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建立“三功”概念的四個思路?理解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三個概念,是解決機械效率問題的關鍵。而這三個概念中,只要理解了有用功和額外功,那么總功就水到渠成了。而對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三個概念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是有點困難的。因為學生剛開始接觸功的概念,對功的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很到位,而且我們是在一個事例中分解出來的三個功(三功一體),這個分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很難的事情,所以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要從創設情景入手,結合生活實例,奇妙遷移和分析,將三功的概念夯實在學生的頭腦里。建立三功概念的方法一:1.情景創設1:上課前把一保溫瓶熱水放在講臺旁邊的地面上。教師:我的水杯沒水了,小明同學,幫忙把熱水提到講臺上來。?? 小明完成任務。教師:謝謝,請問在這個過程中,小明做功了嗎?學生:做功了。教師:可他做的功有一部分我認可,有一部分我感覺不需要。學生:為什么?教師:因為小明沒有按我的要求完成工作,我的要求是將熱水提到講臺上來。可他不僅將熱水提上來了,同時也將保溫瓶提上來了。提熱水時對水做的功我認可,這是我的目的。對保溫瓶做的功我認為無用,? 因為我沒有請他提保溫瓶。學生:可是要將水提上去,不提保溫瓶是不可能的。教師:所以對保溫瓶做的功不需要,但為了完成任務又不得不做,物理上把這種功稱為額處功。對水做的功是目的,為實現目的而做的功物理上稱為有用功。對水和保溫瓶做功的和則稱為總功。?? 物理上按功的作用不同分為三種:???有用功:為實現目的而做的功。???額外功:對我們無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為完成任務做的所有的功,也就是有用功跟額外功的總和。?通過對一個簡單情景的分析,使學生對三個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形成初步的概念。力圖通過實例分析建立概念。2.情景創設2:演示實驗 ,用杠桿提鉤碼。教師:同學們思考或討論一下用杠桿使鉤碼提高時,有用? 功、額外功、總功各指哪部分功?(注意思考問題 的順序)。 學生回答在此三種功的所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教師:在用滑輪等機械做功時,同學們應該把握好兩個重要的力,拉杠桿(拉機械)的力F,杠桿(機械)拉重物的力F′,此力大小等于物重G(勻速拉動時)。F做的功是對杠桿(機械)做的功,即總功。F′做的功是機械對外(對鉤碼)做的功,即有用功。? 通過對此情景的分析,使三個功回歸到機械上來,使學生加深對三個功的理解。明確對機械做功和機械對外做功,寄希望于換一個說法幫助學生助于理解三個功。3.創設情景3:用動滑輪提鉤碼,并進行數據記錄。學生首先思考:哪個力對機械做功了(總功),機械對誰做功了(有用功),哪是額外功?此情景的設置,進一步落實對三個功的理解。數據記錄:鉤碼重G=2N?? ????????? 被提高h=0.5m ????????? 彈簧測力計示數F=1.5N????????? 拉動距離s=1m學生根據數據計算三個功。W有=Gh=2N×0.5m=1JW總=Fs=1.5N×1m=1.5JW額= W總—W有=1.5J—1J=0.5J教師:通過定量計算也會看出,使用機械時要多做一部分功——額外功,這就好比養雞下蛋,喂一斤糧食(對機械做功),不可能下一斤雞蛋(機械對外做功小于總功),雞自身還要消耗一部分(機械自身消耗一部分功——額外功)。建立三功概念的方法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設計三種物理情景來建立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第一個情景:人從水井中提水,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的物體有:人、水桶、桶內的水。人對水桶做了功,人也對桶內的水做了功。在這個基礎我就問學生,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提水,哪一部分功能直接滿足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撈掉在水井中的桶,哪一部分功能直接滿足我們的目的?哪些功不能直接滿足我們的目的但不得不去做的呢?這時我們就可以建立概念了:能直接滿足我們的工作目的的功,就叫有用功;不能直接滿足我們的工作目的,但不得不額外做的功叫額外功。?第二個情景:利用滑輪組在豎直方向上提升一個物體,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的物體有:人、動滑輪、重物。人在繩子的自由端拉的時候,人對動滑輪做了功,也對重物做了功,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提升重物,那么對重物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對動滑輪做的功就是額外功。W有=Gh,W額=G動h第三個情景:利用滑輪在水平方向上拉一個物體,此時對動滑輪要做功,克服物體和地面間的摩擦也要做功,如果我們的目的就是拉動物體,那么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動動滑輪做的功是額外功。