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1. 連 通 器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以“連通器原理及應用”為內容的實驗探索活動,提高學生對物 理方面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能提高人們生產實踐活 動水平的體驗,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用連通器原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3.通過學習與實驗活動,使學生知道連通器的道理及應用方面的有關知 識。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和歸納的操作基本要領。培養動手實驗能力,解釋應用實例和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教學難點 “實驗三”課題的設計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指導看圖,這里有兩把茶壺,你們觀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對了,壺的容積一樣,B壺的壺嘴短了些,如果我們用來裝水,裝的水還一樣多嗎?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學習新課:實驗一:認識連通器①按書圖組裝連通器。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實驗觀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樣高嗎?③試著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實驗觀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發生了哪些變化?水面還一樣高嗎?思考:連通器的最大特點是什么?連通器內的液體有什么特點?實驗二,連通器的原理,①教師出示連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達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時停止注水。②當水流動時,觀察A、B、C容器水面現象。③打開連通器開關D,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思考:①這是不是進一步證明了連通器內的液面總是一樣高?②打開開關D后,為什么會噴出液體?根據這個道理,請你解釋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討論:現在我們再來討論本課開始的問題,兩把壺裝的水一樣多嗎?試著說說它的道理。實驗3:實驗設計。①設計題目:一條水渠與一條公路交叉,不架橋且能使車輛正常行駛,怎樣讓水流過去呢?請畫出設計圖。②提示:運用連通器的原理進行設計。(三)探索發現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連通器的原理,連通器內同一種液體的液面總是一樣高。(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裝修安裝護墻板時,人們為了讓室內護墻板同樣高,裝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裝上水的透明塑料管來完成測定工作。你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2. 走進三維空間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用長方體紙盒進行三維空間的研究,了解三維空間的知識。2.初步訓練空間想象能力。3.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觀察和想象能力。教學重點學會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教學難點學會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教師拿出紙盒:紙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積?我們只要知道紙盒底部的長和寬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紙盒占了多大空間?我們就必須計算出它的體積。(二)學習新課:1.觀察與實驗。① 平方紙盒,觀察長方體的六個面,由于我們的視線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個面。② 在思考時,我們必須要想到看不見的三個面,這就是空進想象。2.空間想象訓練教師用教具正方體,提出以下問題: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塊?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塊?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塊?思考建議:① 想一想,大正方體一共有多少小正方體組成?② 看到三面,是不是還有三面?③ 利用空間想象,把視線看不到的三種方塊也考慮到。說一說:結果8+12+6+1=27(塊)3.練一練空間想象力學生看書7頁,① 圖3中的1、2、3、4、按虛線向一個方向折疊后,是A、B、C、D哪個圖?② 找出圖4中A、B、C三個立方體相應的平面展開圖。③ 翻動立方體。④ 填數字練習。(三)探索發現生活中許多物品是立體圖形,了解和掌握這些圖形,需要具備空間想象能力。通過訓練,人的空進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四)探索延伸完成課本8頁作業1題、2題。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3. 有趣的離心現象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轉和水的旋轉的實驗,了解離心現象。2.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素養和初步探究能力。教學重點了解什么叫離心現象。 教學難點會動手做好三個實驗,并從學習中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了解離心現象。教學準備1.教師在課前要準備好教材所需的器具與資料,并對教材中的三個實驗 要親自動手做1-2次,發現學生動手實驗中容易發生問題,以保證實 驗結果正確。 2.進行安全教育。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教師:同學們,你們看過雜技演員舞水瓶嗎?在一根繩子的兩端,各拴有一個裝有水的小水桶,雜技演員手抓繩子中間,用力甩動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轉圈,并不斷的加快速度。兩桶中的水在空中甩來甩去,水卻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沒有灑出一滴水!你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做個實驗研究一下。(二)學習新課: 實驗一:飛球走壁①把一個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②手端盆邊輕輕的晃動,使小球在盆內作圓周運動,逐漸加快晃動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飛快的轉動。