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理自主復習指引(一) 力和運動 2010年廣東高考方案發生變化,將采用“3+文/理科綜合”的新模式。理科綜合試題往往具有題量少、分值大、考點覆蓋率低(相對于考試大綱規定的考點而言)、綜合性強的特點,這種特點決定了高中理科綜合復習的模式必然是一種海底撈針式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幫助考生以最快的速度從“茫茫考點”當中撈取“有效之針”本文依據考試大綱以六個架構作經緯,主干知識為節點構建知識網絡,細述知識點,給考生一個清晰思路應試,受篇幅所限,不能面面俱到,只能追求“畫龍點睛”的效果。同學們在考前瀏覽一下就可。一、結構二、趨勢力和運動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總結近年高考的命題趨勢,這一部分的內容,一是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掌握,二是考查力和運動的綜合運用的能力;三是考聯系實際、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命題,如以交通、體育、人造衛星、天體物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為背景,重點考查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即把實際問題轉化成物理問題的能力。三、基本方法 力是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反映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從物體的受力情況去推斷物體運動情況;或從物體運動情況去推斷物體的受力情況是動力學的兩大基本問題。 處理動力學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步驟:①領會問題的情景,在問題給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構建出正確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選擇研究對象;③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④正確建立坐標系;⑤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的規律列式求解。 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隔離法和整體法,要善于捕捉隱含條件,重視臨界狀態分析。四、基本題型 (一)力和物體的平衡 當物體處于平衡(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 1、多角度,多層次理解平衡條件 由平衡條件可以得到以下推論: (1)當物體處于多力平衡時,任意一個力必與其余各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一個物體如果受到三個不平行力的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則這三個力必共點。 (3)物體受力平衡時合力為零,則在任一方向上合力都為零 2、在用平衡條件解題時還應結合物體受力的特性(如輕桿、輕繩、輕彈簧的受力特點的不同)。 3、動態平衡的分析方法 在有關物體平衡的問題中,存在著大量的動態問題。所謂動態平衡問題,就是通過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分析動態平衡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 (1)解析法:對研究對象的任一狀態進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函數關系式,然后根據自變量的變化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對簡單的過程處理還可以,較復雜的題不提倡用此方法。) (2)圖解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再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畫出不同狀態下力的矢量圖(畫在同一個圖中),然后根據有向線段(表示力)的長度變化判斷各力的變化情況。這種方法是教學關鍵。)4、整體法、隔離法 隔離法的優點是培養了受力分析的能力,整體法的優點是提高了解題速度。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可以應用整體法,當需求出相互接觸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內力)時,則必須用隔離法。整體法只能求系統所受到的外力,且整體法的適用條件是各物體的加速度相同,否則不能用整體法。當可用整體法的情況下,應先“整體”后“隔離”。(二)力與直線運動當物體的速度與合外力方向共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若物體受的力為恒力,當速度與合外力方向相同時,物體就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速度與合外力方向相反時,物體就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這類題一般用牛頓第二定律和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聯合求解。 1、物體受幾個變力作用,作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問題 不少學生認為物體受變力作用就不可以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這個結論對物體只受一個變力時才成立,當物體受多個變力作用時,如果各變力的合力仍然恒定,物體仍可以做勻變速運動的。處理物理問題時,不能被表象迷惑,而應抓住問題的實質,對牛頓第二定律應認清其本質。2、兩個疊加體相互錯動做直線運動的問題3、直線運動的動態變化問題: 物體的運動情況與受力情況、初始狀態有很大關系,在研究運動過程細節時,有些情況中物體所受的力的大小隨時間或速度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一些相關量的變化,使問題變得較為復雜。這些運動往往是集受力、運動及能量轉換等各種關系于一體的綜合性問題。 動態分析的一般過程是:當作用于物體的某個力發生變化時,則必將引起合外力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物體運動的加速度、速度等一系列物理量的變化,而運動狀態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力的變化,這樣周而復始直到物體最后達到某一確定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分析此類問題的出發點是:從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入手,抓住與速度變化相關的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再進行分析。這類問題中有三種典型問題:(1)機車起動的動態問題(2)導體切割磁感線的動態分析問題(3)臨界條件問題(三)力與曲線運動當物體的速度與合外力有夾角時,物體做曲線運動。