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年廣州市物理科中考試卷分析一、試卷各部分考點分析題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試題特點1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課程標準》對估測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本題以課程標準中 “調查市場上出售的成品服裝和鞋子尺碼的國家標準”的例子為素材。考查學生是否對物理量單位的大小有感性認識,考查學生估測能力及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能力。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本題考查的內容雖然是識記內容,但并沒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的知識,而是以《課程標準》中“用圖形、文字和語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的例子為素材。著重考查了學生是否能從提供的信息里提取有用的信息,對所給的書面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比。3初步認識聲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要求)。《課程標準》有關聲的知識的應用分別就其利用及防止各舉了一個例子,這是為了說明各種科學發現及其應用會對社會和人類帶來的正向和負向的影響。本題給出各選擇都是防治噪聲的途徑,考查學生是否知道哪種方法是從聲源上防治噪聲。考查學生在回憶、識別物理事實時能否清楚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4通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嘗試將物質的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本題以學生熟悉的“探究電磁鐵磁性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為素材,從不同的角度設問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考查了學生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5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能從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簡單熱現象推測分子的熱運動。初步認識宏觀現象和分子熱運動的聯系。分子動理論微觀領域的內容涉及到一個物理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通過觀察宏觀現象,然后經過分析、推理,獲得微觀的結論。本題要求學生能對“整個房間都能聞到香味”這句話進行合理的分析及推理:另外還把一些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編成選項,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本題考查了學生根據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描述、說明、解釋物理現象的能力。6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相同的。電磁波的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常數,本題考察的內容是學生必須知道的一些科學常識內容。7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知道“虛像”的定義。本題考查學生是否清楚科學探究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要素要求。科學探究在制定探究計劃或設計探究實驗之前,學生必須明確探究的目的,并根據制定的探究計劃思考需要哪些器材。考查了學生選擇合適的技術設計實驗、實施計劃的能力。8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的轉化。知道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課程標準》對這點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屬于“理解”水平。本題考查學生能否分析一些實例,哪些物體具有動能、勢能,解釋其相互轉化。考查學生根據物理規律解釋物理現象的能力。9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彈力、摩擦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的例4:“觀察體育運動中的射箭,弓對箭的彈力使箭由靜止到運動” 。對力的作用效果,學生應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改變,使靜止的物體運動、運動的物體停止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發生改變。本題考查學生在陌生情境下應用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的能力。10理解機械效率《課程標準》對這一點的要求定位在“理解”水平上。這是因為機械效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效率的概念已廣泛應用于生活、社會和科技問題中,本題考查學生是否能理解有用功和額外功,總功的定義;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考查了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11探究并知道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關于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通過實驗探究學習這個規律,同時也要知道這個規律。A、B兩選項是考查學生是否知道有關凸透鏡成像的一些基本的概念,D選項是考查學生是否清楚物距與像性質的關系。考查學生實驗時是否有獨立觀察和測量,并考查學生是否能用合適的方式描述實驗結果。12了解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條件A、B選項是考查學生在考慮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時,是否有控制變量的意識。C、D選項考查學生是否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若彈簧測力計讀數等于摩擦力大小,則鞋在相對接觸面運動的過程,鞋要保持對地勻速運動或靜止狀態,而且根據這邏輯關系構思出操作步驟。本題考查學生應用物理知識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案和規劃實驗活動并正確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13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通過實驗探究,理解物體的慣性本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若兩物體運動時間相同則比較其運動的距離;若運動距離相同,比較其所用的時間。第(3)小問考查了學生是否能用物理規律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考查了學生正確使用專業詞匯,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的能力。