③當晃動速度減慢時,小球由盆壁高處慢慢的轉到盆底。④當晃動塑料盆過快時,小球會從盆壁飛出落地。思考問題: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運動,而不是在盆底運動?如何解釋小球從盆壁飛出落地現象?實驗二,旋轉的水。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2.向碗里倒入約二分之一的水。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攪動碗中的水,使水旋轉。當水旋轉速度越來越快時,碗里的水會沿著碗壁升起來,隨著轉動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當水旋轉速度越來越慢時,碗里的水會沿著碗壁回到碗底。4.把盒內粘硬幣的一側放在桌上,向外移動,此時,你發現牙膏盒平穩的停在桌邊保持了平衡。思考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碗中的水會向外運動?2.碗里旋轉地水與實驗一中旋轉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嗎?試著說一說。實驗三制作一臺簡易離心儀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裝滿水,把5枚1分硬幣和5個小塑料圓片放進瓶中,擰緊瓶口,輕輕搖動瓶子,是硬幣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勻。2.用一根繩子纏繞在瓶子中間并系緊,提起繩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膠帶固定好線繩。3.手提繩子,提起瓶子,用手撥動瓶子,使瓶子旋轉起來。當瓶子慢慢停下來時,注意觀察。4.認真觀察,硬幣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三、探索發現1.雜技演員表演的節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轉,桶中的水會產生離心現象。2.飛球走壁實驗中,小球在旋轉時產生了離心現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轉,不會掉到盆底。四、探索延伸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機,其中的甩干機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濕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4. 生活中的酸性和堿性物質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酸堿性測試小實驗,認識生活中常見液體的酸性和堿性。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科學研究素養和初步探究能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驗化學與人類生活、健康的密切聯系,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學實驗方法。初步知道生活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方面的知識。教學難點由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而推導出科學結論是較為困難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引導。教學準備小組準備:PH試紙、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發液、護發素。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大家對酸性物質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質。堿性物質對大家來說可能不如酸性物質那樣熟悉,其實大家在生活中也經常見到,如肥皂和清潔劑都含有堿性物質。現在就讓我們通過幾個小實驗來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二)學習新課:1.實驗過程一:學習PH試紙的使用①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邊觀察邊記憶實驗的方法。②實驗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張PH試紙。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將白醋滴到PH試紙上。④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得到白醋的酸堿性。觀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質還是堿性物質?總結PH試紙的使用方法。2.實驗過程二: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張PH試紙。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測液體,把它滴到PH試紙上。③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得到被測液體的酸堿性。④重復上面各項操作。分小組進行測試各種液體。將測定的結果填寫在下表中 PH 酸性或堿性 PH 酸性或堿性 橘汁 牛奶 汽水 肥皂水 護發素 洗發液 思考問題:試著說一說,認識物質的酸堿性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3.分組討論:①人的胃里含有適量的胃酸,他可以幫助消化。如果飲食過量,胃就會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建議這個人少食用哪些食物?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蟲叮咬過,蚊蟲叮咬后,叮咬處會紅腫。這是蚊蟲在人體的皮膚內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使皮膚痛癢。此時,人們涂抹一些花露水來止癢。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減輕痛癢呢?③正常人的頭皮及毛發呈酸性,如果使用堿性過大的洗發液時,會引起頭皮干燥,頭屑增多及毛發變脆、開叉等現象。我們如何正確選擇洗發液及護發素呢?(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物質的酸堿性,學會了用PH試紙測定液體的酸堿性。2.明白了認識物質的酸堿性,對正確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幫助。(四)探索延伸洗魚時不小心把魚膽弄破了,利用廚房內的哪種物質清洗,可以除去魚膽苦味?(苦味的來源是魚膽中含有的一種中酸性物質)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5. 不敲自鳴 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研究聲音共鳴現象及應用。2.