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1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教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識記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3)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力目標】(1)培養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培養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反對形而上學對矛盾的抹殺和否定。(2)堅定“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教學重點】矛盾的含義 基本屬性 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教學難點】關于矛盾的概念【教學手段】多媒體 投影儀【教學方法】啟發式、圖示法、探究式教學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舊知回顧】1.新舊事物的含義及判斷標準?2.事物前進行和曲折性的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3.量變和質變的含義、關系?4.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對我們的要求是什么?生:答略導入新課投影: 美國有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服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頭。最后只得請回“狼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設問:1.狼與鹿之間有關系嗎?這種關系有什么特點?2.為什么狼存在的時候,鹿的數量始終無法增加?3.為什么狼被捕殺了,鹿的數量還會減少?生:討論作答略師:狼與鹿之間存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的關系,不僅如此,世界上的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此種關系,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呢?生:看書作答略師: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依據這個定義,你能舉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事例嗎?生:答略(自由與紀律、先進與落后、正確與錯誤、戰爭與和平等)投影:自相矛盾設問:此處的矛盾是否是哲學意義上的矛盾?生:討論作答略師:此處的矛盾指的是邏輯矛盾,而邏輯矛盾指的是人們在敘述問題、回答問題時出現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現象;如前所述,哲學上的矛盾是指客觀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系及其運動過程。另外從外延說:哲學矛盾無處不在,邏輯矛盾可以避免。投影:設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生:討論作答略師:通過讀圖,可以知道因為兩人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他不敢剪。從矛盾的角度思考,可知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投影材料:“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道德經》“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師:上述事例告訴我們,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投影材料: “失敗是成功之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唉;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巴爾扎克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什么道理?生:討論作答略師:失敗與成功,失敗到成功,難與易,難易的變化,這一切都說明: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即矛盾的同一性(統一性)師: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同時二者又不是等同。投影:師: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同化作用貯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它們是兩種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是統治者、剝削者,而無產階級是被統治者、被剝削者,兩者地位和利益是相互對立的。由此說明: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即:矛盾的斗爭性(對立)。師:能否舉出日常生活中存在對立的詞語?生:舉例略師: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福與禍、正氣與歪風、自由和紀律、先進與落后、戰爭與和平,排斥與吸引、遺傳與變異、陰電與陽電、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等,通過這些事例,能否將哲學中的斗爭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斗爭?生:作答略師:哲學當中的斗爭與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投影試一試:下列詞語包含什么道理?1.居安思危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后相隨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樂極生悲5.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生:討論作答略(1、2、3、4屬于同一性,5屬于斗爭性)師: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這兩個基本屬性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投影材料: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設問:這兩句話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生:思考作答略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說的是不同的事物結合才能生成萬物,否則就不能存在和發展。強調的是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統一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說的是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茍同;小人盲目茍同卻不和諧相處。強調的是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發現:和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生:答略師:這說明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不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中的雙方,不會存在直接的沖突與斗爭。投影材料: 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睛可以隨光線的明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道理?生:思考作答略師:老鼠的“裝死”、晝伏夜出、聽覺極為靈敏,貓的“假眠”、夜間可見、走路無聲無息,貓和鼠之間的生存的競爭,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由此可知,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歸納: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聯系: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 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斗爭性離不開統一性) C.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師: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過渡:矛盾是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屬性,是否存在某個或某刻不存在矛盾的呢?投影材料: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師:《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風景秀麗的和諧的沒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從哲學角度看,這個世外桃源是否真的沒有“矛盾”?如果不是,情況如何?生:看書作答略投影展示結論: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矛盾無時不有),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例說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的運動普遍性,說明事事有矛盾,人的一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說明時時有矛盾。投影材料: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回:“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這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生:討論作答略師:蔡桓公諱疾忌醫說明我們必須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過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們看到的人與物又各有不同,這說明什么呢?投影材料: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ye)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身長九尺,髯(rán)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yǎn) 月刀。 個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頭,頭發根根豎立,胡須像隸體“一”字,穿著長衫 ,常咬著煙嘴。設問:你根據什么把他們分辨出來?生:思考作答略師:我們是通過人物描寫的特點知道這些人是誰,這些特點是其區別于其他人物的關鍵因素,從哲學角度來說,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其表現有哪些方面呢?生:看書作答略投影材料:一學生提出:“打人與被打有何不同”,請教老師。歷史老師: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語老師:打人是主動式,被打是被動式。物理老師: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教導主任:各記大過一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孔子設問:上述三個材料分別說明什么道理?生:討論作答略總結矛盾的特殊性:師:有人說“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如何理解這兩種說法呢?生:思考作答略師:沒有完全相同說明存在各自的特有的東西,沒有完全不同說明存在相同的地方,在哲學上,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具體來說,二者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生:看書作答略以水果與蘋果、橘子、香蕉 白馬非馬論等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師生共同歸納師: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課堂總結】:板書【課堂檢測】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據此回答1~2題。1.下列說法中,反映矛盾雙方轉化的是( )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B.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C.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D.失敗是成功之母2.下列對于矛盾雙方轉化的理解,正確的是( )A.轉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B.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C.轉化是具體的、任意的 D.轉化意味著事物向前發展3.山東沿海漁民在近海海域投礁、人工栽培海藻,讓山東近海的常見魚類從5種增加到28種,海底環境得到了修復,漁民通過立體化綜合養殖增加了收入,這表明( )A.矛盾雙方存在著相互排斥的一面 B.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C.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 D.一個事物中只存在一個矛盾4.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曹雪芹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具有豐富個性的典型形象。而對于林黛玉這個人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妹妹”。以上材料體現的哲理有(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不可能有共同的認識C.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被動反映 D.認識受客觀因素影響5.“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紅樓夢》中的《好了歌》說明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答案:1.[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矛盾雙方的轉化問題,D項符合題意。2.[答案] B[解析] 本題承接上題考查矛盾雙方轉化的條件性。A、C兩項錯誤,轉化是有條件的,是具體的;D項認識片面,轉化既包括事物的上升性、前進性,即事物的向前發展,也包括舊事物的復辟,向壞的方面轉化。故B項符合題意。3.[答案] B[解析] 通過人工措施改善海底環境和收入狀況,體現了B;A、C與題目無關;D屬于錯誤觀點。4.[答案] A[解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個別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質,是形成事物千差萬別的原因。“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妹妹”體現了讀者主觀感受的特殊性,選A;B錯誤;C觀點錯誤且不符合材料;材料說明的是認識受主觀影響,D與材料無關。5.[答案] C[解析] 《好了歌》說明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體現矛盾具有普遍性,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