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第一 課 亞非大河文明 古埃及P2 古巴比倫P5 古印度P7 古中國P10自然環境 位置 非洲東北部 西亞“新月沃地” 南亞次大陸 東亞太平洋西岸 大河 尼羅河流域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恒河 黃河、長江流域 環境 尼羅河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肥沃黑土利農業 干旱少雨,河流流量不穩定,土地肥沃,靠人工修灌溉 充足水源,肥沃土壤,豐沛降水 地勢平坦,雨量充沛,水網密布,氣候溫暖共同點 都產生于亞非地區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親的哺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從地理位置看, 位于 20°N -40°N,屬于中緯度、北溫帶,鄰近大河流域。氣候大多溫暖多雨,熱量、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的培植、生長,適宜人類居住,能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說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比較強。統一時間 BC3100年 BC 18世紀 BC 3世紀 BC 2070年統一者 美尼斯 漢謨拉比 阿育王 禹王權神圣 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漢謨拉比,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阿育王 禹,劃定九州,鑄造九鼎社會等級 王室、僧侶、貴族;自由民奴隸 奴隸主、奴隸 種姓制度(見下表) 商王、貴族 平民和奴隸統治措施 (制度) 君主專制強化: 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行政大權,主宰國家經濟,控制國家軍隊和司法;動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漢謨拉比法典》迄今發現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實質(性質):是一部代表奴隸主意志的法律;是維護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統治的工具。 種姓制度(見下表)(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工具 世襲制。影響:由天下為公轉變為家天下;盤庚遷都至殷、強大的軍隊和嚴酷的刑罰;西周的分封制、禮樂制度、宗法制度文明成就 文字 前3500年,象形文字 BC 3000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 象形文字 商朝時,甲骨文 建筑 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胡夫)獅身人面像 空中花園 青銅文化:司母戊大方鼎最大 城市 孟斐斯 公元前3500年, 烏爾城 公元前2500年, 摩亨佐·達羅城 夏朝后期, 二里頭宮殿 科技 太陽歷、木乃伊解剖學 編制了太陰歷、創立星期制度 發明0—9十個阿拉伯數字、通用計數法 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鐵梨牛耕技術 宗教 阿蒙神 佛教 西漢末年佛教從中亞傳入強盛 BC15世紀地跨亞非的軍事大帝國 衰亡 BC6世紀被波斯滅 古印度種姓制度地位 等級 等級名稱 代表的社會階層組成 該階層的職責或義務統治階級 一 婆羅門 僧侶階層 掌握宗教祭祀大權 二 剎帝利 國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行政大權被統治階級 三 吠舍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等 供養前兩個階層 四 首陀羅 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者 沒有任何權利綜合探究一P271、地圖落實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仔細閱讀上圖,填寫下面的表格) 古代文明名稱 周邊的河流、海洋名稱 文明誕生的大致時間 發明文字A 克里特文明 愛琴海 約公元前2000年 字母文字B 古代埃及 尼羅河 約公元前3500年 象形文字C 古代西亞國家 兩河流域 約公元前3500年 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D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 約公元前2500年 象形文字E 中國 黃河、長江 約公元前2070年 商朝時甲骨文大河文明:B、C、D、E海洋文明:古希臘——地中海東部、愛琴海西部古羅馬——地中海2、早期文明的異同(文字、生產力、工程、城市、國家機構制度、文化)P283、探究文明繁榮的原因()為什么這些地域成為孕育人類早期文明的搖籃?A、處于溫帶,氣候條件適宜早期人類生存B、臨近大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C、除位于島嶼上的克里特文明外,其他幾個文明區域都位于河谷或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D、克里特島自然環境優越,農業以谷物、橄欖、葡萄種植為主,同時也充分利用海洋優勢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區域的繁榮。說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型較強造就這種東西文明雙峰并峙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與古希臘城邦時期基本上屬于同一時期,分別位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兩個文明各自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也分別成為現代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地理位置:古希臘和中國都處于地球五帶中的北溫帶,氣候適宜。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古希臘文明的核心區域所在的巴爾干半島,丘陵廣布,面積狹小,河流短促,農業生產潛力有限。經濟上主要依靠瀕臨地中海的眾多優良港口發展海外貿易,商業發達。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區域是黃河中下游流域,該地區黃土土質疏松,礦物質含量高,黃河及其各條支流有著便利的灌溉條件,農業發達。 國家制度的差異:古希臘實行的是城邦民主制,各個城邦之間相對獨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分封制。第二課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1、早期國家與社會P10-13 夏P10 商P11 西周P11-13 東周P13 春秋 戰國建立時間 BC 2070年 BC 16世紀 BC 1046年 前770年~前476年 前475年~前221年地位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文字成熟、青銅鑄造業繁榮 制度形成體系 建立者 禹 湯 周武王 周平王 都城 陽城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鎬京 洛邑 措施(制度) 世襲制代替 “禪讓制”影響:由天下為公轉變為家天下 盤庚遷都至殷、強大的軍隊和嚴酷的刑罰 分封制、禮樂制度宗法制度——血緣繼承 諸侯爭霸 戰國秦滅六國成就 工程 城堡和大型宮殿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鐵制、牛耕技術 文字 甲骨文 封建社會的開始 衰亡 BC 1600年前后、末暴君:桀 BC11世紀,牧野之戰;末暴君:紂 公元前771年;末暴君:周幽王 2、諸侯爭霸P13-15⑴齊桓公首霸P14原因 ① 天時:周王室衰微,群龍無首; 地利:背山面海,資源豐富 ② 人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改革,富國強兵;尊王攘夷,樹立威信標志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許多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⑵戰國秦滅六國P14時間 前475年~前221年 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不同七雄 晉國( 趙 魏 韓 )、秦、楚、燕、 齊 規模更大,更加殘酷,對社會經濟發展破壞性更大,影響更廣泛。 春秋五霸以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為目的;戰國七雄以吞并他國,兼并他國土地為宗旨。特點 戰國七雄以吞并他國,兼并他國土地為宗旨。 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更殘酷。 經過 最后滅了齊 結果 統一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答:①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促進了民族的融合。③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④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災難。⑶商鞅變法P15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內容 1、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作用1、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發展 2、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勞役 3、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2、提高軍隊的戰斗力,為實現統一打下基礎 4、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編制戶口,規定一家犯法,其鄰居必須告發,否則予以處罰 3、 加強中央集權性質 一次比較徹底、全面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影響 廢除了奴隸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和士兵的積極性,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功原因 變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它對生產關系的部分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商鞅具有獻身精神和頑強毅力;人民群眾的支持等。 啟示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強大必須改革,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故步自封、固守傳統,只能落后于人。⑷百家爭鳴P15-17學派 代表人物 所處時期 主要思想 經典格言 重要著作 影響儒家 孔子(創始人 春秋晚期 “仁”“克己復禮”“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被漢武帝所采納,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以德治國”全民教育、素質教育 孟子 戰國時期 “仁政”“民貴”“君輕”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道家 老子(創始人 春秋晚期 “無為”、順應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法家 韓非子 戰國時期 法治 《韓非子》 “以法治國”墨家 墨子 戰國前期 “兼愛”“非攻” 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墨子》 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兵家 孫子鼻祖 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孫臏 戰國時期 “事備而后動” 《孫臏兵法》 影響 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他們在眾多領域提出的各種思想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⑸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P16政 治:1)提出了“仁”的學說; 2)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苛政猛于虎”教 育:?講學40多年 ?興辦私學,擴大受教育的范圍 ?教育方法:重視“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育思想:主張“有教無類”,即不分貧富、貴賤、賢愚、種族和地區,任何人都可以入學,使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體現了教育平等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要老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經 常 復 習——“溫故而知新”文 化:編訂《詩經》、《尚書》、《春秋》等。 《論語》 第三課 西方古典文明一、西方文明搖籃——古希臘從公元前2000年起,歷時800年??