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 考點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時序,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基本脈絡中國歷代大事速查表朝代存在時間創建者主要興替過程夏約前2070~約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 的產生商約前1600~前1046年 夏建立400多年后,國王 殘暴無度,位于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商末年國王 奢侈殘暴,于公元 被滅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 聯合其他小國,在牧野展開大戰,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 東周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邑,史稱 , 分為春秋和 兩個時期,春秋五霸中 最先稱霸。戰國七雄中, 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秦前221~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從公元 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公元前209年 起義,這是我國歷史上 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漢西漢前202~9年漢高祖劉邦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后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漢武帝時實現了大一統,進入 新9年~23年王莽王莽即位之初,獲得國內各方支持,但采取的改革措施脫離實際,遭到失敗,并引發各地起兵防抗。不久,王莽政權被推翻東漢25~220年漢光武帝 公元25年,西漢皇族 稱帝,定都 ,在他統治時期減輕賦役負擔,任用清廉官吏,史稱“ ”,東漢末年,出現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三國220~280年 ①官渡之戰:時間:200年人物:曹操和袁紹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 的基礎②赤壁之戰:時間:208年人物:曹操的大軍和劉備、孫權聯軍意義:奠定了 的基礎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 。吳國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國號建立者時間都城統治區域魏曹丕220年洛陽黃河流域蜀(漢)劉備221年 四川,荊州一部分,益州吳孫權222年 長江中下游兩晉西晉266~420年司馬炎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 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316年內遷 滅西晉。東晉司馬睿①317年, 在建康重建政權,史稱 。東晉立國離不開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王氏貢獻最大。②淝水之戰:(時間:383年;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苻堅;意義: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③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 南北朝南朝420~589年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統治,此后16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成都在建康,歷史上合稱為 。北朝 ①鮮卑族的拓跋部建立 ,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 。②6世紀前期,北魏內亂不止,分裂為東魏和 ,又分別演變為 和 ,歷史上把這五個朝代稱為 。③5世紀到6世紀末,南朝和北朝對峙的時期合稱為 。隋581~618年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近400年的民族戰爭和南北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定都 。隋朝末年暴發大規模起義,貴族李淵反隋,隋滅亡唐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唐太宗在位的 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史稱“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唐朝滅亡后,中國重新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持續了50多年宋北宋960~1127年宋太祖 960年,大將 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史稱 ,不久,北宋重新統一了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1127年,北宋被金所滅南宋1127~1276年宋高宗趙構1127年,趙構稱帝,后在南方的 定都,史稱 ,1276年,元滅南宋元1271~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明1368~1644年明太祖 1368年,農民起義領袖 建立明朝清1636~1912年清太宗皇太極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稱可汗,國號“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 ;1644年,清兵擊敗明末農民起義軍,進占北京,不久以后,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清代奠定了今天祖國的 基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推翻了幾千年的 ,1912年,清帝退位考點16:列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評價他們對歷史進程產生的重要影響一、秦始皇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響1.時間: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2.秦始皇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自稱“始皇帝”,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 官僚制度。國家大事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設 、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統一采用 。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頒布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盜賊令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鞏固 、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中央集權制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 ,兩者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影響范圍廣,程度深交通下令大修馳道,拆除所有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交通更為便利,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以 作為標準文字,推行全國,后又簡化 成“隸書”統一文字有利于秦帝國政令的推行,利于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邊疆治理修筑長城抵御 ,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和治理經濟統一貨幣,以 為標準統一全國的貨幣。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思想實行 它雖然有利于統一,但摧殘了文化,鉗制了 ,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二、漢武帝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頒布 大大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建立 ,后設立司隸校尉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以加強皇帝的權威思想文化采納了董仲舒“ ”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 ,成績優秀的學生經考核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官學提高了皇帝的權威,實現了思想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穩定,使 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經濟控制貨幣的鑄造與鹽鐵產銷。將原先各地,及至私人都可經營的貨幣鑄造、食鹽與鐵器生產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邊疆治理派 率兵反擊匈奴基本解除北部的邊患,有利于北部的發展,漢武帝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還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派 出使西域與西域建立友好關系,并開通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漢武帝之后,公元 ,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入西漢的版圖,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促進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廣大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三、唐太宗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于用人,虛懷納諫。對 等有名的諫臣,不僅非常重用,還能虛心納襲和完善了隋代的 大 選拔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提高 ,三省六部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賴薦舉和憑借家庭出身來做官的慣例,是一種 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 的競爭機會,為 提供了更多人才經濟視 ,減輕賦稅和勞役②減少力役,不誤農時有利于 的恢復、發展,促進社會安定,國力增強民族關系各少數民族 ,被尊為“天可汗”② 嫁到吐蕃,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贏得了 的愛戴,促使民族關系融洽總體評價總之,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譽為“ ”四、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 ,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到政局的穩定。宋初統治者牢記這個教訓。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強 。2.主要措施及影響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積極影響消極影響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地方的 、財權和 都收歸中央,官員的權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約束,武人干政的風險降低, 受到社會普遍尊重,總之,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削弱了軍隊的 ,這是宋代形成“ ”局面的原因之一。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官俸和軍費開支龐大。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 ”的局面建立 ,輪流駐防京師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從此成為毫無實權的虛銜派官員到地方 采取 的策略,選拔大批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許武人掌握地方政治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各級官員權力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及評價(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稱雄干政的教訓,有效地鞏固了統一;但是因為文人不懂軍事造成了軍隊戰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有利于統一,防止分裂;但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中央機構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強干,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原因。(4)發展科舉制,進一步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官僚隊伍的龐大。考點17:概述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一、元朝的建立及其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建立及統一:12世紀時,蒙古各部混戰不已,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尊稱 ,蒙古國建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他死后,蒙古軍隊相繼滅亡了西夏和金。1271年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滅南宋,不久,元軍消滅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全國。2.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政治方面:忽必烈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 。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意義: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國 的設置始于元朝。(2)邊疆治理方面:元政府加強了對 的管轄,在中央設立 ,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意義: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3)經濟方面:忽必烈重視 ,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意義:北方農業由此得到恢復和發展。(4)交通方面:為了便利南糧北運,開鑿了兩段新運河,還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建立了比較完善的 。意義:交通暢通,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還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5)在臺灣設 。(6)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漢族人也流入邊疆,開始形成一個新民族—— 。二、明朝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政治上:通過廢除 、創內閣、設 和遷都 等措施,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2.經濟上:明初統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 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明中后期進一步改革賦役制度,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鎮經濟高度繁榮。3.邊疆治理及少數民族地區管理上:(1)抗擊倭寇: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之“倭寇”,16世紀中期, 和 奉命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收復臺灣: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 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初,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次年,清朝設置 。(3)增修長城:為了防范 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增修長城,有效地保護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4)改土歸流:明成祖時,在我國西南的一些地區取消土司制度,設立與中原地區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 。(5)茶馬貿易:古代中原王朝還發展起用茶換取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茶馬貿易制度。到了明朝,政府在多地設置 ,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這種貿易往來,促進了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三、清朝對國家統一的貢獻措施作用或意義修建 成為清統治者處理民族事務的政務中心,利用 、宴飲、圍獵等手段,聯絡感情乾隆皇帝親自接見回歸的蒙古 加強了民族團結西藏達賴、班禪通過 確定;由中央政府冊封;1727年,設立 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密切了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西南: 加強了中央與 的聯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西北:18世紀中期,粉碎了 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天山以北地區。