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講 力的合成與分解(第一課時)一、知識要點復習:1.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1)F1,F2同一直線情況:同向時F=Fl+F2 方向與力的方向一致;反向時:F=︱F1一F2︱方向與力大的一致。(2)F1,F2成角情況: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作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長短和方向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力的分解: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理解下面幾種特殊情況:(1)已知一個力(大小和方向)和它的兩個分力的方向,則兩個分力有確定的值(填“確定”或“不確定”);(2)已知一個力和它的一個分力,則另一個分力有確定的值(填“確定”或“不確定”);(3)已知一個力和它的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另一分力有無數解,且有最小值(兩分力方向垂直)。3.力的正交分解法把力沿著兩個經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運算。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的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問題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盡可能多的力重合,即使需要向兩坐標軸投影分解的力盡可能少,在處理靜力學問題時,通常選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直角坐標,當然在其他方向較簡便時,也可選用。(2)分別將各個不在坐標軸上的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的合力Fx和Fy,其中:Fx=Flx+F2x+F3x+…(與x坐標軸同向取正值,反向時取負值)Fy=F1y+F2y十F3y+…(與y坐標軸同向取正值,反向時取負值)(式中的Flx和F1y是F1在x軸和y軸上的兩個分量,其余類推)這樣,共點力的合力大小可由公式:F=求出。設力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之間夾角是,tan= 二、典型例題分析【例1】F1、F2、F3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共點力,物體處于靜止,撤去R后,物體所受合力的大小為 ,方向是 。【分析】本題是共點力的平衡問題.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個力平衡時,某一個力與其余所有的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解】F3;與F3相反【例2】一根輕質細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G,現把一重量為G的物體系在繩的中點,兩手先并攏分別握住繩的兩端,然后緩慢地左右對稱分開,若想繩不斷,兩繩間的夾角不能超過.( )A.45° B.60° C.120° D.135°【解析】兩個大小為F的力,其夾角為120°時,合力大小也等于F.由于物重為G,要求兩繩的合力也為G,現在已知兩繩的最大拉力為G,所以兩繩的夾角應為120°。【解】C【例3】如圖所示,物體受F1,F2和F3的作用,其中F3=l0N,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則F1和F2的大小各為多少?【解析】本題是關于多力的平衡問題,顯然采用力的正交分解法處理,列出x和y方向的平衡方程即可。【解】Flcos45°=F2cos60° ①F1sin45°+F2sin60°=F2 ②由①②解得:F1=20(一)N.F2=10(一1)N三、課堂練習(15分鐘)1.關于合力與分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每個分力的大小B.合力的大小至少大于其中的一個分力C.合力的大小可以比兩個分力都大,也可以比兩個分力都小D.合力的大小不可能與其中的一個分力相等答案:C【解析】合力大小范圍:F1一F2≤F≤F1+F22.有三個共點力,其大小分別為20N、6N、15N,其合力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 )A.41N、0 B.41N、llN C.29N、4N D.41N、1N答案:A【解析】當所有力同向時合力最大,直接用代數和求解;如果三個力中有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范圍包含了第三個力,則合力有最小值為0,此時這兩個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3.如圖所示,物體受到與水平方向成30°角的拉力F作用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物體受到的拉力F與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是( )A.向上偏左 B.向上偏右 C.豎直向上 D.豎直向下答案:C【解析】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保持平衡,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必然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豎直向上。4.某物體在三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若把其中的一個力F1的方向沿順時針轉過90°而保持其大小不變,其余兩個力保持不變,則此時物體所受的合力大小為( )A.F1 B.F1 C.2F1 D.無法確定答案:B5.如圖所示,重為G的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推力F與水平面夾角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物體與地面問動摩擦因數為,則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A.G B. (G+Fsin) C.Fcos D.Fsin答案:B【解析】將F分解為Fx=Fcos,Fy=Fsin,摩擦力與F的水平分量平衡。在豎直方向上支持力FN=G+Fsin,則摩擦力為(G+Fsin)。6.兩個力合力的大小隨這兩個力夾角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由圖中提供的數據求出這兩個力的大小。