曲線運動在高考中所考查的典型運動形式主要有兩種:1、平拋運動與類平拋運動 物體受恒力作用,且合外力與初速度垂直。這時物體做平拋運動或類平拋運動。處理這種運動的方法是化曲為直,從而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即將平拋運動分解為兩個方向的直線運動來研究,最后又合成,從而得到平拋運動的規律。在進行等效合成時,要注意兩個分運動的時間的聯系——等時性。 2、圓周運動合外力大小恒定,其方向與速度處處垂直,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這時物體受力的特點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即F合=F向。3.天體或物體繞地心的運動(1)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各衛星,它們遵循F引=F合=F向的關系,應靈活根據題意列方程。例如在求線速度和半徑的關系時,則方程應列的形式;而求周期T時,方程應列的形式,如此類推。 (2)在地球上隨地自轉的物體,它們遵循F引=mg+F向(矢量式)的關系(一般忽略自轉向心力,認為F引=mg),這些物體與繞地心運行的衛星的情況是不同的。赤道上的物體與地球的同步衛星也只是T,ω是一樣的。 4.衛星變軌 這個問題較難、關鍵找到r是如何變化的,記住結論:半徑大、周期長、環繞速度小。物理自主復習指引(二) 動量和能量一、架構二、趨勢 動量和能量是動力學內容的繼續和深化,其中的動量守恒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比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更廣泛,是自然界中普遍適用的基本規律,因此是高中物理的重點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之一。高考中年年有,且常常成為高考的壓軸題。盡管今年廣東省采用綜合考試,試卷難度會有所下降,但為了高考的區分度,這部分題會更追求創新,難度不一定下降。所以,要更加關注有關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題,定性分析現象和聯系實際、聯系現代科技的題。三、基本方法 應用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時,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而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時,研究對象必定是系統;此外,這些規律都是運用于物理過程,而不是對于某一狀態(或時刻)。因此,在用它們解題時,首先應選好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對象和過程的選取直接關系到問題能否解決以及解決起來是否簡便。 1、選取對象和過程時注意: (1)選取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要建立在分析物理過程的基礎上。臨界狀態往往應作為研究過程的開始或結束狀態。 (2)要能視情況對研究過程進行恰當的理想化處理。 (3)可以把一些看似分散的、相互獨立的物體看成一個系統來研究,有時這樣做,可使問題大大簡化。 (4)有的問題,可以選這部分物體作研究對象,也可以選取那部分物體作研究對象;可以選這個過程作研究過程,也可以選那個過程作研究過程;這時,首選大對象、長過程。 2、選用規律的一般原則: (1)對單個物體,宜選用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其中涉及時間的問題,應選用動量定理,而涉及位移的應選用動能定理。 (2)若是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優先考慮兩個守恒定律。 (3)若涉及系統內物體的相對位移(路程)并涉及摩擦力的,要考慮應用能量守恒定律。四、基本題型 (一)、動量 1、正確理解沖量、動量和動量的變化等概念。 2、應用動量定理解題的一般思路: (1)選取研究對象; (2)確定所研究的物理過程及其初、末狀態; (3)分析研究對象在所經歷的物理過程中的受力情況; (4)選定正方向,根據動量定理列方程; (5)統一單位,求解. 3、動量定理應用(1)間接求沖量:I合=△P;(2)求變力的平均值;(3)處理多過程問題(可全程使用)。4、動量守恒定律(1)對象: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的系統(兩個以上)。(2)條件: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為零。若系統所受外力遠小于內力既外力可以忽略,動量近似守恒。若系統動量不守恒,但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合外力為零,則在該方向上動量守恒。(3)參考系:同一慣性參考系(通常選地面為參考系)。(4)規律的特性:①矢量性;②同時性;③相對性;④普遍性.(5)應用:①“一分為二”模型:如在最高點爆炸,水平動量守恒;人、船原是靜止的,現人在船上走,求人、船的位移等。②“二合一”模型:如子彈打木塊、未穿出(在光滑面上);滑塊滑上一長板(板在光滑面上),最終共速等。 ③多體問題: 在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中,經常會遇到多個物體發生相互作用(如跳、碰、拋、推等)的系統,這類問題稱為多體問題。處理多體問題,有時可以對系統全過程研究,列出動量守恒方程求解,有時要將系統內物體按相互作用的關系分成多個子系統,分過程建立動量守恒方程求解。 ④臨界問題 多物體相互作用往往會出現物體開始反向運動、恰好不相撞、相距最近等臨界狀態,解決有關臨界問題時,應注意利用極端法分析物體的臨界狀態,挖掘題目中隱含的臨界條件,選取適當的系統和過程,運用動量守恒等進行解答。(二)、能量1、正確理解功、功率、機械能等概念。2、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思路:(1)選取研究對象;(2)確定所研究的物理過程及其初、末狀態:(3)分析研究對象在所經歷的物理過程中的受力情況和做功情況;(4)根據動能定理列方程、求解。3、動能定理的選擇與應用(1)選擇:當所研究的過程不涉及加速度和時間時,應優先選用動能定理。(2)應用:①求變力做功;②處理多過程問題(可全程使用)。4、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1)條件:物體(或系統內)只有重力做功或彈簧彈力做功,物體(或系統內)機械能保持不變(機械能守恒)。(2)表達式:(選取參考平面)或,或(不需選取參考平面)(3)機械能的改變與量度:(功能關系)5、能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1)摩擦力做功的特點(這較難,可量力而行)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而不是阻礙物體的運動;功是以地面為參考系來計量的,所以摩擦力做功可以為正功、負功,也可以不做功。在相互摩擦的系統內,一對靜摩擦力做功之和總等于零,靜摩擦力做功起著傳遞機械能的作用,而不能使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一對滑動摩擦力做功之和總為負功,其絕對值等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路程的乘積,它量度系統產生摩擦熱的多少,即.