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評課稿在本課中以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為教學主線,采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活動。本課的特色主要有:1.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教師的教,學生被動的接受,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壓抑狀態,猶如學習的旁觀者,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提供給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思考和行動的機會就越少,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益就越低,教學既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就談不上教學效果的提高、課程理念的實現,如何讓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呢?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食譜設計與分析、食品包裝袋的收集與討論等教學環節,訓練了獲取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能力,學會傾聽、學會學習、學會研究。 2.教學過程能把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如:通過學生自我分析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推薦同齡人營養食譜、為長輩設計營養午餐等過程,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此外,通過親自動手為父母烹飪可口的飯菜,充分表現自我,體驗成功,同時也培養了關心他人、孝敬長輩的情感。 3.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真正讓生活走進了課堂,體現了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實踐“科學為大眾”的教育目標。為了更貼近同學們的生活,教學中有許多創造。例如,以我們學校運動會上、集隊時頻頻有學生暈倒的現象引出本節課的第一大主題:合理營養。為家長設計食譜不僅僅是買、煮、品的一個過程,讓家里有條件的同學用相機或攝錄機把這一個過程記錄下來,這對于第一次煮飯的同學來說是一次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事情。又例如,在第二大主題“食品安全”的學習中,十分注重學生的實際經驗和生活中的“發現”,如鮮肉、鮮魚、鮮菜的識別標準;四季豆煮不熟會中毒,霉變的花生含致癌物;路邊燒烤、油炸食品也會有致癌物質等,都是超出教材,學生的“發現”;如建議農民不應亂扔農藥瓶到河里,防止污染水域中的生物,再經食物鏈傳遞給人類等等。都說明了學生有許多實際的經驗和“發現”,只要積極性調動的好,并給于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機會,科學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處處有科學,生活處處用科學。 通過本課的教學,初曉華老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多聯系學生感興趣的事,多讓學生主動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其他學科的聽課學習,我認為作為教師,就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吸取更新理念,引領學生創造與發展,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