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生活2008-01-17 1616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去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都能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物理現象的體會。這里我介紹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 1、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為什么呢?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并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2、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后,再撈起剝落。 首先,蛋剛浸入冷水中,蛋殼直接遇冷收縮,而蛋白溫度下降不大,收縮也較小,這時主要表現為蛋殼在收縮。其次,由于不同物質熱脹冷縮性質的差異性,當整個蛋都完全冷卻時,組織疏松的蛋白收縮率比蛋殼大,收縮程度更明顯,造成蛋白蛋殼相互脫離,剝蛋殼就更方便了。 3、驗證大氣壓存在 實驗:選一只口徑略小于雞蛋的瓶子,在瓶底熱上一層沙子。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把一只去殼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后,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我們知道酒精棉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后,瓶內氣體由于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于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4、浮沉現象 實驗:把一只去殼雞蛋,浸沒在一只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后,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制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后,雞蛋卻緩緩上浮。 的確,物體浮沉情況取決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于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5、慣性、摩擦阻力現象 實驗: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由于生雞蛋的殼內是液狀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殼上旋轉時,蛋清由于慣性,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則它與蛋殼間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個蛋只能緩慢轉動。而熟雞蛋內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時旋轉時,整個蛋就能迅速轉動。 6、物體的穩定平衡 實驗:選用一只生雞蛋,在小頭一端開個孔并清除干凈殼內的蛋清蛋黃。沿小孔滑入一塊重物。以蛋殼的大頭端為底部,扶好蛋殼。點燃一只蠟燭,滴入燭油,把重物封存在蛋殼底部。燭油大約封存至整個蛋殼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殼推倒后,蛋殼能自動立起。制成一個“不倒翁”。 原因是在空蛋殼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燭油,使整個蛋體的重心移近蛋殼的底部,重心起低,穩定性越好。當蛋殼傾斜,偏離平衡位置時,使蛋體的重心升高。因為蛋殼底端是球形的,在蛋體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運動現象 實驗:外殼完好的蛋,埋入食鹽中腌制一段時間,可以制成一只咸蛋。雖然蛋殼仍然完好,但連內部的蛋黃都變咸了。 因為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食鹽分子擴散到蛋黃中,使蛋黃也變咸。總之。只要我們對我們周圍的現象多觀察,多思考。認真的想每一個現象對應的物理知識。在把它理論化,系統化,就是真正的把知識給學活,成為自己的東西。 摩擦使社會進步 摩擦是一種物理現象,沒有摩擦,我們無法走路,我們無法拿住杯子。不僅如此,摩擦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小到人與人的摩擦,大到階級與階級的摩擦,甚至人與自然的摩擦。通過總結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一不緣自摩擦,摩擦的重要性也就可見一斑了。 最早的鉆木取火,就是古人類利用了摩擦生熱這一物理現象。有了火,人類開始用火做飯,用火取暖,用火防身,因而人類文明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摩擦的社會功用也就逐漸顯現出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隳名城,殺豪杰,造阿房宮,筑長城,使得人民勞苦不堪。于是人民與秦始皇產生了巨大的摩擦,正是這摩擦才有了陳勝、吳廣起義,才有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摩擦產生了巨變,一個朝代滅亡,另一個朝代興起,這是歷史的前進,是整個社會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翻身做主人等都是摩擦發揮了其巨大的社會功用,使得社會不斷發展、前進。試想,如果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即使人類可以生存,那么,就連鉆木取火,相信永遠也不會被人類掌握,更不要說社會的前進與發展。 人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摩擦自然也就會更為頻繁。有的人認為,自己與別人產生摩擦是不好的。其實不然,兩個人產生了摩擦,雙方都或多或少地有不足,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這也就給我們指明了自身的缺點,同時也告訴了我們進一步改進、提高的方向。就像歷史上的藺相如與廉頗,在官位大小產生了摩擦后,藺相如不與廉頗計較,當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將相和好,趙國也變得更加團結、強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并非不好,關鍵在于要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化解矛盾,這樣摩擦也就變害為利了。人心團結了,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自然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