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傳統文化的繼承》教案? 項目內容[來源:學??啤>WZ。X。X。K]課題傳統文化的繼承修改與創新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及其影響,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分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而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則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發展的消極作用。明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的道理;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能力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在現實生活中的深遠影響,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的分析,嘗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教學重、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影響教學準備1、讓學生課前預習教材并發現問題,搜集有關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的由來及特點的相關資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教學過程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文化傳播的相關內容,了解到文化傳播在促進中外文化繼承與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將一起繼續學習和探究新的內容: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繼承。在進入新課之前讓同學們看幾幅圖片,看看有沒有同學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來源,知道它有哪些特點。問題探究一:(1)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2)你能列舉出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一、傳統文化面面觀展示圖片:針灸 京劇 書法和繪畫師問:我們能否運用以上事例,進一步探討傳統文化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傳統文化是:1、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產生于過去,打上了歷史的烙??;2、本土文化,是人們長期共同生活的積淀,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歷史中,也存在于現實中;4、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師設問:通過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傳統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學生探討,可以分小組討論)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個民族的現實生活中。其形成過程說明文化具有繼承性。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從傳統文化的多方面影響,我們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結論: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下面我們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一起來感受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1、傳統習俗師問:我國傳統習俗你知多少?你知它們的由來和演變嗎?學生舉例: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來源:學#科#網]師設問: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中秋節的由來呢?(學生發言)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傳統佳節。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唐朝時出現觀月、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中秋節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這一習俗延續至今。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總是在潛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問題探究二設問: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習俗為什么能夠保留至今嗎?(學生討論)通過大家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兩點。第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第二,傳統習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習俗具有相對穩定性;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傳統建筑請同學們看圖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兒胡同,故宮,福建的客家土樓,陜北的窯洞,江南的水鄉,蒙古的氈房等。問題探究三: 有人說,傳統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徹底拋棄。你認為呢?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族、藏族使用的氈房,易建易拆,是移動的,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資源;有些傳統民居確實占地過多,但傳統建筑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適度保留,不可全部拋棄。3、傳統文藝展示圖片:《詩經》、四大名著、京劇、傳統書法和繪畫等。4、傳統思想師設問: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影響深遠的傳統思想?學生討論舉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誠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師歸納總結:儒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更詳細內容且聽下一個探究活動詳解。以上只是從多個不同方面看傳統文化,當然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現形式,這里我們沒辦法一一列舉,就像奧運會開幕式上因為時間的關系,張藝謀導演也沒辦法將中國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臺上。所以傳統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就留著同學們課后再去探究。師:既然傳統文化存在于現實中,那么,今天的傳統文化是怎樣的呢?二、傳統文化在今天請同學們看圖片及視頻短片:問題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打上了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烙印嗎?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是淵源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這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3、這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會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誠信;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印章、篆刻與書法;中國的傳統習俗:用紅色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喜慶、熱烈與祥和?!?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的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因時而變。老師歸納以上內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啟發,你能說說還有哪些內容嗎?(自由發言)傳統文化體現在會徽上,這說明了:會徽從傳統思想、文學藝術和習俗的角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會徽中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學藝術和習俗,是在世代相傳過程中一直保留著其基本特征,而延續到今天的。因此,我們說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但是,也應看到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它的具體內容也會因時而變,會徽就是將保留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感。所以,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來源:Z,xx,k.Com](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民族性的特點,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傳統文化會起著怎樣的作用呢?請同學們看以下兩個材料: 材料一:古語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事各順其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材料二: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問題探究五:設問:通過閱讀以上兩個材料,你能說說“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傳統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樣的關系嗎?(學生討論)學生探討后,教師歸納:“和諧社會”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將“和”、“合”思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去掉其將天神化的糟粕的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3)順應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通過以上對“和諧社會”思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如果傳統文化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能夠與時俱進,就會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4)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 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就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哪位同學能列舉這方面的事例呢?(學生自由發言)既然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既可能起積極作用,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呢?以傳統思想“孝”為例。教師啟發:“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養老等積極的一面,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臥冰求鯉、為母埋兒等。我們 被他們的孝心感動的同時,在繼承他們孝的思想的同時,是否還有其他一些的感觸、思考呢?或者說傳統道德里的“孝”有沒有不符合我們時代要求的一面呢?問題探究六請問:在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孝”道呢?傳統“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論語》里說的“父母在,不遠游”“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在物質條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會,在面臨生存危機時,人們更需要物質上的滿足,往往認為讓父母衣食無憂,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質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費,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點陪在身邊,常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丶铱纯础烦哪菢?。在現代社會中也涌現了許多的孝子,他們可能沒有臥冰,沒有埋兒,但一樣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養八老”的劉春枝。所以,對待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的、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個人才能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國家與民族才能興旺發達。課堂小結:設問: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你能夠歸納出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框,應該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在了解傳統文化形成的基礎上,感受文化的繼承性。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在現實生活中,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們成長的消極作用。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br/>教學反思[來源:Zxxk.Com][來源:學科網ZXXK]4.2《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教案授課[來源:Zxxk.Com][來源:學科網ZXXK]題目第四課第二框文化在繼承中發展[來源:學*科*網]擬 1 課時第 1 課時三維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2、能力目標:結合分析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提高歸納與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做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重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難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課型講授□習題□復習□討論□其它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設計自主備課導入:徐悲鴻作畫的事情,多媒體展示:徐悲鴻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以畫馬著稱于世。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并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因此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思考:徐悲鴻的畫繼承了什么?發展了什么?1、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觀點辨析1: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其次是發展。觀點辨析2:課本P44頁,發展教育必須擺脫/回歸古代教育思想的看法。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接收和享有傳統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地繼承,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②繼承與發展是統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斷革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③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2、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文化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設計自主備課的發展方向。學生回顧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關系: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社會制度發生更替,文化形態也會經歷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的過程。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反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的斗爭,有力地促進文化的進步。(2)科學技術閱讀書本P45頁,談談現代信息技術對于文化傳播和發展具有什么影響?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和發展。(3)思想運動你能否根據所學歷史知識,談談百家爭鳴和新文化運動是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的?思想運動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社會變革,也促進文化的發展。3、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學生閱讀書本P47頁探究活動,說說私塾授課、課堂教學、網絡學習的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文化傳承具有哪些影響?(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2)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學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4.1傳統文化的繼承 教案Word版.do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4.2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教案Word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