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素養和初步探究能力。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研究科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動手實驗能力。教學難點共鳴現象的認識,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教學準備小組配備:音叉、收音機、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音樂會上,優美動聽的樂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說,這是很好的利用了聲音共鳴的結果。共鳴,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我們做個實驗研究一下。(二)學習新課1.活動一,教師講故事(被磬聲嚇病的和尚)我們做一個實驗研究一下。①按課本中的圖擺好兩個相同的音叉。②用橡皮錘敲擊音叉A,使其振動發聲,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動。③實驗觀察:聽另一個音叉B是否發聲。思考問題:我們并沒有敲擊音叉B而他發出了聲音,這是為什么?2.活動二,觀察共鳴現象①打開收音機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聽一聽。②再把收音機放在空盒子上聽一聽。實驗觀察:收音機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聲音有變化嗎?思考問題:收音機放在空盒子上,聲音比放在地面上響亮。這是不是說明了收音機的音樂聲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氣振動使聲音加強了,盒子成了收音機的共鳴箱?3.活動三,共鳴箱①用自己的飲水器具作為實驗器材。②用耳朵貼在茶杯口細聽聲音。③實驗觀察:聽到了些什么聲音?④思考問題:聽到的聲音,有的是嗡嗡聲,有的是鳴鳴聲,有的是沙沙聲,這說明我們周圍有許多微弱的聲音,一般情況下我們感覺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三)探索發現1.通過三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共鳴現象。2.共鳴現象與共振現象是一個道理。(四)探索延伸很多樂器都有共鳴箱,說說下面這些樂器的共鳴箱在哪里?馬頭琴、二胡、柳琴、低音號、月琴、鼓、揚琴。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6. 有趣的回聲 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與信息交流,研究回聲的產生及其應用。2.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動手實驗能力。教學難點對回聲原理應用的理解。教學準備鏡子、紙筒、手表、雨傘等。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同學們,人站在山頂上,沖著對面的山頭大喊一聲,喂,你好嗎?遠處就會有一個聲音回應你,喂,你好嗎?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聲音向外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會像球撞到墻壁上一樣被彈回來,使聲音再傳到你的耳朵里。回聲其實就是聲音的反射。(二)學習新課:實驗一:回聲現象的研究(1)①將鏡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筆畫一條跟鏡面垂直的直線,直線的兩邊各平放一個紙筒。②將一側紙筒作為送音紙筒,可在紙筒口里放一塊機械手表。③在另一側,拿著平放的聽音紙筒并慢慢改變其位置收聽機械表的聲音。④、你聽到的聲音如何?思考問題:這個實驗是不是說明了,聲音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而產生回聲?實驗二:聲音現象的研究(2)①用兩把雨傘按書圖架好。②在右側傘把的橫桿上掛一塊機械手表。③保持安靜,把頭慢慢湊近左側傘把橫桿位置,調整傘與頭的遠近位置,你聽到了什么?思考問題:這個問題是不是說明了聲音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聲音反射了幾次傳到了你的耳朵里?回聲的應用。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人們利用回聲解決了很多問題,例如:探測水下物體,石油勘探等等。(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與信息交流,我們證明了聲音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因此會產生回聲。2.聲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四)探索延伸在新建的房子里說話可以聽到回聲,當搬進家具后,我們再說話就聽不到回聲了,說說其中的道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7. 失重現象 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失重現象,了解一些有關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現象。2.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 實驗一、二是體驗失重現象。教學難點 實驗三把地球上玩具隨飛船帶入太空,想象在玩法上會是什么樣子。教學準備體重計,大小螺母、橡皮筋、紙杯、繩子。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同學們,你們做過電梯嗎?乘電梯從高樓上下行時,有些人感覺不舒服,這是因為在電梯下降的瞬間人們處于失重狀態。(二)學習新課,實驗一:體驗失重①站在體重計上,每個同學做一次。②看一下自己的體重,然后快速蹲下。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時,觀看體重計上的指針發生了什么變化?思考問題:體重計指針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哪段過程有失重現象發生?實驗二:螺母的失重現象①把橡皮筋的中點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兩端各拴上一個小螺母。將大螺母固定在紙杯底部正中,小螺母掛在紙杯的邊上,使橡皮筋繃緊。②將紙杯從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觀察杯口螺母。③實驗觀察:小落幕的運動情況?思考問題:為什么紙杯下落時,小螺母會被拉入杯內?實驗三:太空中的玩具①玩杯子接球:把紙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膠帶將乒乓球與線繩一端固定,線繩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動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飛起,讓球正好落入杯中,體會短繩、長繩與球落入杯中的難易程度。②小組討論:如果在宇宙飛船中做這個游戲,會出現什么現象?