死锾匚拿骱瓦~錫尼文明合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1、城邦出現P18出現時間 城邦時代-----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進入城邦時代,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重要代表。特征 小國寡民典型代表 ① 雅典 ②斯芭達衰亡 原因 各城邦內部出現混戰和希臘城邦之間的長期混戰, 結果 BC4世紀,馬其頓王國征服了希臘2、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P19時間 執政官 措施 影響BC6世紀 克里斯提尼 進行改革 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BC5世紀后半期 伯利克里 擴大權利 雅典的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民主制度實質 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評價 積極性:使公民獲得了更多的權利,能積極參政議政; 局限性:這種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實際上是少數奴隸主的民主。3、斯芭達:實行 貴族統治 ,崇尚 武力 。P204、亞歷山大帝國P20建立時間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出兵東征定都 巴比倫強盛 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影響 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二、羅馬帝國的興衰P211、基督教的誕生P23時間 創立者 地點 經典 教義 建筑代表 主要區域1世紀 耶穌 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 《圣經》 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叫人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天主教堂 歐洲北美2、羅馬帝國的興衰過程P21⑴羅馬城建立 公元前8世紀,在意大利的中部羅馬城建立起來。⑵羅馬共和國 P21 建立時間 公元前509年 擴張 優勢 軍事基礎:羅馬人尚武,兵種齊全,裝備精良,戰術高超 制度基礎:實行共和制,設有人民大會和元老院 經過 公元前2世紀,羅馬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權。 衰落:斯芭達克起義 時間 公元前73年,爆發了角斗士奴隸斯巴達領導的大規模起義。 影響 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統治⑶羅馬帝國 P22 背景 羅馬共和國晚期,先后出現蘇拉和愷撒實行的軍事獨裁統治 建立標志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元首,但是獨攬大權,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 興衰 強盛 時間:公元2世紀 表現: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分裂 時間:公元3世紀 表現: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 滅亡 時間:476年 表現:西羅馬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歐洲進入封建社會三、西方文明之根——希臘、羅馬古典文明1、古希臘文化成就P24-25表現 代表人物 成就哲學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鄉。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科學 阿基米德 科學家阿基米德發明螺旋提水器和浮力定律、杠桿定律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自然科學。文學 荷馬 希臘神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葩?!逗神R詩史》是長篇文學作品。 古希臘是歐洲戲劇故鄉,誕生了“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阿里斯多芬。 希羅多德 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藝術 古希臘是歐洲戲劇故鄉體育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代希臘,馬拉松賽跑也起源希臘2、古羅馬文化成就P25-26表現 代表 地位 影響法學 《十二銅表法》 產生: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它是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文字 字母文字 拉丁語系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傳播最廣,最通用字母。 羅馬在文字上的貢獻最有世界性。建筑 凱旋門、古羅馬競技場、萬神殿;雅典衛城 類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紀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特點: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建筑與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莊嚴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結構; 直到現在我們還有許多的建筑沿襲和繼承發揚了古希臘羅馬的建筑結構、建筑風格、建筑藝術傳統。第二單元 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第一課 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一、中世紀的王國與帝國1、中世紀: 從 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 16 世紀是西歐封建社會時期。P322、西歐封建國家興起、強盛P32興起——法蘭克王國 時間 5世紀末 強盛——查理蔓帝國 誕生時間 公元800年 建立者 日爾曼人 標志 教皇為之加冕稱帝 地域 西羅馬的廢墟上 分裂 9世紀中期分三國( 476 )年 ( 800)年 ( 843 )年 法蘭西西羅馬帝國 法蘭克王國 查理蔓帝國 德意志( 9)世紀早期(日爾曼)人的一支建立起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意大利 英國3、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P32原因 連年征戰,農民受苦,許多破產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為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形成標志 國王與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形成了封建主之間的封主與封臣關系。建立基礎 封建土地所有制。影響 使西歐形成了封建制度;使封君與封臣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十分混亂;加重了西歐人民的負擔。基督教盛行西歐P33原因 丕平獻土(714—768) 查理曼大帝的父親,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他原為宮相,751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為了報答教皇,丕平將意大利中部一片領土贈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 教會經濟實力擴大,宣揚“君權神授”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植基督教 主宰西歐 ①政治 教皇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 ②經濟 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 ③思想 占統治地位,打擊“異端” ④教育和文化 壟斷教育和文化三、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1、西歐封建莊園P34構成 莊園的主人(國王、貴族和教會)和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規模 大小不一,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子組成布局 有城堡、教堂、磨坊、農奴的住房和耕地經濟特點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的生產不是為了出賣,而是為了莊園內部的消費農奴生活與地位 農奴從領主那里領取一小塊耕地,向領主繳納租稅,并為其服勞役,農奴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其貧苦。2、城市的興起和發展11世紀P34原因 11世紀前后,隨著生產力提高,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典型代表 巴黎和倫敦——政治和商業貿易中心 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 佛羅倫薩——手工業3、行會的出現P35原因 西歐城市手工業者為反抗封建領主的欺壓,保護手工業者的共同利益,按行業建立的同業團體組織,產生于11~12世紀。性質 早期資產階級組織意義 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4、市民階層的形成P35第二課 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創建與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創建P36創立背景:由于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導致阿拉伯半島社會動蕩不安,內有部落的戰爭重重,仇殺不斷,外有外族侵擾,阿拉伯人渴望建立統一的國家時間 610年(7世紀) 創立者 穆罕默德地點 麥加 經典 《古蘭經》建筑代表 清真寺 主要區域 亞非地區教徒 穆斯林(信仰安拉,服從先知的人)教義 宇宙間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而自己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他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信仰本部落的神。意義 影響 穆罕默德就是通過創立伊斯蘭教的一神崇拜,有助于打破狹隘的部落界限,促進半島統一和社會穩定。2、阿拉伯帝國P37⑴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穆罕默德活動)①創立伊斯蘭教;②在麥加城傳教失??;③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④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成為阿拉伯地區的政治和宗教領袖;⑤逐步統一阿拉伯半島。⑵阿拉伯帝國建立背景 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強盛標志 8世紀中葉 ,地跨亞、非、歐三洲的軍事大國繁榮 P38 ① 帝國初期100年間,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達 ② 首都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衰落P38 10世紀后,帝國衰弱。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⑴背景P38第二段⑵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成就P38-39項目 代 表 表 現數學方面 阿拉伯數字 改進了印度人發明的0到9的計數法,并傳到歐洲醫學方面 拉齊斯和伊本西部 拉齊斯著有《醫學集成》,伊本西部著有《醫典》建筑方面 清真寺 都具有圓拱頂、拱門和光塔等結構,但有的光塔是柱形的,有的是樓閣型的。文學方面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談》,是中古時期阿拉伯文學中規模宏偉的民間故事集 。它曾被人們譽為是世界文學史上“ 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⑶東西方文明的傳播成就:①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然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它也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和東方國家的一些文化傳到歐洲。②阿拉伯人穿梭于三大洲,帶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和伊斯蘭教,帶回了東方的特產和先進的技術③阿拉伯文化在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第三課 日本的大化改新一、統一國家形成P40早期國家出現 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 3世紀中葉,日本中部興起一個叫大和的古代國家。 5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大化改新P40-42背景 P40 國內因素 ①政治上: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政局混亂,皇權旁落?;适遗c改革派強烈渴望改變落后面貌。 ②經濟上:世襲大貴族經濟實力強大,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者 國外因素 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制度先進 推動力量 一批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擁護改革,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建立“法制完備”的性國家 鏟除反對勢力 645年王室和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鏟除絆腳石蘇我氏貴族。時間 公元646年仿效的國家 中國仿效的國家所處時期 隋唐時期在位者 孝德天皇頒布詔書,圣德太子 中臣鐮足內容 P41 政治上 改革行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仿隋唐朝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設設二官八省,在地方設設立國、郡、里 經濟上 土地收回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定期收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仿唐朝租庸調制實行班田收授法。 法律上 701年,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影響 ① 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② 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大化改新以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日本效仿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改革后不久,日本歷史進入奈良時代,710年,日本仿照中國長安式樣,建立了新都平城京。P42啟示: 1、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來發展自己 2、適時改革,大膽創新。 3、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二、日本的莊園與武士階層的形成1、日本的莊園①建立原因:大化改新時推行的由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很多豪強貴族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莊園。②發展情況:到了10世紀,莊園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2、武士階層的形成①原因:莊園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②形成:爭相蓄養武士,使武士階層形成,③作用;在此后的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三單元 中華文明(一)封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戰國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第一、二課 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和秦末農民起義一、秦統一六國和鞏固統一措施P48-51秦統一(滅)六國 P48 背景 原因 ◎制定了正確的策略。 (遠交近攻) ◎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蚯赝踬哂行鄄糯舐浴⑷斡觅t人?!虬傩湛释推?,統一適應時代的潮流.◎六國內部不團結,被各個擊破。…… 時間 公元前221年 過程 晉國( 趙 魏 韓 )、秦、楚、燕、 齊 開國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評價:主要功績:①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于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②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③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修造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但也有歷史罪過:①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②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嚴重剝削百姓。③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都城 咸陽 地位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意義 (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2)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政治方面 P49 措施 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①確立“皇帝”稱號。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對皇帝直接負責。③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 作用 大大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后歷朝基本沿襲了這套制度文化P50 措施 統一文字(小篆)。 作用 統一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重要因素促進了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經濟P50 措施 統一貨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作用 促進了各地的經濟交流,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交通P51 措施 大修弛道、統一車軌 作用 有利于全國交通和經濟文化往來,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思想方面P51 目的 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措施 “焚書坑儒” 作用 雖有利于維護秦朝統一加強思想控制,但也摧殘了文化和鉗制了思想邊疆治理P58 措施 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②南征越族,開鑿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水系)。 作用 擴大疆域,穩定邊境,有利于疆域的鞏固和拓展統一歷史意義 ①秦朝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分裂割據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帝國.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至南海P48二、秦末農民起義P52原因——暴政 P52-53 ①大興土木②繁重的徭役和賦稅③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嚴酷的刑法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 P53 時間 公元前209年 地點:大澤鄉 經過 ①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②起義軍在陳建立政權,陳勝自立為王。 ③起義軍打到咸陽附近,發展到幾十萬人。 ④由于秦軍的強大,起義被鎮壓,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 影響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項羽劉邦起義 過程P54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 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 結果 秦朝滅亡。第二、三、四課 漢朝建立和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一、西漢的建立與漢初的統治P54西漢 建立 P54 背景 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 VS 漢王劉邦) 時間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漢高祖劉邦 定都 長安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P54 背景 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訓。 措 施 漢高祖 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訓。 漢文帝 ①讓士兵復員從農,免除若干年徭役; ②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③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④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漢景帝 ①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又把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②減輕刑罰,廢除了肉刑。 影響 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國家富強起來,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是“文景之治”。二、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P55-57背景 P55主要措施 政治 P56 背景 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很大 措施 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 作用 諸侯國無力與中央對抗 目的 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的官員的監督 措施 加強監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設立司律校尉,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經濟 措施 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五銖錢。 作用 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思想 P56-57 背景 西漢初年,國家采取無為而治的統治方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政治大一統的需要 觀點 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君權神授;人民服從皇帝,諸侯要聽命于皇帝 措施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在地方上設立官學,培養后備官僚。 作用 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評價 ⑴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 ⑵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 開疆拓土 P58-59 匈奴興起 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首領稱為“單于”。 秦與匈奴關系 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táo)、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西漢與匈奴的和戰 漢高祖: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稱:白登之圍。之后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的財務 漢武帝:⑴武力反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收復河西地區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匈奴力量大大削弱,⑵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 ⑶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開通絲綢之路。 ⑷出現和親與互市的局面,加強交流。 ⑸BC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 ⑹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封滇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 漢武帝以后:和親政策。 昭君出塞是平等互利的結合。。雙方恢復友好關系,長期沒有戰亂,漢朝和匈奴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所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東漢與匈奴 P59——3結果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三、西域概況P60-61西域概況 位置 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概況 中國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鏡內,運到了西亞,再由西亞轉運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絲綢之路。 