我設計這三個物理場景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情況來認識、分析、歸納從而建立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找出在做功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哪些物體、做了哪些功、我們做功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哪些功直接滿足我們的目的、哪些功不能直接滿足我們的目的。這些事實都搞清了,就可以建立概念了。 有了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我們就很容易給出總功的概念:有用功加上額外功,就叫總功。最后通過兩個例題加深概念的理解?[例1]? 已知斜面高1.5米,長4.5米,把重為7500牛的物體勻速拉到斜面的頂端,所用拉力是3000牛,求使用斜面拉木塊時所做的額外功?錯解?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所以,有用功W有=FL=3000牛×4.5米=1.35×104焦,在這一過程中物體被舉高,總功W總=Gh=7500牛×1.5米=1.125×104焦,所以,額外功W額=W有-W總=1.35×104焦-1.125×104焦=2.25×103焦。辨析 ?錯解額外功的數值是對的,但是總功、有用功的概念搞錯了,額外功的表達式也搞錯了。利用斜面的目的是為了用小于重力的力將物體舉高,所以有用功W有=Gh。由于斜面不光滑,做功時總功W總=FL,額外功W額=W總-W有。使用機械做功時,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為零,這是理想機械(沒有摩擦等);使用機械做功時,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有用功,這是實際機械(有摩擦等)。[例2]? 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來提起800牛的重物,所用拉力是250牛,當繩的自由端拉下12米時,人對滑輪組做的總功是多少?滑輪組提起重物做的有用功是多少?錯解? 已知G=800牛,F=250牛,h=12米,則W有=Gh=800牛×12米=9.6×103焦,W總=F.4h=250牛×4×12米=1.2×104焦。辨析 ?錯解混淆了h和S兩個物體量的概念,因此,對有用功和總功的計算都是錯誤的。公式中h表示物體升高的高度,S表示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所以S=12米,h=S/4=1/4×12米=3米,W有=Gh=800牛×3米=2.4×103焦,W總=FS=250牛×12米=3.0×103焦。建立三功概念的方法三:在機械效率的學習中,如何正確區別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是學好機械效率的前提,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形象地、易于理解地讓學生掌握這些,是我們做老師必須思考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一、瞄準目標——目的就是有用的什么是有用功,顧名思義啊:對我們有用的功!簡單說來,就是我們的“目的”,簡單又明了,如果我們想提水,克服水的重力做的功就是我們的目的,就是有用功,如果我們是上樓,那克服我們人的重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了解目的,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是有用功!二、面對現實——無奈的選擇是額外的額外功,很好理解,額外所做的功,也就是對我們沒有用(不是我們的目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稱為額外功!就像我們的目的是提水上樓,不想提水桶,可又不得不把這個容器一起提起,提水,自己也得上樓啊,于是我們又要把自己搬上樓,水桶啊,提水人自己啊,都是讓我們無奈的那個選擇,它們都是額外功!三、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就是總功我們為了達到目的,必須的、無奈的我們都做了,那我們所做的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就是總功!其實初中階段我們遇到的題目里面,如果是人來操作的,絕大多數的總功其實就是人手來做的功(當然,也要因題而異,不能太絕對)。教學片斷:(麻煩一位同學幫我從樓下的辦公室里幫我拿水過來)學生回來后,進行新課:師:同學們,我剛剛麻煩了xxx同學幫我拿水過來,謝謝xxx!他幫我實現了我的目的,同學們知道是什么?生:“老師你想喝水!”“當然是端水過來了!”師:對,大家說的很好,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水從樓下搬上來!這是我的目的,是對我有用的,那對它做的功就是有用功——W有(板書)。那同學們,xxx只是把水帶上來了嗎?生:“不,還有水杯!”“還有xxx,他還需要把他自己搬上來啊(能認識到這點很不容易啊)!”師: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他為了幫我還做了這些事情,杯子還有他自己屬于目的嗎?生:“當然不是,老師,杯子的味道可不好,相信你不需要!”“可不搬它們不行啊!”師:對了!現實是多么讓人無奈啊,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我們稱搬運它們所做的功為額外功——W額外(板書)。師:再次對xxx同學表示感謝!不分析還真不知道,你為了實現目的還做了這么多事情!有用的無奈的你都做了,那我們把你一共所做的功稱為總功——W總(板書),也就是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師:同學們來說說你對這三種功的理解,關于它們,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討論發言。