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相關鏈接 牛頓運動定律構架了經典力學的基本框架,展現了力和運動間的關系,使人們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在很大的領域里我們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牛頓運動定律的使用也是有范圍的:它只能在慣性參考系下,解決宏觀低速物體的運動.對微觀高速粒子的運動規律處理時,卻與事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又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呢? 原來,在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中,空間間隔(長度)s、時間t和質量m這三個物理量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一根尺子靜止時這樣長,當它運動時還是這樣長;一只鐘不論處于靜止狀態還是處于運動狀態,其快慢保持不變;一個物體靜止時的質量與它運動時的質量一樣.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到了19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于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運動速度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系可用下列方程來表達: l=l0/ (“尺縮效應”) t=t0/ (鐘慢效應) m=m0/ (質一速關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沿速度v的方向測得的物體長度;t0和t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時間;m0和m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物體質量. 但是,當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時(v《c),上面的一些結果就變為l≈l0、t≈t0、m≈m0,因而對于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使用牛頓定律來處理問題,還是足夠精確的. 繼狹義相對論之后,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一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于物質的分布,使人類對于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統稱為相對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