目的 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過程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的良種馬、石榴、核桃及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 影響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 溝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四、對外開放P61-62絲綢 之路 背景 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同西方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開辟者 張騫 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 作用 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路上要道,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五、西漢滅亡王莽政權與東漢的統治P57西漢滅亡 P57王莽政權 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東漢的統治P57 建立時間 公元25年 建立者 西漢皇族劉秀,就是光武帝。 定都 洛陽 興盛 東漢統治前后經歷了近兩百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出現光武中興 衰落 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第五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P63-67 發明者 時期 內容傳播意義(作用、影響) 地位科技 P63-64 造紙術 西漢早期 放馬灘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 世界最早 改進造紙術 蔡倫 105年東漢 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4世紀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數學 P64 《周裨算經》 提出的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500年。 〈九章算術〉 東漢 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醫學 P65 〈皇帝內經〉 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這部書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 東漢末年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醫圣” “麻沸散”、針灸、“五禽戲” 華佗 東漢末年 “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文學 P66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宗教 P67-68 佛教傳人 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 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經典為《道德經》。 創始人之一張陵,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綜合探究三 探尋”絲綢之路”P68一、絲路何其遙遠P68兩漢時西域是指 玉門關、陽關 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更遠的地區。1.對照張騫出使西域地圖張騫出使西域的起點:_長安_,終點_大月氏_;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_長安_,終點__大秦_;你發現_絲綢之路進一步向西延伸,一直到歐洲的大秦,支路多,路途遙遠。 2.對照世界地形圖,你發現絲綢之路自東向西依次經過了哪些地形區?陜甘高原,烏鞘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3.對照亞洲分區圖,你發現絲綢之路經過的境外國家有:阿富汗,印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4.結論:分別用三個詞來表達三次對比給你帶來的感受:_遙遠_、_漫長_、_艱險_。5.絲綢之路的初創與哪位歷史人物哪件歷史事件有關?張騫6.他的哪些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二、絲路何以通暢P691、西漢時期對西域采取過哪些重大舉措? (共同保護絲綢之路也是絲路通暢的重要原因)軍事上:西漢采取了筑長城、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外交上:少數民族(匈奴)與漢族交流頻繁,日益融合行政管理方面:設置官員鎮守等措施保護絲綢之路的通暢a.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區,設置郡縣,派駐軍隊,實施統治。b.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2、西域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西 方------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藥材、珠寶、音樂、舞蹈、宗教;唐代流行的馬球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東 方------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冶鐵技術、蠶種和養蠶技術作用(意義):不但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同樣發揮者重要作用.3、閱讀教材69頁內容、完成探究任務史料一:“自敦煌西至鹽澤(羅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邊境上的烽火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史料二:“(漢朝)開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萬里長城向西邊延長出去。古長城之向西延長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護新開的通中亞的大道,秦始皇的長城純粹是一種防御的性質……但是漢武帝的長城用意乃是作為大規模的前進政策的工具?!?br/>史料三:據《資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朝商賈交易。北匈奴諸王大人前來,所在郡都設官邸接待。1、“田卒”具有什么雙重身份?這反映漢王朝在河西地區采取了怎樣的措施?農民和士兵;反映了漢朝在河西地區設置郡縣2、“置使者校尉領護” 反映漢王朝在鎮守河西地區作了怎樣的設置?這樣的設置對保護絲綢之路有什么作用?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吏鎮守。保護外國的使者并供應給養3、漢長城與秦長城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長城功能的變化體現了漢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變化?漢朝:保護新開的通中央打道;秦:防御少數民族。秦防御漢大規模的猛進政策。4、總結漢王朝具備了哪些良好條件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可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5、材料3反應出絲綢之路促進了哪些方面的發展?6、探究:漢王朝具備了良好條件與絲綢之路的暢通、經貿發展、民族關系、社會秩序等因素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三、絲路何處顯魅力P69-71墓磚壁畫的魅力——采桑圖、驛使圖、犁耕圖、牧馬圖、揚場圖絲路古鎮的魅力——敦煌、武威、龜茲、樓蘭第四單元 中華文明(二)封建社會的分裂與民族大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220年—581年)第一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㈠ 三國鼎立的形成P74背景:東漢中期以來,朝政日益黑暗;東漢末年,連年災荒,大量農民揭干起義,中央朝廷放任地方募兵鎮壓起義軍,導致眾多割據軍閥出現,其中曹操和袁紹的實力最強,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并將獻漢帝迎接到許昌,借助天子號令諸侯,袁紹則跨有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兵勢最盛。過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結果:三國鼎立形成1、官渡之戰P74背景 時間 交戰雙方 交戰地點 結果 影響 戰爭特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閥混戰 200年 曹操---袁紹 官渡 曹操打敗袁軍。 奠定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以少勝多2、赤壁之戰P75背景 時間 交戰雙方 交戰地點 結果 影響 戰爭特點208年曹操舉兵南征,試圖統一全國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赤壁 孫劉打敗曹操 初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以少勝多㈡ 三國鼎立及其經濟發展P75政權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統治區域 生產特色魏 曹丕 220年 洛陽 黃河領域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蜀 劉備 221年 成都 西南地區 絲織業興旺(蜀錦)吳 孫權 222年 建業(南京) 長江中下游地區 造船業發達(到達夷州)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答:一方面,三國鼎立導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退步。另一方面,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割據勢力混戰的局面,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是歷史的進步。㈢ 西晉的短暫統一P76背景 在曹魏建國及同蜀吳兩國爭戰過程中,大臣司馬懿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掌握大權,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專權建立時間 265年建立者 司馬炎定都 建康(南京)統一 ①263年司馬昭出兵蜀國,②265年,西晉代魏;(開國皇帝:司馬炎;都城:洛陽)③280年西晉消滅吳國,統一全國滅亡 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316年內遷匈奴人攻打長安,西晉滅亡二、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P77-791.東晉的建立:P77建立時間 建立者 定都317年 司馬睿 建康(南京)2.淝水之戰:P77背景 時間 交戰雙方 交戰地點 結果 影響 戰爭特點383年,前秦皇帝苻堅舉兵南下,試圖統一全國 283年 東晉---前秦 東晉 前秦大敗 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環境 以少勝多影響:前秦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3、南朝政局P77⑴東晉后期,高門士族漸漸喪失執政能力,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了東晉,此后南方先后經歷宋——齊——梁——陳,都城都在建康⑵統治階層地位變化:南朝后期,士族勢力衰弱,庶族勢力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4、江南地區的開發P78-79原因 自然條件 江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社會狀況 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統治者重視生產 人口和 技術 北人南遷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表現 農業 方面 ①開墾出大量良田; ②水稻栽培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開始使用糞肥); ③江南開始種植小麥; ④廣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 手工業 方面 ①養蠶技術提升(絲織品產量增長); ②冶鑄技術(灌鋼法); ③制瓷業發展迅速(青瓷燒制)。