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物理教材第十二章《力和運動》中的第五節《牛頓第一定律》的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本節內容在初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是學習了力和運動之后的延伸,它解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它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功等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2、過程與方法: 體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就在我們的身邊。三、教學重點: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教學難點:理解牛頓地定律的內容四、教法:講解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學法:探究式、合作式、討論式等五、教學準備:三幅圖片六、教學流程1、引入。由教師出示三幅圖片:一:騎自行車不蹬時,車子會停下來;二:汽車關閉發動機后也會停下來;三、踢出去的足球最后也會停下來。并提出問題:你要讓他們繼續運動下去,你該怎么辦?接著讓學生回答。學生會說,還要繼續對它施加力它才會繼續運動下去。這樣就引導學生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這為后面推翻這種理論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著教師講解: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一提出,另一位科學家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他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為了驗證它的觀點的正確性,于是他就設計了“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引導學生來體驗這位科學家的偉大實驗。2、新授。接著有伽利略提出的問題: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引導學生說出探究的一般思維程序,下一步是什么?此處學生對思維程序的一般步驟從初二就開始學習一般都掌握得比較好,學生就能很自然的說出。猜想:讓學生來猜:阻力越小,小車就運動的越遠。這樣做就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下一步是:設計實驗:教師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前后位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然后再指兩名學生說出設計的過程、設計的表格及實驗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驗證:讓學生分組進行,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歸納分析: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實驗數據展開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然后再找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得出的結論。不對的、不全的地方,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補充。最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補充。歸納分析得出結論并加以應用,這是中考中能力題最難的部分,故在這一步驟上要平時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結論:得出結論后,教師提問:這個結論驗證了哪一種觀點的正確性?學生很容易的就找到了答案。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如果摩擦阻力沒有了,又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此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伽利略的推論:如果不受力的情況。最后教師講解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概括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先對定律的內容自由讀兩遍,然后教師再對定律進行講解,強調這一定律成立的條件:不受力時。這就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做準備。再結合實例來加強學生對這一定律的理解,例如:教室里懸掛著的電燈,這時外力突然消失,電燈會做什么運動?正在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如果此時外力突然消失,這個物體又將作什么運動?讓學生來舉手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再進行強調。最后由教師揭示牛一定律的意義。讓學生對牛一定律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從而也就揭示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從而也就達到了理解牛一定律的目的。對于牛一定律的意義有教師來講解,因為牛一定律很抽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3、鞏固練習:參照目標中的練習題:反饋練習題(一)、達標檢測中一至四小題。讓學生獨立來完成。然后集體訂正。適當進行延伸,為學習二力平衡做準備。4、課堂小結: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內容并交流學習的體會5、布置作業: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