(2)應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思路①分析過程中有哪幾種能量參與轉化,哪些增加哪些減少;②建立總能量守恒觀點,列方程:增加量=減少量;③列式時常利用功能關系,即用功的大小量度能量的改變。(三)、動量和能量處理力學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三種:一是牛頓定律;二是動量觀點;三是能量觀點。若考察有關物理量的瞬時對應關系,須應用牛頓定律;若考察一個過程,三種方法都可,但方法不同,處理問題的難易程度可能有很大差別。若研究對象為一個系統,應優先考慮兩個守恒定律;若研究對象為單一物體、可優先考慮兩個定理,即涉及時間的問題應優先考慮動量定理,涉及位移的問題應優先考慮動能定理。應用兩個守恒定律和兩個定理解決物理問題時,過程的細節及無關的中間狀態可不予考慮;特別對變力問題,在中學階段無法用牛頓定律處理時,更顯示出它們的優越性。物理自主復習指引(三) 電場和磁場一、歸納 1、電場和磁場的比較2、電場中的知識點3、磁場中的概念4、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 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重力場中的運動,簡稱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一般具有較復雜的運動圖景。這類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力學問題,應順應力學問題的研究思路和運用力學的基本規律。 分析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運動,主要是兩條線索: (1)力和運動的關系。根據帶電粒子所受的力,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并結合運動學規律求解。 (2)功能關系。根據場力及其它外力對帶電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變化或全過程中的功能關系,從而可確定帶電粒子的運動情況,這條線索不但適用于均勻場,也適用于非均勻場。因此要熟悉各種力做功的特點。 處理帶電粒子在場中的運動問題應注意是否考慮帶電粒子的重力。這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質子、α粒子、離子等微觀粒子,一般不考慮重力;液滴、塵埃、小球等宏觀帶電粒子由題設條件決定,一般把裝置在空間的方位介紹的很明確的,都應考慮重力,有時還應根據題目的隱含條件來判斷。處理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還應畫好示意圖,在畫圖的基礎上特別注意運用幾何知識尋找關系。二、趨勢 電磁場是歷年高考的一個重點。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問題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是考查考生多項能力的極好載體,是高考的熱點,特別要在理解和掌握分析處理此類問題的方法上多下功夫。包括磁場在內的復合場中運動的問題,因其涉及的知識點多,易于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該專題知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內容,且多以難度中等或中等偏上的計算題出現。力電綜合問題可以巧妙地把電場、磁場和牛頓定律、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等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電場、磁場問題與生產技術、生活實際和科學研究等的知識聯系也很多,這些都是命題的新動向。三、基本方法1.方法與技巧:電磁學的不同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內容,包括概念、規律、理論和研究方法,但它們又有共同的規律,一般的方法是相通的。先確定研究對象,然后進行受力分析(包括重力)、狀態分析和過程分析,能量的轉化分析,從三條主要途徑解決問題。 ①力的觀點:常用牛頓定律和運動學的基本規律列方程。遇到曲線運動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將曲線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來處理。 ②能量的觀點:對于受變力作用的帶電體的運動,必須借助于能量觀點來處理。即使都是恒力作用的問題,用能量觀點處理也常常顯得簡潔。具體方法有兩種:i用動能定理處理ii用包括靜電勢能和內能在內的能量守恒定律處理,列式的方法常有兩種:a從初、末狀態的能量相等(即())列方程b從某些能量的減少等于另一些能量的增加(即)列方程 c若受重力、電場力和磁場力作用,由于洛侖茲力不做功,而重力與電場力做功都與路徑無關,只取決于始末位置。因此它們的機械能與電勢能的總和保持不變。 ③動量的觀點:包括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 2.解題注意點: 既要重視每一部分知識的自身規律,熟知和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定律的內容和限定條件,又要提煉出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都適宜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上提出的三個方面就可以作為思考和處理不同內容的問題的切入點,這是指導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僅對單一的電場或磁場中的問題是適宜的,對那些電場、磁場、重力場共存的情況也非常重要。四、基本題型 1、電場相關的概念問題 (1)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場強E與F、q無關,由電場本身決定。 當空間某點的電場是由幾個點電荷共同激發的,則該點的電場強度等于每個點電荷單獨存在時所激發的電場在該點的場強的矢量和。 (2)比較電場中兩點的電場強度的大小的方法: 場強是矢量。比較電場強度的大小應比較其絕對值的大小。 I.在同一電場分布圖上,電場線分布相對密集處,場強較大;電場線分布相對稀疏處,場強較小。 Ⅱ.等勢面密集處場強大,等勢面稀疏處場強小Ⅲ.點電荷的電場,由可知,電場中距這個點電荷Q較近的點的場強較大。Ⅳ.勻強電場,場強處處相等(3)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關系:電勢能是電荷與電場所共有;電勢、電勢差由電場本身決定。電勢、電勢能具有相對性,與零電勢的選擇有關;電勢差具有絕對性,與零電勢的選擇無關。(4)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電場力對電荷做了多少功,電勢能就改變多少;電荷克服電場力做了多少功,電勢能就增加多少;電場力對電荷做了多少正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即。(在學習電勢能時可以將“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作類比。) (5)電勢、等勢面與電場線的關系:電場線垂直于等勢面,且指向電勢降落最快的方向;等勢面越密集的地方,電場強度越大。