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知識點

資源簡介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 力
1. 速度大小發生改變
運動狀態改變 2. 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3. 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
同時發生改變
力的示意圖:
1、確定受力物體
2、找出作用點
3、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 力的大小)
4、在線段的末端標出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5、標明力的符號和大小。
注意:三“定”兩“標”一“線”
1.線段的箭頭表示力的_方向_;
2.線段的起點或終點 表示力的_作用點。
3.若在同一圖中有幾個力,力越大,線段應越長,在力的示意圖旁邊標出力的 符號和大小
第二節彈力知識點
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彈性限度,物體就會失去彈性,也不能完全復原。
二、彈力 (反抗作用力的力)
1.彈力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簡言之: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21cnjy.com
2.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 彈力產生的重要條件:發生彈性形變;兩物體相互接觸;
生活中的彈力:拉力,支持力,壓力,推力;
3.彈力三要素
彈力大小:彈力的大小跟使它發生形變的力大小相等。總是隨著物體形變程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對同一物體而言,發生彈性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www.21-cn-jy.com
彈力方向:始終與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或者說與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一致、或者說與使它發生形變的力的方向相反),并且總是與接觸面垂直。2·1·c·n·j·y
拉力:沿繩或彈簧收縮的方向
壓力: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
支持力: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彈力作用點:作用在使它發生形變的物體表面上
4.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三看清”:看清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針是否對準零刻線,若不是,應調零。被測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2) 測量前,用手輕輕地來回拉動幾 次,避免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 的摩擦而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3) 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一致.
(4)讀數時,應保持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眼睛觀察指針的視線應與彈簧測力計的刻線齊平.
(5)記錄結果包括數字和單位.
注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表示的是掛鉤所受的拉力
彈力與彈性的區別:彈力是力,單位N,彈性是物體的性質。
第三節重力知識點
一、重力(G)
1.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來由:萬有引力
3.施力物體:地球。
4.受力物體: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 。
二、重力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①.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
每個固體都有重心,而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重心可以在物體上也可以在物體外)
②質量均勻、外形規則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圓心上.
③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在受力物體上畫力的示意圖時,通常把作用點畫在物體的重心上
④重心與穩定性
A、重心越低越穩定;B、支撐面越大越穩定;C、過中心向下所引的垂線穿過支撐面,且離力支撐面中心越近越穩定。21教育網
三、力的示意圖
四、
一個彈簧測力計在鉤上掛了幾個鉤碼,彈簧測力計示數為G,若將彈簧測力計倒過來,將鉤碼掛在吊環上,手提測力計鉤,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A )。21*cnjy*com
A.大于G B.等于G C.小于G D.無法確定
提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表示掛鉤所受到的拉力。 第二次示數大小=G+彈簧測力計的自重
第八章 運動和力
一、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都是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推理,稱作理想化實驗。
2、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⑴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A、牛頓第一定律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21教育名師】
B、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原來靜止的物體,會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都將會做勻速直線運動。【21教育】
C、揭示了“力”的本意:維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不需要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需要力。
3、慣性定義: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無關。
4、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絕不能說成“在慣性作用下”或“受到慣性”、“克服慣性”等。 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正是因為物體具有慣性所以才會遵守慣性定律
5、解釋慣性現象 (1)汽車緊急剎車時人會前傾的原因:人原來隨汽車一起向前運動,當汽車急剎車時,人的腳已隨車停止運動,而上身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人會前傾。 (2)汽車起動時人會后傾的原因:人原來隨汽車一起處于靜止狀態,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腳已隨車開始運動,而上身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人會后傾。
6、生活中利用慣性現象的例子有:(1)助跑跳遠;(2)錘子的錘頭松了,把錘柄朝下敲已敲地面,錘頭都套牢在錘柄上了;(3)拍打衣服可以去除浮塵;(4)投籃;(5)射箭;(6)扔東西;(7)擲鐵餅;(8)使用體溫計前要甩一下
生活中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例子有:(1)開車要系好安全帶;(2)汽車里安裝安全氣囊;(3)交通工具配備剎車系統;(4)開車要保持車距;(5)不能超載
二、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實驗:(1)可用如圖裝置探究,小車代替木塊的優點是:可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
(2)可通過調節鉤碼的數目來調節兩個力的大小
(3)把木塊(或卡片)轉過一個角度再放手后,木塊(或卡片)不能平衡,會轉動,做這一步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之一是否是二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4)把卡片剪開,一分為二,觀察卡片是否能平衡可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之一是否是二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3、結論: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二力平衡條件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線”。