(帶著各自的預測,課下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航天知識)③玩溜溜球:把線繩纏在溜溜球上,繩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當松開溜溜球時,球會向下運動,當拿繩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會向上運動。④思考:如果宇航員在太空中玩溜溜球,會是什么情景?設想一下。(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物體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時會產生失重現象。2.在失重的狀態下,地球上的許多事物會發生變化。(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跳傘員背的傘包和武器很重,當跳下飛機后,傘包還沒有打開時,傘兵這時并不感到傘包重,這是為什么?2.在太空中生活,總是那么令人向往。討論一下,宇航員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飯、喝水等都與地球上有什么不同?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8. 統計規律 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對橘子瓣數和人身高的研究,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尋找規律。2.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3.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發現“正態分布”的統計規律。教學難點記錄和繪制統計圖表;分析和解讀統計圖表,抽象概括發現規律。教學準備橘子,果盤,健康卡片,記錄表,統計圖。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數一數,一個橘子有多少瓣?測一測,自己的身體有多高?這些問題都非常簡單。如果面對的橘子和人數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個瓣的橘子占多數?”“身體多高的人占多數?”解答這樣的問題會不會有規律可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二)學習新課,活動過程:1.實驗一:橘子的瓣數①分小組實驗(10人一組)每人剝一個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②數一數橘子瓣的數量,把結果記錄下來。③小組長統計組內相同橘子瓣的人數。④匯報本組統計情況,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數”統計圖表。人數 瓣數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思考問題: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數的橘子多?你能說出大多數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嗎?2.實驗二,人的身高①分小組測量每個人你的身高,記錄下來。②完成下表填寫。身高 人數 身高 人數 身高 人數 1.26以下 1.41—1.45 1.61—1.65 1.26—1.30 1.46—1.50 1.66—1.70 1.31—1.35 1.51—1.55 1.70以上 1.36—1.40 1.56—1.60 ③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由教師描繪出一條曲線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描點、連線的方法,并觀察曲線的特性。④思考:說一說,曲線像什么?曲線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處又代表什么?(三)探索發現一個橘子或一個人的數據,無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規律,隨著統計的數據增加,就逐步顯現出規律來。(兩頭少,中間多的情況,普遍存在于自然與社會現實中。這種現象在科學上叫做正態分布。)(四)探索延伸1.課余時間,統計一下全班同學的手長或腳長,看看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正態分布規律。2.服裝廠生產褲子的時候,中號、大號、小號各做一樣多嗎?說說理由。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9. 遠離香煙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煙霧環境生存實驗,使學生目睹香煙中有有害物質的事實,增強自覺抵御香煙的誘惑而遠離香煙的意識。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識。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讓學生切實感到煙草對人類、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危害,使學生自覺抵御香煙的誘惑,而遠離香煙的意識。教學難點教師演示實驗,在本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課前的反復操作。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吸煙有害健康,這是香煙上的廣告語,同學們,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煙喪命!我們要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自覺抵制香煙的誘惑,遠離香煙!(二)活動過程1.小金魚的對照試驗①把兩只小金魚分別放入兩個有水的錐形瓶里,②安裝好實驗裝置。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膠管,膠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煙。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煙,連續吸兩支香煙。⑥觀察水中煙霧對小金魚的影響。⑦吸完2支香煙后,小金魚游動變得遲緩,瀕臨死亡。⑧迅速把瀕臨死亡的小金魚撈出,放入另一瓶中,過一會兒你看到了什么?2.了解香煙中的有害成分①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中,已鑒定出來的化學成分就達4200多種。②煤焦油——含有多種致癌和促癌物質,它是威脅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③煙堿——即尼古丁。尼古丁從吸入身體,到傳至大腦僅需7—10秒鐘,嚴重影響人體健康。④一氧化碳——是煙草不完全燃燒的產物。當進入人體后,人就感到頭昏眼花,四肢無力,全身不適,使心血管系統受損,使心臟病患者病情惡化。3.驚人的數據①目前,世界上約有11億吸煙者,每天還有8——10萬年輕人成為長期煙民。②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0年,全球吸煙者將達16億。現在每年約有400萬人死于煙草制品,到2020年,將增加到1000萬人。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生產和消費國,我國煙民有3.2億,占世界煙民的25%,比美國人口還多。