平定了天山南路的 ,后來,清政府在該地區設置 ,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嚴厲打擊了破壞國家統一的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 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東北: ,反擊沙俄入侵,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鞏固了邊防,維護了領土主權內外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兩級管理體制密切了蒙古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管理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密切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鞏固了我國東南海防共同作用: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加強了民族團結;清朝奠定了今天我國 的疆域版圖考點18:列舉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華文明長期處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造紙術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②改進:東漢時,宦官 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在 改進了造紙術。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漸普遍起來。 ,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數學《 》記載了西周初年數學家商高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書中涉及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和幾何的大部分內容。確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醫學西漢時期編定的《 》,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 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全身麻醉劑“ ”。他還發明一套醫療體操“ ”,模仿動物的動作,以強健身體“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史學文學 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撰寫了史學和文學名著《 》。①《史記》內容: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②《史記》的特點秉筆直書: 在《 》中愛憎分明。他歌頌了首舉反秦大旗的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惡,也敢于評論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的功過。體例完善,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魯迅稱贊《史記》為“ ”《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此后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范例。宗教佛教的傳入與發展: (西漢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時,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佛教僧侶陸續到達中國,一些貴族開始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漢明帝在 建造了中國最早的寺廟——白馬寺),一些佛經也被譯成中文。佛教教義: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生下來就面臨各種煩惱和苦難,導致生死輪回,無法脫離苦海。只有通過修行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超越生死煩惱,達到解脫的境界。佛教宣傳來生幸福吸引了很多信徒,許多統治者把佛教作為 。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入。道教的興起:到教室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的教義:道教關注個人生命,希望通過修身養性,煉制并服用丹藥,達到得到成仙、長生不老的目的。道教經典:《 》道教對我國后世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數學天文機械南朝的 是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突出的貢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 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②編寫數學著作《 》③測算一年的時間,與現代天文測得的結果,只相差50秒④造出“千里船”,日行百里⑤設計制造的利用水里加工谷物的 ,能同時舂米、磨面。所推算的 達到極高的精確度,比歐洲早了約一千年;《 》在唐朝被用作學校課本,后傳到日本、朝鮮農學北朝的 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①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②著有《 》一書,系統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的生產方法。《 》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書法 (東晉):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一家,楷書、行書、草書無不擅長。他的字端秀清新,院轉流利。代表作品:《 》當時人們評價他的書法“ ”。《 》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世人稱其為“書圣”。繪畫 (東晉):繪畫題材廣泛,擅長人物畫,主張畫人物要“ ”特別重視表現人物特征。代表作品:《 》和《洛神賦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當時人說他有“三絕”: 石窟藝術 :位于今山西大同附近,開鑿于北魏前期。造像風格較多體現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現出西域人的特征。②龍門石窟:位于 ,開鑿于孝文帝遷都后。佛像肅穆慈祥衣紋流動飄蕩,更多體現了中原文化風采。石窟造像綜合了雕塑和繪畫藝術,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的藝術傳統,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特點,集中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三、唐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科技雕版印刷術:約7世紀時,中國人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朝印制的《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火藥: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偶然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上。 :設計巧妙,輕便靈活,回轉省力,能夠只用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筒車:是一種新型的 ,可以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從低處運到高處,節省了人力。文學 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氣魄雄渾,有的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人們稱李白為“ ”,稱杜甫為“ ”。杜甫的詩深刻反映了時代的特點,被后人稱為“ ”。四、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科技活字印刷術: 時期平民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術,比我國晚約 。火藥:宋元時期,火藥被 戰爭,如火箭、突火槍、震天雷。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①.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②.火藥武器運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將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轉輪排字盤:元代王禎發明揀字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指南針:北宋時,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時,制成羅盤針⑵.宋朝時,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極大提高了 的能力和技術,大大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 的開辟創造了條件棉紡織技術:元朝勞動婦女 ,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先進的 ,傳授給鄉親。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 年。 綿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棉布日益流行逐漸取代絲綢和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文學 :抒發情感的新式詩歌,長短不一,適于歌詠吟唱代表人物: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聲聲慢》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總稱)代表作: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元雜劇: 五、明清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1.明清文化成就領域成就文學著作作者成書時間歷史地位主要內容及特色《三國演義》 元末明初我國 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與軍事斗爭,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滸傳》 元末明初我國第一部以 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塑造了許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形象,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西游記》 明朝中期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小說他通過塑造孫悟空這個形象,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斗爭的精神。《紅樓夢》 清朝是我國古代小說的 之作書中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衰亡,以及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思想進步思潮:明清之際統治階級極端腐朽,正統禮教遭到懷疑。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代表新興市民工商階層利益,掀起一股要求個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思潮。代表人物:李贄主張:否定孔孟學說和“四書五經”的權威;批判封建禮教,主張個性自由發展。代表人物:黃宗羲主張:批判專制皇權,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追求個性解放,主張平等民主。戲曲以四大徽班、湖北的漢調兩個劇種為基礎,融合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劇種——京劇2.晚明科技成就領域成就影響醫學明代李時珍《 》,記載藥物1800多種,方劑1000多個。李時珍創立了當時世界先進的的藥物分類法,把藥物按無機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三個層次排序分類。他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認為人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機能。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藥學,是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被譽為“ ”。19世紀的科學家達爾文在論證生物進化論和物種變異學說時,曾多次引用。農學明代的 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介紹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和西方先進的水農業科技思想和方法。《 》被稱為農業百科全書。徐光啟被后世譽為 的先驅。數學徐光啟潛心研究西方數學,還和傳教士利瑪竇合作,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編寫的《 》的部分內容當今仍在使用的漢語數學專有名詞都是首次出現在《 》的譯作當中。工藝明末宋應星編著的《 》,是一部總結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他運用數量、比重等數學、物理學方法“窮究試驗”,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被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傳統科技向近代科技轉變的潮流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被譽為“ ”地理徐霞客是我國歷史上接觸的地理學家,著有記述他一生游歷成果的《 》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 的特點;徐霞客是世界上考察 的先驅考點19:列舉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的實例,知道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概況物品貿易文化交流作用①中國的 、陶瓷、鐵器、漆器等商品通過這條路運送到西方②西方商人利用這條路把毛皮、 、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①漢代的城市街頭,就能看到古羅馬魔術藝人的表演②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馬球游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①絲綢之路是 的重要通道②絲綢之路成為 的橋梁③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絲綢之路的路線(見《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P68,圖3-35) (1)起點:中國 (2)終點: (3)經過的重要城市:敦煌,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4)經過目前主要的國家:中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意大利等3.絲路通暢的原因:外交上,西漢政府派張騫出使西域;軍事上,派兵攻打匈奴,占領河西走廊,在自敦煌往西至鹽澤(羅布泊)一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并設置官員鎮守;行政上,設置了 、 、 和 煌四郡。公元前60年,又設置了 。3.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通西域以后,各國商人、使者東來西往,通過河西走廊開通了一條從長安向西,往中亞、西亞,直達 的交通大道。中國的絲綢等物品可以運到古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名的“ ”。二、玄奘西行1.玄奘:唐太宗時期的高僧,著名的佛學大師。他在研習佛教經典時,感到說法紛紜,無法解答,于是產生了去天竺(今印度半島)求法的念頭。2.玄奘在天竺游歷17年,后攜帶大量佛學經典回到長安。他精通梵文、漢文,翻譯了許多佛經,根據他西行見聞寫成的《 》,記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三、鑒真東渡1.時期:唐玄宗時2.過程:受日本僧人的邀請,鑒真前后五次率眾渡海去日本,均告失敗。后來,鑒真雙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第六次東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歡迎。鑒真留居日本十年,除了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 、 、雕塑、繪畫等技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四、馬可·波羅來華1.背景:由于交通暢通,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 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2.時期:元世祖 時期3.著作:《 》4.影響: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5.人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6.來華路線:從威尼斯出發,取道波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東行,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河西走廊,歷時4年到達元帝國。五、鄭和下西洋1.明朝建立后,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繁榮,國力強盛。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遠航西洋,途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航行到 。2.概況途經的地方從劉家港出發,出長江口,駛經東海、南海,繞過中南半島進入印度洋,經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帶),最遠航行到 和 交換的貨物(1)鄭和遠航帶去了中國的 、瓷器、茶葉、印花布、鐵器等貨物,行銷各國(2)載回了 、染料、藥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瑪瑙、寶石、象牙等奢侈品最后停止的原因由于目的并不是發展海外貿易,且花費很大,這種不計經濟利益的做法,給明朝造成巨大的損失,用來輸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價強征硬派,造成大量工匠逃亡。遠洋航海的壯舉最終被當成“弊政”而被廢止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目的: ,加強與 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意義:(1)鄭和下西洋成為航海史上的壯舉。(2)促進了 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 的友好關系,有助于增加中國人民對 的了解。六、“東學西漸”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西方的影響美國學者卡特指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文藝復興初期(14世紀)傳入歐洲后,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大發明傳入歐洲的影響造紙術和印刷術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火藥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滅亡指南針導致發現美洲,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歐洲成為世界的舞臺2. 