2、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1)等效“重力場”:(2)加速:處理的方法有兩種①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結合求解,適用勻強電場。有:,,②根據動能定理與電場力做功求解,適用任何電場。基本方程:,(3)偏轉:設極板間的電壓U恒定,兩極板間的距離為d,極板長度為L。 受力分析:帶電粒子垂直于勻強電場的場強方向進入電場后,受恒定的電場力作用,且與初速度方向垂直,因而做勻變速曲線運動——類平拋運動,如圖。運動分析:垂直電場方向——勻速直線:,,平行電場方向——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粒子通過電場區的側移距離:,粒子通過電場區偏轉角:。▲粒子從極板中線射入勻強電場,出射時速度的反向延長線必交于入射線的中點;側移也可表示為:。3、帶電粒子在交變電場中的運動 當電場強度發生變化時,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受力將變化,從而使粒子的運動狀態發生相應的變化,粒子可能單向變速直線運動,也可能變速往復運動.(主要與粒子的初始狀態和電場的變化規律、受力特點等有關。) a.若粒子(不計重力)初速度為零,靜止在兩極板間,再兩極板間加左圖電壓,粒子做單向變速直線運動;若加右圖電壓,粒子則做往復變速運動。b.若粒子以初速度為從B板射入(設B有一小孔)兩極板之間,并且電場力能在第一個半個周期內使之速度減小到零,則左圖的電壓能使粒子做單向變速直線運動;右圖的電壓粒子就不能做往復運動了。所以這類問題要結合粒子的初始狀態、電壓變化的特點及規律、再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知識綜合分析。4、磁場相關的概念問題(1)電流磁場的方向判斷:安培右手定則,應用:直導線、環型電流、通電螺線管(2)磁感線:一定要熟悉五種典型磁場的磁感線空間分布(這是正確分析解答問題的關健):(3)磁感應強度(也叫磁通密度)B:B是矢量,是磁場本身特性的物理量,由磁場本身決定,與I大小、導線的長短L,受力F都無關。定義式:當時,,(B,I平面)。磁場的疊加:空間某點如果同時存在兩個以上電流或磁體激發的磁場,則該點的磁感應強度是各電流或磁體在該點激發的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的矢量和,滿足矢量運算法則。 (4)安培力F: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是宏觀力。大?。寒敃r,F=BIL方向:左手定則。(5)磁通量:標量,定義式:的物理意義:穿過某一面積的磁感線條數,也叫做穿過這個面積的磁通量。注意:是特殊的標量。對某一面積的磁通量,一定要指明“是哪一個面的、方向如何”。(6)洛侖茲力: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是微觀力。大小:當時, 方向:左手定則。6、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1)常見運動類型:①勻速運動或靜止狀態:當帶電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②勻速圓周運動:當帶電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洛侖茲力時 (2)受力分析:帶電物體在重力場、電場、磁場中運動時,其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其受到的合力決定,因此,對運動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受力分析的順序:先場力(包括重力、電場力、磁場力)、后彈力、再摩擦力等。 ②重力、電場力與物體運動速度無關,由物體的質量決定重力大?。╣定),由電場強度決定電場力大小(q定);但洛侖茲力的大小與粒子速度有關,方向還與電荷的性質有關。必須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才能正確分析其受力情況,從而正確確定物體運動情況。 (3)善于應用模型求解: ①勻速直線運動模型:“兩場”時兩力平衡,“三場”時三力平衡②勻速圓周運動模型: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電場力和重力平衡。7、電容器(1)電容定義式:,適用于任何電容器,而電容C與Q、U無關,由電容器自身構造決定。 (2)平行板電容器:電容器的一個理想化模型。其決定式: (3)動態分析:分清哪些是變量;哪些是不變量;哪些是自變量;哪些是因變量。 ①電鍵K保持閉合,則電容器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等于電源電動勢):帶電量而,。②充電后斷開K,則電容器帶電量Q保持不變:這種情況下,,,。8、應用(1)示波器①構造:主要由電子槍、豎直偏轉電極和水平偏轉電極、熒光屏組成. ②原理:兩電極都不加偏轉電壓時,由電子槍產生的高速電子做直線運動,打在熒光屏中心,形成一個亮點。這時如果在水平偏轉電極上加上隨時間均勻變化的電壓,則電子因受偏轉電場的作用,打在熒光屏上的亮點便沿水平方向勻速移動;如果再在豎起偏轉電極上,加上一隨時間變化的信號電壓,則亮點在豎直方向上也要發生偏移,偏移的大小與所加信號電壓的大小成正比。這樣,亮點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水平方向勻速移動,一方面又正比于信號電壓在豎直方向上產生偏移。于是在熒光屏上便形成一波形曲線,此曲線反映出信號電壓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2)加速器 ①直線加速器 a.單級加速器:是利用電場加速,如圖。粒子獲得的能量:缺點是:粒子獲得的能量與電壓有關,而電壓又不能太高,所以粒子的能量受到限制。b.多級加速器:是利用兩個金屬筒縫間的電場加速。粒子獲得的能量:缺點是:金屬筒的長度一個比一個長,占用空間太大。②回旋加速器:采用電場對粒子加速、用磁場對粒子偏轉。優點是:用小電壓多次加速,獲得大速度。a.回旋加速器使粒子獲得的最大能量: 在粒子的質量m、電量q,磁感應強度B、D型盒的半徑R一定的條件下:軌道半徑,即,所以粒子的最大能量為。由動能定理有:,由此可知:加速電壓的高低只會影響帶電粒子加速的總次數,并不影響引出時的最大速度和相應的最大能量。 b.回旋加速器不能無限制地給帶電粒子加速:在粒子的能量很高時,它的速度越接近光速,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粒子的質量將隨著速率的增加而顯著增大,從而使粒子的回旋周期變大(頻率變小)這樣交變電場的周期難以與回旋周期一致,破壞了加速器的工作條件,也就無法提高速率了。 (3)速度選擇器:帶電粒子以垂直電磁場的方向射入電磁場中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速度選擇器只能選擇速度,而不能選擇帶電的多少和帶電的正負。 (4)磁流體發電機 如圖所示,由燃燒室O燃燒電離成的正、負離子(等離子體)以高速噴入偏轉磁場B中。在洛倫茲力作用下,正、負離子分別向上、下極板偏轉、積累,從而在板間形成一個向下的電場,兩板間形成一定的電勢差。當時電勢差穩定,這就相當于一個可以對外供電的電源。 (5)電磁流量計: 原理:一圓形導管直徑為d,用非磁性材料制成,其中有可以導電的液體向左流動。 導電液體中的自由電荷(正負離子)在洛侖茲力的作用下橫向偏轉,a、b間出現電勢差。當自由電荷所受的電場力和洛侖茲力平衡時,a、b間的電勢差就保持穩定。有,可得。則流量:(6)質譜儀如圖所示組成:離子源O,加速場U,速度選擇器(E,B),偏轉場B2,膠片。原理:加速場中選擇器中:偏轉場中:,比荷:質量作用:主要用于測量粒子的質量、比荷、研究同位素。