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1、參照物(1)定義:事先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2、機械運動(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4)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 ⑵直線運動Ⅰ 勻速直線運動:定義: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計算公式: 變形 ,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 單位大。換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約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2m 合4.32km/h 速度圖象:Ⅱ 變速運動: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 v2>v>v1 E、常識: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車速度4m/s ,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 客運火車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 光速和無線電波 3×108m/s 3、長度測量:(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3)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規則: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4、時間測量: (1)時間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2)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 s ,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5、誤差:(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人為因素。(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第三章 聲現象一、聲音的產生于傳播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物體的發聲就停止,但聲音可繼續傳播。固體振動產生聲音的例子:敲打門、桌子、人在樓層上走動等等皆可使固體振動發聲。也體振動產生聲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產生海浪聲,又如著名的錢塘江大潮所產生的巨大的濤聲。氣體振動產生聲音的例子:子彈、炮彈快速穿過空氣時產生的聲音,秋風怒號。聲音的傳播A.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傳聲的介質有:空氣(聲波傳播)、固體、液體(比較這幾種物質傳聲速度、優劣)B.聲速:是一個表示聲音傳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內聲音傳播的距離。 聲速與物質的溫度、物質的種類有關。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氣。 15℃空氣中聲音速度為340m/s。3.人聽到聲音的條件:A.聲源在振動發聲.B.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如空氣。C.聽覺器官完好.二、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聲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講的“調子高低”問題。 ①決定音調的因素:頻率 (教師再將一下頻率的概念、單位) ②人的聽覺范圍:20Hz~20000Hz③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音。人聽不到這種聲。④次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人聽不到這種聲。其他動物可以聽到超聲波、次聲波。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門大小”問題。它由物體的振幅決定。 教師比較頻率和振幅的不同。C.音色:某種聲音所獨具的特質。如二胡、小提琴,無論在白天、黑夜、人們都能區分,就是它們的音色不同之使然。三、噪聲:①物理定義:物體無規則振動產生的聲音。②環保角度上的概念:影響人們學習、休息、工作、談話的聲音。③噪聲強弱的表示:用分貝(dB)表示。教師講一講保證工作、學習的聲強級、保護人聽力的聲強級等知識。④噪聲的控制:從三個方面實施。聲的利用:①聲音中含有信息:聲音可以傳遞信息。②回聲:回聲定位③聲音中含有能量:超聲波除結石,城市噪聲中聲能的開發(研究中)。第四章 光現象4.1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應用:① 激光準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4.2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類:⑴ 鏡面反射: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條件:反射面 平滑。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時,要注意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因果關系。回答問題時,不要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決定,所以應該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圖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還要注意到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條光線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發生漫反射時,每一條光線還是遵守反射定律的。二、平面鏡1、成像特點:①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2、“正立”“等大”“虛象”“像、物關于鏡面對稱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4、作 用:成像、 改變光路5、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⑵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 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4.3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⑶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4、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4.5凸透鏡成像(1)透鏡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典型光路(2)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物距像的性質像距應用倒、正放、縮虛、實u>2f倒立縮小實像f照相機f倒立放大實像v>2f幻燈機u正立放大虛象|v|>u放大鏡1、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像。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聚成的,能用光屏顯現出來,叫做實像。照相機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的。 2、在用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實像。幻燈機就是利用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這個原理制成的。實驗表明,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放大鏡就是一個短焦距的凸透鏡,靠近被觀察的物體,用來觀察物體正立放大的虛像。第五章 第六章 力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及大小。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點有關。(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圖示:A、定義: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B:具體做法: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的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圖中附有標度。⑵力的示意圖:不需要嚴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簡易圖示叫力的示意圖。2、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3、牛頓第一定律: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⑵說明: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4、慣性: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5、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 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6、二力平衡:(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條件:⑴二力平衡條件是: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⑵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相同點: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4)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物體受力條件物體運動狀態說明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為0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 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