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素材大全1. 荀子的觀點2.陸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 《小馬過河》《小馬過河》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小馬送糧食必經一條河,問牛大伯是否可以趟過去,牛大伯說水很淺能趟過去;小馬正準備過,松鼠大叫說水很深,不能過,前天還淹死了它的一個同伴。小馬沒主意了,回去問媽媽。媽媽叫它自己多想想,試一試。最后小馬試著過去了,水不深也不淺,剛好過膝蓋。4. 相關成語、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吃一塹,長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班級 高二科目 政治上課時間 執教者 課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理解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運用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2)依據相關原理,說明實踐出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的觀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要服務于實踐。 教學重難點重點:實踐的基本特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難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人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那么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從哪里來?講授新課: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找同學們可以談自己對“實踐”概念的感性認識,不必苛求準確,如實踐就是人們做事情,譬如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教師教學、演員表演、科學家做實驗等。(學生學習文化課不是實踐活動,是一種主觀性活動,改變的是自己的頭腦,而不是客觀物質)實踐是指人們認識活動以外的活動。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實踐中的“改造”是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它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2、實踐的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性。①實踐的構成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設備和工具)和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觀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人們在行動之 前就已有了明確的目的,并通過實踐創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記,這也是和動物的本能活動所不同的。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討論:盲目的實踐是否存在。(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①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實踐的歷史性是指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3.實踐的基本形式。 教材“專家點評”闡述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容之一,理解這一內容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明確實踐的具體形式是無限多樣的,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們難以窮盡實踐的所有形式,這里只研究實踐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只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 第三,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為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實踐中結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生產實踐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種基本形式并列起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具體表現為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課堂探究:(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如何揭開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想一想,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探究提示:(1)西紅柿的食用之謎是通過“品嘗”揭開的,這啟示我們,對萬事萬物,我們只有勇于去“嘗試”“做一做”“試一試”,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 (2)敢于“品嘗西紅柿”,敢于“吃螃蟹”,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 討論:老者和農夫的對話。老者“不會耕地,怎樣下田”。 農夫:“不讓下田,怎會耕田”哲理故事:唐代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有一幅斗牛圖,畫得十分生動,被人們視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拿出來曬,一個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問他何故,他說:“牛在角斗時,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幅畫的牛尾巴翹得像根豎起來的棍,叫人不由得發笑。”這位畫家的失誤說明,實踐在認識的過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認識都只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說明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但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課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農業發展需要知“農時”,力學的發展是由于制作生產工具的需要(如水車),數學的發展則是計數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進了幾何學的產生和發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經》和明代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等。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課堂探究:(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說法的理解。 (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 探究提示:(1)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一個標準判斷是非。 (2)是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看事,實際看實踐的結果。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標準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對此,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標準。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教材此處引用的恩格斯、列寧的名言,也正闡述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道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課堂探究:這位歸國博士為什么要來到草原?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探究提示:這位歸國博士來到草原,就是為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改變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這啟示我們,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才能實現認識的目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所謂學以致用,也正是強調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澤東和陸游的名言論證了認識的目的在于實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正確的態度。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束之高閣,或空談一陣,并不實行,這是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態度。 教材“相關鏈接”提供的故事告訴我們,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應該表示為:行——知——行或實踐——認識——實踐(包括創新),這一公式從實踐出發,又落腳于實踐和創新,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的道理。【課堂小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自覺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實現主、客觀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備課素材.do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認識是從何而來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