物理自主復習指引(四) 電路、電磁感應、交流電一、架構二、趨勢 電路、電磁感應、交流電,是介于高考的重點和非重點間的一部分。縱觀近幾年高考,這部分試題難度不大,不落俗套,有創新。在電學實驗中應特別注意電路原理圖、實物圖、有效數字的規范。在電磁感應中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再結合電路的有關知識進行計算;在交流電中,要注意區分瞬時值、有效值和最大值,并計算有效值,結合電路知識進行有關遠距離輸電的一般計算。三、基本方法 1、電路分析一般方法: (1)畫等效電路圖; (2)對部分電路、全電路用歐姆定律求解電流; (3)根據串、并聯電路的關系列方程求解。注意:(1)路端電壓與外電阻的關系:,R增大,U增大;R減小,U減小(2)電源輸出功率與內外電阻的關系:當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2、電磁感應問題分析方法:(1)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找出感應電動勢大小和方向;(2)畫等效電路; (3)產生感應電動勢的導體相當于一個電源,感應電動勢等效于電源電動勢,產生感應電動勢的導體的電阻等效于電源的內阻。 (4)電源內部電流的方向是從負極流向正極,即從低電勢流向高電勢。 (5)產生感應電動勢的導體跟用電器連接,可以對用電器供電,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解各種問題。 (6)解決電磁感應中的電路問題,必須按題意畫出等效電路,其余問題為電路分析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應用。四、基本題型 1、電路的動態分析: (1)要抓住變化因素和不變因素,用數學語言描述時要明確誰是自變量、誰是常量、誰是因變量。一般情況下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不會變化。 (2)要從元件的變化情況入手,從局部到整體,再回到局部,逐步分析各物理量的變化情況。2、含容電路分析:(1)電容器在直流電路中是斷路,對電路沒有作用,分析時可以等效于拆去電容器,從而簡化電路。(2)電容器兩極的電壓等于與它并聯電路的電壓。(3)當電容器與電阻串聯時,電阻兩端不分電壓。3、非純電阻電路: (1)明確非純電阻電路是指電路含有電動機、電解槽等裝置,這些裝置的共同特點是可以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2)明確電功、電功率公式的適用范圍。 4、電路變化的分析與計算: 電路的變化分析就是根據閉合電路或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及串、并聯電路的性質,分析電路中某一電阻變化而引起的整個電路中各部分電流、電壓和功率的變化情況。 基本思路是“部分→整體→部分”,即首先從阻值變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聯規律判知R總的變化情況,再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判知I總和U端的變化情況,最后再根據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和串、并聯的特點判知各部分電流、電壓和功率的變化情況。5、電磁感應中的圖像問題:(1)常見的圖象有: 等。 (2)需注意的問題:磁通量是否變化以及變化是否均勻、感應電動勢(感應電流)大小以及是否恒定、感應電動勢(感應電流)的方向、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過程以及時間段。6、電磁感應中的電路分析: (1)把產生感應電動勢(或產生感應電流)的那部分電路當作電源,畫出等效電路圖,判定該電源的極性是解此類問題的關鍵; (2)電源內電流的方向是從負極到正極,電源外電流方向是從正極到負極;(3)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求出感應電動勢后,再運用電路有關知識求解。 7、電磁感應中的力學問題: 電磁感應中通過導體的感應電流在磁場中將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往往和力學問題聯系在一起,解決這類問題基本步驟是: (1)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和方向; (2)求回路中的電流; (3)分析導體受力情況,包括安培力,用左手定則確定其方向;(4)列出動力學方程或平衡方程或能量守恒方程求解。 8、交流電中的瞬時值、電量、熱量問題:(1)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找到電動勢的瞬時值。(2)求電量要用電流的平均值;求熱量要用電流的有效值。9、交流電中的有效值問題:方法是從定義出發,根據熱效應相同求解。定義:若某一交流電與另一直流電在相同時間內通過同一電阻產生相等的熱量,則這一直流電的電壓、電流的數值分別是該交流電的電壓、電流的有效值。10、交流電中的變壓器問題:(1)電壓與匝數成正比;(2)原副線圈的功率相等(理想變壓器)。物理自主復習指引(五) 熱學、光的本性、原子物理一、歸納二、趨勢 熱學、光的本性、原子物理是高中物理中的了解、認識內容,在高考中多以選擇題出現??偨Y近年高考的命題趨勢,這部分的內容,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現象和基本方法等;要求學生能夠識憶。復習中要抓基礎,較繁瑣的數學計算(如結合能)可適當刪減,但表達式必需會。 1、分子動理論是熱學的理論基礎,阿伏加德羅常數將微觀和宏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生產生活實例為背景,以理想氣體為載體,將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及氣體狀態參量的變化規律有機結合進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是近幾年高考命題的熱點和趨勢。2、光的本性:(1)、光的干涉、衍射現象(2)、光譜及其分析、電磁波譜、激光、光的偏振現象(3)、光電效應3、原子結構和原子核:(1)、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與原子的核式結構內容。(2)、玻爾三個假設內容與氫原子躍遷發光(3)、半衰期(4)、核反應方程填充和衰變時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等的變化情況分析(5)、根據質能方程計算釋放的能量三、基本方法 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如分子結構模型、理想氣體等)和統計思想是熱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注意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光的本性和原子物理,多以理解為基礎,識記。四、基本題型: 1.有關分子的計算 (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它們利用整體與個體的關系進行計算,本題給出了它的最常見的計算方法; (2)由于分子間存在的間隙的差別,氣體分子平均占有體積比分子的實際體積V0大得多,而固、液分子兩者是近似相等。 2.