東學西漸(1)含義: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史稱“ 漸”。(2)表現地點東學西漸的表現歐洲出版了不少介紹中國的書籍法國中國人推崇古代哲人,強調道德教化作用,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擔任政府官員,皇帝開明、仁慈,國家富裕,農業發達。中國的景象似乎與啟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有許多一致的地方。伏爾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掛了一幅孔子像,撰文論述中國的政治與風俗,還寫了一部叫《 》的戲劇。英國和德國中國熱也風行一時七、“西學東漸”1.含義明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其中,傳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史稱“ ”。2.表現(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了《 》,即當時的世界地圖。極大地震動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首次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的世界觀。(2)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 》。還不失時機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即通過博采眾長、融會貫通,以趕超西方的主張。3.影響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考點1:朝代更替、統一與分裂時期1.(2016年麗水卷)讀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下列史實與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A.①——出現“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C.③——創立行省制度 D.④——戚繼光抗倭【答案】B 【考點】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及發生在各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結合圖表可知,①、②、③、④分別是唐朝、北宋、明、清四個朝代,只有選項B符合史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年代尺的理解。2.(2016年溫州卷)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著一方《嶧(yì)山刻石》。這方刻石刻有“皇帝立國……滅六暴強……壹家天下……”。該內容稱頌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A【考點】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解析】本題依據“滅六暴強……壹家天下”可知是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的得出答案。考點2: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1.(2015·湖州)“無言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D 【考點】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解析】該題要求學生抓住史料中的關鍵詞,從中獲取相關歷史信息。從“陳橋驛”“杯酒之間銷兵權”等文字中可知,該歷史事件是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2.(2015·臺州)“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現這種歷史現象是由于( )A.統一文字 B.獨尊儒術C.創立科舉 D.崇文抑武【答案】D 【考點】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鞏固統一的措施。由于“崇文抑武”,宋代文化繁榮,從而出現“文莫盛于宋”的現象,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考點3:元、明、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1.(2016年湖州卷)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 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考點】比較元、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明朝是漢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主建立的政權,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④的BD兩個選項,此外,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統一王朝,清朝不屬于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含有③的選項C發、不符合題意,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是它們的相似之處。因此,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理學生的歷史知識。2.(2016年金華卷)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 )【來源:21cnj*y.co*m】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地方權力 C.抵御外來入侵 D.維護國家統一【答案】D【考點】比較元、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結合教材所學,元朝設立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因此,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察元明清三朝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考點4:秦漢以來中國科技、文化成就(2017年杭州市B卷)14.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21·cn·jy·com①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②《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③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業 ④《本草綱目》是世界醫藥學重要文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考點】中國科技、文化成就【解析】結合教材所學,《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②錯誤,排除。因此,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可以采用排除法思考。考點5: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2016年衢州卷)下列最能體現“西學東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 )A.《孫子兵法》 B.《坤輿萬國全圖》www.21-cn-jy.comC.《大唐西域記》 D.《馬可·波羅行紀》【答案】B【考點】西學東漸【解析】“西學東漸”的時間主要是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典型的就是明朝時期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因此,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知道這些著作的時間就可以判斷。4.(2016年衢州卷)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以下史實體現“西學東漸”的是( )A.鑒真東渡 B.伏爾泰編寫《中國孤兒》C.鄭和下西洋 D.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答案】D【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概況【解析】“西學東漸”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傳播到了東方,因此符合題意的是D。A.B.C反映的是東方文化對外國的影響。21cnjy.com【點評】本題屬于簡單題,理解“西學東漸”的含義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選擇題1.(2017年麗水卷)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右圖是某同學復習該內容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誤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6衢州卷)讀圖3,對相關朝代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A.a、c兩朝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為中國大一統奠定基礎B.b、d兩朝都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C.b朝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D.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增強了北宋軍力3.(2017年杭州市B卷)13.“馬到成功”蘊含著人們對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馬”字,最有可能出現在秦朝官方文書中的是A B C D21世紀教育網版4.(2016紹興卷)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一意見______。 ①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繁榮 ②推動儒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選拔人才 ④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7年臺州卷)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此建議①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②使太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 ④使士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6.(2017年湖州卷)從出土文物“秦印封泥”(圖5)中能夠獲取的歷史信息有 ①周朝實行分封制度 ②秦朝實行丞相制度 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體 ④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17年湖州卷)“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這一舉措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 ②增強了軍隊作戰能力 ③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17年金華卷)“穿越跑”是許多馬拉松比賽上的亮麗風景線。若你是其中一員.穿越到西漢,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凱旋而歸 ②諸子百家就推恩令一的利弊各抒己見③皇帝與蒙古王公在木蘭圍場圍獵 ④太學儒生董某因學習成績優秀直接為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9.(2017年寧波卷)“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下面能解釋這一觀點的史實是21*cnjy*com A.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 B.焚書坑儒 推恩令C.統一文字 推恩令 D.統一文字 罷黜百家10.(2016年紹興卷)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欣然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該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設置臺灣府 B.實行改土歸流 C.設立宣政院 D.設立駐藏大臣11.(2015年杭州卷)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2·1·c·n·j·yA.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21*cnjy*comC.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D.對個的聯系與交往2-1-c-n-j-y12.(2015年嘉興卷)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D.抵御沙俄的侵略213.(2015年臺州卷)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 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 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14.(2017年寧波卷)今天中國象棋中的“炮”,最早寫為“砲”字,而到宋代出現“砲”“炮”兩字并用的現象。此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宋代A.發明了中國象棋 B.發明了火藥 C.火藥廣泛用于戰爭 D.西方近代火炮傳入15.(2016年麗水卷)下列有關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A.玄奘西行引發了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B.鑒真東渡將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C.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D.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的經濟交流二、綜合題1.(2015年寧波卷)(8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等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 措施或制度開始實行的朝代 一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史記》 ① 秦 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 ② 元 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改土歸流 明 材料二 實物資料 (1)閱讀材料一,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目前我國政府在西藏實行哪項基本政治制度?(3分)1世紀21世紀教育網有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3)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發表你的感想。(3分) 2.(2016臺州卷)(10分)閱讀史料,回答下列問題。時期史料問題奏漢時期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1)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4)史料共同反映的古代中國政治體制是什么?它有何積極作用?(4分)隋唐時期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 ——《資治通鑒》(2)唐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2分)元明清時期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3)元朝行中書省的主要職能是什么?(2分)3.(2017年嘉興卷)(10 分)政治制度的創新是歷史演進的一種常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統治者把“帝”這個頭銜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 有九卿,“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干縣,縣按大小設 縣令或縣長。21cnjy.com——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統治者在政治體制上的創新舉措。(2分)材料二: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陸續滅了六國,采用法家為主、兼蓄并用其他學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格局。——摘編自韋政通《中國思想史》等(2)概括材料二中秦統治者創新制度所具有的歷史條件。(4分) 材料三:秦朝作為中華帝國的開端,確立君、臣、民三層一元的政治結構,君主與官僚構成統治階級。他們對千萬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點。秦漢政治體制規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總結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適應新的時代特點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簡化為一省制,明制遠追唐宋承元制......www.21-cn-jy.com——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3)依據材料三,分析秦統治者所創制度的影響。(4分)4.(2017年臺州卷)(10分)“和合”思想的內涵是“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和諧相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通商易貨和文明交流之路①香料、藥物、象牙、瑪瑙: ▲ ②佛經、良馬、核桃、葡萄: ▲ (1)上述物品主要通過我國古代哪條交流之路傳入中國?(2分)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2)兩位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并列舉他們為此采取的措施各一項。(4分)材料三:臺州是中華和合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和合圣地。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勸世人要像我。