影響 江南的 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三、北方的民族融合P80-821、外族內遷P80時間 東漢、魏、晉時期內遷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影響 內遷各族同漢族長期雜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2、北魏建立的建立和統一P81建立 時間 建立者 都城 統一 時間 區域 十六國后期 鮮卑族拓跋部 平城(大同) 439年 黃河流域3、北魏孝文帝改革P81背景 ①北魏建立;②北魏統一黃河流域(439年)③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目的 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主要內容 遷都洛陽 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漢化改革 語 言 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服 飾 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姓 氏 鮮卑姓氏改為漢姓 婚 姻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官 制 采用漢族官制、律令 禮 法 學習漢族禮法 影響 ⑴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⑵鮮卑族人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⑶傳統的漢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⑷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4、南北朝P82形成 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東魏西魏,關系 南北朝后期,使節往返日益頻繁,互市交易越來越多,為重新統一創造條件。璀璨的科技與藝術83-851、科技成就P83項目 人物 朝代 成就 著作 地位 成功的共同原因數學 祖沖之 南朝 圓周率: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比歐洲早一千年 社會因素:經濟的發展 個人因素: 熱愛科學 刻苦鉆研 親身實踐農學 賈思勰 北朝 系統總結了我國北方(),介紹了( )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也是() 2、藝術成就P83-85項目 人物 朝代 特點 代表作書法 王羲之 東晉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是“書圣”。 《蘭 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繪畫 顧愷之 東晉 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稱為“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云”)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石窟藝術 北朝 繼承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風格,又吸收外來的佛教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3、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的特點——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點封建社會的繁榮與鼎盛時期——隋、唐(581年—907年)第二課 隋唐:開放革新時代一、隋朝的興亡㈠ 隋朝的建立與發展P86建立時間 581年建立者 北周外戚楊堅(隋文帝)奪取政權定都 長安隋文帝的統治 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影響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統一 時間 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全國 原因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影響 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2、隋朝大運河P87目的(原因) ①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北方和東南地區的控制,加緊對東南財富的攫取,以及滿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資運輸主要依靠陸路交通,存在很大缺點:速度慢.運量少,運費高,運輸大宗貨物十分困難。為了方便南北之間的貨物往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原因 客觀 我國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東,從南到北的交通很不便利;陸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運量少,運費高的缺點,于是溝通南北的水陸運輸便應運而生 主觀 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北方和東南地區的控制,加強南北文化的交流;方便隋煬帝游江南。概況 一個中心:洛陽(隋朝的東都.重要糧倉.交通要道); 兩個端點: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 三百萬民工和士兵; 四段運河(從北到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大水系(從北到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六年時間:公元605-611年七個省級行政區: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影響 意義 作用 積極 使運河沿線的城鎮迅速繁華起來; 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貫通了南北水路,解決了南北的交通(南糧北運和鹽運的主要通道); 使唐朝后期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向南轉移,南糧北運成為關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⑤加強了政治統治,鞏固了國家統一。 消極 隋煬帝為開鑿大運河征發了大量民工,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同時征收了大量賦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 但隋朝的滅亡不能說是因為開鑿了大運河,而是隋煬帝的驕奢淫逸,殘暴統治。今天發揮著怎樣的作用P88 (現實意義) 大運河是現在“北煤南運”干線和防洪灌溉干流;當前“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運河作為長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傊筮\河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3、隋朝滅亡P88原因 隋煬帝大興土木,廣事征調,到處巡游,揮霍浪費,加強了人民的負擔;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人民不堪忍受滅亡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二、唐朝的盛衰1、唐朝的建立P88背景 (1)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亡已成定局 (2)農民起義在中原奮戰,牽制了隋軍主力 (3)李淵父子具有遠見卓識,其勢力迅速發展過程 隋末農民起義勃興之際,617年,貴族李淵父子于晉陽起兵;時間 618年建立者 李淵,即唐高祖都城 長安。結果 國號唐2、貞觀之治P88-90原因 (1)李世民從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 (2)他把君主和人民分別比作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措施 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政治:善于用人(“房謀杜斷”),虛心納諫(諫臣“魏征”);人才濟濟 沿用和完善三省六部制;沿襲和完善科舉制結果 唐太宗時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出現“貞觀之治”3、完善管理制度(貞觀時期,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制度)P89完善制度 ——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分工合作,互相牽制 C.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完善制度—— 科舉制 以前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九品中正制) 誕生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正式誕生) 完善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人數。廣招各地儒士,賜給路費,令其來長安任教,儒學的興盛,前所未有。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完善) 影響 作用 隋唐以前以什么標準選拔官吏(九品中正制即依賴和憑借家庭出身)對讀書人來說,科舉制的作用是什么?為他們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他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施展自已的才華,參與國家管理,改變自已的社會地位。對統治者來說,科舉制的作用是什么?在統治者看來,科舉制可以網羅人才,為他們的統治服務,為社會提供更多人才4、統一多民族的發展:P92-93a、隋唐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政府在邊疆設機構加強管轄;b、唐太宗時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時設北庭都護府,是新疆地區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民族關系 唐太宗采取一視同仁的開明民族政策,,贏得了各少數民族的愛戴,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意義:促進民族關系融洽,邊疆穩定,國力增強文成公主入吐蕃 唐太宗時 嫁給松贊干布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唐蕃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金城公主入吐蕃 唐玄宗時 嫁贊普尺帶珠丹“和同為一家” 此后一百多年時間里,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唐蕃關系日益密切。吐蕃 歷史 吐蕃是今藏族的祖先 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 唐前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八百多個府、州、縣。在新疆設立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唐代疆域 東到大海,西到安西、蔥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5、對外交流:P93-95采取政策 唐朝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概況 1、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2、唐朝在世紀上享有委骯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遣唐使 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大化改新以后),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團。鑒真東渡 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六次才成功,在日本十年,傳播唐文化,設計唐招提寺至今猶存。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了佛教,還將盛唐醫藥、建筑等知識介紹到日本。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以唐朝制度為模式、進行改革(大化改新);參照唐文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建筑、錢幣、習俗等都受唐朝的影響。玄奘西游 唐太宗時(貞觀初年)高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今印度),貞觀后期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成就: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經典。對外交往原因 A、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B、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是什么?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都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不同的貢獻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經,將印度的佛教文化帶回中國,并進行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寫的《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鑒真是將中國的佛教.