14通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的相對性科學探究中“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要素,其中一點要求是“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因為初中科學探究的問題,比較多的是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所以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收集數據時,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知道是在哪一個研究對象上收集信息;同時要明確收集信息的內容,知道是記錄某一現象的細微特征還是記錄兩個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還要明確收集信息的時間,知道是在哪一個時刻或哪一段時間內記錄有關信息。做到在預定的時間觀察預定的目標,收集預先所關注的信息。本題考查了學生實驗過程的觀察能力。15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本題考查的內容是初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運算,根據《課程標準》不要求學生直接利用求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本題分步設問,要求學生根據密度及壓強的定義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考查了學生根據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解釋物理現象及應用信息去推出結論的能力。16了解安全用電知識;知道如何計算并聯電路的電功率;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 知道電路中的總電流隨用電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電功率的概念在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是各種家用電器的一項重要指標,家庭電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應有安全用電的常識。本題以生活中常遇到熱水器的選擇問題為情景,考查了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在陌生情境下應用物理規律,并把不同領域的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結合起來應用于特定情景的能力。17會畫簡單的電路圖電路實物圖是初中課本中常見的,把實物圖轉化為電路圖是學生應掌握的基本電學知識。本題考查了學生正確使用示意圖表達觀點的能力。18了解重力、彈力,會畫力臂; 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能用示意圖描述力對于力的圖示,《課標解讀》提出的要求是會看、會畫示意圖,也就是知道箭頭的方向是力的方向、箭頭或箭尾是力的作用點、同一張圖上箭頭越長表示力越大。作圖時不要求箭頭的長度與力的大小嚴格成比例。本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杠桿平衡條件,知道彈力的大小應小于重力的大小。考查了學生根據所給的信息推出結論,正確使用專業方式,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的能力。19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規律;知道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本題以課本中“從水面上看水中的魚,像所在位置比魚實際位置要高的光路圖”為素材,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光的折射規律及平面鏡成像規律,并正確畫出其正確的光路圖。考查了學生在陌生情境下把不同的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20了解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知道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理解電功和電流、電壓、時間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對于串、并聯電路《課標解讀》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文字敘述的要求畫出它的電路圖。……必須了解串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才能說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實例”。本題以“黑盒”為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利用電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雖然沒有要求學生綜合運用電學的相關知識,但電學的重點知識通過分步設問,已基本考查了。本題考查了學生應用信息去推出結論,在陌生情境下應用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的能力。21結合實例認識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知道使用簡單機械能改變力的大小。理解總功的概念。《課標解讀》把能用生活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定位在理解水平。《課程標準》有一例子:“試管中的水蒸氣把橡膠塞彈出,水蒸氣的內能轉化成了橡膠塞的動能,這時,水蒸氣做了功;電流流過電爐絲,電能轉化成了物體的內能,這時,電流做了功。”本題考查了學生是否能從“結合實例認識功的概念”及“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兩種方法,分析拉力是否有做功。考查學生是否能用示意圖的方式解釋、呈現數據;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正確使用專業詞匯,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的能力。22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通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過程。讓學生應用物態變化的物理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物理現象《課程標準》在“過程與方法”提出的目標之一:“……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 ”。本題的情景學生很熟悉,考查學生根據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描述、說明、解釋物理現象的能力。考查了學生正確使用專業詞匯,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的能力。23會連接簡單的電路。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科學探究“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要素要求:“嘗試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要素要求: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識。