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寒山、拾得(臺州和合文化代表人物)推動和合文化標志地、傳播地建設,將其融入城市發展和地方產業品牌,建設一批主題公共設施。把和合文化融入旅游發展、文化傳承、對外交流等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力度。——摘自《2017年臺州市政府工作報告》(3)寒山、拾得表現出怎樣的生活態度?依據材料三,談談我市推廣和合文化的意義。(4分)5.(2017年麗水卷)(1 0分)“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更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義新歐班列途經地區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 ▲ ,這里全年降水較 ▲ (填多或少)。(2分) (2)材料中“鑿空之旅”指什么歷史事件?(1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鑿空之旅”的影響。(3分) (3)列舉新航路開辟前,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兩例史實。(2分)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2分)一、選擇題1.(2016年慈溪市模擬)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1125~1210)《示兒》。陸游生活的時代,統治我國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是 ( ) A.契丹族 B.黨項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2.(2016年慈溪市模擬)5.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它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屬于封建君主加強對地方統治措施的是 ( )①秦朝郡縣制 ②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 明朝改土歸流 ④ 清朝設立駐藏大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 2016年杭州市富陽區模擬卷一)隨著“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大幕的正式開啟,人們對其歷史更加關注。下列關于“一帶一路”史實與結論的搭配,正確的是( )史實結論A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絲綢之路的開通B絲綢之路通到安息說明陸上絲綢之路最遠只達兩河流域C西漢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傳入內地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兩地的交流更加頻繁D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因只運輸絲綢而得名4.(2017年寧波市海曙區模擬卷) “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歷史人物是 ( ) A.孔子 B.秦王嬴政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5.(2017年寧波市海曙區模擬卷)8.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 ) 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 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D.抵御沙俄的侵略 6.(2017年慈溪市模擬卷)經典誦讀 可以幫助我們提取豐富的歷史 信息。 《三字經 》 “嬴秦氏, 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滅金,絕宋世……太祖興,國大明”中所反映的從長期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7.(2017年慈溪市模擬卷)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歷史人物與其功績相符的是( A )①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標準文字②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邊疆治理,設立“西域都護府”③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④宋太祖——崇文抑武,創立三省六部制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8.(2017年義烏市模擬卷)400多年前,9000多名義烏兵跟隨戚繼光修筑長城、戊守邊關,消除北方邊患。從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是A. 漢化政策 B. 各民族一視同仁 C.懷柔政策 D.防御性的民族政策9.(2017年義烏市模擬卷) 14.讀圖,對中國相關朝代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 ( )A.a、c兩朝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為中國大一統奠定基礎B.b、d兩朝都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C.b朝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D.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增強了北宋軍力10.(2017年海曙區模擬卷)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歷史影視劇、主人公及其功績相符的一組是( )①《秦始皇》——贏政——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標準文字②《漢武大帝》——漢武帝——加強邊疆治理,設立“西域都護府”③《貞觀長歌》——唐玄宗——加強中央集權,創立三省六部制④《康熙王朝》——康熙帝——抗擊沙俄侵略,維護領土完整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2017年麗水市模擬卷三)“秦皇漢武”兩位君主所采取的措施相似之處有 ①固邊疆,抵御匈奴入侵 ②控思想,強化專制統治③強集權,鞏固王朝統一 ④重經濟,實行鹽鐵官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17年麗水市模擬卷三)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歷史史實和推論邏輯關系有誤的一項是 ( )選項史 實推 論A北宋崇文抑武使北宋軍隊整體戰斗力下降 B法國啟蒙運動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C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D玄奘西行天竺表明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13. (2017年仙居縣模擬卷) 下列能體現“東學西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A.《海國圖志》 B.《坤典萬國全圖》 C.《大唐西域記》 D.《中國孤兒》14.(2017年溫州市模擬卷一)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和藍田縣等文字。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A.實行了郡縣制度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C.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歷史事實二、非選擇題1.(2016年杭州市富陽區模擬卷一)(8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某校九年級(3)班學生圍繞“傳統文化”這一主題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合作探究:論從史出】 小靈同學所在小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學們據此展開討論。請你依據材料作扼要闡述。 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引誘。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和漢武帝“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漢武帝“利祿引誘”的具體措施有哪些?(4分)(2)結合所學知識,對上述兩個歷史事件作簡要評價。(2分)【拓展提升:古為今用】 小組學習成果匯報后,老師又提供了一則新聞材料,引發了同學們的熱議。請你發表觀點。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2分)2.(2016年鎮海區模擬)(10分)閱讀材料,結合相關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信息歷史人物“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利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人物1:“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物2:“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爾,覲見王上,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人物3: 材料二:了解歷史政策。 (1)閱讀材料一中歷史信息,寫出對應歷史人物。(3分)(2)根據材料二中A、B版圖信息寫出不同時期地方管理的制度,以及這些制度對后世的影響。(3分)(3)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歷史人物3的行動對世界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并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原則。(2分)www3. (2017年仙居縣模擬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中華文明是東方文明的主體,中華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為標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擺脫了“低端策略”,這是東方文明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趕超西方世界,并最終在隋唐時期領先世界,并為人類文明發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創新遺產。21·世紀*教育網材料二:以公元16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標志,西方再次逐步“趕超”中華文明。直到19世紀,西方開始統治世界。西方的優勢在于它在長期的趕超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自19世紀開始,西方的治理體系不僅被視為有效的,而且還被視為普適的;不僅被視為富強之理,而且被稱為正義之道。——選自韓毓海《中華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輝煌》2-1-c-n-j-y(1)先秦所謂治理的“低端策略”在地方管理上主要是指什么重要制度?從秦到隋唐所謂治理的“高端策略”為人類文明發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創新遺產?(4分)(2)試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分析西方治理體系成為“普適的”“正義之道”原因?(4分)(3)兩則材料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2分)4. (2017蕭山區模擬卷)(8分)一種制度(或政策)的創立、實施,都會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借鑒2014福建文綜38題+改編)材料一: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 ——丁韙良《西學考略》(1)科舉制創立于哪一朝代?(1分)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八年級所學知識,歸納科舉制的積極影響。(2分)材料三: 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千舉人,而拔百數人為進士;復于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此其選之精也。然內政外交,治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故也。——梁啟超《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材料四 ……全國工礦企業已達400家左右,鐵路、輪船等新式交通事業也逐漸興辦,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科學技術人才來操作和管理。同時,新式學堂的急劇增加需要眾多的具有新知識的教師;清末新政中增設的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商部、學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關專業的干員。顯然,科舉制無法培養、選拔這類新式人才。 ——徐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2)科舉制度廢止于哪一年?綜合材料四、五分析該制度在近代中國難逃被廢除命運的原因。(3分)科舉制的興衰,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2分)專題五 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 考點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時序,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基本脈絡中國歷代大事速查表朝代存在時間創建者主要興替過程夏約前2070~約前1600年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商約前1600~前1046年湯夏建立400多年后,國王桀殘暴無度,位于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領湯聯合周邊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商末年國王紂奢侈殘暴,于公元前1046年被滅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周武王聯合其他小國,在牧野展開大戰,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東周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最先稱霸。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秦前221~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漢西漢前202~9年漢高祖劉邦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后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漢武帝時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新9年~23年王莽王莽即位之初,獲得國內各方支持,但采取的改革措施脫離實際,遭到失敗,并引發各地起兵防抗。不久,王莽政權被推翻東漢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在他統治時期減輕賦役負擔,任用清廉官吏,史稱“光武中興”,東漢末年,出現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三國220~280年 ①官渡之戰:時間:200年人物:曹操和袁紹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②赤壁之戰:時間:208年人物:曹操的大軍和劉備、孫權聯軍意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吳國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國號建立者時間都城統治區域魏曹丕220年洛陽黃河流域蜀(漢)劉備221年成都四川,荊州一部分,益州吳孫權222年建業長江中下游兩晉西晉266~420年司馬炎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316年內遷匈奴人滅西晉。東晉司馬睿①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政權,史稱東晉。東晉立國離不開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王氏貢獻最大。②淝水之戰:(時間:383年;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苻堅;意義: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③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南北朝南朝420~589年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統治,此后16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成都在建康,歷史上合稱為南朝。北朝 ①鮮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黃河流域。②6世紀前期,北魏內亂不止,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分別演變為北齊和北周,歷史上把這五個朝代稱為北朝。③5世紀到6世紀末,南朝和北朝對峙的時期合稱為南北朝。隋581~618年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近400年的民族戰爭和南北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定都長安。隋朝末年暴發大規模起義,貴族李淵反隋,隋滅亡唐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史稱“貞觀之治”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唐朝滅亡后,中國重新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持續了50多年宋北宋960~1127年宋太祖趙匡胤960年,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史稱北宋,不久,北宋重新統一了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1127年,北宋被金所滅南宋1127~1276年宋高宗趙構1127年,趙構稱帝,后在南方的臨安定都,史稱南宋,1276年,元滅南宋元1271~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明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建立明朝清1636~1912年清太宗皇太極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稱可汗,國號“后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兵擊敗明末農民起義軍,進占北京,不久以后,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清代奠定了今天祖國的疆域基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清帝退位考點16:列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評價他們對歷史進程產生的重要影響一、秦始皇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響1.