4、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力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5、判斷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兩種方法:
(1)、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若二力滿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線”的條件,就是一對平衡力。
(2)、根據二力平衡的定義:若物體在二力作用下,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就是一對平衡力。
例1:一本書放在水平桌面上: 書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例2:吊在天花板上靜止不動的電燈: 電燈受到的重力和電線對電燈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電燈對電線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的拉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例3:一位同學推動一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勻速運動: 木箱受到的推力和地面對木箱的摩擦阻力是一對平衡力 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木箱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地球對木箱的吸引力和木箱對地球的吸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人對木箱的推力和木箱對人的推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地面對木箱的摩擦力和木箱對地面的摩擦力使一對相互作用力
6、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推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1)如果物體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時,則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如果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時,則物體的運動狀態一定會改變,如做變速運動、曲線運動等。
7、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推斷物體的受力情況與上面的判斷思維過程正好相反
(1)當物體處于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則物體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當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時,則物體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8、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當物體受平衡力時,運動狀態不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說明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當物體受非平衡力時,運動狀態改變(運動快慢改變、運動方向改變) 。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滑動摩擦力(如木箱在地面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木箱從斜面上滑下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人順著爬竿滑下時受到的摩擦力;寫字時筆受到的摩擦力;用抹布擦筷子時筷子受到的摩擦力)
靜摩擦力(如推地面上的木箱但推不動,木箱受到的摩擦力;靜止在斜面上的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手拿起瓶子時瓶子受到的摩擦力;人往上爬竿時人受到的摩擦力;人走路時鞋底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滾動摩擦力(拉著帶輪行李箱的地面上運動時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滾動軸承里裝滾珠)
3、產生的條件:(1)兩個物體要相互接觸
(2)兩個物體要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3)兩個物體之間要擠壓
(4)接觸面不光滑
4、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與物體實際運動方向相反;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反時,起阻力作用;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同時,起動力作用。
5、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作圖時也可以畫在物體的重心上。
6、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
7、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8、在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9、滑動摩擦力
⑴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⑵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⑶ 結論:A、比較甲、乙可得: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比較甲、丙可得: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9、應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 接觸面變粗糙。
⑵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如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 此分開(如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第九章 壓強
第1節 壓強
一、壓力
1、壓力的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2、方向:總是與被壓物體表面垂直并指向被壓物體表面。
3、壓力的作用點在被壓物體上。
4、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壓力有時由重力引起,這時它的大小與重力有關;有時不是由重力引起,此時它的大小就與重力無關。
(1) 固體可以大小方向不變地傳遞 。
(2)重為G的物體在承面上靜止不動。指出下列各種情況下所受壓力的大小。
壓力的作用效果:

⑴課本甲、乙說明: 。
乙、丙說明 。
本實驗研究問題時,采用了 和
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二、壓強
1、壓強的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定義式為(這個公式適用于固體、液體和氣體。),
其中F表示壓力,單位為牛(N);
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p表示壓強,單位為牛/平方米(N/m2),
牛/平方米有一個專用名稱叫帕斯卡,簡稱帕,符號為Pa。1N/m2=1Pa。
4、任何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
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減小受力面積。(或同時增大壓力和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或同時減小壓力和增大受力面積)。
5、應用:減小壓強。如:鐵路鋼軌鋪枕木、坦克安裝履帶、書包帶較寬等。
增大壓強。如:縫衣針做得很細、菜刀刀口很薄。
第2節 液體的壓強
一、液體的壓強
1、液體內部產生壓強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3、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公式為p=ρgh
其中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為千克/立方米(kg/m3);
g為常數,一般取9.8 N/kg;
h表示液體深度,即自由液面到所求液體壓強處的距離,單位為米(m);
p表示壓強,單位為帕斯卡(Pa)。
?
