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商品的含義,知道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懂得從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必然性;理解貨幣的本質,理解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了解價格的含義,知道貨幣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理解紙幣的優點,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21cnjy.com能力目標:從具體材料入手,逐步學會從感性到理性,透過現象認識商品、貨幣的本質的能力;歷史地看待貨幣產生和發展的能力;認識商品、貨幣、貨幣的職能的邏輯思維能力;正確判斷、識別有關商品和貨幣的經濟現象的能力;聯系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等角度,辨析應當如何對待金錢。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樹立正確地金錢觀,正確地認識金錢、使用金錢。21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職能,紙幣及其流通教學難點:紙幣的發行規律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學手段: 投影 多媒體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對學生升入高中表示祝賀,簡單介紹高中政治要學習的教材情況。任何人的生活都不能離開衣食住行這些方面,生存必須的東西要靠生產,生產出的東西要進行分配和交換,然后人們進行消費,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經濟是個大問題,而我們研究的起點卻要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同學們喜歡逛商場或超市嗎?走進超市我們會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只有要足夠的人民幣,我們就能買到我們喜歡和需要的東西。這一生活體驗包含了三個重要概念:商品、貨幣和紙幣,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三個重要概念。2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拿出下發的導學案,帶著“自主學習”中的問題,閱讀教材,找出問題的答案。師:我們經常說,商品琳瑯滿目,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投影出示有關圖片(見課件)學生討論回答(略)師: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是商品,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也就是說是人類通過勞動生產出來的,同時,這些勞動產品生產出來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使用,而是為了交換,這個交換既指的是正在用于交換,也指的是待交換。所以勞動產品和用于交換,使我們判斷商品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對于商品,我們還要注意的問題是:商品并不單單指的是有形的物品,還包括無形的服務,比如旅游、電影、音樂會等。此外還要簡單知道物品、勞動產品和商品的關系。設疑:商品品種豐富,形式多樣,琳瑯滿目,作為商品應該具備的基本屬性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略)師: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有用,也就是說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缺乏必要的有用性,人們不會購買。作為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任何商品都包含著人類的勞動。我們把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叫做使用價值,把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叫做價值。請同學們分析下面幾句話,并填空(選填:一定、不一定、有、沒有):沒有使用價值的, 價值。有使用價值的, 價值。沒有價值的, 使用價值。有價值的, 使用價值。結論: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課堂探究:廢品、偽劣產品、次品是商品嗎?學生討論作答略師分析:“廢品”是指失去了使用價值的東西。一般情況下,商品失去使用價值,就不是商品而是廢品;當廢品被重新開發利用作為生產資料,具有了使用價值且被用于交換時則是商品,比如廢品收購站收購的廢品是商品。“偽劣產品”不具有正規產品的使用價值,不應該成為商品,制售“偽劣產品”是違法行為。“次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如果發揮其實際使用價值并用于交換就可以成為商品。師:過渡,我們知道了商品,我們也都知道要獲得商品需要用錢購買,用經濟術語來說就是要支付對應的貨幣,現實生活中我們買東西的時候,經常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么貨幣又是什么呢?商品和貨幣是不是一起產生的呢?貨幣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閱讀教材,熟悉相關內容。投影材料,學生思考:山村里的“物物交換”的過程 19世紀,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過這樣一幕:賣牛奶的人喊:“買牛奶的人拿鹽來!”賣鹽的人喊:“買鹽的人拿矛頭來!”而賣咖啡的人喊:“買便宜的咖啡拿紅珍珠來!”思考:①如果擁有紅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誰能成交?②如果這幾個人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條件?③你能設想出讓更多的人都成交的方法嗎?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歸納,投影展示:師:通過歷史考古,人們發現,歷史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物品很多,為什么金銀會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而不是其他的商品?引導學生分析其它充當過貨幣的商品的不足,得出結論。師歸納:隨著交換種類的豐富,交易量的增加,人們需要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的東西作為貨幣,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發現金銀具備了這些特點,適合作為貨幣。至此,金銀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從而貨幣真正的產生。結論:(1)貨幣產生: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貨幣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提示定義)的商品.(3)貨幣本質:一般等價物(4)注意:貨幣是一種商品,但又與其他商品不同,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換的商品.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但又和其他一般等價物不同, 只有當貴金屬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才標 志著貨幣正式產生.貨幣是金銀,但又和普通金銀不同,只有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這時的金銀才成為貨幣。