時間: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2.秦始皇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自稱“始皇帝”,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國家大事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統一采用郡縣制。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頒布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盜賊令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中央集權制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君主專制,兩者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影響范圍廣,程度深交通下令大修馳道,拆除所有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交通更為便利,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推行全國,后又簡化小篆成“隸書”統一文字有利于秦帝國政令的推行,利于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統一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邊疆治理修筑長城抵御匈奴,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和治理經濟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為標準統一全國的貨幣。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思想實行焚書坑儒它雖然有利于統一,但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二、漢武帝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頒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建立刺史制度,后設立司隸校尉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以加強皇帝的權威思想文化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成績優秀的學生經考核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官學提高了皇帝的權威,實現了思想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穩定,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經濟控制貨幣的鑄造與鹽鐵產銷。將原先各地,及至私人都可經營的貨幣鑄造、食鹽與鐵器生產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邊疆治理派衛青、霍去病率兵反擊匈奴基本解除北部的邊患,有利于北部的發展,漢武帝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還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派張騫出使西域與西域建立友好關系,并開通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漢武帝之后,公元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入西漢的版圖,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促進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廣大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三、唐太宗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方面措施影響政治①于用人,虛懷納諫。對魏征等有名的諫臣,不僅非常重用,還能虛心納②沿襲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擴大科舉選拔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賴薦舉和憑借家庭出身來做官的慣例,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人才經濟①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和勞役②減少力役,不誤農時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發展,促進社會安定,國力增強民族關系①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尊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愛戴,促使民族關系融洽總體評價總之,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譽為“貞觀之治”四、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到政局的穩定。宋初統治者牢記這個教訓。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2.主要措施及影響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積極影響消極影響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地方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都收歸中央,官員的權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約束,武人干政的風險降低,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總之,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是宋代形成“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官俸和軍費開支龐大。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的局面建立禁軍,輪流駐防京師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從此成為毫無實權的虛銜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選拔大批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許武人掌握地方政治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各級官員權力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及評價(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稱雄干政的教訓,有效地鞏固了統一;但是因為文人不懂軍事造成了軍隊戰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有利于統一,防止分裂;但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中央機構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強干,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原因。(4)發展科舉制,進一步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官僚隊伍的龐大。考點17:概述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一、元朝的建立及其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建立及統一:12世紀時,蒙古各部混戰不已,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他死后,蒙古軍隊相繼滅亡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滅南宋,不久,元軍消滅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全國。2.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政治方面:忽必烈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意義: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置始于元朝。(2)邊疆治理方面:元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意義: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3)經濟方面:忽必烈重視發展農業,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意義:北方農業由此得到恢復和發展。(4)交通方面:為了便利南糧北運,開鑿了兩段新運河,還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意義:交通暢通,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還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5)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6)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漢族人也流入邊疆,開始形成一個新民族——回族。二、明朝對國家統一的貢獻1.政治上:通過廢除丞相、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措施,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2.經濟上:明初統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明中后期進一步改革賦役制度,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鎮經濟高度繁榮。3.邊疆治理及少數民族地區管理上:(1)抗擊倭寇: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之“倭寇”,16世紀中期,戚繼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收復臺灣: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初,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次年,清朝設置臺灣府。(3)增修長城:為了防范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增修長城,有效地保護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4)改土歸流:明成祖時,在我國西南的一些地區取消土司制度,設立與中原地區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改土歸流。(5)茶馬貿易:古代中原王朝還發展起用茶換取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茶馬貿易制度。到了明朝,政府在多地設置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這種貿易往來,促進了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三、清朝對國家統一的貢獻措施作用或意義修建避暑山莊成為清統治者處理民族事務的政務中心,利用聯姻、宴飲、圍獵等手段,聯絡感情乾隆皇帝親自接見回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加強了民族團結西藏達賴、班禪通過金瓶掣簽確定;由中央政府冊封;1727年,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密切了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西南: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西北:18世紀中期,粉碎了準噶爾貴族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天山以北地區。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后來,清政府在該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嚴厲打擊了破壞國家統一的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東北:雅克薩之戰,反擊沙俄入侵,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鞏固了邊防,維護了領土主權內外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兩級管理體制密切了蒙古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管理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密切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鞏固了我國東南海防共同作用: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加強了民族團結;清朝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考點18:列舉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華文明長期處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造紙術①發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②改進: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漸普遍起來。4世紀以后,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數學《周髀算經》記載了西周初年數學家商高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書中涉及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和幾何的大部分內容。確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醫學西漢時期編定的《黃帝內經》,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全身麻醉劑“麻沸散”。他還發明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模仿動物的動作,以強健身體“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史學文學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撰寫了史學和文學名著《史記》。①《史記》內容: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②《史記》的特點秉筆直書:司馬遷在《史記》中愛憎分明。他歌頌了首舉反秦大旗的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惡,也敢于評論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的功過。體例完善,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魯迅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此后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范例。宗教佛教的傳入與發展:公元1世紀(西漢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時,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佛教僧侶陸續到達中國,一些貴族開始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漢明帝在河南洛陽建造了中國最早的寺廟——白馬寺),一些佛經也被譯成中文。佛教教義: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生下來就面臨各種煩惱和苦難,導致生死輪回,無法脫離苦海。只有通過修行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超越生死煩惱,達到解脫的境界。佛教宣傳來生幸福吸引了很多信徒,許多統治者把佛教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入。道教的興起:到教室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的教義:道教關注個人生命,希望通過修身養性,煉制并服用丹藥,達到得到成仙、長生不老的目的。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道教對我國后世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數學天文機械南朝的祖沖之是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①最突出的貢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②編寫數學著作《綴術》③測算一年的時間,與現代天文測得的結果,只相差50秒④造出“千里船”,日行百里⑤設計制造的利用水里加工谷物的水碓磨,能同時舂米、磨面。所推算的圓周率達到極高的精確度,比歐洲早了約一千年;《綴術》在唐朝被用作學校課本,后傳到日本、朝鮮農學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①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②著有《齊民要術》一書,系統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的生產方法。《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書法王羲之(東晉):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一家,楷書、行書、草書無不擅長。他的字端秀清新,院轉流利。代表作品:《蘭亭序》當時人們評價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如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世人稱其為“書圣”。繪畫顧愷之(東晉):繪畫題材廣泛,擅長人物畫,主張畫人物要“以形寫神”特別重視表現人物特征。代表作品:《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當時人說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石窟藝術①云岡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附近,開鑿于北魏前期。