壓???????????????? 強
公式
?
p? = ρ g h
適用范圍
通用公式:一般固體
一般液體
一般思路
水平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圓柱形物體p? = ρg h
規則容器裝液體:F = G??? p=F/S
二、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特點: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當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3、應用:茶壺的壺身與壺嘴組成連通器,鍋爐與外面的水位計組成連通器,水塔與自來水管組成連通器,此外船閘也是利用連通器的道理工作的。茶壺、船閘、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
第3節 大氣壓強
一、概念
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大氣壓是由于氣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21·cn·jy·com
二、兩個著名實驗
1、世界上著名的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實驗者是德國馬德堡市市長奧托?格里克。
2、第一個準確測量出大氣壓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實驗者是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
3、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實驗過程: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內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原理分析:在管內與管外液面相 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為液體不動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壓強平衡。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生的壓強。【21·世紀·教育·網】
結論:大氣壓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A、實驗前玻璃管里水銀灌滿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銀上方為真空;若未灌滿,則測量結果偏小。
B、本實驗若把水銀改成水,則需要玻璃管的長度為10.3 m
C、將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壓,管內外的高度差不變,將玻璃管傾斜,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D、標準大氣壓: 支持76cm水銀柱的大氣壓叫標準大氣壓。
1標準大氣壓=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氣壓的測量工具:氣壓計。分類: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
4、大氣壓的特點: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5、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 降低???? ,氣壓增大時? ?升高?? 。
6、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抽水機。
三、大氣壓的測量
1、氣壓計:測量大氣壓的儀器。主要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兩種,氧氣瓶上的氣壓計就是一種無液氣壓計。21·世紀*教育網
2、標準大氣壓:托里拆利通過實驗測得的水銀柱高度為760 mm,通常把這樣大小的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760 mm水銀柱(汞柱)=1.013×105 Pa,在粗略計算時,標準大氣壓的值可以取105 Pa。
四、大氣壓的變化
1、大氣壓與高度: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但減小是不均勻的。在海拔3000 m以內,大約每升高10 m,大氣壓減小100 Pa。www-2-1-cnjy-com
2、大氣壓與沸點: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高原上氣壓低,水的沸點低于100℃,所以燒飯要用高壓鍋。
3、大氣壓與天氣有關,一般情況是晴天的氣壓比陰天高,冬天氣壓比夏天高。
4、大氣壓的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氣壓工作的。
第4節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機翼的上表面空氣流動速度大、壓強小,下表面空氣流動速度小、壓強大,因此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產生了壓力差,形成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浮力
1、浮力的定義: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液(氣)體
3、浮力產生的原因(實質):液(氣)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向上、向下的壓力差 即浮力。
4、物體的浮沉條件:
(1)前提條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請根據示意圖完成下空。
下沉 懸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21*教*育*名*師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說明:
① 密度均勻的物體懸浮(或漂浮)在某液體中,若把物體切成大小不等的兩塊,則大塊、小塊都懸浮(或漂浮)。
②一物體漂浮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若露出體積為物體總體積的1/3,則物體密度為(2/3)ρ
分析:F浮 = G 則: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 懸浮與漂浮的比較
相同: F浮 = G
不同:懸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④判斷物體浮沉(狀態)有兩種方法:比較F浮 與G或比較ρ液與ρ物 。
⑤ 物體吊在測力計上,在空中重力為G,浸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示數為F則物體密度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塊、蠟塊、等密度小于水的物體,冰化為水后液面不變,冰中含有鐵塊、石塊等密大于水的物體,冰化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液體對物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形狀 、浸沒的深度等均無關。
(3)、適用條件:液體(或氣體)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物體運動狀態
物體運動方向
力的關系
V排與V物
密度關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小于ρ液
懸浮
靜止在液體內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靜止在液體表面
F浮= G物
? ?V排物
ρ物>ρ液
?
6.漂浮問題“五規律”:
規律一: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規律二: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規律三: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體里浸入的體積小;
規律四:漂浮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是它總體積的幾分之幾,物體密度就是液體密度的幾分之幾;
規律五:將漂浮物體全部浸入液體里,需加的豎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體對物體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輪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必須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水。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單位 t 由排水量m 可計算出: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 m/ρ液;排開液體的重力G排 = m g ;輪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輪船和貨物共重G=m g 。
(2)、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的。
(3)、氣球和飛艇:
工作原理:氣球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升空的。氣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如:氫氣、氦氣或熱空氣。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隨風飄蕩,人們把氣球發展成為飛艇。
(4)、密度計:
原理:利用物體的漂浮條件來進行工作。
構造:下面的鋁粒能使密度計直立在液體中。
刻度:刻度線從上到下,對應的液體密度越來越大
8、浮力計算題方法總結:
?1)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稱量法:F浮=G物-F拉(當題目中出現彈簧測力計條件時,一般選用此方法)
3)漂浮懸浮法:F浮=G物
?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當題目中出現體積條件時,一般選用此方法)
?