【解析】由圖可知:=5N,F1一F2=1N解得。7.為了把陷在泥坑里的汽車拉出來,司機用一條結實的繩子把汽車拴在一棵大樹上,開始時相距12m,然后在繩的中點用400N的力F,沿與繩垂直的方向拉繩,如果中點被拉過60cm,假設繩子的伸長可以不計,求汽車受到的拉力?【解析】繩中點受到三個力,如圖F1==2000N。(第二課時)四、鞏固練習(訓練30分鐘,評講15分鐘)一、選擇題1.關于兩個共點力的合力,下述正確的是( )A.合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B.合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中的一個力作用的效果相同C.合力大小一定等于兩個共點力的大小的代數和D.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兩個共點力的大小之和2.放在斜面上的靜止的物體,關于物體的受力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兩個力作用,即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即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C.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即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物體所受的合力D.物體受四個力作用,即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和物體的合力3.兩個共點力,大小都是10N,如果要使這兩個力的合力也是10N,這兩個共點力之間的夾角應為( )A.30° B.45° C.90° D.120°4.2.5N和7N的兩個力的合力可能是( )A.4.5N B.13N C.10N D.0N5.將一個力F分解為兩個不為零的力,下列哪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A.兩個分力與F都在一條直線上 B.兩個分力與F間的夾角都大于90°C.一個分力的大小與F的大小相同 D.一個分力與F問的夾角為90°6.用一水平推力F把一木塊A擠在豎直的墻上保持靜止不動,當F增大時,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受到墻的靜摩擦力變大 B.A受到墻的靜摩擦力不變C.A受到墻的最大靜摩擦力變小 D.A受到墻的最大靜摩擦力不變7.如圖所示,物體在水平力F作用下,靜止在斜面上,若增大水平力F,而物體B仍能保持靜止,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斜面對物體的靜摩擦力及支持力必增大B.斜面對物體的靜摩擦力及支持力均不一定增大C.斜面對物體的靜摩擦力一定增大,支持力不一定增大D.斜面對物體的靜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8.在單杠上做引體向上時.甲同學兩手距離與肩同寬,乙同學兩手距離大于肩寬,則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同學更省力 B.乙同學更省力 C.兩同學一樣費力 D.無法比較9.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可分解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關于這兩個分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F1作用在物體上,而F2作用在斜面上B.F2的性質是彈力C.F2的施力物體是地球D.F1和F2是物體重力的等效替代,實際存在的就是重力10.關于兩個大小不變的共點力與其合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合力大小隨兩力夾角的增大而增大B.合力大小一定大于分力中最大者C.兩個分力夾角小于180°時,合力大小隨夾角減小而增大D.合力大小不能小于分力最小者二.、填空題11.給你兩個彈簧秤、一根橡皮條、一張白紙、兩根細繩,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實驗中主要應進行的步驟為:A.只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把橡皮條拉到0點,記下彈簧秤的示數和細繩的方向,按比例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B.記下兩個彈簧秤的示數以及細繩和橡皮條結點的位置O。C.作出F1、F2的合力F,比較F與F′。D.通過細繩用兩個彈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讓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E.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到木板上的A點,把兩根細繩拴在橡皮條的另一端。F.描出兩根細繩的方向,在紙上按比例作出兩個力F1、F2的圖示。將上述各步驟的序號按完成先后順序填在橫線: 三、論述與計算題12.在傾角為斜面上有一塊豎直擋板,在擋板和斜面間有一重為G的光滑圓球,如圖所示,試求這個球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13.一個物體同時受到F1、F2、F3三個共點力作用,其合力為F,若已知F1、F2和F的大小,方向如圖所示,試用作圖法畫出F3。鞏固練習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解析】合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分力相同,合力的范圍滿足:Fl—F2≤F≤F1+F2。2.B3.D4.A5.B6.B【解析】物體與墻間的摩擦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靜摩擦力不變;但是物體與墻間的正壓力變大,所以最大靜摩擦力變大。7.D【解析】將F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分解,當F增加時,垂直分量必增大,則支持力一定增加;沿斜面分量增加時,摩擦力隨著該分力的增大將先減小后增大,因此在不知此時摩擦力方向時,無法確定其變化。8.A9.D【解析】F,和Fz是等效替代重力的兩個力,不是實際存在的力,所以也不存在性質和施力物體的問題。10.C二、填空題11.E D B F A C三、論述與計算題12.【解析】如圖,F=Gtan,N=G/cos13.【解析】先作出F1、F2的合力,再據三角形定則作出F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