《課標解讀》認為 “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是屬于“獨立操作”水平。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正確地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進行測量和讀數,能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探究電路。這主要屬于技能方面的要求。本題通過初中測量電阻的實驗,考查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實驗工具進行實驗。24會測量溫度。 能區別固、液和氣三種物態。能描述這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通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了解內能的概念;了解熱量的概念; 知道物體吸熱時,內能增加;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科學探究“分析與論證”要素要求:“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比較,能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對所獲得的發現再作進一步的分析、歸納和概括,就有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本題考查了學生對書面信息的分析、比較、對比和評價;在陌生情境下應用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正確使用專業詞匯,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并把不同領域的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25會測量力;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科學探究“分析與論證”要素要求:“通過在有關坐標系中描點來描述實驗數據,可以形象地表現出信息的特征”。科學探究“評估”要素要求:“學生要有評估探究結果的意識,思考探究結果是否會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識相矛盾?探究結果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邏輯?強化對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所進行評估的意識,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第三小問考查學生是否能應用實驗所得的圖表解決問題。考查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實驗工具。考查學生是否能用圖像的形式呈現的數據,利用所得圖線解決問題;運用不同領域的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考試的基本情況1.考試整體情況表1全卷情況報名人數實考人數平均分標準差區分度難度全卷信度最高分最低分滿分人數零分人數后半樣平均分12486812344160.7225.86410.64750.60720.937510002104038.91表2 選擇題 非選擇題的情況試卷類別實考人數平均分難度標準差區分度信度第一部分123441230.649.080.590.79第二部分12344137.720.5917.910.680.93根據教育測量的標準,信度值高于0.7就是高信度,所以今年的學業考試物理科的試卷一份高信度的試卷。表3 各大題的情況大題名稱實考人數滿分值平均分難度標準差區分度選擇題12344136230.63899.07950.585填空題123441169.630.60194.74080.6894作圖題12344195.350.59442.37330.5389計算題123441158.690.57935.04680.7573問答題12344152.460.4922.2280.858試驗探究題1234411911.580.60955.30780.6395表4 各小題情況小題號滿分值平均分難度標準差區分度132.130.711.360.55231.720.571.480.68332.610.871.010.4431.990.661.420.52532.820.940.710.17631.560.521.50.68731.620.541.50.73831.470.491.50.77932.360.791.230.51031.450.481.50.711131.560.521.50.621231.720.571.480.691342.910.72751.12260.50751442.80.71.34740.60751542.150.53751.67040.84751641.780.4451.50980.7951732.710.90330.84850.31331831.320.440.92990.58671931.320.441.28330.71672085.190.64883.20790.84382173.510.50142.20070.65712252.460.4922.23060.8582353.490.6981.56380.5862473.790.54142.16780.64862574.30.61432.3330.67全卷共25小題,區分度高于0.4的有23題,占全卷的92%;低于0.19的一題,占全卷的4%。按教育測量的標準,區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題的區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較好,0.2~0.29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題的區分度不好應淘汰。所以這是一份高區分度的試卷。表5全卷各分數段人數分段序號分段說明分段人數分段率累計分段率1第0分分段400.030.032第1-9分分段13081.061.093第10-19分分段70175.686.774第20-29分分段116509.4416.215第30-39分分段120809.79266第40-49分分段113769.2235.227第50-59分分段118359.5944.818第60-69分分段1340310.8655.679第70-79分分段1581112.8168.4810第80-89分分段1928515.6284.111第90-99分分段1942615.7499.8412第100分分段2100.17100.00三、全卷答題的基本情況1.學生把握較好的知識內容一些基礎的知識,學生掌握較好,如根據實物圖畫電路圖,電流表、電壓表、彈簧測力計等基本的儀器讀數基本過關。問答題及其他一些需要學生用文字表述的題目,從13、14、15、21、24、25等題學生回答的情況分析可知,部分學生能從題目提取有用的信息,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路清晰。能用物理專業術語,完整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增加了。不少學生的答卷不單結果清晰準確,簡單明了,而且條理性非常好。學生的讀圖,作圖能力有所提高。2.學生答卷集中反映的主要問題(1)部分學生不能正確重現物理知識從第1、2、3、6、13題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回憶、描述、識別物理概念、物理事實、術語、規律、物理公式、及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2)部分學生轉化、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較弱從第8、9、12、15、16、20、21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對比、比較、分類物理規律及概念,不能舉例說明物理規律。