④我國被動吸煙的人數也十分驚人,吸煙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公害。⑤我們青少年處于身體發育期,更不應該沾染吸煙的壞習慣,若從小吸煙,將會損失大約22年的正常壽命。4.從我做起,抵御香煙的誘惑,遠離香煙。A.隨時警示自己,不要接觸香煙,樹立良好的學生形象。B.向周邊的人宣傳吸煙的危害性,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C.搜集有關吸煙有害健康的材料,辦一期板報。(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我們了解了吸煙的危害。2.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觸香煙,樹立良好的學生形象。(四)探索延伸搜集有關世界無煙日的資料,近一步了解世界無煙日。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10. 數據的處理與應用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進行有關實驗,計算,煙堿搜集數據的數學方法及應用。2.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分析判斷能力。教學重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體驗獲得數據“平均值”和“估算”的方法的樂趣。 教學難點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分析判斷能力。教學準備搜集處理數據方面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導入媛媛住的樓下有一排電線桿。他站在六層樓的窗口看電線桿的頂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樓的窗口看電線桿的頂端,眼光要向上。每層樓大約有3米高,你幫他算一下電線桿有多高?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解決這個問題。(二)學習新課1.實驗一:計算數據的平均值(均數法)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溫度 19 20 22 18 17 19 18 15 12 13 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點的平均氣溫①將10天的氣溫數據相加,再除以10.②得數即為均數。③小結:均數就是平均數,即數值平均。均數等于所有項目中數據的總和除以項目總數。2.實驗二:估算數據的平均值(眾數法)①有關數據,某汽車在行程中,煙堿人員每百公里測一次耗油量,隨機選其中8次數值如下表:次序 1 2 3 4 5 6 7 8 耗油(升) 6.2 7 6.2 6 6.2 6.3 6.2 5.8 ②要求:不用計算,快速說出該汽車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③觀察:8個數值有什么特點?哪個數字反復出現?(眾數,在一系列數據中重復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值,叫眾數。)3.實驗三,估算數據的平均值(中數法)①花園的花開了,隨機抽取其中9株,開花的朵數分別是:株次 1 2 3 4 5 6 7 8 9 花數 25 23 28 24 26 27 20 22 21 要求:快速求出花園開花朵數的平均值。②將9個數值從小到大排列。20、21、22、23、24、25、26、27、28③找出中間位置數是24.。小結:中數:就是指一系列數據按從小到大排列,處于中間位置的數值就叫中數(也稱中位數)。思考問題:練一練:有一列數據:87、82、74、90、89、75、88、86。它的中數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三)探索發現我們進行了三項實驗活動,知道了怎樣計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四)探索延伸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應用什么辦法?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樹,你有什么方法?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11. 你算的數字有多大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模擬在棋盤上放麥粒等活動,研究等比數列問題。2.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通過研究與實踐認識事物的科學精神。教學難點對等比數列的理解,一定要抓住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而得出結論。教學準備畫好一張8X8=64格計數統計表、計算器等。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講故事:相傳古印度有一個人發明了一種游戲棋,棋盤共64格,玩起來新奇、有趣。他把這種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十分高興,便下令獎賞獻棋人。這個人只要求在他的這個棋盤上第一個格子里放一粒小麥,第二個格子里放2粒小麥,第三個格子里放4粒小麥……放滿64個格子,你們猜,結果怎樣?(二)學習新課,活動過程探索活動一①在一張紙上繪制一張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②在表格里進行放麥粒模擬實驗。(提示:隨著數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計算器。)思考問題:實驗進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體會?探索活動二折紙的高度①一張A4的白紙(厚0.01厘米),將它對折、再對折、再對折……一共對折30次,然后,你能測量它的高度嗎?②幾次就折不動了③你能換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嗎?④看一看,他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比較,誰高?(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等比數列的有關知識。2.查資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數列進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時控制,就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四)探索延伸讀課本52頁故事,想一想,這個協議能簽嗎?為什么?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12. 用平面圖形做成球體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粘合正六邊形和正五邊形紙片,了解有平面圖形到拱形曲面的過 程。2.了解整個球體的縫制過程。3.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觀察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了解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的特點和黑皮與白皮的關系。 