課堂探究:普通紀念幣、金銀飾品、金銀獎牌、Q幣、比特幣都是貨幣嗎?學生討論作答略師:歸納分析普通紀念幣包括普通金屬紀念幣和紀念鈔(紙幣),是有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可以與其他流通的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其面額計入市場現金流通量,成為貨幣供應量的一部分。金銀飾品和金銀獎牌不是貨幣。金銀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從而成為貨幣。但這并不意味著金銀飾品、金銀獎牌就可以成為貨幣。Q幣是虛擬貨幣,并非真實的貨幣,它只能在特定的網絡環境中使用。比特幣也是虛擬貨幣,不是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過渡:貨幣產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換中起什么作用呢?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點評:這就是貨幣的職能問題。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貨幣本質的體現。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職能。投影材料:暑假中,小強和父母一起去逛街購物,市場上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發現不同的商品標簽上的數字不一樣,同樣的商品也很不同。購物過程中,小強還發現顧客與商家進行討價還價,很多時候顧客支付的錢款低于標簽上的價錢。思考:1.小強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商品的貴賤的?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2.討價還價出來的數字和標價牌上寫的表現的是什么?3.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么?學生思考作答略。歸納:價值尺度的含義:貨幣所具有的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叫作價值尺度。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作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投影材料:情境一: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購買木材回家。情境二: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說:“暫時沒有什么可買的。”將錢帶回家,過了幾個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購買糧食。思考:1.木匠用桌椅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2.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么影響?3.如果木匠賣不掉桌椅,對他會有什么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學生思考作答略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流通手段: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作流通手段。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其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必須要現實的貨幣。投影材料: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學生思考作答略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夠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出示表格,讓學生比較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含義表現形式其它師:同學們,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除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大家可以看課本第六頁的相關鏈接,了解一下。問題小結,見課件內容。過渡:貨幣是用金銀充當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買賣商品卻是使用的紙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們就學習紙幣的有關知識。【來源:2投影材料:思考:金銀條塊在流通中出現了哪些缺點呢?這些缺點人們是如何想辦法克服的?為什么不足值的鑄幣還可以流通呢?鑄幣“不足值”又給了人們什么啟示?學生思考作答略師:金銀條塊的缺點,以及人們在交易中的需要,使得人們需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的東西來進行交易買賣,而紙幣因為具備這些特點,所以成了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投影材料:宋代商業發達,要求有大量輕便的貨幣,原有的金屬貨幣都笨重不便,極大阻礙了地區商品交易的發展。宋真宗年間,成都16家信譽較好、實力雄厚的商號制作了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屬貨幣進行交易,16家商號保證隨時按面額兌換金屬貨幣,這就是最初的紙幣的雛形。但是“交子”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不能兌現的情況,引起訴訟和民眾的不滿,1023年,宋朝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改由國家發行,并儲備大量的金屬貨幣以備兌換,這是最早的紙幣。 思考:1.從“交子”的產生過程來看,它為什么能夠購買商品?2.私人發行“交子”存在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學生思考作答略師:交子能夠購買商品是因為它能夠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因為私人發行而出現的不能兌現等訴訟問題,改由國家發行并以金屬貨幣儲備作為兌換的保證,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結論:紙幣的優點: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紙幣的含義: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并強制使用的。投影材料:貨幣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用它可以購買一切商品,因此, 從常理上講,貨幣越多意味著可以買到的商品也就越多。 思考:為什么不多印發貨幣(人民幣)以盡快實現國家的富強和百姓的富足?史料:1937—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100元法幣的購買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津巴布韋事例(見課件)學生思考作答略。教師引導做出結論: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所需的貨幣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受客觀規律——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貨幣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注意:國家有權發行紙幣,有權規定紙幣的面額;但無權任意發行紙幣,無權規定購買力。