于是讓手下的人取回他倆背去的絹帛,使他倆空著手出了國庫。
這個故事在《新編笑林廣記》的“貪婪笑林”里出現。從表面上看,是諷刺王融、李崇的貪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經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孝明帝的在位時間是516年到528年。孝文帝的離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間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見成效時期。因此,這個故事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強盛。
[教師過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階級矛盾緩和,民族融合加強。但是好景不長,到北魏末年,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很快導致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北魏開始分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內容。
[板書]3.北朝的演變
[教師講述]北魏末年,爾朱榮叛亂,后爾朱榮被殺,其部將高歡起兵消滅了爾朱氏勢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見為孝靜帝,并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由高歡掌握軍政大權,史稱東魏。535年,割據關中的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由宇文泰掌握朝政,都長安,史稱西魏。后來,高歡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是為文宣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覺廢帝自立,是為孝閔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下面,我們用圖來表示北朝的演變。
[教師總結]同學們,到現在為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我們就學習完了。下面我們先把這一段歷史的朝代更替復習一下,使同學們對這一段歷史的線索有一個大略的掌握。請同學們看投影。
[教師繼續]具體涉及到本課,我們的主題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們應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促進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過來,孝文帝的改革,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實現。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我們特用一個圖示來加深理解。
[投影顯示]
[布置作業]
1.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的政權是
A.曹魏B.前秦C.北魏D.北周
答案:C
2.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A.長安B.許C.洛陽D.殷
答案:C
3.在改漢姓的改革措施中,“元”姓是由鮮卑族的( )姓轉化而來的
A.丘穆陵B.拓跋C.賀賴D.獨孤
答案:B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知識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參考答案:因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國,所以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
板書設計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統一黃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
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以前的改革
2.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3.北朝的演變










方民族大融合
  學習目標:
  1.?? 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內容和意義。
  2.??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
  3.?? 通過學習 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學習重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學習難點: 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充分準備:
  1.4 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 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 ,定都 平城 。他們長驅直入中原,于?????? 年,統一了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成趨勢。
  2.北魏?????? 帝時,把都城遷到了?????? 后,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
  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亂,財政困難,而且受到北部?????? 人的武力 威脅。遷都以前,孝文帝就進行了? 、推行???????? 等政治、經濟改革;遷都以后,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漢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須???????????????????? ;官員及家屬必須?? ;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 ,把皇族的拓跋改為元;鼓勵鮮卑貴族與????? ;采用???? ;學習漢族的? ,尊崇??? ,以孝治國,提倡???? 的風氣等,這些措施有利于 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現了四個王朝,這五個王朝統稱為?????? 。
  (二)預習成果展示(自主進行:小組展示,矯正、評價)
  (三)課堂探究、展示、評價(小組合作探究,組際交換、評價、矯正):
  1.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有哪些?
  (四)教師反饋與點撥、師生小結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達標:
  一、單項選擇題
  1.5世紀前半期統一黃河流域的政權是(?? )
  A、曹魏? B、西晉 C、北魏?? D、東晉
  2.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所建( )
  A.氏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 D.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4.中國古代史上曾經有過多次遷都,其中以接受先進文化而進行的遷都是(? )
  A 、盤庚遷殷??????? B、周平王遷都??? C、孝文帝遷都??? D、明成祖遷都
5.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4至5世紀,曾一度統一黃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①羯?? ②氐?? ③鮮卑?? ④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改革中,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7.北魏遷都后,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是(? )
  A.平城 B.洛陽 C.建康 D.長安
  8.北魏建立時的都城在(? )
  A、洛陽??? B、建康?????????? C、平城???????? D、荊州
  9.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B、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 D、促進了黃河流域的統一
  二、材料分析題
  10.“遷都洛陽……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這些改革有何積極意義?
  ③歷史上是怎樣評價這位統治者的?
  11.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宅,和羅網里,因茲大舉,光宅 中原。”? --《魏書》
  請回答:①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個城市? “魏主”是誰?他決定將都遷到哪里?
  ②根據材料,概括“魏主”遷都的原因。
  ③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七)教(學)后記:當堂達標檢測題目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B? 3、D? 4、c 5、B? 6、C? 7、B 8、C 9、D
  二、材料解析題:
  . 10.①孝文帝。②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11 ①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陽。②學習漢族先進文化。③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时尚| 格尔木市| 宁蒗| 从江县| 崇州市| 鸡泽县| 龙海市| 睢宁县| 闽侯县| 辽源市| 佛学| 锦屏县| 洪泽县| 彝良县| 信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承德县| 盐亭县| 黎城县| 进贤县| 云南省| 长宁区| 宿州市| 高唐县| 和平县| 湘乡市| 彭州市| 诸城市| 泰来县| 扎鲁特旗| 沙洋县| 临湘市| 灌阳县| 清丰县| 耿马| 赤峰市| 荥阳市| 固原市| 禄劝|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