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傳到日本。6、女皇帝武則天:P90A、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貞觀遺風”C、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D、提拔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后為一代名臣。7、開元盛世P90-92盛世時間 唐玄宗統治前期盛世措施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盛世表現 ①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較為清明,國家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之治”或“開元盛世”。 ②這是我國歷史上繼漢武帝之后出現的第二個鼎盛局面。繁榮景象 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為重要糧食產地 (2)茶葉生產的發展: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手工業 (1)絲織業:花色品種繁多,技術高超。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人口百萬,城內分為坊和市,市為繁華商業區,坊為住宅區。 (3)揚州:是全國貨物的集散地,國際商品的轉運中心。 (4)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8、唐朝的衰亡:P92衰落時間 唐玄宗后期發生“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農民起義 公元9世紀后期又爆發唐末農民大起義(黃巢大起義),唐朝瓦解;滅亡時間 907年,節度使朱全忠奪取政權,建立后梁,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后,中國重新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9、唐代科技文化與風尚P951、科技P95建筑水平 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雕版印刷術 唐時期約7世紀 《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火藥 唐末時期 開始應用與軍事上2、文化——詩壇P96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詩人層出不窮。詩人 時期 代表作 特點 尊稱李白 盛唐時期 《早發白帝城》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 詩仙杜甫 唐由盛轉衰 “三吏”“三別” 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 詩圣唐朝詩人杜甫《憶昔》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這種局面的出現與什么關系密切?(即開元盛世的局面出現的原因):答:⑴這首詩反映了開元盛世的社會風貌,當時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百姓富足,整個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⑵原因:①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貞觀遺風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確的政策,使得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③當時的農耕技術以及農耕工具等都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出現。3、風尚P97社會生活 食 胡餅成為流行的名食。 穿 愛穿胡服,并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 游戲 唐玄宗打馬球,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 特點 唐朝習俗風尚體現出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點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與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時期——五代、 遼、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第三課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一、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1、北宋王朝建立P98 與下列哪一王朝最相近:隋朝建立 時間 960年 過程 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他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做皇帝,史稱“陳橋兵變”。 結果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定都 東京(東京) 建立者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局部 統一 仍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存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進行統一南北的戰爭,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據勢力。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2、宋初加強中央集權P99背景:①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到政局的穩定。②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全國仍處于分裂割據狀態;③趙匡胤本人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為防止類似的兵變重演。目的: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措施:P99項目 措施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政治 解除節度使的權力增設機構 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機構膨脹,財政開支龐大,形成“積貧”。經濟 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 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造成地方財政困難軍事 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 防止將領發展私人勢力,加強皇帝的權力。 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形成“積弱”局面文化 崇文抑武,選拔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 武將群體長期遭受打壓 ,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其他 君臣禮儀的變化 結果和影響①結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影響:A.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B.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C.地方上財政困難。 D.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特點:A.重文輕武,文人治國 B.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C.弱枝強干,守內虛外 D.發展科舉制3、王安石變法P100背景 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目的 實現富國強兵時間 1069年人物 王安石(宋神宗任用)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影響 新法推行后,農業生產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國家軍力有所增強失敗的原因 用人不黨;變法過程中出現損害百姓的情況;危及一些社會階層的既得利益,遭到強烈反對二、北宋與遼、西夏并立、南宋與金的和戰.P100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遼P100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P101 (1)在中央設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內各民族;(2)注意減輕賦役,獎勵墾荒; (3)建立孔廟、春秋祭祀; (4)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選拔人才; (5)模仿漢字筆畫創制契丹文字; (6)制定成文法。契丹文化對漢族文化也有影響 農牧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1)乳酪傳入中原 (2)契丹服裝在中原流行 (3)幽燕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經常通婚,不少漢人為兒孫起契丹名字。北宋與遼 “澶淵之盟”P101 內容 遼退兵,宋遼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娟 影響 宋遼間出現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 評價 “澶淵之盟”的訂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對宋來說是屈辱的盟約;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宋遼實力的均衡,盟約的簽訂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文化都得到發展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西夏P102 1038年 黨項族 元昊 興慶(今銀川)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P102 (1)西夏皇帝十分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仁宗在位時,下詔尊孔子為“文宣帝”。 (2)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 (3)用漢文鑄造錢幣; (4)模范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宋夏和戰 內容 元昊對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銀、絹、茶葉等。 影響 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發展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金P103 12世紀初期 女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后遷到中都金滅遼(1125年)和北宋(1127年)南宋 1127年 漢族 趙構 臨安(今杭州)岳飛抗金:郾城大戰(1140年),后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靖康之恥: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欽宗兩父子,北宋滅亡金的漢化改革P104-105 背景 宋金議和之后,金朝占據了淮河以北地區。為加強對中原農耕地區的控制,金統治者將女真人大規模遷至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并于1153年遷都至燕京,定名中都。 措施 ①金朝仿造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行政機構。 ②鼓勵女真族與漢族通婚,在語言、服飾等方面“皆習漢風” 結果 中原女真人大多改用漢姓,與漢族已經沒什么區別。三、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P105-1081、蒙古的興起P105 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長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蒙古高原上,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2、12世紀時蒙古(“一代天驕”統一蒙古)內——各部混戰 外——女真壓迫 12世紀,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3、蒙古國的建立P105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蒙古國 1206年 蒙古族 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和林蒙古國的強大: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1246年,滅吐蕃。1253年,滅大理。