分子的熱運動 (1)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表面的固體微粒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易錯點在于誤認為布朗運動就是分子熱運動。 (2)不同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現象,擴散現象說明分子間有空隙。3.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做功與分子勢能變化的關系 固體在平衡時,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大小相等,處于平衡狀態,而當我們對它施加作用力而企圖把它拉長時,分子間的距離稍微變大一點,分子間的引力就大于斥力,從而分子間的作用力宏觀上變成了引力,因此很難被拉斷。氣體之所以充滿整個容器,是因為氣體分子間幾乎沒有相互作用力,分子除了與其他分子發生碰撞以外,幾乎做勻速直線運動,直到它們與器壁相碰。同樣,氣體分子對器壁有壓強,這是氣體分子在與器壁碰撞過程中的作用力產生的,與氣體分子間的斥力無關。4.熱力學第一定律: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解題的步驟:(1)確定研究對象就是要明確內能變化的是哪一個物體或哪一個熱力學系統。(2)定性分析研究對象的內能變化是由外界哪些物體或系統通過哪些過程引起的。(3)根據符號法則,確定、Q、W的正負號,代入公式進行計算。5.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判斷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的體積、壓強和溫度的關系。 6.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的干涉圖樣和衍射圖樣要牢記,知道產生的原理,并通過生活實際,會判斷哪些屬于干涉或衍射現象。7.光電效應: 知道光電子,了解光電效應的規律:(1)每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于這個極限頻率才能產生光電效應;(2)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射光的頻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電效應的發生幾乎是瞬時的,一般不超過.8.光子能量、光子說:光是一份一份的不連續傳播的,每一份叫做一個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頻率成正比,即E=hv,h為普朗克常量,。9.原子核式結構: (1)知道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2)了解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α粒子通過金箔時,絕大多數α粒子不發生偏轉,少數發生偏轉,極少數偏轉角超過,有的甚至被彈回,偏轉角幾乎達到。 10.玻爾原子模型: (1)了解玻爾原子模型: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特定的不連續的狀態中,軌道是不連續的,能量也是不連續的; (2)原子在能級躍遷中,吸收或放出一系列特定頻率的光子,在此過程中,要知道能量的轉化。 11.衰變及原子核的人工轉變: 核反應方程的特點: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根據此特點,可以判斷一系列衰變過程中的α或β衰變的次數,也可以寫出產生新核的種類。12.質能方程和核能: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中反映的是能量與質量的對應關系,但不能理解為能量轉化為質量,也不能認為質量轉化為能量。理解質量虧損,根據計算核反應過程釋放的能量。物理自主復習指引(六) 考前多看一倍 實 驗一、知識結構 一、基本儀器使用基本儀器是指通用性強,在各種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儀器。中學階段,要求掌握的基本儀器如下: 對以上這些儀器,要理解結構原理、規格和主要參數,知道使用方法、注意事項、讀數和精度等。 A、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這能使我們靈活的使用儀器和分析問題。例如,理解10分度的游標卡尺。 B、熟悉儀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往往是高考實驗題的考點。注意事項一般是這樣幾方面:①可能危及儀器安全的。如:螺旋測微器,在小砧快接觸工件時,應改用微調旋鈕,以免損壞精密螺桿。②可能增大誤差的。如使用螺旋測微器,讀數時要注意半毫米刻度;測量儀器使用前,要調整零位(如彈簧秤、各種電表)。③使用時容易忽略的。最容易忽略的是儀器使用前的調整和使用后的復位。如:使用歐姆表,要機械調零和電阻檔調零,換檔后要重新進行電阻檔調零,使用完畢要復位。 C、正確選擇量程。大的量值用小量程,會損毀儀表;小的量值用大量程,會增大誤差。選擇量程的原則是:在測量值不超過量程的前提下,選用盡量小的量程;在完全不清楚測量值的情況下,試用最大量程,再視情況逐漸減小量程。如電流表和電壓表一般要求指針能偏轉到刻度盤的以上;歐姆表指針應在范圍內,R中為刻度盤中心阻值。D、掌握測量儀器的讀數方法。主要是估讀問題,大部分刻度儀器讀數時都需要估讀。如刻度尺和溫度計,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螺旋測微器要估讀到可動刻度的。 1、長度的測量: (1)游標卡尺 知道構造:主尺、游標尺、外測量爪、內測量爪、深度尺、緊固螺釘。 (2)螺旋測微器 讀數時,從固定刻度上讀取整、半毫米數,然后從可動刻度上讀取剩余部分(因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須再估讀一位),再把兩部分讀數相加,得測量值。 知道構造:右圖的①一⑦依次是:測砧、測微螺桿、固定刻度、可動刻度、旋鈕、微調旋鈕和尺架。 2、電學測量儀器: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 電流表、電壓表 讀數的基本原則:凡儀器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讀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讀一位;凡儀器最小刻度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讀到最小刻度所在的這一位,不再往下估讀。多用電表(1)構造:會畫歐姆擋的內部電路圖.注意兩表筆的極性。(2)測電阻的步驟:①機械調零。②選擋后手動調零。兩表筆短接,轉動調零旋鈕,讓指針指右邊的零刻線(0)。 ③測量:讓兩表筆與待測電阻兩端接觸,手不接觸表筆的金屬。 ④指針在中值電阻附近時讀數(乘以倍率),可以減小誤差。 ⑤調擋的原則:“大小、小大”,即指針偏轉角度大時調小倍率擋,指針偏轉角度小時調大倍率擋。注意:換檔后要重新歐姆調零。⑥實驗結束,把表筆從測試孔中取出,選擇開關置于OFF檔或交流電壓的最高檔。3、電學實驗器材(1)滑動變阻器:(1)連接:①限流式:與待測電阻串聯②分壓式:整體與電源串聯,一部分與待測電阻并聯(2)限流式:開關閉合前變阻器的滑片要處于電阻的最大值位置分壓式:開關閉合前變阻器的滑片要處于電阻的最小值位置(2)電阻箱:電阻箱使用阻值的讀數為每檔指示數字乘以相應倍率后相加的總和。(3)電源:干電池1.5V、內阻大(0.2Ω左右)、不能提供較強電流(0.6A);鉛蓄電池2V、內阻?。?.05Ω左右)、可提供較強電流;學生電源輸出電壓可調、交直流可變換、內阻大且是變化的。