造像風格較多體現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現出西域人的特征。②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口,開鑿于孝文帝遷都后。佛像肅穆慈祥衣紋流動飄蕩,更多體現了中原文化風采。石窟造像綜合了雕塑和繪畫藝術,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的藝術傳統,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特點,集中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三、唐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科技雕版印刷術:約7世紀時,中國人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朝印制的《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火藥: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偶然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上。曲轅犁:設計巧妙,輕便靈活,回轉省力,能夠只用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筒車:是一種新型的灌溉工具,可以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從低處運到高處,節省了人力。文學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氣魄雄渾,有的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人們稱李白為“詩仙”,稱杜甫為“詩圣”。杜甫的詩深刻反映了時代的特點,被后人稱為“詩史”。四、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領域成就影響科技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術,比我國晚約400年。火藥:宋元時期,火藥被廣泛用于戰爭,如火箭、突火槍、震天雷。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①.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②.火藥武器運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將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轉輪排字盤:元代王禎發明揀字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指南針:北宋時,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制成羅盤針⑵.宋朝時,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極大提高了人類航海的能力和技術,大大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棉紡織技術:元朝勞動婦女黃道婆,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傳授給鄉親。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400多年。松江綿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棉布日益流行逐漸取代絲綢和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文學宋詞:抒發情感的新式詩歌,長短不一,適于歌詠吟唱代表人物: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辛棄疾《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總稱)代表作:散曲: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五、明清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1.明清文化成就領域成就文學著作作者成書時間歷史地位主要內容及特色《三國演義》羅貫中元末明初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與軍事斗爭,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滸傳》施耐庵元末明初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塑造了許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形象,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西游記》吳承恩明朝中期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小說他通過塑造孫悟空這個形象,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斗爭的精神。《紅樓夢》曹雪芹清朝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書中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衰亡,以及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思想進步思潮:明清之際統治階級極端腐朽,正統禮教遭到懷疑。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代表新興市民工商階層利益,掀起一股要求個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思潮。代表人物:李贄主張:否定孔孟學說和“四書五經”的權威;批判封建禮教,主張個性自由發展。代表人物:黃宗羲主張:批判專制皇權,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追求個性解放,主張平等民主。戲曲以四大徽班、湖北的漢調兩個劇種為基礎,融合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劇種——京劇2.晚明科技成就領域成就影響醫學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藥物1800多種,方劑1000多個。李時珍創立了當時世界先進的的藥物分類法,把藥物按無機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三個層次排序分類。他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認為人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機能。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藥學,是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19世紀的科學家達爾文在論證生物進化論和物種變異學說時,曾多次引用。農學明代的徐光啟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介紹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和西方先進的水農業科技思想和方法。《農政全書》被稱為農業百科全書。徐光啟被后世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數學徐光啟潛心研究西方數學,還和傳教士利瑪竇合作,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當今仍在使用的漢語數學專有名詞都是首次出現在《幾何原本》的譯作當中。工藝明末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他運用數量、比重等數學、物理學方法“窮究試驗”,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被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傳統科技向近代科技轉變的潮流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地理徐霞客是我國歷史上接觸的地理學家,著有記述他一生游歷成果的《徐霞客游記》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地貌的特點;徐霞客是世界上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考點19:列舉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的實例,知道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概況物品貿易文化交流作用①中國的絲綢、陶瓷、鐵器、漆器等商品通過這條路運送到西方②西方商人利用這條路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①漢代的城市街頭,就能看到古羅馬魔術藝人的表演②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馬球游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①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②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③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絲綢之路的路線(見《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P68,圖3-35) (1)起點:中國長安 (2)終點:古羅馬 (3)經過的重要城市:敦煌,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4)經過目前主要的國家:中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意大利等3.絲路通暢的原因:外交上,西漢政府派張騫出使西域;軍事上,派兵攻打匈奴,占領河西走廊,在自敦煌往西至鹽澤(羅布泊)一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并設置官員鎮守;行政上,設置了酒泉、張掖、武威和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又設置了西域都護府。3.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通西域以后,各國商人、使者東來西往,通過河西走廊開通了一條從長安向西,往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的交通大道。中國的絲綢等物品可以運到古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二、玄奘西行1.玄奘:唐太宗時期的高僧,著名的佛學大師。他在研習佛教經典時,感到說法紛紜,無法解答,于是產生了去天竺(今印度半島)求法的念頭。2.玄奘在天竺游歷17年,后攜帶大量佛學經典回到長安。他精通梵文、漢文,翻譯了許多佛經,根據他西行見聞寫成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三、鑒真東渡1.時期:唐玄宗時2.過程:受日本僧人的邀請,鑒真前后五次率眾渡海去日本,均告失敗。后來,鑒真雙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第六次東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歡迎。鑒真留居日本十年,除了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四、馬可·波羅來華1.背景:由于交通暢通,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2.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時期3.著作:《馬可·波羅行紀》4.影響: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5.人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6.來華路線:從威尼斯出發,取道波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東行,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河西走廊,歷時4年到達元帝國。五、鄭和下西洋1.明朝建立后,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繁榮,國力強盛。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遠航西洋,途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航行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2.概況途經的地方從劉家港出發,出長江口,駛經東海、南海,繞過中南半島進入印度洋,經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帶),最遠航行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交換的貨物(1)鄭和遠航帶去了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印花布、鐵器等貨物,行銷各國(2)載回了香料、染料、藥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瑪瑙、寶石、象牙等奢侈品最后停止的原因由于目的并不是發展海外貿易,且花費很大,這種不計經濟利益的做法,給明朝造成巨大的損失,用來輸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價強征硬派,造成大量工匠逃亡。遠洋航海的壯舉最終被當成“弊政”而被廢止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意義:(1)鄭和下西洋成為航海史上的壯舉。(2)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有助于增加中國人民對世界的了解。六、“東學西漸”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西方的影響美國學者卡特指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文藝復興初期(14世紀)傳入歐洲后,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大發明傳入歐洲的影響造紙術和印刷術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火藥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滅亡指南針導致發現美洲,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歐洲成為世界的舞臺2. 東學西漸(1)含義: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史稱“東學西漸”。(2)表現地點東學西漸的表現歐洲出版了不少介紹中國的書籍法國中國人推崇古代哲人,強調道德教化作用,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擔任政府官員,皇帝開明、仁慈,國家富裕,農業發達。中國的景象似乎與啟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有許多一致的地方。伏爾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掛了一幅孔子像,撰文論述中國的政治與風俗,還寫了一部叫《中國孤兒》的戲劇。英國和德國中國熱也風行一時七、“西學東漸”1.含義明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其中,傳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史稱“西學東漸”。2.表現(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了《坤輿萬國圖》,即當時的世界地圖。極大地震動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首次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的世界觀。(2)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還不失時機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即通過博采眾長、融會貫通,以趕超西方的主張。3.影響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考點1:朝代更替、統一與分裂時期1.(2016年麗水卷)讀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下列史實與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A.①——出現“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C.③——創立行省制度 D.④——戚繼光抗倭【答案】B 【考點】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及發生在各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結合圖表可知,①、②、③、④分別是唐朝、北宋、明、清四個朝代,只有選項B符合史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年代尺的理解。2.(2016年溫州卷)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著一方《嶧(yì)山刻石》。這方刻石刻有“皇帝立國……滅六暴強……壹家天下……”。該內容稱頌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A【考點】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順序【解析】本題依據“滅六暴強……壹家天下”可知是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的得出答案。考點2: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1.(2015·湖州)“無言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D 【考點】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解析】該題要求學生抓住史料中的關鍵詞,從中獲取相關歷史信息。從“陳橋驛”“杯酒之間銷兵權”等文字中可知,該歷史事件是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2.(2015·臺州)“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現這種歷史現象是由于( )A.統一文字 B.獨尊儒術C.創立科舉 D.崇文抑武【答案】D 【考點】宋太祖為加強統治所采取的措施【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鞏固統一的措施。由于“崇文抑武”,宋代文化繁榮,從而出現“文莫盛于宋”的現象,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考點3:元、明、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1.