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探究能力 基 本 要 求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 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 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制訂計劃 擬訂探究計劃。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 選出控制變量。 設計對照實驗。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實驗。 收集證據、數據。 嘗試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 分析和判斷證據、數據。 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寫出探究報告。 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主題十科學探究考點1科學探究的方法(1)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等都是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其中,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6933.htm" \t "_blank?)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實驗法是指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在控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調查法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652289.htm" \t "_blank?),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7.htm" \t "_blank?)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要如實記錄,并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 (?http:?/??/?baike.baidu.com?/?view?/?782086.htm" \t "_blank?)的研究方法。測量法是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借助一定的測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的定量研究的方法。【典例精析】下列有關科學家探究活動與其對應的探究方法有誤的是( )A.測定人的反應速度——調查法 B.探究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法C.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五點取樣法 D.用氣球、硬塑料片探究魚尾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擬實驗法【解析】測定人的反應速度要進行觀察、測量、實驗過程才能得到一系列數據,不是調查法。A項不對;BCD項正確。【答案】A考點2科學探究的步驟科學探究的六大環節是:【典例精析】某生物興趣小組為證明”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設計的實驗裝置如下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該實驗應選取 兩裝置進行對照A.甲與乙 B.乙與丙 C.甲與丙 (2)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 ,同時釋放出氧氣,從而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探究實驗設計的理解和光合作用過程及意義的理解。(1)探究實驗設計要求控制好惟一變量,即除了變量一個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必須相同。本探究實驗的變量是光,因此,兩組實驗除有光和無光條件不同外,其余條件都應相同,故應用甲、乙兩裝置進行對照試驗。乙與丙包含兩個變量,形不成對照實驗,甲與丙的變量是植物,與題目要求不相符。(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它能不斷的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因此能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答案:(1)A (2)二氧化碳考點3科學探究的方案設計設置實驗時應注意:a設置對照實驗;b設置單一變量(其它條件不能影響實驗對象的正常生活);C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誤差);制定恰當的探究計劃應遵循對照原則:指實驗中除了唯一變化的量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原則,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其中不同的條件(變化的量)就是實驗變量;【典例精析】為了探究“葉綠素的形成是否需要光”,實驗小組設計的方案如下:①材料分組:將兩盆韭菜的地上部分剪去,分別標注A.B。②設置對照:A盆用透明薄膜袋套住.B盆用不透明黑色薄膜袋套住。③處理方法:置于有光照的適宜地方,并保持土壤濕潤。④觀察記錄:每天取下A.B盆的薄膜袋,觀察并記錄長出新葉顏色的情況,觀察后再套上?請你指出誠實驗不嚴謹的步驟: ,理由是 。【解析】根據對照實驗中的唯一變量(有無光)來設計和判斷。若取下B盆的薄膜袋進行觀察,會讓B盆得到光照,就不能說明是在無光條件下得到的現象,B盆應在黑暗處觀察,所以第④步設計錯誤。【答案】④ B盆韭菜在實驗過程中必須保持在無光黑暗狀態。考點4科學探究的現象分析與得出結論要準確表達描述實驗現象,仔細觀察圖象信息、表格資料數據,對實驗內容作出分析,對數據進行整理、計算、歸類,得到結果,再從中找出規律,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實驗結論是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和提升。注意:依托一定的實驗背景,或設置一個情景,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問題沖突(提出問題);或應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作出假設);或對背景材料進行現象分析、結果預測、提煉歸納等,進行實驗資料、數據圖文轉換、現象結論用文字或圖文表述的考查。題型有原理解析型、實驗方法糾錯改進型和綜合實驗設計型,考查方式以非選擇題為主。這種題目逐漸成為生物學試題的壓軸題。【典例精析】條件反射不像非條件反射那么固定,而是有著“可塑性”的特征。請你利用所給條件設計一個實驗,并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條件①-缸經過訓練已能對敲擊缸壁作出“攝食”動作的小金魚10條;②空魚缸一只(與盛小金魚的缸一樣);③金魚餌料一袋;④手電筒一個(照光強度適當)。(2)實驗過程①取經過訓練的小金魚5條放入空魚缸內,使兩魚缸內小金魚數量相同,并分別編號為甲、乙,然后檢驗每缸內小金魚均有對敲擊缸壁做“攝食”動作的反應。②將兩缸小魚分別放在環境一致的地方之后,對甲缸魚仍以敲擊缸壁為條件刺激,隨即喂食。對乙缸魚___________。③重復②做法一段時間后,檢驗效果。(3)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對實驗設計及其實驗結果分析的能力。根據所給的實驗條件,設計實驗時要設計對照實驗和控制實驗變量;本實驗的變量是光照,甲缸魚保持原來的條件刺激,而乙缸魚則改用光照作為新的條件刺激,過一段時間后則乙缸魚將失去原有的條件反射,并形成新的條件反射,即見光做“攝食”動作。因此,條件反射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建,也可以消失,從而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答案:(2)②則改用手電筒光照幾次,隨即喂食,再敲擊乙缸并不喂食(3)甲缸魚仍保持對敲擊缸壁做“攝食”動作的反應;乙缸魚則失去原有對敲擊缸壁的條件反射,轉而形成對手電筒光照做“攝食”動作的反應(4)條件反射可以改建,具有“可塑性”【典例精析】一些同學沉溺于電腦網絡游戲,長時間的電腦輻射對他們的身體有沒有傷害呢?有人做了這樣一組實驗:將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隨機分成兩組,每組8只。甲組置于未開機的電腦前,乙組置于開機電腦前;其他飼養條件相同。六十天后獲得實驗數據如圖3。(1)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電腦輻射對 的身體有沒有傷害?(2)實驗設置的變量是 ( )A.電腦游戲種類 B.電腦是否開機 C.大鼠的身體狀況(3)每個實驗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目的是 。(4)從圖3的A圖可看出,電腦輻射影響了 組大鼠的體重增長和精子的正常發育。(5)數據顯示,長時間的電腦輻射對大鼠的健康有害,這對我們中學生有什么啟示? 。【解析】(1)根據題中材料可知本實驗要探究電腦輻射對雄性大鼠的身體是否有傷害;(2)甲組大鼠和乙組大鼠的飼養條件相同,只是“甲組置于未開機的電腦前,乙組置于開機電腦前,”這一點不同,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電腦是否開機;(3)每個實驗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可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減少誤差;(4)由圖A數據可知乙組大鼠體重增長量少,由圖B數據可知乙組大鼠的精子畸形率高,可見電腦輻射影響了乙組大鼠的體重增長和精子的正常發育;(5)數據顯示,長時間的電腦輻射對大鼠的健康有害,同樣的長時間的電腦輻射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危害,特別是中學生,長時間用電腦不僅浪費時間,電腦輻射污染還會影響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生殖和代謝功能,嚴重的還會誘發癌癥、并會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所以不應長時間待在開機電腦前或不長時間打游戲。答案:(1) 雄性大鼠 (2)B (3)避免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可靠 (4) 乙 (5)不應長時間待在開機電腦前/不長時間打游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