(略)(設計目的:通過實例,讓學生形象地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明白目的——有用功;不得不——額外功;一共——總功!)?師:同學們,大家現在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在井邊發現桶掉水里了,想把水桶撈上來,撈上來后發現桶里帶了些水!撈上桶后又想打水上來,就又打了一桶水!同學們,在剛才敘述的片段中,這人做了幾件事?兩件事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相同嗎?有什么不同?討論一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學生討論發言。(略)(設計目的:在有了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知識鋪墊后,我們需要的是深化它們在學生大腦中的印象,這個撈桶、打水的例子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家認為呢?)?師:同學們,我們看到課本上的例子:(以課本上的運沙子上樓的舉例為出發點,與學生一起研究:)同學們思考、計算一下,在將沙子運上樓的過程中,這三種方法各自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各是多少??有用功(W有)/J額外功(W額外) /J總功(W總)/J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設計目的:在定性的認識了三種功后,我們需要的就是讓學生熟悉怎樣對三種功進行計算!畢竟,學生們會在考試中遇到這種類似的計算!無奈啊!不過練習計算可不是學生無奈的額外功啊!它屬于有用功!)建立三功概念的方法四:下面是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請大家批評指正。方法一:書包教師:同學們每天都要背著書包到學校(黑板板書“書包”二字),如果我們把書包分開來看,它包括“書”和“包”兩部分(把黑板上的兩個字分別圈上以示區別)。請同學們想一想,你是想把“書”帶到學校還是把“包”帶到學校呢?學生大笑:書。教師:是呀,我們想著把書到學校來學習使用。帶書才是我們想做的工作,是我們的目的,對書做的功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在“書”字旁邊畫線板書:有用功)教師: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用“包”呢?學生:為了攜帶書呀。教師:“包”可以幫助我們方便的完成帶書的工作,是一個輔助性的工具。對包做的功對于我們來說是額外做的工作,即額外功。(在“包”字旁邊畫線板書:額外功)教師:書和包是一個整體,我們對書包做的功是我們做的所有的功,叫做總功。(在“書包”上方畫線板書:總功) 教師:我們使用機械做功時,也會存在剛才我們分析書包時存在的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區別,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教師演示實驗:用一個動滑輪將一個物體提升一定的高度。問題:請同學們分析,在這個物體背提升的過程中,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都是哪部分呢?學生討論分析,作出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問答情況來再次確定和明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概念。方法二:水桶教師:當我們利用水桶從井中向上提水時,我們既對水做了功,同時也對桶做了功。從工作目的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是想對水作功,還是想對桶作功呢?學生:對水做功。教師:我們的目的就是想提水,所以對水做的功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叫做有用功。教師:既然我們我們不想對桶作用,那么要是沒有桶,行嗎?學生:不行,沒桶就不好打水了。教師:是呀,桶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雖然我們不想對桶做功,沒有還不得不對它做功,我們就把對桶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教師:我們一共做了哪些功呢?學生:對水做的有用功,對桶做的額外功。教師:我們就把對水桶做的功叫做總功,它包括了有用功和額外功。學生活動環節:對生活實例進行三功分析。方法三:撿豆子講臺上的有一些豆子,在講臺上再放置一個凳子,凳子上放置一個盤子。請幾位同學按照老師的不同要求來完成工作。1、???????? 把豆子一個個撿起,放到凳子上的盤子里。2、???????? 把豆子放在一張紙上,再把豆子倒入凳子上的盤子里。3、???????? 把豆子放在一個較重的容器里(如鐵板),再把豆子倒入凳子上的盤子里。讓學生對這三種做法中的做功情況進行分析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得出以下結論:1、方法1太麻煩,在必要的情況下要使用工具。2、方法1中,只對豆子做功了;3、方法2中,對豆子和盤子做功了;4、方法3中,對豆子和鐵板做功了;5、工具越重的,所要做的越多;6、 方法2最好,因為做的功最少。結合學生的結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在完成一個工作時,所做的總功中包括有用功和額外功,還可以結合這個事例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機械效率的概念。(具體分析的過稱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和分析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