(1)、確定研究對象,認準要研究的物體。
(2)、分析物體受力情況畫出受力示意圖,判斷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狀態(看是否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3)、選擇合適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慮平衡條件)。
計算浮力方法:
1、示重差法,就是物體在空氣中的重與物體在液體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例1:彈簧秤下掛一鐵塊,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是4N,將鐵塊一半浸入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為3.5N,這時鐵塊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N,ρ鐵:ρ水=_________ 。
2、壓力差法:應用F浮=F向上-F向下求浮力。這是浮力的最基本的原理。   例2:2.如圖所示:某物塊浸沒在水中時,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2.3牛,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1.5牛,則該物塊受到水的浮力為___ 牛,方向為________。
3、公式法: F浮=ρ液gV排=G排液   例3:將體積是50cm3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多大?若此物體有一半浸在煤油中,它所受的浮力多大?(ρ煤油=0.8×103kg/m3)g取10N/kg2-1-c-n-j-y
4、受力分析法:如果物體在液體中處于漂浮或懸浮狀態,則物體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則F浮=G物。如果物體受三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則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個力的方向,當第三個力方向與重力同向時,則F浮=G物+F3,當第三個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則F浮=G物-F3。
例4:把質量是200g的塑料塊放入水中,靜止時塑料塊有一半露出水面。(g取10N/kg)   求:(1)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塑料塊的體積和密度?
5、排水量法:F浮=排水量(千克)×g
輪船的滿載重量,一般是以排水量表示的,即是排開水的質量,船也是浮體,根據浮體平衡條件也得:船受到的總F浮=G總,而排水量(千克)×g,就是船排開水的重,即是浮力,又是船、貨的總重力。
6、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解浮力綜合題   例5:重10N,體積為0.8dm3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如果它只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問:此物體是上浮、下沉還是懸浮?(g取10N/kg)   例6:將質量是890g的銅塊放入水中時,它受的浮力多大?若將銅塊放入水銀中,當銅塊靜止時所受的浮力多大?(ρ銅=8.9g/cm3, ρ水銀=13.6g/cm3)(g取10N/kg)
第十一章 功和機械能
第1節 功
1、功的概念: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1)?有力無距離:? 搬而未起,推而未動,有力作用但沒有移動距離。
(2)有距離無力:? 物體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距離,運動方向上沒有力對物體做功(踢球離開腳后移動的距離,人對足球沒有做功)。
?(3)力和距離垂直: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過了一段距離,但通過的距離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方向上沒有通過距離,這個力對物體沒有做功。
3、功的計算: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離)。
4、功的計算公式:W=Fs,用F表示力,單位是牛(N),用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m),功的符號是w,單位是牛?米,它有一個專門的單位叫焦耳,焦耳的符號是J,1 J=1 N?m。
5、在豎直方向上提升物體克服物體重力做功或物體重力做功時,計算公式可以寫成W=Gh;在克服摩擦力做功時,計算公式可以寫成W=fs。
6、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說明:①功的原理是一個普遍的結論,對于任何機械都適用。②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使用機械要省力必須費距離,要省距離必須費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③使用機械雖然不能省功,但人類仍然使用,是因為使用機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離、或者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給人類工作帶來很多方便。④我們做題遇到的多是理想機械(忽略摩擦和機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機械: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FS)=不用機械時對重物所做的功(Gh)。
第2節 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或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3、計算公式:P=,其中W代表功,單位是焦(J);t代表時間,單位是秒(s);P代表功率,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
4、功率的單位:組合單位是焦耳每秒(J/s),專用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W。1W=1J/s。
常用的還有千瓦(kW) 1kW=103W。
第3節 動能和勢能
一、能的概念
如果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單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體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體一定具有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動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物體運動的速度。
原理:鋼球從高為h的斜槽上滾下,在水平面上運動。運動的鋼球A碰上木塊B后,能將B撞出一段距離S。在同樣的水平面上,B被撞得月圓,A對B做的功就越多,A的動能越大。21世紀教育網
實驗方法:(1)讓同一鋼球A分別從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
實驗表明:鋼球從高處滾下,高度h越高,鋼球運動到水平面時速度越大,木塊B被撞得越遠。所以,質量相同時,鋼球的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改變鋼球的質量,讓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
實驗表明,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鋼球將木塊B撞得越遠。所以,鋼球的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結論: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
3、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靜止的物體動能為零,勻速運動的質量一定的物體(不論勻速上升、勻速下降,勻速前進、勻速后退,只要是勻速)動能不變。物體是否具有動能的標志是:它是否在運動。
三、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1、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高度所決定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
