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框 文化與經濟、政治 1.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2.理解文化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3.理解不同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不同影響。4.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5.運用有關文化發展的知識,說明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性和措施。重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難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基礎·初探]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2.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1)不同的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2)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3)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1)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2)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以推行強權政治。(3)在當代國際政治斗爭中,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是重要內容。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1.地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2.現狀: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3.我國措施: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預習·提升]1.判斷(1)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2)文化與經濟的發展總是同步的。( )(3)不同民族的文化,對各民族和國家發展道路的影響基本相同。( )(4)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5)反對文化霸權主義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 )(6)當前的國際競爭以文化競爭為主。( )【答案】 (1)× (2)× (3)× (4)√ (5)× (6)×2.填充①決定;②反作用;③集中表現。先思考再核對答案1.教材P9探究問題【提示】 (1)①經濟活動:到市場上購物,挑選中意的商品;到銀行貸款買房或承包一片林地、開一家小餐館。②政治活動:參加村委會或居委會選舉,考慮“我這一票投給誰”;就交通管理或環境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旁聽一次聽證會。③文化活動:參觀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各種展覽;參加一項精神文明共建活動。(2)參觀軍事博物館和觀看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聯歡晚會,了解我黨的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擁護黨的領導;參加“經典文化誦讀”活動,傳誦經典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教材P12探究問題【提示】 ①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在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文化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日益突出的一個方面。②材料表明,我國科技水平從弱到強,有了極大的發展,這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而我國科技的進步,是廣大科技人員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果,說明精神力量在推動科技水平提高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精神的巨大力量表明,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學生分組探究一 文化與經濟、政治第1步背景——鮮活材料,審清細節2016年 11月29日,全國紅色旅游紀念館、博物館管理人員培訓班在山東聊城開班。據了解,舉辦本次培訓班旨在提升紅色旅游從業人員綜合能力和素質,加強全國紅色旅游景區之間的交流合作。近年來,聊城按照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旅游規律,將紅色旅游資源與自然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等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紅色旅游得到了長足發展,打造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魯西第一黨支部舊址、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等一大批紅色旅游景區。第2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簡要說明國家重視紅色旅游的理論依據。【提示】 ①人的文化素養要通過參與文化活動而逐步培養,參與紅色旅游有利于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參與紅色旅游、感受紅色文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積極促進作用。③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紅色文化作為先進的、健康的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2.為什么要舉辦全國紅色旅游紀念館、博物館管理人員培訓班?【提示】 ①人的文化素養要通過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舉辦全國紅色旅游紀念館、博物館管理人員培訓班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更好地推動紅色旅游發展。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全國紅色旅游紀念館、博物館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和素質,更好地為紅色旅游做貢獻。第3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圖示:注意:(1)反作用≠決定作用。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體現的是經濟的決定作用與文化的反作用的關系,應明確經濟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經濟是基礎;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將文化的反作用看作文化決定經濟。(2)決定≠完全同步。認為文化的發展與經濟完全同步的觀點否認了文化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這會導致文化發展上消極無為的錯誤觀點和做法。2.“影響”與“交融”的區別(1)“相互影響”強調的是三者之間彼此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強調的是三者彼此滲透、相互融合。(2)凡是看到“決定”“反映”和“反作用”等詞匯都直接斷定為相互影響;凡是看到文化生產力、勞動者素質、科技、知識經濟、文化滲透等詞匯都直接斷定為相互交融。第4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1.山東省曲阜市依據實際,著力實施“孔子文化”品牌帶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把文化旅游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經濟決定文化,文化決定政治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③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④“孔子文化”品牌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判斷,①表述錯誤,④夸大了“孔子文化”品牌的作用,②③切合題意。【答案】 C2.“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下列對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文化是基礎,沒有文化,政治和經濟就不會存在B.政治是基礎,經濟和文化服從于政治發展的需要C.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D.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解析】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則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C正確切題。【答案】 C學生分組探究二 文化與綜合國力第1步背景——鮮活材料,審清細節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第2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為什么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示】 ①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它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③在一國中,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2.如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提示】 ①大力發展經濟,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打下牢固基礎;大力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為文化軟實力提升創造良好條件;大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動力。②要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第3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正確理解“文化軟實力”(1)內涵: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作用:當今世界,面對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設可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3)與“硬實力”的關系:與“硬實力”共同構成綜合國力的內容。其中,“硬實力”(物質實力)是基礎,文化軟實力是在“硬實力”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文化實力的大小反映著物質實力的大小,進而反映綜合國力的強弱。第4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1.目前,世界各國文化生產總值占GDP總量的比重不等,美國占25%左右,日本占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而中國只占1%左右。這告訴我們( )A.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B.為提高中華民族國際競爭力,必須推動文化建設C.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產業迅速發展D.抵御文化滲透,維護文化安全日益緊迫【解析】 A強調文化的精神力量及經濟安全,與材料強調文化產業發展不符;C說明的是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而非給我們的啟示;材料沒有涉及文化滲透和文化安全問題,排除D。【答案】 B2.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人把國家區分為“腦袋國家”和“軀干國家”,“腦袋國家”通過生產和輸出知識產權支配“軀干國家”,“軀干國家”受“腦袋國家”的控制與盤剝。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有( )①要把文化創新作為我國當前工作的中心 ②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決定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故②③正確;①④說法錯誤。【答案】 C中國駐南非大使館2017年3月6日向南非豪登省10所中小學捐贈漢語教學設備。2016年以來,漢語教學試點在這10所中小學順利啟動。 南非基礎教育部長莫采卡表示,在全球化盛行的當今社會,掌握一門外語即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南非借鑒,希望雙方未來加強溝通對話,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力爭取得更多合作成果。繼南非后,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紛紛將漢語納入了所在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非洲大陸的“漢語熱”正在持續升溫。——先對接知識]—————————————材料信息知識對接繼南非后,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紛紛將漢語納入了所在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非洲大陸的“漢語熱”正在持續升溫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盛行的當今社會,掌握一門外語即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希望雙方未來加強溝通對話,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力爭取得更多合作成果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再演練應用]—————————————1.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這表明( )A.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反映B.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C.文化對經濟有促進作用D.文化是一種物質力量【解析】 依據題意分析,A切合題意,B不符合材料,C、D表述錯誤。【答案】 A2.非洲大陸“漢語熱”的持續升溫預示著新一輪“漢語熱”已在全球興起。目前,全球有85個國家的2 300余所高校開設了漢語課程,3 000多萬外國人正在學習中文。這一事實說明( )①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 ②我國在全球經濟政治舞臺上的影響日益擴大 ③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④中國的文化已經超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故②③正確;①④說法錯誤。【答案】 C3.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如何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解答本題,可從文化建設角度簡要分析。【答案】 要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