(3)部分學生不能用科學術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從第13、14、15、22、24、25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部分學生不能正確使用專業詞匯,清晰而有條理地呈現自己的觀點。(4)部分學生沒有達到《課程標準》的讀圖、畫圖能力從第18、19、24、25題解題情況分析,學生以表、示意圖、曲線圖等形式呈現的數據, 解釋各種形式呈現的數據,把數據從上述形式中的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部分學生實驗只記結論,沒有注重其過程與方法 從第7、11、12、14、23、24、25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不少學生實驗過程只是“按老師要求操作”,并沒理解其實驗目的,不能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方案,選取實驗器材,不能按實驗方案進行有目的觀察及收集數據。(6)部分學生審題能力,從題目中提取信息能力較弱從第2、4、16、21、22、24、25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學生不能正確從題目中提取有用信息,如第2題圖中信息已給出:有的原子核是沒有中子的。但仍有19.56%的學生選了“所有原子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的選項。如第4小題,有22.65%的學生選了“有電流流過”的選項,說明有不少學生無法從題目“包有絕緣層的導線”此話中提取有用信息。 (7)部分學生基礎的數學計算能力較弱 第13、15、16、20、21、24、25題目數學運算并不復雜,基本都是小學的加、減、乘、除,但部分學生連這樣的基本運算都無法應付。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急需提高。四、學生答題情況分析1.第一部分學生答題情況題號選A百分比選B百分比選C百分比選D百分比未選百分比11.3113.3413.8870.271.2213.668.6856.7519.561.3431.2885.978.43.141.2465.491.4522.659.121.2851.790.883.1992.931.2610.8710.951.3925.421.41731.6953.239.224.541.31817.6213.6248.48191.2795.0377.83.7312.191.241047.6312.5910.5527.851.36114.338.5551.5634.211.33124.683.6233.8256.551.332. 第二部分學生典型錯誤答卷情況13題①不能正確審題。題目已經給出時間相等,應該通過比較路程的方法來比較速度,但還有部分答案寫:“速度”。 ②不能根據題目所給的“百米賽跑”正確找到路程。③未能理解“慣性”是一種性質,而是把“慣性”當成一種力,寫成“慣性使物體保持向前運動的狀態”、“受到慣性的作用”、“有向前沖的慣性”的等等。④錯別字太多,不少的學生不會寫慣性的“慣”字14題①不知道在實驗過程要觀察什么現象來判斷感應電流的產生。②第二小問沒有真正理解控制變量法,只是看到題目中有“電路要閉合”,就選了都是閉合的兩幅圖。③第三小問有相當多的學生選了“無”,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切割磁感線”的含義,只知道導體運動能切割,不知道磁場運動也可以切割磁感線。15題①答題情況出現兩極分化,會做的基本全對,不會做的基本零分。所以滿分和零分所占比例最大。②有相當一部分學困生根本就不會進行質量、壓力、壓強的計算。③最后一空部分學生錯誤的認為是流體壓強跟流速的關系,或認為是水跟空氣密度大小不同的關系。④最后一空為文字表述,只有個別學生能較為準確答出,大多數學生不能用物理術語表達自己的看法。16題①學生無法從題目獲取有用信息,找不到各物理量之間所存在的聯系與關系。②部分答案單位混亂,將功率單位kW與功的單位J、kW·h混淆。17題①所畫的串聯電路,電路元件符號正確,但連線有斷點。【錯誤答卷1】②電源符號畫成兩個電源。【錯誤答卷2】③電源符號畫成長方形的、類似于電阻形式的、實物,有的電路圖是沒有任何元件符號表示電源。【錯誤答卷3】④串聯電路錯畫為并聯電路。【錯誤答卷4】 【錯誤答卷1】 【錯誤答卷2】 【錯誤答卷3】【錯誤答卷4】18題①大部分的同學沒有判斷彈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因此作圖時沒有注意線段的長短,將支持力的大小畫成大于重力或等于重力。【錯誤答卷1】②力的作用點位置不正確,不能正確找到重心的位置和彈力作用點。【錯誤答卷2、3】【錯誤答卷1】 【錯誤答卷2】 【錯誤答卷3】19題①部分學生做光路圖時光線不標箭頭。【錯誤答卷1】②部分學生沒有作出A1虛像。【錯誤答卷2】③部分學生不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平面鏡的成像特點,錯誤的將眼睛和A2直接連接。【錯誤答卷3】④部分學生不理解A1的像與A2重疊的意思。【錯誤答卷4】 【錯誤答卷1】 【錯誤答卷2】 【錯誤答卷3】 【錯誤答卷4】20題①部分學生電功與電功率的定義、公式相互混淆。②部分學生解題過程沒有公式,純粹數學運算,而且思路混亂。21題對F=G缺少了必要的文字說明。物理量符號與物理量單位符號分不清。功率和機械效率,功率和壓強的定義和公式相互混淆。重力與質量的概念模糊不清,把重力G誤認為質量m。解題思路正確,但是沒有寫出公式。將利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理解為動滑輪一定省一半力。不懂得通過對動滑輪的受力分析去理解為什么應用動滑輪可以省力。沒有從實驗上和理論上分析理解重物移動的距離與自由端移動距離的關系。22題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不清楚溫度計示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導致答案五花八門。有不少學生出現了應用以下知識進行分析:“流體流速與壓強關系”;“浮力中懸浮條件”;“液體壓強與大氣壓強”;“酒精與空氣比熱容的大小”;“物體對外做功導致內能減少,溫度下降”;“大氣壓將溫度計的水銀壓下去”。反映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驗的不多,導致對知識的理解存在偏差。學生審題不清。本題應該先分析為什么溫度計示數下降,再分析為什么過一會兒又上升回室溫,不少學生只回答了前一個問題,而沒有回答后一個問題。不能答出關鍵的知識,認為溫度計示數改變是水銀的熱脹冷縮,但回答不出什么原因導致溫度計讀數發生改變。語言表達能力差,導致失分嚴重。a.物理專用術語表達不規范,將“蒸發”寫成“揮發”。b.較多學生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如“從酒精中拿出的溫度計不能適應環境,導致它的示數下降;當它適應了環境后,示數就上升”。c.學生的錯別字也很多,如“汽化”寫成“氣化”等。d.還有不少回答所用知識存在明顯的錯誤講法,如“帶走了溫度”、“溫度計上的酒精蒸發放熱”。學生對發生熱傳遞的條件的理解模糊,大致知道,但需要表達出來不知怎么樣寫,或詞不達意。汽化與液化的概念分不清,在作答時混為一談,且兩種物態變化誰吸熱,誰放熱,認識模糊。甚至有學生用升華和凝華,熔點知識作答。這些答卷反應出學生對物態變化知識相當混亂。放棄作答的學生仍然偏高。本小題滿分與零分卷比例較高。23題①漏聯電壓表。②滑動變阻器的連線沒有接在接線柱上。③對于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不清楚,寫成測電流的大小;保持電流;電壓不變。④電壓表,電流表讀數漏單位。⑤審題不清,記錄電壓表、電流表的讀數的位置顛倒。24題①沒掌握測量儀器的讀數方法,不清楚液體溫度計的制作原理,容易出現以下錯誤:零上與零下分不清楚——8℃、12℃;不關注分度值——-0.8℃;數值無單位或單位錯誤。