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課的反思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 干達敏在新課程的理念中,科學探究是教師教物理和學生學物理的重要方法。為此,《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探究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其目的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所以科學探究的教學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經過兩年多對新教材的實踐探索,現在反思一下探究課的得與失。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要經歷以下程序: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 。我們就說它是“完整的”、“系統的”探究。如果探究活動的一個和幾個基本要素未被滿足,這樣的探究就是“部分”探究。探究活動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讓學生經歷完整系統的探究過程,是學生理解科學探究過程,把握科學探究方法所必須的。事實上學生在學習物理課程中有關STS內容時,往往需要一個完整系統的探究學習過程。如:調查當地使用能源的情況及對當地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而部分探究則更多更頻繁地用在課堂教學中。如:八年級的教材在“科學之旅”中介紹了“伽利略”對單擺的研究,讓學生了解探究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繼而設置了幾個不完全的探究活動,并以“旁批”的方式表現探究活動的主要環節。第一章安排了“怎樣才能使物體發聲”,就是一個部分探究的例子。那每一個要素《課程標準》是如何要求的呢?一、提出問題《課程標準》的要求1、能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觀察中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2、能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3、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究的意義。二、猜想與假設《課程標準》的要求1、嘗試根據已有的經驗或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2、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3、認識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課程標準》的要求1、明確探究的目的和已有的條件,經歷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2、嘗試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3、嘗試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有控制變量的初步意識。4、認識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課程標準》的要求1、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2、能通過公共信息資源收集資料。3、常識評估有關信息的科學性。4、會閱讀簡單儀器的說明書,能按書面說明操作。5、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正確記錄實驗數據。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識。7、認識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對科學探究的重要作用。五、分析與論證《課程標準》的要求1、能初步描述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2、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比較。3、能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4、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5、嘗試對探究結果進行描述和解釋。6、認識分析論證在科學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六、評估《課程標準》的要求1、有評估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的意識。2、能注意假設與探究結果間的差異。3、能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發現新的問題。4、嘗試改進探究方案。5、有從評估中吸取經驗教訓的意識。6、認識評估對科學探究的意義。七、合作與交流 《課程標準》的要求1、能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2、有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意識。3、在合作中注意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4、能思考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5、有團隊精神。6、認識科學探究中必須有合作精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值得我們經常反思的。一、提出問題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與反思(一)、提出問題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 1、老師提出問題,而不是學生的真問題,沒有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習慣。 2、教師為學生設計提供了一些問題情景,但做不到很豐富。3、老師缺乏有效及時的引導、指導和輔導。4、根據問題情景和已有的知識提出與物理有關的問題。(二)、反思探究問題可以由老師提供,也可以直接來源于學生,或學生從可選問題中選擇其一或是對所給問題提煉的結果。1、如果是教師提供的問題,就需要進行設計。提供一些問題情景。(1)利用日常現象激發學生提出問題(2)利用物理實驗現象啟發學生提出問題(3)利用圖片動畫現象提示學生提出問題(4)利用相似類比的現象指引學生提出問題(5)從各種俗語現象中提出問題(6)利用科學故事啟迪學生提出問題(7)通過自身體驗提出問題2、如果是來自學生的問題則需要對其進行轉換和分類,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3、問題設計的原則(1)、問題設計可以是一個問題、案例、項目或是辯題,能夠在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展開。(2)、圍繞物理現象和事實提出具有科學性的問題。(3)、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不是期望學生一定就能給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參與,在過程中了解相關的知識。二、猜想與假設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反思(一)、猜想與假設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1、引導學生積極踴躍的發言。2、因知識結構的欠缺而“卡殼”。3、鼓勵交流,但猜想與假設的方向要一致,否則出現“跑題”的現象。4、給每個學生參與發表看法的機會。(二)、 反思1、頭腦風暴法。2、猜想與假設的題目適中是這一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3、這一環節中不應該進行評價。4、思想的數量越多越新奇越好,一些看似不合實際的思想后面也許蘊涵著創造的火花。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反思(一)、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1、學生的設計方案非常幼稚。2、有些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差,設計實驗有科學問題。(二)、反思1、要先放手讓學生大膽的設計,小組之間,組與組之間討論方案的可行性。2、對確實設計有困難的教師加以積極的引導。3、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等的實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讓學說按方案進行探究。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反思(一)、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1、基礎好的學生一般動手實驗,而基礎差的一般記錄,而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均衡。2、不會利用可利用的支援,很多學生知道上網查資料,卻不知道利用社區資源。3、對網上的信息的檢索、篩選和處理能力較差。(二)、反思1、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重要的不是實驗結果,而是過程。理解通常是基于親身的試驗。2、不要直接給學生提供已經篩選和提煉好的信息,鍛煉學生能很好的利用公共信息。五、分析與論證在教學中的反思只有對所進行的實驗和證據進行分析和論證才能獲取知識得出科學規律,這是從動手實踐上升到建立理論的思維過程。1、歸納總結的能力不強。2、學生將所觀察到的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的能力有限。3、超越現有知識,提出新的見解的能力不好培養。六、評估在教學中的反思評價結論,并且對結論進行修正,甚至是放棄,是科學探究有別于其他探究形式的一個特征。1、根據學生探究能力可以有不同的要求。2、教師應對學生的行為表現予以肯定或否定。是學生不至于茫然失措。3、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評估,通過反思發現自己研究的不足。(1)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主要反思探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是否合理、簡捷,有沒有違背科學探究的規則。(2)對探究結論的反思:主要反思這個結論與權威或現行結論有和區別,為什么會有這些區別?哪個正確?七、合作與交流在教學中的反思小組的交流和合作貫穿著整個探究過程,小組間交流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的反思。很快發現自己的不足。總之,探究可中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自己推導做出結論,但決不意味放棄或是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該靜的要靜,該動的要動;教師該講的要講,該放的要放,放了要能收,做到收放自如。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