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與非門的驗證【教學背景分析】在我的勞技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比較薄弱。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發現在學習了基本門電路的理論課程后,馬上上驗證與非門的實驗課,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些難度,上下來效果不理想。于是,增加了非門的驗證實驗操作,使學生初步學會了門電路驗證電路的連接,為與非門的驗證實驗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設計思路】本堂課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讓學生先進行動手操作實驗,得到實驗結果。然后進行分析,引導啟發學生自己推理出與非門的理論知識。這樣,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又逐步培養他們分析、推理、探究的科學精神。在“做”中,自然而然地“學”到了科學知識,為以后的作品制作又打下一根堅實的樁。讓學生先通過實驗操作,部分學生得出實驗結果,然后用實驗結果反推得到與非門電路的基礎知識。【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與非門電路的邏輯表達式、邏輯符號和真值表。(2)初步學會驗證與非門電路的連接。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具體電路的組裝、分析,初步學會在面包板上搭建簡單數字電路的連接能力;以其養成勤于動手、遵守操作規程、注意勞動安全的良好習慣。(2)通過教師指導,生生的協作交流與評價活動,初步學會對元件連接和對作品整體的分析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抓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的心理,讓學生在實驗中,相互協作,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2)培養學生喜歡動手,通過操作實驗的方法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與良好習慣。【教學重點與難點】通過動手操作,推導出與非門的理論知識【教學資源與器材準備】 教學ppt,電子實驗板,cc4011集成電路,100Ω電阻,,發光二極管,6v電池組,電線若干。【教學過程】課程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集成電路的理論知識,并做了非門的驗證實驗。教師提問1:集成電路4069芯片一共有幾個引腳?這些引腳的排列順序是怎樣的?提問2:我們學過哪些邏輯門?分別有幾個輸入端和幾個輸出端?其實,在門電路中,除了基本門電路外,還有復合門電路。承上啟下,引入課題。新課教學講解復合門電路的形成復合門電路是由基本邏輯門交叉組合形成。介紹實驗器件CC 4011 是4 CMOS “待測”門,我們要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出它是哪種復合邏輯門電路。講解實驗電路與實驗方法實驗電路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電平輸入電路,第二部分是待測門電路,第三部分是電平指示電路。實驗過程理論講解:當k1置上端、k2置上端,即A=1,B=1,發光二極管亮不亮?當k1置下端、k2置上端,即A=0,B=1,發光二極管亮不亮?當k1置下端、k2置下端,即A=0,B=0,發光二極管亮不亮?當k1置上端、k2置下端,即A=1,B=0,發光二極管亮不亮?然后,我們制作出待測門電路的真值表,通過對真值表的分析,得出待測門電路具體是什么門電路,推斷出它的邏輯表達式和邏輯符號。老師講解驗證與非門電路的實物連接的方法與實驗過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連接好電路。學生實驗操作老師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實驗。老師請部分學生上講臺演示。允許學生相互協作,相互交流,完成實驗。制作與非門的真值表老師簡要評價各小組的實驗情況,并引導學生,用比較法,逐步啟發學生推斷出它的邏輯表達式和邏輯符號。課堂拓展(1)如何把K1 K2的輸入狀態用發光二極管指示出來?(2)你會用相似的方法,研究其它復合邏輯門電路嗎?請你寫出:或非門的邏輯表達式、邏輯符號和真值表布置作業與練習畫出CC4011 — 4 CMOS 與非門的結構圖附1:1.師生活動表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導入課程復習提問集成電路4069的引腳排列;基本邏輯門的種類。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復習預備知識。自然導入課題新課教學講解復合門電路的形成。提問學生cc4011的內部結構請學生介紹試驗器件圖中輸入端的字母,輸出端的字學生聽講看學案第1題,認識4011的引腳排列看學案第2題,分析電路結構為實驗作理論準備教師講解接地的含義。Ppt展示電鍵在上端下端對應的AB輸入信號學生在學案第2題上標出各點的數字信號0或1 1.講評學生所畫的實物連接圖2.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完成學案第3題,把電路原理圖轉換成實物連接圖。找出理論轉化成實際過程中的難點加以突破。學生展示與交流3.學生分組實驗,相互交流相互協作完成實驗。通過合作學習,動手操作實踐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學到與非門的知識教師評價并引導學生推斷出與非門的邏輯表達式與邏輯符號1.學生展示與交流電子實驗板,完成課本P20頁表格2.學生完成學案第4,5題,找出規律3.學生自己推出待測門電路具體是與非門寫表達式和電路符號課堂拓展提問要讓實驗現象直觀一點,再接兩個發光管進去,把輸入狀態顯示出來。課外完成拓展作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部熟練調試電路附2:1.電路原理圖2.與非門的真值表:3.與非門的邏輯表達式4.與非門的邏輯符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