(2016年湖州卷)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 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考點】比較元、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明朝是漢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主建立的政權,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④的BD兩個選項,此外,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統一王朝,清朝不屬于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含有③的選項C發、不符合題意,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是它們的相似之處。因此,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理學生的歷史知識。2.(2016年金華卷)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 )【來源:21cnj*y.co*m】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地方權力 C.抵御外來入侵 D.維護國家統一【答案】D【考點】比較元、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結合教材所學,元朝設立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因此,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察元明清三朝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考點4:秦漢以來中國科技、文化成就(2017年杭州市B卷)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21·cn·jy·com①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②《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③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業 ④《本草綱目》是世界醫藥學重要文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考點】中國科技、文化成就【解析】結合教材所學,《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②錯誤,排除。因此,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可以采用排除法思考。考點5: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2016年衢州卷)下列最能體現“西學東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 )A.《孫子兵法》 B.《坤輿萬國全圖》www.21-cn-jy.comC.《大唐西域記》 D.《馬可·波羅行紀》【答案】B【考點】西學東漸【解析】“西學東漸”的時間主要是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典型的就是明朝時期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因此,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知道這些著作的時間就可以判斷。4.(2016年衢州卷)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以下史實體現“西學東漸”的是( )A.鑒真東渡 B.伏爾泰編寫《中國孤兒》C.鄭和下西洋 D.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答案】D【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概況【解析】“西學東漸”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傳播到了東方,因此符合題意的是D。A.B.C反映的是東方文化對外國的影響。21cnjy.com【點評】本題屬于簡單題,理解“西學東漸”的含義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選擇題1.(2017年麗水卷)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右圖是某同學復習該內容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誤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5、16)【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各朝代的政治制度,②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創立,唐朝完善的,圖片標注錯誤;③內閣制是明代創立的,圖片標注也是錯誤的,故選B。2.(2016衢州卷)讀圖3,對相關朝代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A.a、c兩朝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為中國大一統奠定基礎B.b、d兩朝都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C.b朝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D.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增強了北宋軍力【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5、16)【解析】c是北宋,處在分裂時期,所以A不正確。a是隋朝,b是唐朝,d是元朝,因此B不正確。北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措施,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D也不正確。所以正確答案是C。3.(2017年杭州市B卷)“馬到成功”蘊含著人們對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馬”字,最有可能出現在秦朝官方文書中的是A B C D21世紀教育網版【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從題干“最有可能出現在秦朝官方文書中”可知考查內容是秦統一文字這一措施,秦統一后,將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因此秦朝官方文書應該用小篆。故答案為A。4.(2016紹興卷)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一意見______。 ①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繁榮 ②推動儒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選拔人才 ④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4、16)【解析】該題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漢武帝、董仲舒、孔子”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儒家思想的史實。②④符合該史實,故選C。5.(2017年臺州卷)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此建議①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②使太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 ④使士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為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成績優秀的學生經考核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官學。所以正確答案是B。6.(2017年湖州卷)從出土文物“秦印封泥”(圖5)中能夠獲取的歷史信息有 ①周朝實行分封制度 ②秦朝實行丞相制度 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體 ④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秦始皇為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圖5是秦代文物,①錯誤;推恩令是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④不符合。所以正確答案是C。7.(2017年湖州卷) “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這一舉措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 ②增強了軍隊作戰能力 ③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宋太祖為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從題干關鍵詞“儒臣”“武將”等可以看出這項措施是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各級官員。①表述錯誤,應該是重文輕武;該措施削弱了軍隊戰斗力,②也錯誤。所以正確答案是C。8.(2017年金華卷)“穿越跑”是許多馬拉松比賽上的亮麗風景線。若你是其中一員.穿越到西漢,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凱旋而歸 ②諸子百家就推恩令一的利弊各抒己見③皇帝與蒙古王公在木蘭圍場圍獵 ④太學儒生董某因學習成績優秀直接為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歷史的有關知識。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后,儒家學說成為朝廷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學說的影響逐漸降低,①錯誤;“皇帝與蒙古王公在木蘭圍場圍獵”是清朝的舉措,②錯誤;故選擇B。9.(2017年寧波卷)“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下面能解釋這一觀點的史實是21*cnjy*com A.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 B.焚書坑儒 推恩令C.統一文字 推恩令 D.統一文字 罷黜百家【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秦漢統一思想的不同措施,根據“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可知該事件是焚書坑儒;根據“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可知該事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選擇A。10.(2016年紹興卷)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欣然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該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設置臺灣府 B.實行改土歸流 C.設立宣政院 D.設立駐藏大臣【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7)【解析】據題干“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欣然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可知島嶼指的是臺灣。1683年6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渡海,在澎湖海戰中獲得大勝,鄭克塽率臣民降清,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因此,答案為A。11.(2015年杭州卷)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2·1·c·n·j·yA.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21*cnjy*comC.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D.對個的聯系與交往2-1-c-n-j-y【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宣政院是元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而設立的機構,負責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西藏自此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1661年,鄭成功率軍入臺,與侵占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作戰。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打擊了外來侵略,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了國家統一;伊犁將軍的設置是清朝加強邊疆管理的措施之一,主要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鞏固了國家統一。因此三者都屬于對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選擇A。12.(2015年嘉興卷)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D.抵御沙俄的侵略【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元代設置行省制的目的是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的目的是緩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國家安定。綜合分析可知,三者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故 B 項準確;A 項中的元代開始土司制度,目的是鞏固邊疆,維護國家統一,后被歷朝完善,清政府時期又采取“改土歸流”的政策;C.D 兩項表述與材料無關。故本題選擇B。213.(2015年臺州卷)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 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 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7)【解析】材料中提到,明長城修剪后,“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這說明長城的增修和加固促進了少數民族農耕經濟逐漸發展,促進了農耕文明的發展繁榮。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14.(2017年寧波卷)今天中國象棋中的“炮”,最早寫為“砲”字,而到宋代出現“砲”“炮”兩字并用的現象。此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宋代A.發明了中國象棋 B.發明了火藥 C.火藥廣泛用于戰爭 D.西方近代火炮傳入【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8)【解析】材料中提到,“宋代出現‘砲’‘炮’兩字并用的現象”,這說明宋代出現了火藥武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15.(2016年麗水卷)下列有關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A.玄奘西行引發了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B.鑒真東渡將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C.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D.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的經濟交流【答案】D【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8)【解析】A玄奘西行引發了歐洲人對中華民族的興趣,不正確,玄奘西行到達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沒有到歐洲;B鑒真東渡將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不正確,鑒真東渡是在唐玄宗時,不可能把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C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不正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在西漢漢武帝時;D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的經濟交流,正確。故選D。二、綜合題1.(2015年寧波卷)(8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等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 措施或制度開始實行的朝代 一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史記》 ① 秦 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 ② 元 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改土歸流 明 材料二 實物資料 (1)閱讀材料一,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目前我國政府在西藏實行哪項基本政治制度?(3分)1世紀21世紀教育網有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3)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發表你的感想。(3分) 【答案】(1)①統一度量衡、車軌、文字等(1分)②建立行省制度(1分)(2)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實施“金瓶掣簽”制度(2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分)(3)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同意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等。(2分)【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17)【解析】第(1)題,第一問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從材料“衡石……書同文”可以總結出答案;第二問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從材料“行中書省”“元代”可以判斷。第(2)題,通過仔細觀察圖片,可知是清代加強少數民族管理的措施,結合圖片注釋即可得出答案;新中國成立以后管理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3)題,考查對民族政策的綜合性認識,圍繞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即可。2.(2016臺州卷)(10分)閱讀史料,回答下列問題。