結論:質量相同的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被舉得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3)一般認為,水平地面上的物體重力勢能為零。位置升高的質量一定的物體(不論勻速升高,還是加速升高,或減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勢能在增大,位置降低的質量一定的物體(不論勻速降低,還是加速降低,或減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勢能在減小,高度不變的質量一定的物體重力勢能不變。
3、彈性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是:彈性形變的大小(對同一個彈性物體而言)。
(3)對同一彈簧或同一橡皮筋來講(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物體是否具有彈性勢能的標志:是否發生彈性形變。
第4節 機械能及其轉化
1、機械能:動能與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2、動能和重力勢能間的轉化規律:
動能是物體運動時具有的能量,勢能是存儲著的能量。動能和勢能可以互相轉化。
①質量一定的物體,如果加速下降,則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②質量一定的物體,如果減速上升,則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機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機械能的總和不變,也就是說機械能是守恒的。
3、動能與彈性勢能間的轉化規律:
①如果一個物體的動能減小,而另一個物體的彈性勢能增大,則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②如果一個物體的動能增大,而另一個物體的彈性勢能減小,則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4、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利用的機械能源有水能和風能。大型水電站通過修筑攔河壩來提高水位,從而增大水的重力勢能,以便在發電時把更多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21cnj*y.co*m】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第1節 杠桿
1、杠桿定義: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O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
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杠桿,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即硬物體(不一定是 棒)、受力(動力和阻力)和轉動(繞固定點)。
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甚至是任意形狀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且是硬物體,都可稱為杠桿。
2、杠桿五要素:一點、二力、兩力臂。
①“一點”即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O”表示。
②“二力”即動力和阻力,它們的作用點都在杠桿上。動力是使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礙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用“F2”表示。
③“兩力臂”即動力臂和阻力臂,動力臂即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l2”表示。21-cnjy*com
3、杠桿的平衡(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不轉或勻速轉動叫杠桿平衡)條件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
4、杠桿的種類及應用:
(1)省力杠桿:l1>l2,F1<F2(省力費距離,如: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
(2)費力杠桿:l1<l2,F1>F2(費力省距離,如:釣魚桿、鑷子、船槳、人的前臂、理發剪刀)。
(3)等臂杠桿: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離,能改變力的方向。等臂杠桿的具體應用:天平、蹺蹺板)。
第2節 滑輪(滑輪是變形的杠桿)
滑輪是變形的杠桿。
1、定滑輪:
①定義:工作時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力的方向。
④對理想的定滑輪(不計輪軸間摩擦)F=G物。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速度vF)=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速度vG)
2、動滑輪:
①定義:工作時軸隨被吊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可上下移動,也可左右移動)。
②實質: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動滑輪(不計軸間摩擦和動滑輪重力)則: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拉力。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vF)=2倍的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vG)
3、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在一起夠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輪組(不計輪軸間的摩擦和動滑輪的重力)拉力。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拉力。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vF)=n倍的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vG)。
④組裝滑輪組方法:首先根據公式求出繩子的股數。然后根據“奇動偶定”的原則。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
第3節 機械效率
1、有用功:對人們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Gh
2、額外功: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s
3、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斜面:W總=fL+Gh=Fs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公 式:
斜 面:
定滑輪:
動滑輪:
滑輪組:
5、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通常用百分數表示。某滑輪機械效率為60%表示有用功占總功的60%。
6、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減小機械自重、減小機件間的摩擦。
7、機械效率的測量:
(1)原理:
(2)應測物理量:鉤碼重力G、鉤碼提升的高度h、拉力F、繩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
(3)器材:除鉤碼、鐵架臺、滑輪、細線外還需刻度尺、彈簧測力計。
(4)步驟:必須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目的:保證測力計示數大小不變。
(5)結論: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動滑輪越重,個數越多則額外功相對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對就多。
③摩擦,若各種摩擦越大做的額外功就多。
繞線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中山市| 道真| 泰兴市| 荆门市| 理塘县| 长垣县| 无极县| 祁连县| 五华县| 河间市| 全州县| 新野县| 黎平县| 尼玛县| 博乐市| 兴安盟| 大庆市| 丹东市| 新巴尔虎右旗| 曲沃县| 塘沽区| 若羌县| 弥勒县| 易门县| 唐河县| 辉县市| 迁西县| 英山县| 汝南县| 庆城县| 平潭县| 罗平县| 房产| 高陵县| 宁蒗| 边坝县| 大渡口区| 云龙县| 滦南县|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