②不理解晶體熔化圖像所表達的意思,沒有記住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在填寫該物質熔點時容易發生以下的錯誤:認為該物質加熱就熔化——-20℃;認為此圖像為熔化圖像,熔點就是熔化完的溫度——10℃;不清楚縱、橫坐標所表達的物理量。③在第三小問容易出現下列錯誤:只看圖22,認為杯內物質是固態;或只看題中有物質熔化的字樣就認為熔化完了就是液態。④知識零散,不能將同一問題(內能變化)的各種情況進行歸納小結,只知道內能與溫度、質量、分子結構有關,只是死記硬背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小,不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物體內能的變化。⑤解題習慣差,不能看完全題,閱讀理解能力差,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提供的條件;不能根據相關知識討論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只知道比熱容表示物質的一種特性;條理不清,表達不準,導致第五小問出現以下錯誤:一看到判斷兩字,就以為是判斷正誤,填寫此結論正確或錯誤;一看到比熱容就想到是表示物質的一種特性,因此同種物質比熱容不變。在解釋為什么兩物質的比熱容不一樣時漏條件,如沒表達清楚兩段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等,沒有交待物質在兩種狀態下的質量相等。不能由圖像得出固態時溫度變化大;死記老師提供的判斷方法——斜線越陡比熱容越小。25題彈簧測力計讀數不過關,出現如下的錯誤:分度值讀取錯誤,錯誤答案一般為:0.2N和1N。將測力計讀數直接認為是浮力大小,錯誤答案一般為:1.6N和0.4N。規范性問題,數據不帶單位。有學生把此問理理解為計算或是填寫公式(這可能是由于平時的題型訓練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所造成的)。按照溫度計的方式進行讀數,答案出現:-0.4N。②部分學生不理解如何用圖線表達實驗結果,出現如下的錯誤:a.讀取數據錯誤,導致描點錯誤。b.背知識、背圖像,沒有真正掌握作圖的方法(錯誤把本題圖像等同于密度、熔化等圖像)。c.審題不仔細,將表2的數據也進行了描點。③對浮力知識理解不透徹或是與相關相、似知識混淆。如沒有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中“重力”的含義是什么;沒有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中“體積”的含義是什么;對物體所處狀態的錯誤理解,認為此時是二力平衡。④回答第二小問時,部分學生思維混亂,前言不對后語;抓不住問題的核心,說理不充分;部分學生沒有考慮實驗的前提條件,認為題目所給的數據及結論就一定是正確的。⑤第三小問,部分學生采取計算的方法得出答案,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如何分析數據得到結論的方法。五、教學建議1. 關注新授課的有效性《課程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培養目標定位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總目標是“使學生……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課堂是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生只有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才能提高科學素養。如何提高新授課的有效性,如何理解“精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1)扎實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09年中考第1題有13.34%的學生認為人腳長是二百多厘米,有13.88%的學生認為是二百多納米。選擇這兩項的學生錯誤的原因可能是:混淆了長度的單位符號;估測能力比較弱,無法估測人的腳長(其實這也是學生一個應試能力的反映,若學生在考試時用尺子量自己的腳長,就可以正確選擇答案)。第2題考查的內容物理、化學課程標準都有要求,但有13.66%學生認為質子、電子所帶的電荷不等,有19.56%學生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本題并沒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物理結論,其實只要學生認真閱讀所給的圖,從中就可以提取有用的信息)。07年中考題第3題考查電磁波相關知識有一選項內容是 :“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速度不同”。當年有10.32%學生錯選此選項,08年中考第6題以嫦娥一號衛星的微波探測儀為題材,考察電磁波相關知識有一選項內容是:“這四種微波在真空中傳播速度不同”當年有23.66%學生錯選此選項。09年中考第6題以紅外線與可見光為題材,考察電磁波相關知識有一選項內容是:“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等”。有25.42%學生錯選此選項。同一知識點的考查,答錯的學生逐年增加,原因可能有三點:07年考查的方式,是直接問:“下列有關電磁波的說法正確的是什么”,試題沒有與實際情況聯系,與學生平時訓練模式比較接近,而08、09年學生要判斷微波、紅外線、可見光是不是電磁波,與學生平時訓練模式有點不同。但可能還有一重要的原因,在新授課時老師沒有重視這些知識點的教學,以練代講。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復習時猜題,認為此知識點不是重點內容,去年考了,今年不會再考,所以沒有認真復習。學生要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前提條件是要有扎實的物理知識與技能。從上述學生答題情況看今年有接近30%的考生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識和基本的物理技能并沒有掌握。這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教學中我們要正確理解“老師要精講”,“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其能力”的正確含義,老師精講不代表每節課硬性規定老師只講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學生解決的問題也不單單指解物理的習題。知識是方法的載體,方法是能力的體現。若我們在講解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展示物理知識、物理規律建立的過程,不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分析、概括、推理、歸納得出結論。不講清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物理規律中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是無法消除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的模糊感。更無法做到傳授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特點這一教學內容,分別有兩個不同的教學思路。方案一,利用課件的演示告訴學生“物距大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距大于焦距,小于兩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虛像”結論。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要學生記住上述的結論。