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通過大規模的擴張戰爭,除了對西夏、金、南宋作戰外,還打到歐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4、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a、完成了蒙古的統一大業(最重要。b、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政權。c、領導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壓迫。5、忽必烈建立元朝P106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元朝建立 1271年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元統一: 1276年,元滅南宋。 1279年,元統一中國。忽必烈改革的內容P106-107 政治 (建立了行省制度) 1)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最大的行省是嶺北行省2)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西藏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地方:(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 影響: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行政區劃的基礎。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 經濟上 推行重農政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使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交通上 1、開鑿兩段新運河,便利南糧北運;(通惠河、會通河)2、開辟海運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海上“絲綢之路”盛行;(陶瓷之路) 發展“漕運”和“海運”。 3、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 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商業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恶R可﹒波羅行紀》有描述。《馬可·波羅行紀》 P107民族融合的發展 P108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同漢、蒙、畏兀兒(維吾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成新民族-------回族。四、經濟重心的南移P108-110時間 南宋完成南移區域 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表現 農業的發展P108 (1)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2)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首位主要產地南方。 (3)棉花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4)茶葉生產有很大發展,江南丘陵新辟許多茶園。 手工業的興旺P109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由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P109-110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買賣晝夜不絕”。)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北宋前期,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4、從唐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五、宋代社會風貌社會階層變化P111 皇室、官僚和地主。 宋代的官僚來自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生活十分優裕; 宋代的自耕農和佃農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人身依附關系較為松弛; 宋代的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原因:崇文抑武政策日常生活巨大變化 P111 街市制取代坊市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歡樂的節日P111 春節又稱元旦掛年畫、帖“桃符”、“守歲”習慣。此外還有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熱鬧的瓦子 瓦子:東京城內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其中有:“勾欄”——固定演出場所。六、宋詞和元曲:1、宋詞的代表人物:P112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婉約派 李清照 《如夢令》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清新自然。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2、元曲P112(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2)最優秀的劇作家:雜劇——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散曲——馬遠志的《天凈沙 秋思》六、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影響(意義): 1、火藥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中,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2、火藥武器應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將人類戰爭由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3、改進了作戰技術,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完成印刷術) 2、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3、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宋元時期已有“套色”印刷技術。 4、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影響(意義):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術的缺陷,為近代印刷術奠定了基礎,加快了文化交流和傳播,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指南針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羅盤針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影響(意義): 指南針的發明,極大提高了人類航海的能力和技術,大大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棉紡織業的發展 黃道婆 元朝,松江人,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棉紡織技術,并改革制成一套工具(如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紡紗效率,又把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給鎮上婦女,織出有名的“烏泥涇被”,使烏泥涇的棉紡織業迅速發展,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贏得了“衣被天下”的聲譽。為了紀念她,烏泥涇人建祠并祭奠不輟。影響(意義): 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推廣,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合適的衣料(棉布),提高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織制有名的“烏泥涇被”,松江成為棉紡織業中心 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400多年3、繪畫1、宋元繪畫,特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技巧成熟;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2、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八年級(上) 歷史與社會 “………之最”歸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大方鼎。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最早從商朝開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奴隸制國家)是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王朝(封建國家)是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中國織布業祖師是黃道婆10、《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制訂并頒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對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11、查理成為查理曼帝國第一個皇帝。12、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13、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了變法,其中影響最大、進行也最徹底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14、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15、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務,西域地區正式歸入西漢版圖。 西藏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是在元朝時。 “滇王之印”是滇池地區隸屬中央的最早物證。16、漢朝和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兩個朝代。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是隋朝首創,唐朝時進一步完善。17、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元朝時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18、《史記》作者西漢的司馬遷,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9、世界最早紙幣是“交子”,出現在北宋的四川地區;元朝在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20、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枚商標。21、北宋東京建立了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專業消防隊。南宋臨安的消防組織和措施,在當時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是最完善的。22、元朝時泉州港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港。23、中國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25、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大約一萬年左右就出現了早期的農業。26、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技術和制瓷技術的國家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曾經興盛一時,其主要出口的物品是:絲綢、?瓷器古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出行時跟隨的12名扈從肩上扛著象征權力的棍束和斧頭,叫做“法西斯”。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鄉,“哲學”一詞源于古希臘語,原意是“熱愛智慧”。到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到8世紀,阿拉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29、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化之根。30、宋元時,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31、著名的元雜劇家關漢卿被確認為世界文化名人。32、唐朝的長安、北宋的東京、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會。