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機械設計基礎——傳動機構的配置”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采用上海市統編教材,科教版高一年級勞技教材。本章內容為第四章機械設計基礎中第一節“機械設計基礎――傳動機構配置”,承上為典型的傳動機構,啟下為機械設計實例。根據教參,本課內容是學習第四章機械設計基礎的的最終目的,學生學習本章內容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了解常見的傳動機構之后能夠嘗試進行傳動機構的配置,最終達到“運用機械知識解決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目的。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傳動機構,了解常見傳動機構的組成、特點、形式和作用之后,選擇、運用合適傳動機構的內容。這一節主要講傳動機構配置思路及步驟,是前面內容根據設計需求的一次綜合運用的嘗試,學生通過這一內容學習后,要知道傳動機構配置的基本思路,并由此進行嘗試,最終形成:“常見傳動機構—傳動機構配置—傳動機構運用”這一相對比較完整的體系。在教材處理上,我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把機械設計實例的部分內容融入到本課內容。其次,教材上本章內容所介紹的實例相對高一同學來說,過于專業,在學生現有的機械知識儲備不夠的前提下,不管是手動鉆床還是電梯,都不利于學生理解,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機械的興趣,所以需要選擇一個既能體現出本章內容,又貼近生活,便于學生理解甚至是能夠嘗試的載體,都有利于本節內容的教與學。基于以上二點考慮,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水排”作為機械設計實例,在本節課中讓學生分析、配置其傳動機構,下節課中再讓學生選擇、優化配置方案。學情分析:由于高一的同學對于機械的了解并不多,學生在學習本章內容之前還沒有體驗過機械加工,尚未完全體驗到機械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結合,對機械的興趣和求知欲尚處于待激發的狀態,所以本課教學過程中既要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和專業實例,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運用機械設計可以改變生活、服務生活,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機械的熱情,甚至是創作欲望。所以在教學中注意設計好問題、載體,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分析問題的思路,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教參要求,結合集中一周教學模式,考慮到本節內容亦屬于機械設計的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既給予學生一定設計創作的思維空間,又給予設計表達(運動示意圖的繪制),教師主要是幫助、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在理解常見傳動機構的作用、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傳動機構選擇,知道配置的思路和主要步驟,以此來幫助學生按照需求來選擇、配置傳動機構。同時本課內容又要為下一節機械設計實例中的方案選擇與優化作鋪墊,故本課教學過程中不過多強調方案的優化。通過配套實踐器材的搭建,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為了突出本節課的主題——傳動機構的配置,教學中適當淡化方案的概念,把機械設計的方案隱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基于以上因素,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傳動機構在機械傳動中的作用。知道機械傳動機構配置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配置步驟。初步學會簡單機械的傳動機構配置。過程與方法:通過傳動示意圖的繪制和模型驗證等活動,增強對傳動機構作用的感性認識。通過對機械設計實例中功能需求的拓展的探究,進一步了解簡單機械的傳動機構的配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水排”傳動機構的配置,加深對中國古代機械發展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案例分析與案例設計,增強運用機械設計為生活服務的意識,激發學習技術的興趣。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通過對教材和教參的分析,我感到學生學習本章內容的最終目的是要會進行傳動機構的配置,并且根據設計需求,綜合運用典型的傳動機構,并且把它們組合起來,去解決設計的需求。所以我確立了本章的教學思路:從“設計需求——傳動機構的配置——解決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傳動機構的配置是核心,這里面既要解決怎么配,即傳動機構的配置思路,又要解決簡單傳動機構的配置方法,所以我確立了以下內容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教學重點:機械傳動機構的配置思路教學難點:簡單機械傳動機構的配置在教學重點的突破上,我通過“水排”實例的分解、剖析,把配置思路分解成“功能——運動需求——擬定傳動機構”三個環節,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點。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我通過實例,分解成“執行部分——動力部分——工作場景要求——連接動力與執行部分”四個環節,化解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法:考慮到本課屬于設計課類型,有別于傳統技能傳授的勞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示范并不體現,在教法上我選擇了“啟發誘導式”,并把這一方法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同時通過課件、教具等形式,結合“任務”、“情境”,創設出一個完整的機械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本課內容學習。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思維和探究,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單一功能傳動機構配置的基礎上,設計實例進行拓展,通過三個梯度,從三個角度提出功能需求,學生通過圖形表達、模型搭建,更進一步思考與了解傳動機構的配置思路與主要步驟。學法:“任務驅動”法。學生圍繞一個任務(水排)的設計,采取小組的形式,在預設和安排下,在理解機械傳動配置思路的前提下,通過繪制傳動草圖和搭建配套實驗器材,來實現預設任務,并以此來體驗“運用機械設計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并可能有多種實現方案,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機械的興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后續機械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學流程設計:教學過程(附教案)本課落實“兩綱”的說明高一的同學對于機械的了解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機械的設計與運用的意識還不強,對中國古代傳統機械設計的了解還不多,特別是對于傳動機械設計的時代背景知之甚少,所以本課結合“機械設計——傳動機構的配置”這一教學內容,把二綱落腳點放于民族精神教育上,其主要體現在:選擇的實例“水排”和中國典型的古代機械設計上。教學策略上主要通過“看——草圖設計——模型搭建”三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機械設計的魅力,通過“水排”工作場景的演示,感受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增強學生運用機械設計服務于生活的意識。看:主要通過“水排”場景描述(動畫、圖片),讓學生體會當時機械設計的時代背景,特別是這些典型的機械設計案例比歐洲同類的機械要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給學生很大沖擊,容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草圖設計:讓學生利用初學的傳動機構的相關內容,模仿古人,設計出“水排”的傳動機構配置草圖,在設計過程中,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機械服務于生活、機械設計的靈感取之于生活”。通過設計,學生普遍感到“我也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機械的熱情。模型搭建:在設計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利用配套學具搭建模型,一來給學生復習“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相關內容,二來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設計的場景,也為下一節課“方案的選擇與優化”作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