方案二,讓學生做分組實驗,老師引導學生看到三種不同的成像現象,并幫助學生總結出上述的結論。老師會發現若要學生記住結論,方案一并不比方案二耗時少,采用方案一的教學方式,學生還可能出現上述分析的情況。采用方案二的老師是明白“學生做過實驗比做過習題更能記住物理概念及物理規律”這一教學規律,經歷方案二教學的學生在復習課時也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回憶起相關的知識。(2)關注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在學術領域通常對得到某項成果的方法比對成果本身更要感興趣。《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研究報告認為科學教學應該:“……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強調信息的量;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方式傳授概念;……培養學生對證據、邏輯和科學見解提出疑問的習慣;讓學生懂得社會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也應該知道科學技術對社會的沖擊”。《課標解讀》指出:“從世界各國的科學課程內容改革看,幾乎都遵循了以下原則:突出科學領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學生不必也不可能學習所有的科學知識,但他們必須理解科學中的精華內容,如最基本的科學方法、事實、假說、理論和定律等。它們是未來知識結構的基礎,學生能從中學會思考與探索科學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課標解讀》批出基礎物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求學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識,會做一些物理實驗,能解一些物理習題,……基礎物理教育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以及正確價值觀的養成。這都提醒我們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都是滲透在日常教學中的每一節課的。《課標解讀》指出物理課要注重構建“先現象而后規律,先具體后抽象、先宏觀后微觀、先部份后整體”基本體系,以期綜合培養學生素質。這也許也是我們的教學指導意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自覺挖掘教材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提高其科學素養。2.關注復習課的有效性(1)關注學生的情況思考下述是復習電流表讀數的一個教學片段老師要求學生讀出展示的電流表的讀數(接“-”、“0.6A”的接線柱)。老師:讀數是多少?有學生回答: 0.34A。老師:對了,錯的同學自己再讀一次。觀課者看到一位學生把電流表的讀數記為8.5A。觀課者身邊的幾位學生的讀數也是錯的,觀課者與學生有以下的一段對話。觀課者:老師展示的電流表能測的最大值是多少?學生:老師剛才說0.6A。觀課者:你如何讀出8.5A?學生打開筆記說:我抄筆記了,電流表接0.6A檔,每小格是0.02,接3A檔每小格是0.1,電壓表接3V檔每小格是0.1,接15V檔每小格是0.5.現在指針指著17小格的位置,所以是8.5A。這學生明顯是連儀表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不同的量程的儀表是如何得到分度值都不知道。只能測0.6A的電流表是不可能讀出8.5A的錯也無法查出。我們再要他練十次、一百次,結果又是怎樣呢?所以我們的復習要了解學生的情況,根據他們的情況重新調整我們教學方案,復習課要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2)復習期間要重新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科書及中考指導書。在平時新授課時我們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情況加深、加難教學,但在復習期間我們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科書及中考指導書。因為課程標準給出評價學生的三維目標的標準。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其對我們教學的要求。如有關通電螺線管,課程標準給出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課標給出的例1是了解動圈式揚聲器的結構和原理。例2探究直流電動機換向器的原理。活動建議是(1)在教師指導下研究動圈式揚聲器是否可以當作動圈式話筒使用。(2)用絕緣導線、鐵釘、鐵片等自制有線電報機。(3)在教師指導下學習使用電磁繼電器。《課標解讀》對相關內容提出的要求是: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大致相當于一個條形磁鐵的磁場,學生主要是探究電流方向與北極方向的關系,不必探究磁感線分部的細節和螺線管內部磁場的情況。這條標準沒有終結性要求,也就是說,不必要求學生理解或知道右手螺旋定則。例1和例2都是知識應用的例子。例2還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技術發明與科學發現對于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從上述引述《課程標準》及《課標解讀》相關要求,可知通電螺線管的相關內容只要求學生知道通電螺線管流過電流越大,則其產生的磁場越強;沒電流流過螺線管其周圍就不會產生磁場,電流反向,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場也反向,然后著重在應用,如揚聲器就是應用了“電流變方向,磁場的方向會改變,電流大小改變,磁場的大小也會改變”的規律,電磁鐵就是利用了通電螺線管“有電就有磁,沒電就沒磁”的特性。通過上述的研讀我們就清楚教科書編寫地磁場等相關內容只是為了說清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的方向是磁場的方向,是為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做準備。有關安培定則,通電螺線管的繞線是不做考試要求的。電荷一節也有同樣的問題,《課程標準》與其相關的要求是:能描述物質的一些屬性。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課程標準提出的例3是通過實驗,探究物質的導電性,討論是否任何物體都具有導電性。通過觀察、查閱資料,比較導體、半導體、絕緣體的不同。在物質的結構與物體的尺度提出的要求是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提出的例1是用圖形、文字和語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教科書編寫電荷這節課的目的是為了電流的定義做鋪墊的,只是讓學生知道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若我們沒有認真研讀課標,則很容易把舊教材有關靜電的訓練題拿出來,這樣不僅僅是偏離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浪費了大量的復習時間。(3)關于練習題有效性的思考習題的作用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了解及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及思路。所以我們編制的試題最好能達到上述的功能,以下是在練習冊常出現的兩道習題:例1 圖1為滑動變阻器的結構與連入電路情況的示意圖,當滑片向右滑動時,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小的是 甲、乙兩條同樣粗細的導線,甲長20cm,乙長1.3m,比較它們電阻大小的關系,正確的是A.