教學難點整個足球是由12塊黑皮、20塊白皮縫制而成的,進一步了解平面能做成球體的道理。教學準備剪刀、膠水、復印圖5、足球。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都喜歡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嗎,縫制一個足球需要多少塊正五邊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樣由平面的皮塊縫制成球體的?黑皮塊和白皮塊各有多少塊?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二)學習新課活動一:足球面上的知識。①認識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白皮塊是正六邊形,黑皮塊是正五邊形)②觀察足球面上黑皮塊與白塊的關系。③每塊黑皮塊的五條邊與白皮塊相連,每塊白皮塊的三條邊與黑皮塊相連。④通過黑皮塊計算足球上白皮塊的數量。⑤拿足球驗證計算結果。活動二:怎樣由平面的黑皮塊縫制成一個球體?①用白紙描下課本圖5的A、B圖形。②把A圖的五個白色六邊形的下端開口處粘接。③把B圖五邊形周長的白色粘連處向下折,涂抹膠水。④將黑色五邊形對準A圖的空口處,仔細粘好。⑤稍干后,整理成凸起的拱形曲面。思考問題:我們把一個由32 塊黑白皮組成的足球,按圖示將縫合的線拆開,展現在面前的是什么?如果足球皮塊都是用正六邊形,能縫合成球體嗎?(三)探索發現1.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兩種正多邊形圖案。2.了解了平面與曲面之間的關系。(四)探索延伸實際操作:用紙把課本57頁的圖描下來,試著做一做,能不能粘成一個12個面的立方體?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13. 地震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模擬實驗和閱讀減災的信息資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減災的方法。2.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教學重點1.培養學生對預防自然災害知識的學習研究興趣,培養學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學精神。 2.對自然災害地震的預防。教學難點學生對地震成因的實驗和認識。教學準備不同顏色的毛巾,地震模擬沙盤、一次性木筷2支。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大地震……地震給當地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和損失。我們來看真些圖片。(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畫)(二)學習新課,活動過程1.活動一學習信息小資料。①地球的構造(地殼、地幔、地核)。②地殼:地球的固體外殼,平均厚度17千米,由一層層巖石構成。地殼越深,壓力越大,溫度越高。地殼是在不斷運動的,地殼的猛烈運動就是地震。(提示:隨著數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計算器。)思考問題:實驗進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體會?2.探索活動二,地震探討(1)①把四條不同顏色的毛巾疊放在桌上,當做水平的巖層。兩手按在巖層上,把它慢慢向中間擠壓。②實驗觀察,毛巾出現了什么現象?③思考問題:這是不是證明了,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時會發生褶皺?3.探索活動三 地震探討(2)①教師用兩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兩端,用力將木塊壓彎,繼續用力,直到木筷被折斷。②實驗觀察:當木筷被折斷時,你聽到什么聲音?想一想,拿木筷的手有什么感覺?③思考問題:這是不是證明了巖層褶皺厲害了就可能斷裂,斷裂時產生振動,形成了地震?4.探索活動三地震探討(3)小組實驗①布置沙盤。②用小木棍在扳子下敲擊。③在板子下墊上幾本書后,再用同樣的力敲擊幾下板子底下的書。實驗觀察:兩次敲擊,觀察沙子上小玩具傾倒的程度,哪種敲擊方式小玩具傾倒的程度大?說明什么問題?思考問題:實驗說明,地震震源越淺引起的危害越大。(三)探索發現1.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發生褶皺、斷裂而產生振動,形成了地震。2.查資料得知,地震的產生還有陸地板塊移動發生碰撞或火山噴發等原因。(四)探索延伸讀課本62頁圖畫,想一想,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談談這些做法的道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內容14. 希望發明法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研究身邊的物品,分析發明它的過程并找出發明的特點。2.實踐希望發明技法的發明活動。3.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觀察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了解發明技法之一“希望發明法”的操作規律。教學難點運用發明技法----希望發明法進行的發明設計活動。教學準備搜集運用希望發明技法相關物品的信息。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希望是創造發明的起點。傳說魯班的木工手藝非常好,很多人都請他做木工活。他風里來雨里去,十分辛苦。他的妻子想:這樣日曬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辦?應該有一個遮陽避雨的東西才好。于是,魯班的妻子發明了傘。(二)學習新課活動一:查閱信息,了解希望發明法。①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帕斯卡的計算器;張衡發明地動儀。②思考問題:很多發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礎上萌發和實現的,應用希望法的發明活動,都是從無到有的發明,根本問題時要提出希望。對此,你有什么希望,說一說。活動二:探索希望發明技法的發明規律①飛機的發明——希望“飛人”——希望“嫦娥奔月”——希望“撲翼機”。②高壓鍋的發明——?——?③家用冰箱的發明——?——?④思考問題:希望法的發明規律是不是在于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對身邊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說說看。活動三:希望發明活動的體驗①對圓珠筆的希望:希望能寫出多種顏色的字;希望能長期繼續使用;希望寫的字要粗就粗,要細就細;②請你從學習、生活中提出3個對某種物品的希望和設想。(三)探索發現1.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希望是發明的萌芽,是實現發明的基礎。2.應用希望法的發明活動,都是從無到有的發明。(四)探索延伸希望發明技法在我們的學習與工作中也要很好的應用。如果寫一個課余讀書計劃,就需要我們將希望讀什么書、怎樣讀書等內容列舉出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