教師強調貨幣流通需要量公式,要求會進行計算。拓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教師進行簡單的講述:結合教材P8相關鏈接,引導學生愛護人民幣,提高防偽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課堂總結(網絡構建)課堂作業:基礎題 做一做:1.“打車軟件”是一種智能手機應用,乘客可以便捷地通過手機發布打車信息,并立即和搶單司機直接溝通,大大提高了打車效率。通過手機打車軟件預約用車將收取一定費用。據此,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①“打車軟件”屬于商品,因為其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②“打車軟件”不是商品,因為其是“無形”的服務 ③“打車軟件”方便了乘客,這是商家開發軟件的目的 ④“打車軟件”作為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①④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打車軟件”屬于無形商品,②觀點理解錯誤;商家開發軟件的直接目的是盈利,③觀點理解錯誤。2.2017年4月16日,張先生在北京某4S店刷卡消費20萬元購買了一輛汽車,然后開車去附近某加油站購買了100元的當日零售價是6.88元/升的95號汽油。這里的20萬元和6.88元/升( )A.執行的都是價值尺度職能,都是觀念上的貨幣B.執行的都是流通手段職能,都是現實的貨幣C.前者執行的是流通手段職能,后者執行的是價值尺度職能D.前者表示商品的價格,后者表示商品的價值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20萬元執行了流通手段的職能;6.88元/升是95號汽油的標價,執行了價值尺度職能。3.假設在一年里全社會用現金支付的銷售商品總量為50億件,平均價格為8元,在這一年里貨幣平均周轉5次。那么,這一年里貨幣供應量應為________億元。而這一年實際發行了160億元,這時的1元錢相當于________元,這會引起________。( )A.80 0.5 紙幣貶值 B.80 2 購買力降低 C.160 2 通貨膨脹 D.160 0.5 購買力提高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貨幣的流通規律,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價格總額成正比,與流通次數成反比。所以這一年所需要的貨幣量為(50×8)÷5,為80億元。實際發行160億元,說明貨幣供應過多,會引起紙幣貶值,所以相應的紙幣購買力下降一半,為0.5元。故選A。4.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 )①與貨幣價值成正比 ②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與商品價格水平成反比 ④與流通中的商品數量成正比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小題考查貨幣流通規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與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故①③錯誤,可排除。5.假設一年內某國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為10000億元,貨幣流通速度一年4次,同期中央銀行發行紙幣5000億元。若其他條件不變,此種情況會引起該國商品( )A.價值量降低 B價值量提高C.價格下跌 D.價格上漲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貨幣的流通規律。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10000億元÷4=2500億元,而同期發行紙幣5000億元,說明發行過多,會引起紙幣貶值,價格上漲。D正確。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時間有關系,與貨幣無關。高考題 看一看:1.(2017.全國3 .12)小夏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8000元購買了一臺外國品牌筆記本電腦,在免息期內通過銀行償還了該筆消費款。在這一過程中,貨幣執行的職能是A.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B.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價值尺度和世界貨幣【答案】C 【解析】購買筆記本電腦需要8000元,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小夏向銀行透支(貨款)8000元進行購買,是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在免息期內通過銀行償還該筆消費,是貨幣執行的是支付手段職能。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2.(2017.天津.5)隨著我國銀行卡用卡環境的持續改善,在線支付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和使用。對銀行卡用戶而言,這不僅方便了國內的日常消費,也滿足了境外消費的支付需求。這里的銀行卡在線支付A.體現了貨幣價值尺度職能 B.規避了匯率波動的風險C.體現了貨幣流通手段職能 D.增強了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答案】C3.(2015.安徽.3)某國去年商品價格總額為20萬億元,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4萬億元。假如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今年商品價格總額30萬億元,不考慮其他因素,理論上今年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A.5萬億元 B. 6萬億元 C.7.5萬億元 D.10萬億元答案】B【解析】根據實際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流通速度可以求出貨幣的流通速度是5次,據此得出今年實際需求量為:30萬/5次=6萬元教學反思:1.2信用卡、支票和外匯教案【重難點“精講”】一、結算方式1.結算2.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3.常見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知識拓展:可以使用的結算工具:①攜帶現鈔 :花錢不多的短期境外旅行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但對于花錢比較多的旅行來說,只適合作為補充手段使用。②旅行支票 :這是一種介于現金和國際信用卡之間的解決方式,和少量現鈔結合,非常適合旅游時使用 ③國際信用卡:如果您經常出國,或者長時間在不同國家旅行,一定要辦理國際信用卡。偶爾的短期出境旅行,則沒有這個必要。④銀行匯票 :適合于時間比較長、目的地比較單一的旅行,或者需要攜帶外匯的數額比較大的時候使用。由于靈活性比較差,不建議普通的跟團出境旅行采用這種方式 。⑤電子貨幣:是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儲存和處理的存款,包括信用卡、自動柜員機、電子轉帳終端等組成的銀行交易工具和業務。】二、信用卡1.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功能的電子支付卡。其中,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2.優點: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知識拓展:①信用卡可以透支一定的金額,但不可以任意透支。②信用卡不一定是商業銀行發行的,其發行主體可以是銀行,也可以是非銀行。