甲大B.乙大C.一樣大D.無法確定我們可以把例1改編為下述的題目請標出圖1中A 、B、C、D各圖中,電流流過滑動阻器的路徑圖,圖C當滑片向B端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絲的長度________(變長或變短),根據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關,所以接入電路的電阻值(增大或減少),因為電源電壓不變,而電路的電阻變_____,根據_______,所以電路的電流________。例2改編為甲、乙兩根同樣粗細的導線,甲長20cm,乙長1.3m,請分析它們電阻大小的關系。根據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關,根據題意,可知甲、乙兩根導線,_________物理是相同的,_________物理量是不同,影響電阻大小______因素是無關比較的,所以可得知他們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這樣改編后題目,利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解決這類問題的物理思維過程,這樣就可以在習題訓練中滲透物理思維方法的培養,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初三復習階段老師手頭上有大量的“高質量”練習卷,老師可以把這些卷子一份一份地發給學生做,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專心的聆聽學生發言,有效的師生對話,課后作業的批改及有針對性的面批作業這些方法,了解學生學習上的不足之處,然后有針對性地重組自己手頭上習題,才能編制一份適合自己學生的高質量練習卷。前者的做法老師是寄希望于學生在重復的練習中掌握物理知識及物理規律,但從上述相關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重復的練習效率、效果都是比較低的。后者老師會很累,但學生的收獲是很大的,可以說這樣的練習是高效的。(4)幫助學生把書“從厚讀薄”的思考除了個別的學生真的是完全無心上學,不少的學困生不聽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感覺聽不懂,學不會。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學生吸引回課堂。但若學生能被吸引回課堂而我們不能幫助他們“把書從厚讀薄”,不能幫他們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程序和方法,這些學困生很快就重回最低點。不少老師感覺學生的基礎差,所以幫學生歸納了很多的口訣記公式,然后每次做題都是提醒學生,題目要求什么,你們記得那些公式那一個公式與這要求的物理量有關,養成了學生死記硬背公式,不理解地套公式解題的習慣。結果老師發現復習課,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練了,學生還是不明。此時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老師希望加快速度,能有多點時間讓學生反復練習,希望在多練中解決問題。不可否認練習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量低效重復訓練是無法有效地幫忙學生應考和培養他們的能力,而且若題目學生第一次不會做,我們只是告訴他們答案,而不幫助他理清思路,讓他明白解決問題所依從的思路,無論重復多少次他一樣不會做,這就是我們常常說“老師講了多遍,學生還是不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教學案例 老師的教學思路:先讓學生歸納利用凸透鏡與物體之間的距離不同,可以成多少種像,這些像有什么特征;然后找到物距與這些像的關系,幫助學生找到焦點及二倍焦距位置的分界點,幫助學生記住各種不同特點的像與物距的關系。上課時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凸透鏡所成的三種不同的像有什么特點,并讓學生回憶物距是多少可以成這三種不同的像,這過程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如圖2(老師在此用各種例子強調物距的定義)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焦點的位置是分虛、實,二倍焦距的位置是分放大、縮小。得出圖3.并告訴大家記住分界點就可以不用記下表的內容了(幫助學生減少記憶的內容,由原來要記12項的內容,改為改4項)物距(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情況應用倒立/正立放大/縮小實像/虛像u正立放大虛像2f>u>f倒立放大實像u>2f倒立縮小實像然后給出這樣一道練習題如果有一個焦距為20cm的凸透鏡, (1)如果用來作為照相機的鏡頭來使用,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用來作為課室的投影機的鏡頭來使用,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應該是______________:(3)如果用來作為給老人家使用的放大鏡來使用,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應該_______________.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時有以下的對話老師:照相機照相,照相機的底片是很小的,所以所成的像與物比較是縮小,還是放大?(老師強調縮小還是放大是像與物做比較,像比物大,是放大,像比物小是縮小。)學生:是縮小。老師:什么特殊點是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學生:二倍焦距的位置。學生馬上知道第一小問的答案應是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是大于二倍焦距。老師:投影機成的是什么像?學生:放大,所以物體應放在二倍焦距以內。老師:物體放在二倍焦距以內,可以成實像也可以成虛像,是哪一個?學生:實像.老師:怎么知道其是成實像?學生沒回答。老師:我們先回憶我們判斷像是實像還是虛像的方法。老師給出課本的兩幅凸透鏡成像的光路圖,引導學生歸納判斷實、虛像的三個方法:a.定義:有實際光線會聚的。b.可以用光屏承接的(老師強調光屏不是特指實驗中的光屏,可以電影幕,可以是墻壁,讓學生明白光屏的實際含義)。c.根據圖3的分析,使用一個凸透鏡成像,只要是正立就是虛像,只有是倒立就是實像。老師:你們現在能告訴我第二小題應怎么得出答案了嗎?學生:根據其所成的是放大的像,所以在二倍焦距的位置以內,根據可以用投影幕承接所成的像,所以應是實像,物距應大于焦距,綜合兩樣,所以應在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內.復習課的目的不是幫助學生記住一堆的物理公式、物理規律,而是幫助學生把書“從厚讀薄”。 不少老師把高中的內容下放到初中來學,認為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辦。其實教學內容加深、加難并不一定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需要培養學生接觸到新知識,能很快掌握;遇到新問題,能獨立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講授的內容挖掘內涵,把物理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講清,講透。只有這樣學生得到才是“漁”,而不是一堆吃不完,也不消化的“魚”。正因此原因,習題的作用不在于訓練學生會做各種題型,而是利用習題的不同情景,培養學生利用少數的核心知識,基本分析及推理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簡單的美。