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典型例題 例題1.一天分24小時,3.5h=??????? min=??????? s。 答案:210,12600 例題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 B.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 C.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 D.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 答案:A 例題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 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 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D 例題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為 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 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 答案:D ?擴展資料小誤差,大改革 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第谷,看到開普勒的《天體運動軌道的秘密》一書后,非常欣賞開普勒的數學才能,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便邀請比他小25歲的開普勒到布拉格天文臺來工作,1600年開普勒來到了布拉格,沒想到僅僅合作了一年,第谷便不幸去世。 第谷被人們稱為“星學之王”。連續二十多年對行星的位置進行了精確的測量,積累了寶貴的觀測數據,臨終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觀測資料交給了開普勒,并希望開普勒完成他所未完成的星表,開普勒想從這些數據中,算出行星運動規律。 在開普勒時代已經發現太陽有六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火星軌道形狀和圓偏離最大,觀測記錄算出的結果是一個數值,理論計算又是一個數值,誤差達到8',是觀察有誤差嗎?不會,開普勒深信第谷的觀測是無人可比的,絕對不會出錯,是計算錯了嗎?經過千百次反復推算,證明計算也是正確的。 8'不可忽視的誤差,弄得開普勒日夜思考,經過七、八年的觀測、分析和計算,使他對傳統的“行星運行的軌道是大圓圈,是正圓形”的理論開始了懷疑,也許,行星的軌道應該是橢圓形或者別的圓形,他試著用橢圓軌道計算,計算出的結果與觀測記錄完全吻合。 他用新的理論去計算別的行星,預報行星的位置十分準確。因此,開普勒在1609年發表了兩條關于行星運動的定律,這就是著名的開普勒第一定律和開普勒第二定律。在發表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之后,他進一步研究了不同行星的運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1619年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條定律,即開普勒第三定律。 開普勒高興地說:“8'的誤差是不允許忽視的,就是它使我走上了改革天文學的道路。”后人把開普勒尊稱為“天空立法者”。有趣的古代長度標準 我國古代常以中指中節之長為一寸,直到現在,在針灸中還襲用這種長度。 我國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準,叫做“步”。并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一為一尺。唐代一尺合現在0. 303m,一里合 454.2m。 古代埃及以法老的肘拐至中指尖之間距離為長度標準,叫“腕尺”。舉世聞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以胡夫的腕尺為標準修建的當時塔高300腕尺。一腕尺合現在的 0.49m。 古代希臘人以美男子庫里修斯伸展雙臂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為長度標準,稱為一潯,合 1.829m。 古羅馬凱撒大帝時代行軍時的兩千步為羅馬里,英國沿用至今,稱為英里, 一英里合 1609m。 在九世紀,英國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以他手臂向前平伸,以指尖到鼻尖的長度為一“碼”, 一碼合 0.9144m。 在十世紀,英王埃德加規定以他拇指間關節長度為 一英寸,合 2.54cm。 選自《中學物理》2002年第11期月球時間 為什么在手表的字盤上會有十二個鐘點呢?原來,一年共有十二個朔望,時間自然也分為十二段。 陰歷的月份與月份之間,至大可以有十四個小時的差異,即介乎在29日6小時與29日20小時之間。跟其他同時代的古文明一樣,中國人也認為一個月有29日或30日,于是一年有354日,而不是365日;因此,每年都大概少了10.875日,即差不多每三年少一個月。皇帝于是頒諭旨,規定以后每隔三年即多設一個月,是為第十三月,補救了歷法上的缺漏。如何調節,則視乎太陽在眾星座之間的位置。 朔望月平均有29日12小時44分2.97秒。為了把這難題簡化,于是各個月份分別有30日或31日,輪流交替;唯獨二月例外,只有28日,好讓總日數維持在365日。另外考慮到季節的變化,八月結算為31日,而非30日;這附加的一天,其實是從二月取來的。 月份之所以分為四個星期,是因為月有四種月相(新月、上弦、滿月和下弦);4乘7.25日,一個月就有29日了。此外,古人只知有七大行星,七,是神圣的數字,而蒼穹上事物是完美的,支配著蒼穹的則是月亮——月亮可算象征著生物的和諧,自然而然,一個星期就有七日。教案示例第三節 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教學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必須要測出相應的時間,看來測量時間對于生活和科學研究非常重要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如何準確地測量時間。 二、新課學習 (一)時間的測量 1.計時工具 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讓學生看課文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 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 日晷(guǐ):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2.時間單位 復習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 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了解“秒”的準確定義: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定義為1s。 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二)長度的測量 了解了國際單位制,我們知道不只是時間有國際單位,長度也有國際單位,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長度的測量,了解長度的單位。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1)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2)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 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 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 2.長度的單位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 (2)閱讀課文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內所經路徑的長度定義為 1米。 (3)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 1000m= 103m;?????? 1dm= 0.1m=10 -1m;?????????????1cm= 0.01m=10 -2m; 1mm= 0.001m=10 -3m????? 1μm= 0.000001m=10 -6m;??????? 1nm= 0.000000001m=10 -9m 3.閱讀課文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 4.刻度尺的使用:應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5.學生分組實驗。 (1)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2)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圖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圖,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 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根據公式L=лd 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2(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л。 方法3(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L=лd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4(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的周長。根據公式d=L/л求出硬幣的直徑。 (3)測量一頁紙的厚度,探究:紙的厚度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厚度l=L/n。?? (4)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 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三)誤差 任何實驗測量結果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由于受所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測量長度實驗中,有的同學讀刻度尺示數可能估計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學估計的可能小一些,而一個物體它的真實長度總是一定的,這個真實的長度叫做真實值,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 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 錯誤可以消除。 三、小結 1.時間的測量:時間的單位、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確使用。 2.長度的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誤差。 四、板書第三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一、時間的測量 1.常用測量工具 2.長度單位 二、長度的測量 1.常用測量工具 2.長度單位 三、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 錯誤可以消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典型例題.doc 擴展資料.doc 教案示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