二、基本實驗方法:圍繞實驗的設計原理、誤差控制、數據處理三個環節,中學階段涉及的方法有: 1、設計實驗原理 (1)控制變量法。如: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控制。 (2)近似替代法。用伏安法測電阻時,選擇了合適的內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電表的非理想性。 (3)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測量,可以用較易測量的量替代,從而簡化實驗。在“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中,兩球碰撞后的速度不易直接測量,在將整個平拋時間定為時間單位后,速度的測量就轉化為對水平位移的測量了。 2、控制實驗誤差 (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法:把測定的若干次測量值相加后除以測量次數求平均值減小偶然誤差。 注意:取平均值時,應按原來測量儀器的準確度決定保留的位數。 (2)累積法:一些小量直接測量誤差較大,可以多次累積起來測量,以減小誤差。 3、數據處理 (1)逐差法。這就是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計算加速度時用到的方法,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測量數據,具有較好的取平均的效果。 (2)圖象法。是物理實驗中常用的方法。優點:直觀、簡便、有取平均的效果。由圖線的斜率、載距、包圍面積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找出規律。在“描繪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實驗中,采用了這種方法得出電阻與溫度有關的結論;可用圖象法求物理量的值,在“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用圖象法來求E和不僅有取平均的效果,還可以剔除個別有錯誤的測量數據。 作圖規則: ①要標明坐標軸的軸名、單位,在軸上每隔相等的距離標明數值。 ②圖上連線用直尺或光滑曲線,連線時不一定通過所有的數據點,而要使數據點在線的兩側合理分布。 ③在圖上求直線的斜率時,要選取線上相距較遠的兩點,不一定要取原來測的數據點。 ④作圖時常設法使圖線線性化,即“化曲為直”。 ⑤要使作出的圖線大致分布整個坐標圖紙。如在“測定電池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作U—I圖象時,縱坐標(U)的起點不為零更合理。三、電學實驗的器材選擇和實物連接 (一)電路結構:完整的實驗電路包括三部分:①測量電路,②供電電路(變阻器、開關),(二)思路:(三)器材選擇1、三方面因素:安全:如通過電源和電阻的電流不能超過其允許的最大電流;精確:電壓表、電流表指針偏轉至少超過滿刻度的1/3。簡便:連接簡單,省電,操作方便。2、一般步驟: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合理的實驗電路;選定電源,選擇電壓表和電流表以及所用的量程。 根據電路選擇滑動變阻器;a、零起必分壓 b、燒表必分壓 c、滑小用分壓 d、滑大可限流(四)實物連接: 畫出實驗電路圖;分析各元件連接方式,明確電表量程; 畫線連接各元件,一般先從電源正極開始,到開關,再到滑動變阻器等,按順序畫。 注意:不要犯一些低級錯誤,如將主開關接在支路上;將連線接到變阻器的滑動頭上或支腳上;將進出變阻器的兩根線都接在滑動桿上形成短路等。四、重要的電學和力學實驗 (一)伏安法測電阻誤差分析:內接法:,,因電流表的分壓。當時宜采用內接法,即“大內”;外接法:,,因電壓表的分流。當時宜采用外接法,即“小外”。線路選擇:原則“大內小外”,判斷:視為“大”電阻;視為“小”電阻。(二)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原理:1、由公式知,金屬導線的電阻率2、用毫米刻度尺測出金屬導線的長度L,用螺旋測微器測出導線的直徑d,從而算出橫截面積S,再測出電阻R,帶入電阻率公式:,即可算出電阻率ρ。3、測電阻R:伏安法。(三)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1、原理:實驗原理由實驗提供的器材決定。(1)如果給定的器材是電壓表和電流表,如圖,由知,根據兩組U、I值,聯立方程可求得電源電動勢E和內電阻r。(注意只能內接)(2)如果給定的器材是電壓表和電阻箱,所選用的公式為。(3)如果給定的器材是電流表和電阻箱,所選用的公式為。2、數據處理:(1)計算法:E和r由以下方程組求出 (2)圖像法:①測出多組U、I值, ②畫U-I圖線時,要使較多的點落在直線上或使各點均勻分布在直線的兩側,偏離直線太遠的點可舍去不予考慮。 ②畫U-I圖線時,縱軸U的刻度可以不從零開始,而是根據測得的數據從某一恰當值開始。(四)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 原理:如右圖,測量電路:外接法(因為小燈泡的電阻較?。?br/> 供電電路:分壓式接法(因為實驗要求電壓從零開始變化) 作圖:充分利用坐標紙,合理標度坐標軸,平滑曲線連接。(五)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1、原理:兩只彈簧秤成角度拉橡皮條AB和一只彈簧秤拉橡皮條AB的效果相同,這個效果就是指橡皮條的形變量(大小和方向)相同。 2、在畫力的圖示時,必須有箭頭、標度、刻度。 3、實驗有一定的偶然誤差,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的合力F和一只彈簧秤的拉力F'的圖示大小和方向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相同就可以了。(六)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1、紙帶處理。2、用、、…可以計算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如果它們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相等,則可以判定被測物體的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3、利用紙帶可以求被測物體在任一計數點對應時刻的瞬時速度:如4、利用紙帶求被測物體的加速度a。有3種方法:①“逐差法”:從紙帶上得到6個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則②用任意兩段相鄰記數點間的位移求a:如③用圖求a: 求出A、B、C、D、E、F各點的即時速度,畫出v-t圖線,圖線斜率等于加速度。 (七)驗證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1、了解該實驗的系統誤差的來源。 ①用砂和砂桶的總重量代替小車受到的拉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由于砂桶也在做勻加速運動,因此砂和砂桶的總重量肯定大于小車受到的實際拉力??梢酝茖?br/>出結論:只有在小車的總質量M遠大于砂和砂桶的總質量m時,才能使該系統誤差足夠小。 ②沒有考慮摩擦阻力的作用。應該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來消除這個系統誤差。 2、為研究a、F、m三者的關系,要利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a與F、a與m的關系。