③信用卡可以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但不可以充當價值尺度、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④信用卡的消費、轉賬結算功能屬于銀行的結算業務;存、取款功能是銀行的存款業務;信用貸款功能屬于銀行發放貸款的業務。⑤信用卡日漸成為現代社會流行的支付方式。根本前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經濟生活空前豐富;直接原因: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加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為收款方節省人力和物力,為商業銀行帶來利潤。】三、支票1、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2.分類:支票分為現金支票和轉賬支票。3.優點:支票的使用能減少和避免現金交易所帶來的諸多麻煩,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知識拓展:支票小常識:①支票正面不能有涂改痕跡,否則本支票作廢。②受票人如果發現支票填寫不全,可以補記,但不能涂改。③支票的有效期為10天,日期首尾算一天。節假日順延。④支票見票即付,不記名。(丟了支票尤其是現金支票可能就是票面金額數目的錢丟了,銀行不承擔責任。現金支票一般要素填寫齊全,假如支票未被冒領,在開戶銀行掛失;轉帳支票假如支票要素填寫齊全,在開戶銀行掛失,假如要素填寫不齊,到票據交換中心掛失。】四、外匯和匯率1、含義: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2、表示方法:外匯匯率:把一定單位的外幣折算成本幣的表示方法。如100美元=602.35元本幣匯率:把一定單位的本幣折算成外幣的表示方法。如100元=16.23美元【知識拓展:我國通常采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匯率升高;反之,則 說明外匯匯率跌落。】3.匯率變化與幣值的關系: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高,或者說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降低,表明人民幣貶值;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升高,表明人民幣升值。4.匯率變化與幣值的關系外幣本幣外幣幣值本幣幣值外幣匯率本幣匯率不變更多升值貶值升高跌落不變更少貶值升值跌落升高5.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1)內涵: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2)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考情分析】:(1)高考對本課一般是通過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查的重點是外匯和匯率.(2)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結合人民幣匯率改革、小幅升值、跨境結算業務等熱點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加強對本課考點的理解和運用,并熟練掌握有關匯率問題的計算方法以及著重把握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易錯警示】:1.信用卡能執行貨幣的所有職能嗎?答:信用卡本身沒有價值,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同樣也不能執行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職能。它只能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和先進的支付工具,即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信用卡作為電子貨幣不是一般等價物。 2.信用卡和支票都是電子貨幣嗎?答:信用卡是電子貨幣,支票不是電子貨幣。3. 匯率變動的影響有哪些?(以人民幣升值為例)4. 外匯與匯率是一回事嗎?①匯率與外匯不是一回事。匯率是一種比率;外匯是支付手段。②“對”與“兌”是不同的。“對”是相對于的意思,“兌”是兌換的意思。【解題技巧與歸納】答題模板 選擇題【題型二 組合型選擇題】一、題型特點 組合型選擇題是不定項選擇題的一種變形,此類選擇題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系的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列出幾個(一般設計四個)事件、原理或觀點(以下統稱為觀點),并以數字序號標示;分別選取一個以上代表上述觀點的數字所組合成備選項。在近幾年高考政治試題中,組合型選擇題頻頻出現。在復習備考中,考生必須加強對這類題型解題技巧的探究。組合型選擇題的特點是:第一,考查的知識容量大,信息范圍廣,能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第二,體現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考查考生的審題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2.解題對策對策一:“排除法+比較法”是解答組合型選擇題的基本方法。其做法是:第一步,運用排除法縮小范圍。認真審讀背景材料、題干和觀點,運用所學知識,從自己最熟悉的觀點入手,將背景材料、題干與觀點聯系起來分析判斷,確定其中明顯錯誤的觀點或明顯正確卻不合題意的觀點,將含有明顯錯誤觀點或明顯正確卻不合題意的觀點的題肢,從備選題肢中排除,以縮小范圍;第二步,對其余題肢進行比較分析,確定正確選項。在初步排除縮小范圍后,便可認定剩余題肢中的“相同”觀點正確題肢,一般不必費心去分析,只需對“相異”的觀點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看這些“相異”的觀點哪些更符合題意,進而選出含有這些正確(或最佳)觀點的題肢作為正確的選項。對策二:高頻排誤法或低頻排漏法。在一些組合型選擇題中,各個數字被組合的頻率不一致,有的被組合的次數多一些,有的被組合的次數少一些,對這類題可采用高頻排誤法或低頻排漏法來巧解。所謂高頻排誤法,就是針對組合次數最多的數字所代表的觀點重點攻破,如果能判定該觀點錯誤,則可大面積排除含有該觀點的錯誤題肢;所謂低頻排漏法,就是針對組合次數最少的數字所代表的觀點重點攻破,如果能判定該觀點正確,則可大面積排除未含該觀點的題肢,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例1.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說明( )①貨幣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②一般等價物實質就是貨幣 ③商品交換改變了貨幣的形式 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D考點:貨幣的本質例2.“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利于( )①我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發展 ②周邊國家、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③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 ④我國出口的大幅度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考點: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單元第1課 1.1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案Word版.do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單元第1課 1.2信用卡、支票和外匯 教案Word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