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一般成對垂于馬鞍兩側之下。 上馬時,騎者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雙腳穿過馬鐙。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起到在奔跑中穩定身體的作用,行進時,騎者以馬鐙為主要支撐點,可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在馬背上做各種動作。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2世紀,羅馬帝國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 中世紀歐亞大陸出現了諸多疆土輪廓的帝國,消除了由來已久的地區孤立。 馬鐙就是這種聯系和影響的歷史見證之一。 歐亞個地區的文明在商業、技術、宗教和知識等方面建立起聯系并相互影響。 項羽踏鐙上馬,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劉邦踏鐙上馬,從鴻門宴上脫逃;蕭何踏鐙上馬,月下追韓信——這是歷史劇《楚漢傳奇》中的一些鏡頭。踏鐙上馬,這有什么古怪么? 歷史劇的場景中多有類似鏡頭: 《趙氏孤兒》中趙朔踏鐙執韁、威武出征;《大秦帝國》中秦國和魏國的騎兵踏鐙揮戈、馳騁沖殺;《漢武大帝》中衛青、霍去病率鐙鞍齊全的騎兵橫掃漠北;《戰國》、《鴻門宴》等影視里也都是大隊騎兵縱橫馳騁、馬鐙馬鞍齊備;甚至在反映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商紂的影視作品里也是這樣。似乎有馬就有鐙,就有鞍,自人類馴服馬以來就是如此。 馬鐙,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它到底是什么時候有的呢?發明馬鐙的最初想法可能來自偶爾用來幫助上馬的皮繩套。最早使用皮繩套的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亞游牧民族。馬鐙的出現西晉永寧墓單鐙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馬鐙雛形是長沙出土的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中騎俑上的三角形馬鐙,它只有一只,吊在馬鞍左前側,供人上馬時搭足使用,且騎上去之后就甩開不用了。江蘇南京象山墓出土的東晉陶馬,兩側各懸掛了一件三角形的馬鐙 江蘇南京象山墓出土的東晉陶馬,顯示東晉已經有了成熟的雙馬鐙,也是雙馬鐙的最早物證。3世紀時,中國人已在鑄造金屬馬鐙了。 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外,最重要的發明也許就是馬鐙了。除了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具有深遠影響的其他中國發明是船尾舵、馬鐙個胸戴挽具等”,“馬鐙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 中國春秋時期及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騎兵僅是一種輔助力量。戰爭方式為雙方步兵、戰車相向對峙,騎兵作用遠不如車兵。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但從戰國乃至漢初的騎兵,馬背上只有像坐墊一樣的馬鞍,填充物是獸毛,馬鞍前后沒有鞍橋,更沒有馬鐙。當馬飛奔或騰躍時,騎者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很難手舞大刀長矛靈活刺殺,騎兵的作戰可能主要是騎在馬上向敵人射箭、沖擊,不能靈活使用各種兵器。 成熟的雙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從此進入新時期。 騎兵開始使用馬鐙后,作戰能力大大增強。 首先,騎兵可穩穩地坐在馬上自如地使用武器攻擊敵人; 其次,人與馬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騎兵可借助戰馬的力量刺殺敵人,沖殺力極強; 第三,馬鐙為騎兵能沖入步兵陣營、近距離搏殺創造了條件。隨著盔甲裝備的加強,騎兵可在步兵陣營中橫沖直撞,威力盡顯。 馬鐙所主導的一幕幕歷史大?。?br/> 1、公元374年,北匈奴單于巴蘭伯率匈奴騎兵西渡頓河,擊敗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的東哥特軍隊,宣示了騎兵時代的來臨; 2、阿提拉(406-453)率匈奴騎兵橫行歐洲如入無人之境,被教廷和歐洲封建主恐懼地稱做“上帝的鞭子”; 3、唐朝名將李靖率三千精騎奇襲陰山的突厥王庭,引弓百萬的突厥大帝國土崩瓦解(630年);馬鐙的傳播 金屬馬鐙發明后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高句麗地區,并通過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突厥人6世紀末至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7世紀阿拉伯人東歐、東羅馬帝國北歐、西歐馬鐙的傳入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 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非同小可,馬鐙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地披掛金屬盔甲,他們就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對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看到使用馬鐙后的騎兵的優勢,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騎兵軍隊。 經過查理馬特、丕平、查理大帝三代人的努力,到8世紀后期,騎兵已成為法蘭克王國最有戰斗力的軍隊,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及其疆域的拓展,無不得力于新式的騎兵軍隊,騎士軍隊逐漸代替了步兵,成為當時西歐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封建騎士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 世界戰場上的騎兵身影 1、7-9世紀,兇悍的阿拉伯騎兵沖出阿拉伯半島,沙塵暴般席卷了西南亞和北非。 2、奠立中世紀西方世界格局的十字軍騎士的八次東征(11-13世紀); 3、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率領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12-13世紀); 4、土耳其騎士揮舞圓月彎刀、建立起橫跨亞非歐的奧斯曼帝國(13-15世紀), 5、帖木兒率突厥-蒙古騎兵縱橫歐亞草原和西南亞,其后裔巴布爾又率軍長驅直入印度、建立了莫臥帝國(1526-1857); 6、努爾哈赤率滿洲鐵騎內線快速機動、以少勝多五日殲滅明四路大軍的三路(薩爾滸之戰1619年),奠定崛起和入主中原之基……羅素 “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 結合羅素觀點,依據所學知識,列舉不同文明間互相學習的事例。 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古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馬鐙中國歐洲文明傳播定義傳播影響啟示:注重文化交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 A2、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最大特征: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3、D4、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2世紀,羅馬帝國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 自我測評答案5、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關曉彤這么可愛的形象怎么能和戰馬的馬鐙扯上關系_標清.avi 探究二、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ppt 騎兵沖鋒的可怕威力, 冷兵器的戰爭王者名不虛傳_標清.avi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