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復習提綱一、運動的描述機械運動(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2、參照物(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2)如果物體(研究對象)相對于這個標準的位置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物體(研究對象)相對于這個標準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3、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1)一切物體都是在運動(2)相對靜止二、運動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義: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2)定義: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公式:v=s/t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4)單位:m/s km/h 換算 1m/s=3.6km/h2.勻速直線運動(1)概念: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2)特點: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快慢都不變。3.變速運動(1)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2)公式: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即v=s/t三、長度、時間及測量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準確的測量就要選用游標卡尺等其他工具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刻度尺的使用: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5、時間的測量(1)單位:秒(S) 還有小時(h)和分(min)1h=60min 1min=60s(2)測量工具:機械鐘、石英鐘、電子表、停表等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鐘,小圈表示一小時。6.誤差(1)概念: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就是誤差(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測量環境 、人為因素。(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四、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6、力的測量:測力計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五、牛頓第一定律1、牛頓第一定律: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慣性: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六、二力平衡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簡單的說:同體,共線,反向,等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