(3)用圖象法驗證、(后者必須用圖象,不能用a-m圖象) (八)碰撞中的動量守恒 1、每次入射小球都應從斜槽軌道的同一位置開始自由下滑。 2、被碰小球的位置必須與入射小球等高,其中心與斜槽末端的水平距離恰好是小球半徑的2倍。3、由于、、均為水平方向,且兩球的豎直下落高度相等,所以它們飛行時間相等,若以該時間為時間單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數值就等于它們的水平速度。在右圖中分別用OP、OM和O'N表示。因此只需驗證:即可。 4、必須以質量較大的小球作為入射小球(保證碰撞后兩小球都向前運動)。 5、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用圓規確定:用盡可能小的圓把所有落點都圈在里面,圓心就是落點的平均位置。 6、所用的儀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標卡尺(測小球直徑)、碰撞實驗器、復寫紙、白紙、重錘、兩個直徑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圓規、筆。7、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兩小球將不再同時落地,但兩個小球都將從斜槽末端開始做平拋運動,于是驗證式就變為:,兩個小球的直徑也不需測量了(但必須相等)。 (九)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本實驗要求驗證自由下落過程中機械能守恒,圖示紙帶的左端是用夾子夾重物的一端。1、要多做幾次實驗,選點跡清楚,且第一、二兩點間距離接近2mm的紙帶進行測量。2、用刻度尺量出從O點到1、2、3、4、5各點的距離、、、、,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等于該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點對應的即時速度、、,驗證各點對應的重力勢能減少量mgh和動能增加量是否相等。4、由于摩擦和空氣阻力的影響,本實驗的系統誤差總是使5、本實驗不需要測重物的質量。 (十)探究動能定理 1、探究思路 (1)改變功的大小:采用圖示實驗裝置,用1條、2條、3條……同樣的橡皮筋將小車拉到同一位置釋放,橡皮筋拉力對小車所做的功依次為W、2W、3W…… (2)確定速度的大?。盒≤嚝@得的速度v可由紙帶和打點計時器測出,也可用其他方法測出。(3)尋找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以橡皮筋拉力所做的功W為縱坐標,小車獲得的速度v為橫坐標,作出W-v曲線(即功—速度曲線)。分析曲線,得出橡皮筋拉力對小車所做的功與小車獲得的速度的定量關系。 2、平衡摩擦力 3、選擇紙帶上的點距確定速度 由于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條之間的長度、粗細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變橡皮筋的條數后,紙帶上反映小車勻速運動階段的點數和這些點的位置,不一定都在事先的設定點(即用1根橡皮筋拉小車時,與橡皮筋剛好處于自由長度相對應的紙帶上打下的點)之后,而可能在設定點的前后。這是因為小車在幾條橡皮筋拉動下運動至設定點時,各條橡皮筋可能在設定點的前、后對小車不產生拉力,從而使紙帶上打出的點出現上述情況。 因此,需要對紙帶上的點進行分析,方法是比較設定點左右及設定點之后的若干個相鄰兩點間的距離是否基本相同,選擇相鄰距離基本相同的若干個點作為小車勻速運動階段的點,用這些點計算小車的速度。4、用計算法處理實驗數據在確定了橡皮筋對小車所做的功并測出了小車獲得的速度后,如果作出的W-v曲線不是一條直線,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即根據測得的速度分別按、、……算出相應的功的值,實際測得的速度與哪一種最接近,它們之間就具有哪一種關系。 5、用圖象法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分別作出W-v曲線、曲線、曲線……。如果哪一種圖象更接近于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功與速度之間就是哪一種正比關系。二、命題趨勢 歷屆高考在實驗部分的命題重點:基本儀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測定、物理規律的驗證和物理現象的研究、實驗數據處理。二輪復習還是要從基本知識出發,穩扎穩打,在夯實基礎的情況下再適當提高。實驗題類型有: (1)強調基本技能,熟識各種器材的特點。像讀數類: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多用電表等;簡單選器材類:像選取什么量程的電表和滑動變阻器等。 (2)重視實驗原理,巧妙變換拓展。源于課本不拘泥課本一直是高考命題與課標理念所倡導的,所以熟悉課本實驗、抓住實驗的靈魂——原理是復習的重中之重。在高中物理測量性實驗中,都屬于對物理量的間接測量,即將不易顯示、不易測量的物理量借助于物理規律轉換為容易顯示、容易測量的物理量.對這類實驗,應首先掌握轉換關系式;然后再用必要的基本儀器直接測相關的物理量;最后通過計算或作圖的方法來得到待測物理量的值,并能對實驗中的誤差原因進行分析. (3)設計與開放性實驗:在掌握基本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應用基本的測量儀器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涉及到對實驗原理的再認識和加工、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的安排、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及進行誤差分析等,設計實驗綜合考查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三.基本方法 以掌握常規實驗原理、實驗方法、規范操作程序、數據處理方法等為本,實驗的原理是每個實驗的核心,務必在理解每個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把握實驗的器材、步驟、記錄、數據處理、誤差分析等。同時從常規實驗中,有意識的、積極的提取、積累一些有價值的方法。逐步過渡到靈活運用學過的實驗方法設計新的實驗。對電學實驗,需比較不同實驗的異同(如電路圖、滑動變阻器和電表的連接)。不斷充實經驗和方法,逐步達到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解答新的問題。對于設計型實驗題目要明確實驗設計的關鍵在于實驗原理的設計,它是進行實驗的依據和起點,它決定了應選用(或還需)哪些實驗器材,應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編排實驗步驟。而實驗原理的設計又往往依賴于所提供的實驗器材(條件)和實驗要求,它們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四.基本題型題型一、基本儀器讀數和使用題型二、測電阻題型三、測電源和電動勢和內阻題型四、驗證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物理1.doc 物理2.doc 物理3.doc 物理4.doc 物理5.doc 物理自主復習指引(六)考前多看一倍[1].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