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哲學的基本問題素材大全1.漫畫2.圖片 3. 唯心主義4.5.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代表人物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派生、決定。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及力量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氣先。”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③宗教:上帝、神創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結論:其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系,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坐標,實踐是科學的基礎。以本體論劃分,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1《哲學的基本問題》教案班級 高二科目 政治上課時間 執教者高二政治老師 課題第二課(第一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懂得哲學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運用:學會自覺運用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認識、分析社會生活現象。能力目標: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唯物主義的觀點,反對唯心主義。教學重難點 重點: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 難點:世界觀和哲學的關系;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復習舊課這里就不多說了,問問他們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就夠了。當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的時候,我們肚子空空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餓的感覺。請問:是我們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餓的感覺;還是先有餓的感覺,肚子才空空的?再問:等我們用食物把肚子塞滿了,我們還有餓的感覺嗎? 先有思維還是先有存在?兩者的關系是什么?『新課教學』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教師: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哲學思想、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到現在我們學習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們探討哲學已經有幾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學分為哪些派別嗎? (學生異常地回答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原來他們正在學歷史,學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 教師:既然大家都知道哲學的兩大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那么同學們知道我們是以什么標準去劃分它們的嗎? (學生這回不會了,呵呵,除非有預習的同學還能稍稍小聲回答一點) 教師:我們要知道如何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首先就要來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提問學生,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很簡單,也沒有什么探究的必要) 教師:從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里,我們知道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許大家對思維和存在這兩個名詞比較陌生,不過,我們可以用另外兩個詞語進行替換。大家知道是哪兩個嗎?(將兩組詞語對應板書在黑板上,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我上課的時候就一不小心,板書錯了,幸好學生糾正了) 教師:我們知道這兩組詞語的意思是一樣,為了不使大家的思路混亂,我們這節課只以一組詞語作為代表來分析,同學們選哪組呢? (學生一般選擇意識和物質。所以在接下來的一節課里都是以意識和物質為表述,不過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們兩組詞語可以互換的) 教師:那什么是物質什么是意識呢? (雖然意識和物質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學到,不過我覺得在這里,應該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物質什么是意識) 教師:所謂的意識比較簡單,它主要是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質呢?(穿插書中29頁第4課來講解) (停頓一分鐘左右,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時間;學生也會說上幾句) 教師:其實,在我們身邊到處都充滿了物質,比如我們身上穿的、脖子上帶的、手腕上帶的、書桌上擺的,都是物質,只不過它們是具體的一個個事物而已。總而言之,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就是物質。比如說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車、書桌黑板、鋼筆鉛筆等等,都是具體的物質形態。教師: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質之后,接下來我們就來考察下這兩個詞語的關系,大家想想,你覺得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它們誰決定著誰? (學生七嘴八舌地答開了,這時候無需告訴它們正確的答案) 教師:這個問題在哲學上我們表述為:意識(思維)和物質(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我覺得在意識和物質后面用括弧標出思維和存在,或許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吧) 教師: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呢?誰為“第一性”? (提問若干學生,看看它們對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看法如何,誰決定誰) (這個時候學生的回答還不大正確,不過,終究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一是認為意識決定物質,這里先不用去判斷誰對誰錯,直接引導下去) 教師:我們可以發現,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凡是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的,我們說它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意識決定物質的,我們認為它是唯心主義的。這樣哲學就分成了兩大陣營。 (如果學生可以接受,在這里也可以適當展開一點點,簡單分析下哪種是正確的) 教師: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和大家談到手機、MP3、MD、電腦等東西的時候,大家腦海中是不是就會浮現它們的形象啊?比如說MP3,大家腦海中出現的就是,要么長長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圓圓的,可以聽歌做U盤的小玩意兒。這個就是我們哲學上的說的意識。 教師:不過,如果老師現在和一個遠古人或者說我家鄉里的那個村子里鄉親們說MP3、MD,他們的腦種會出現這樣的反映嗎?我想,留給它們的僅僅是大大的問號而已。列舉“荀子、王守仁、貝克萊男裝周夢蝶的故事”讓學生充分理解唯心主義的實質和內涵 教師:從這里看,大家覺得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啊?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啊? (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教師:那我們現在來看看意識和物質關系的第二個問題: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教師:或許大家看到這個“同一性”都覺得一頭霧水,其實,同一性就是說意識(思維)能否正確認識物質(存在)的問題。(隨機提問若干學生,讓他們說說,覺得意識(思維)能否正確認識物質(存在)。)列出“休謨、康德、子非魚論”來講解什么是不可知論(從學生的實際回答來看,讓他們迷惑的是,人類目前尚有很多很多未解之謎,因此他們認為意識(思維)有時能正確認識物質(存在),而在有些時候能,他們這種屬于不徹底的不可知論者) 教師:在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班的同學有三種看法,認為意識(思維)可以正確認識物質(存在)的,屬于可知論者;凡是認為意識(思維)不能正確認識物質(存在),屬于不可知論者。當然也有些同學是兩者觀點都有,這種同學我們把他稱為不徹底的不可知論者。教師:那大家看看自己是屬于可知論者還是屬于不可知論者呢?二、為什么是基本問題。 下面的第二個目題,這里就不說了,在下面的目題里,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講到計劃和學習的時候,我不動聲色地說:有些同學在新學期非常的發憤,制定了新的學習計劃,在他的計劃里說到“我在9月31日全天學英語!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二點!”,可謂雄心壯志。大家認為這種計劃好不好?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某些學習成績暫時較差的同學,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和目標。然后為之努力了一個多月。可考試結果一出來,進步還是不大甚者沒多少進步。于是就悲觀的認為,我不是個讀書的料,再怎么努力也學不好。然后從此就放棄努力了。 一開始學生沒有反應過來,當他們意識到9月沒有31日的時候,都紛紛笑了,自然就理解了,我們的計劃(意識)和實際(物質)的關系。 當然我還半開玩笑地說:第一次我也和大家一樣受騙了。那是在一次和老朋友QQ的時候,他說“我11月31日結婚,記得來喝喜酒”!可惜的是,老師等了一年也沒有喝到他的喜酒……。 后面的就一帶而過,根本就沒有講、分析,把基本觀點給他們,分三個角度:1、首先遇到。2、不能回避。3、決定性質。課堂小結 部分內容是在第一課分析了什么是哲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哲學的基本問題。教材共分兩個層次:第一層,主要解釋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第二層,主要說明哲學基本問題和我們生活的關系,同時分析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必修四2.1哲學的基本問題備課素材.doc 必修四2.1哲學的基本問題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