(5)教學中對學生規范性要求的思考物理學科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少的規范要求,但要清楚不是通過規范來卡學生,扣學生的分,而是通過規范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讓學生少犯錯,讓學生知道依據什么程序反思自己的做題是否有錯。如老師要求學生按電路圖連實物圖,有老師告知學生:電路圖是電源到開關到L1再到L2,連實物圖時也要按此順序:電源連到開關到L1再到L2,不然就是錯了。為什么要求學生連實物圖時要按電路圖,主要是幫助他不要漏連或錯連了元件,而不是說兩元件接反了,就一定是錯。如要求學生解物理題時要帶單位運算,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單位的量綱檢查自己是否有出錯。如歐姆定律解題時,為什么電壓單位用伏特,電流單位用安培,電阻單位用歐姆,我們要交待清楚這是因為1歐姆的定義是當導體兩端的電壓是1伏特,而測出此時流經電阻的電流又剛好是1A時,此導體的電阻就是1歐姆,若不說清,學生很難明白為什么要進行單位換算,他會以為這是死要求,物理太繁瑣。又如有老師提出公式是s=vt,代數字運算時一定是1m/s×10s,而不能是10s ×1m/s。學生會很疑惑,不就是兩數相乘嗎,答案也一樣為什么說前者是對,后者是錯。若加一句:“這樣做的目的是根據公式的物理量對應找出它的數值,這樣就不容易出錯”。3.有關學困生的思考圖4是25題一位考生的答案。這樣的答卷在試卷抽查中并不是個別現象,他們連測力計都不會讀,但會畫出正確的圖像。我們從這張卷子能得到什么啟發?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從一些國家的經驗和可靠的科學研究得到的證據證明:人的智力在不同的社會階級中和財富不同的人們中幾乎是平均分布的。也就是說智力不是區分及格學生與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如何能更有效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鐘,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解決學習問題,幫助學困生提高其學習成績。下述的案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案例:初三光的反射、折射第一節復習課。老師的教學思路:利用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光同時出現反射,折射現象讓學生復習有關光的反射及折射的物理規律。老師從課堂練習開始四十分鐘的教學。題目:畫出一束光從空氣射到水面后,光的傳播徑跡。老師在課室巡視過程中,請三位同學把自己做的答案抄在黑板上,(每位學生她都小聲吩咐,記得用尺子畫圖)圖5是一位同學在黑板畫出的光路圖 下面是老師與學生有關這題作業的對話老師:我們看這位同學畫得還不錯,線畫得筆直,還帶箭頭,而且從他畫的圖我們還看得出他還是記得不少光的反射相關知識。我要采訪他,問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做題學生站起來,其實此時他是很緊張,也有點對抗情緒,因為他認為老師一定拿他做靶)。老師:你能告訴我你畫的是什么光線學生:反射光線老師: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不會把這條光線畫在界面的下面,而畫在界面的上面(如圖6)學生:光的反射老師:你看我沒說錯吧,你還記得一些有關光的反射知識。光到達兩介質的交界面,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來的介質,這就是光的反射。所以反射光線要畫在原介質中。老師:那你能不能繼續告訴我,那你為什么不把光線畫在左邊而畫在右邊(如圖7)學生答不出。老師:你想想剛才你這樣畫的時候是根據什么要把光線畫在右邊而不畫在左邊?學生還是答不出,這時有不少學生大聲在下面說,根據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層法線兩側。老師:哪一條是法線啊?班上不少學生說和界面垂直那條。老師:哦,你看這位同學是不是也畫了法線了,你看,我沒說錯吧,你是會畫的,只是不會說出自己畫圖的依據。(請畫圖的同學坐下)老師:那我再問你們,剛才那位同學為什么要把這條反射光線畫在黑板上,而不是讓光線離開黑板面呢(老師用直尺示意光線離開黑板的平面,如圖8)不少學生回答說:因為三線要共面。老師:那三線啊?學生: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老師:對了,他是不是記住不少有關光的反射規律,只是沒把自己畫圖的物理依據表達出來(同時老師的PPT顯示光的反射規律二條: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層法線兩側)。老師:其實他只要改正一點點就可以把答案做得很完美了。你們說他需要改正什么?學生:反射角畫錯了。老師:你們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老師:對了,你看你已做對了很多,只是差這一步,下次你會做得更好的(同時,老師的PPT顯示出光的反射規律的第三條: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觀課者發現,這位做錯的學生這節課一直都很認真地聽課。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但初中學生對一些“你很棒……”,“我們為他的發言鼓掌……”這些流于形式的表揚會感覺到麻木。這些表揚并不能真正的關注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如何提高學困生的成績,關鍵是課堂的四十分鐘,而不是依靠課后的一對一輔導,加班加點的練習;課堂不是一個學生的課堂,如何讓學困生在一個群體的課堂里提高他們學習成績,關鍵在于把這些學困生吸引到課堂來,讓他樂于聽課。發現學困生的優點,恰當、真實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行”的。這種關注才是真實的關注,這種表揚才是真實、有效的表揚。案例中展示的是一份典型的學困生答卷。老師可以簡單、直接告訴他錯了,因為反射角沒有等于入射角。然后繼續完成教學任務。結果就出現復習課常見的一個問題:復習后原來懂的學生還是懂,不懂的學生還是不懂。做錯的學生失去信心,感覺反正我是不行的,這么簡單的光路圖我都不會畫,還學什么,就會放棄不學。但案例中的老師采用了“分解”、“分步給分”的方法,在這錯誤的答案里找到他的正確點,這正是這節課的精彩處。老師通過對學生一些正確做法的肯定,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我還是懂一點的,努力點可以上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學困生吸引到我們的課堂上來了(也許有老師認為這位老師可以這樣如此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求學生的配合,沒有這張錯卷,老師就沒有展開教學的素材,這就是“課前的預設,與課堂的現場動態生成”最好演繹。這位老師是經過巡視學生,有針對性的請一些同學到黑板上畫才會有講課素材)。另外課堂是五、六十個學生的課堂,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只為一棵樹,放棄一片樹林”如何解決個體與群體,讓學困生學懂,也讓原來就懂的學生也在這講評中有所得,案例中的老師給我們很好的示范。很多學生可以正確畫出反射光線,但學生并不能清晰說出其畫圖的依據。通過老師的提問,讓會畫圖的學生明白不能機械做題,死記一些結論,每做一步都應有其物理依據。每一結論,每一步驟都問依據的教學必然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表達能力。(題目的設計與講解本就有階梯性,學生要完全做對,則要知道光從空氣斜射到水,會同時出現光的反射與折射,這對學生能否整合所有光的知識,全面考慮問題是一個考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