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以春季踏青戶外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風箏的起源、簡單歷史,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 探究風箏的制作方法,學會扎制簡單的風箏,鼓勵學生課后繼續研究不同風箏的扎制方法,培養他們樂于動手實踐的能力。 在風箏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評價與鑒賞能力以及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提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效率意識,衛生意識,協作意識。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扎制風箏的方法,掌握風箏的制作步驟。 教學難點能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智慧制作精美的風箏,課堂上能合作扎制完成風箏。教學準備教師:教具,課件學生:竹條、棉線、無紡布、膠水、剪刀、透明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行為學生行為設計意圖激趣導入初步探究實踐動手展示評價同學們,又是一年春來到,在這萬物復蘇、春意盎然之際,你都喜歡參加哪些戶外活動呢?蔡老師也喜歡放風箏這項戶外活動,下面就我們來欣賞一下生活中的風箏吧。(欣賞了這么多樣式精美的風箏),今天你們想不想運用智慧,親手扎制一個風箏,放飛自己的理想呢? 好,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巧扎風箏,放飛理想》一課(板書課題)一、同學們,這是老師制作的風箏,仔細觀察一下,現在的風箏在制作時它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風箏又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二、要想扎制一個精美的菱形風箏,我們需要哪幾個步驟呢?(1)扎制骨架(2)剪裁箏面(3)骨架糊面(4)拴系提線(5)粘風箏尾 三、制作步驟:扎制骨架,將短竹條標注中點橫放在長竹條的三分之一處,用線固定。剪裁箏面:將扎好的骨架放在無紡布反面,用鉛筆在布上依次鏈接骨架的四個頂點畫出四條直線,沿直線邊緣剪裁風箏面。骨架糊面:把骨架粘糊在剪裁好的風箏面反面。拴系提線:上線穿過風箏面系在距兩竹條交叉點正面上端10cm處,下線穿過風箏面系在距兩竹條交叉點正面下端15cm處。上下兩線與風箏縱軸線組成一個近似直角三角形,上線與風箏平面基本垂直,下線即成斜邊,兩線交匯處打結固定。粘風箏尾:將風箏的尾部飄帶系在底端。(飄帶長度在50cm左右最為適宜。)回顧制作步驟同學們看明白了嗎?誰想試著給下列打亂的制作步驟排個順序。(其他同學把自己的排序填在活動記錄表上。)提出制作要求綁扎點要對稱與平衡。涂膠要均勻,上風箏蒙面要準確。上下提線的長度要調整好,系扣連接要緊固。注意工具的使用安全(剪刀的剪頭要放置在無人的方向處的圖片)注意保持好環境衛生,小組合作,20分鐘內完成作品。六、學生制作看圖分部制作圖組織學生按要求做好自評和互評。評判要求先從制作方面評價1、綁扎點要對稱與平衡。2、涂膠要均勻,上風箏蒙面要準確。3、上下提線的長度要調整好,系扣連接要緊固。再從造型方面評價色彩搭配設計理念學生自由回答回答:風箏欣賞圖片動物風箏、人物風箏、文字風箏、器形風箏、幾何圖形風箏等等。工具:剪刀材料:細竹條、無紡布、棉線、膠水(膠帶)等組成部分:骨架、風箏面、提線、放飛線、風箏尾 學生自由回答排序:(1)扎制骨架(2)剪裁箏面(3)骨架糊面(4)拴系提線(5)粘風箏尾按圖討論研究制作方法,學生動手進行實踐。完成的組為大家展示。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本次主題我在選題時,沒有局限于學生的課本,而是把眼光落在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戶外活動中。 了解我國的風箏制作是漫長的文化的沉淀,它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利用多媒體的影像,創設多維的環境,給學生廣闊的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空間,讓學生對風箏有更深刻的認識。? 探究學習風箏的制作過程。加深學生的對于制作風箏步驟的清晰度,為后面制作風箏做鋪墊。通過錯例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培養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看圖操作能力。 培養初步的評價能力、鑒賞能力。板書設計巧扎風箏 放飛理想工具:剪刀 制作步驟:(1)扎制骨架材料:竹條、無紡布等 (2)剪裁箏面 (3)骨架糊面 (4)拴系提線 (5)粘風箏尾 作業設計搜集和制作更多樣式精美的風箏教學反思藝術小學勞技拓展課程活動記錄班級姓名指導老師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團隊成員活動記錄: 一、作品的設計圖和理念:(第一節課時完成) 圖: 二、學習記錄:(第二課時完成) 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作步驟:(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