成語:1、春秋時期:管鮑之交、老馬識途、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臥薪嘗膽成語:①紙上談兵(趙括)②老馬識途(管仲)③三令五申(孫武)④負荊請罪(廉頗)⑤完璧歸趙(藺相如)⑥胡服騎射(趙武靈王)⑦退避三舍(晉文公)⑧一鳴驚人(楚莊王)⑨立木取信(商鞅)⑩臥薪嘗膽(越王勾踐)⑾有教無類(孔子)⑿圍魏救趙(孫臏)⒀圖窮匕現(荊軻)⒁三遷之教(孟子)⒂田氏代齊(田和)⒃奇貨可居(呂不韋)故事:“烽火戲諸侯”“千金一笑”“立木取信”2、戰國時期: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3、秦朝末年: 趙高—指鹿為馬;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鴻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巨鹿—破釜沉舟; 咸陽—約法三章; 鴻溝—楚河漢界; 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十面埋伏; 烏江—無顏過江東、烏江自刎;4、東漢時期:班超: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5、三國時期: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望梅止渴6、兩晉時期:(前秦)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一局面?秦朝;西晉的短暫統一;隋朝;元朝 以少勝多的戰役背景 時間 交戰雙方 交戰地點 結果 影響 戰爭特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閥混戰 200年 曹操---袁紹 官渡 曹操打敗袁軍。 奠定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以少勝多208年曹操舉兵南征,試圖統一全國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赤壁 孫劉聯軍打敗曹操 初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以少勝多208年曹操舉兵南征,試圖統一全國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赤壁 孫劉聯軍打敗曹操 初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以少勝多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秦末 項羽——秦軍 巨鹿 項羽打敗秦軍 項羽確立了領導地位 以少勝多列舉中國古代幾次統治比較清明的歷史時期(太平治世)(四個盛世時期):朝代 名稱 原因 表現西漢 文景之治 ①漢高祖及其后的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②文景時期,提倡節約,提倡“以德化民”。 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國家富強起來,社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是。東漢 光武中興 在光武帝統治時期,減輕賦役負擔,任用清廉官員。 社會安定,經濟好轉隋朝 開皇之治 隋文帝 唐朝 貞觀遺風 武則天 貞觀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2)善于用人、虛心納諫;(3)沿用和完善三省六部制;沿襲和完善科舉制(4)采取一視同仁民族政策, 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國力增強。 開元盛世 唐玄宗善用富于改革精神的賢人,勵精圖治 制定正確政策,使得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較為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 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相同之處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注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社會生產,經濟繁榮。出現這種盛世局面的背景:均是統治者在建立王朝后吸取前個朝代滅亡的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的結果。世界三大宗教 創立時間 創始人 創立地點 主要區域 宗教經典佛教 BC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 古印度 亞洲地區 ?佛經基督教 1世紀 耶穌 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 歐洲北美 《圣經》伊斯蘭教 7世紀610年 穆罕默德 阿拉伯(麥加) 亞非地區 《古蘭經》三大宗教相同點:①都是由于當時戰亂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眾需要精神寄托時產生的;②教義中都含有一神論、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儀式等內容;③對社會影響都極大,都與政治有緊密相連,發展到后都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重要改革(變法)名稱 所處時期 概況 影響管仲改革 春秋時齊國 管仲幫助齊桓公改革軍制和內政 齊桓公首先稱霸李悝變法 戰國時魏國 吳起變法 戰國時楚國 商鞅變法 戰國時秦國 商鞅幫助秦孝公改革軍制和內政 為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時期 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 ⑴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⑶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 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同時,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為此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實現富國強兵 新法推行后,農業生產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國家軍力有所增強克里斯提尼改革 古希臘 基本鏟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的權利 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 646年(大化二年)中國隋唐時期 留學生仰慕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以中臣鐮足為代表的改革派推進“大化改新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Li3mfyhcXPScwH8ZvkvBTagmLoYHfEyevAf4Hg2OKkF63RZVs4hOee2hIEujxdj" \l "2_3" \t "_parent?) ”改革 使日本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啟示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強大必須改革,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故步自封、固守傳統,只能落后于人。比較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異同點相同點 都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都遇到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都取得成功。不同點 側重點不同 商鞅變法側重于富國強兵;北魏孝文帝改革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不同 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程:(1)理論基礎:戰國時期韓非子法家思想為其形成奠定理論基礎。 ——(商鞅變法)(2)確立:秦統一后,政治上,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頒布秦律。文化方面,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鞏固:西漢武帝時,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醒爰瘷嘀贫鹊玫届柟?。(4)完善:隋唐時期,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5)加強:北宋時期,統治者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政權和司法權,發展科舉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科舉制度的發展(1)隋朝興起:(2)唐朝完善:(3)北宋發展科舉制嚴格考試程序、嚴密考試方法、減少考試科目、擴大錄取名額A.北宋科舉制的完善①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②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B.北宋科舉制的作用①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②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③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比較絲綢之路與隋朝大運河不同點 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傳播,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相同點 絲綢之路是橫貫東西的陸路交通;大運河是縱貫南北的水路交通。 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大運河促進了國內的經濟文化交流。宋元時期各個政權建立和對峙情況政權 建立者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并立政權 滅亡遼 耶律阿保機 契丹族 906年 北宋、西夏、金 被金所滅北宋 趙匡胤 漢族 960年 遼、西夏、金 被金所滅西夏 元昊 黨項族 1038年 北宋、遼、金、南宋、蒙古 被蒙古所滅金 完顏阿骨打 女真族 1115年 北宋、遼、西夏、南宋、蒙古 被蒙古所滅南宋 趙構 漢族 1127年 西夏、金、蒙古 被蒙古所滅蒙古 (元) 成吉思汗 (忽必烈) 蒙古族 1206年 1271(元) 南宋、西夏、金 比較佛教與道教的異同項目 佛教 道教不同點 起源地 印度 中國 教義 主張因果報應,期盼來世 主張修身養性,追求現世幸福共同點 對我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有利于維護當時的統治秩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名稱 時間 結果 共同影響埃及帝國 BC15世紀 成為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帝國 這些戰爭與征服反應的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和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和碰撞這個過程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亞歷山大東征 BC4世紀 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擴張 從BC27年屋大維任羅馬帝國皇帝開始 2世紀,羅馬帝國版圖基本確定下來,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從7世紀中期到8世紀中葉 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傳播 蒙古國的強大 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1246年,滅吐蕃。1253年,滅大理。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 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通過大規模的擴張戰爭,除了對西夏、金、南宋作戰外,還打到歐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 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西安(西周、秦、西漢、新莽、更始、東漢、西晉、漢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南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中華民國)洛陽(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晉、后梁 、后唐等十三個王朝)北京(春秋戰國燕、金、元、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戰國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安陽(商、曹魏、前燕、后趙、冉魏、東魏、北齊)杭州(吳越、南宋)克里特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西亞中國(夏商周)PAGE 2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