時期史料問題奏漢時期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1)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4)史料共同反映的古代中國政治體制是什么?它有何積極作用?(4分)隋唐時期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 ——《資治通鑒》(2)唐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2分)元明清時期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3)元朝行中書省的主要職能是什么?(2分)【答案】(1)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郡縣制(2分)(2)三省之間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2分)(3)管理地方,守護邊疆(2分)(4)中央集權制度(2分) 加強統治;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分)【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17)【解析】該題是一道考查純歷史知識的綜合題,材料中提供史料,要求學生研讀、分析史料,得出結論,體現了“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改題前三題都是識記性簡答題,只要對應考點、分析史料即可找到答案。第(4)題要抓住史料的共同點,即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3.(2017年嘉興卷)(10 分)政治制度的創新是歷史演進的一種常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統治者把“帝”這個頭銜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 有九卿,“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干縣,縣按大小設 縣令或縣長。21cnjy.com——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統治者在政治體制上的創新舉措。(2分)材料二: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陸續滅了六國,采用法家為主、兼蓄并用其他學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格局。——摘編自韋政通《中國思想史》等(2)概括材料二中秦統治者創新制度所具有的歷史條件。(4分) 材料三:秦朝作為中華帝國的開端,確立君、臣、民三層一元的政治結構,君主與官僚構成統治階級。他們對千萬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點。秦漢政治體制規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總結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適應新的時代特點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簡化為一省制,明制遠追唐宋承元制......www.21-cn-jy.com——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3)依據材料三,分析秦統治者所創制度的影響。(4分)【答案】(1)首創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2分)(2)國家統一;(2分)百家爭鳴提供了多種治國學說。(2分)(3)對秦朝:鞏固中央政權(2分)對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制基礎上不斷完善、創新的;權力的統一與集中成為后世王朝的總體趨勢。2(2分)1教育名師【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17)【解析】第(1)題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從材料“把“帝”這個頭銜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干縣”可以總結出答案。第(2)題,根據材料“秦陸續滅了六國”得出結論實現了國家統一;根據“采用法家為主、兼蓄并用其他學派思想的做法”得出答案百家爭鳴提供了多種治國學說。第(3)題,根據材料“秦……確立君、臣、民三層一元的政治結構……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總結前代制度的基礎上”等等,可以得出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4.(2017年臺州卷)(10分)“和合”思想的內涵是“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和諧相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通商易貨和文明交流之路①香料、藥物、象牙、瑪瑙: ▲ ②佛經、良馬、核桃、葡萄: ▲ (1)上述物品主要通過我國古代哪條交流之路傳入中國?(2分)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2)兩位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并列舉他們為此采取的措施各一項。(4分)材料三:臺州是中華和合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和合圣地。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勸世人要像我。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寒山、拾得(臺州和合文化代表人物)推動和合文化標志地、傳播地建設,將其融入城市發展和地方產業品牌,建設一批主題公共設施。把和合文化融入旅游發展、文化傳承、對外交流等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力度。——摘自《2017年臺州市政府工作報告》(3)寒山、拾得表現出怎樣的生活態度?依據材料三,談談我市推廣和合文化的意義。(4分)【答案】(1)鄭和航海路(鄭和下西洋);古絲綢之路(2分)(2)以和平交往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民族團結。(2分)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乾隆時期利用宴飲等手段聯絡少數民族首領(或設立伊犁將軍;確立金瓶掣簽制;繼續修建避暑山莊及周圍的喇嘛廟等)。(2分) www.21-cn-jy.com(3)友善(與人為善)、寬容或樂觀。(1分,答出一點即可)有利于完善城市公共設施;提升臺州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答出三點即可)【出處:21教育名師】1教育名師【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17、19)思想品德(考點7、36)【解析】第(1)題考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的史實,結合材料中的物品可知分別為鄭和航海路(鄭和下西洋)和古絲綢之路。第(2)題,第一問歸納唐朝和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共同點;第二問列舉實例進行說明即可。第(3)題,是思想品德的考試內容,第一問屬于心理健康范疇,從“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可以得出友善(與人為善)、寬容或樂觀等結論;第二問從文化建設的意義方面考慮即可。5.(2017年麗水卷) (1 0分)“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更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義新歐班列途經地區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 ▲ ,這里全年降水較 ▲ (填多或少)。(2分) (2)材料中“鑿空之旅”指什么歷史事件?(1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鑿空之旅”的影響。(3分) (3)列舉新航路開辟前,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兩例史實。(2分)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2分)【答案】(1)溫帶大陸性氣候 少(2)張騫出使西域 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史實:玄奘西行,馬克.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四大發明外傳等啟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等【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2、16、19) 【解析】第(1)題考查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點,對照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可以得出答案。第(2)題,第一問從材料“漢代……從長安出發……打通從東方到西方的道路”等信息可知改歷史事件是張騫出使西域;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即可。第(3)題,第一問例舉史實,內容較多,玄奘西行,馬克.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四大發明外傳等等,選擇兩例即可;第二問從開放、交流的角度回答。一、選擇題1.(2016年慈溪市模擬)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1125~1210)《示兒》。陸游生活的時代,統治我國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是 ( ) A.契丹族 B.黨項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答案】D【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5)【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時序,從材料陸游的生卒時間(1125~1210)可知,陸游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南宋時期,在他生活的年代,在我國中原地區與南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是金(1115~1276),由女真族建立。因此答案為D。2.(2016年慈溪市模擬)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它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屬于封建君主加強對地方統治措施的是 ( )①秦朝郡縣制 ②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 明朝改土歸流 ④ 清朝設立駐藏大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該題考查我國歷代政治制度,可以采用排除法思考。題目要求選擇“加強對地方統治措施”,三省六部制屬于唐朝中央行政管理,②排除。故選C。3.( 2016年杭州市富陽區模擬卷一)隨著“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大幕的正式開啟,人們對其歷史更加關注。下列關于“一帶一路”史實與結論的搭配,正確的是( )史實結論A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絲綢之路的開通B絲綢之路通到安息說明陸上絲綢之路最遠只達兩河流域C西漢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傳入內地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兩地的交流更加頻繁D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因只運輸絲綢而得名【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9)【解析】該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絲綢之路開通早于西域都護符的設置,A項錯誤;絲綢之路最遠到達歐洲,B項錯誤;海上絲綢之路因為主要運輸絲綢等物品而得名,D項中結論“因只運輸絲綢而得名”太過絕對,也排除。故答案為C。4.(2017年寧波市海曙區模擬卷) “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歷史人物是 ( ) A.孔子 B.秦王嬴政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從“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可知他滅六國,統一中國;自稱皇帝,因此判斷是秦王嬴政。故選C。5.(2017年寧波市海曙區模擬卷)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 ) 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 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D.抵御沙俄的侵略 【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7)【解析】“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都屬于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史實。故選B。6.(2017年慈溪市模擬卷)經典誦讀 可以幫助我們提取豐富的歷史 信息。 《三字經 》 “嬴秦氏, 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滅金,絕宋世……太祖興,國大明”中所反映的從長期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從中國歷史紀年表可知,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秦、西晉、隋、元四個朝代,《三字經》中提到的是秦、隋、元。故選B。7.(2017年慈溪市模擬卷)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歷史人物與其功績相符的是( A )①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標準文字②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邊疆治理,設立“西域都護府”③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④宋太祖——崇文抑武,創立三省六部制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相關歷史知識,可以采用排除法。“西域都護府”是公元前60年設立的,晚于漢武帝時期,②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創立的,④也排除。故選擇A.8.(2017年義烏市模擬卷)400多年前,9000多名義烏兵跟隨戚繼光修筑長城、戊守邊關,消除北方邊患。從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是A. 漢化政策 B. 各民族一視同仁 C.懷柔政策 D.防御性的民族政策【答案】D【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7)【解析】由時間“400多年前”、人物“戚繼光”可以判斷材料描述的是明朝的事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實行防御性的民族政策。故選D。9.(2017年義烏市模擬卷) 14.讀圖,對中國相關朝代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 ( )A.a、c兩朝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為中國大一統奠定基礎B.b、d兩朝都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C.b朝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D.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增強了北宋軍力【答案】C【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5、16)【解析】根據中國歷史紀年表判斷,a是隋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實現了國家統一;b是唐朝,618年推翻隋朝后建立,繼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c是北宋,沒有實現統一,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削弱了北宋軍力;d是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ABD的描述都不符合史實,故選C。10.(2017年海曙區模擬卷)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歷史影視劇、主人公及其功績相符的一組是( )①《秦始皇》——贏政——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標準文字②《漢武大帝》——漢武帝——加強邊疆治理,設立“西域都護府”③《貞觀長歌》——唐玄宗——加強中央集權,創立三省六部制④《康熙王朝》——康熙帝——抗擊沙俄侵略,維護領土完整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17)【解析】本題考查歷史知識,跨度較大,可以采用排除法。“西域都護府”是公元前60年設立的,晚于漢武帝時期,②排除;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創立的,③也排除。故選A。11.(2017年麗水市模擬卷三)8.“秦皇漢武”兩位君主所采取的措施相似之處有 ①固邊疆,抵御匈奴入侵 ②控思想,強化專制統治③強集權,鞏固王朝統一 ④重經濟,實行鹽鐵官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秦始皇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可以采用排除法。“實行鹽鐵官營”是漢武帝為增加中央收入采取的措施,秦代統一貨幣、度量衡后,沒有類似的問題,不需要采用該措施,④排除。故選A。12.(2017年麗水市模擬卷三)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歷史史實和推論邏輯關系有誤的一項是 選項史 實推 論A北宋崇文抑武使北宋軍隊整體戰斗力下降 B法國啟蒙運動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C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D玄奘西行天竺表明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答案】B【考點】歷史與社會(17、19、21)【解析】屬于反向選擇題,選擇推論與史實不符的一項,提醒學生看清題目要求。1640年議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啟蒙運動是17世紀及18世紀在歐美地區發生的一場知識及文化運動,18世紀后半期在法國達到頂峰,時間上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稍晚,B推論不成立。故選B。13.(2017年仙居縣模擬卷) 下列能體現“東學西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A.《海國圖志》 B.《坤典萬國全圖》 C.《大唐西域記》 D.《中國孤兒》【答案】D【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9)【解析】本題考查“東學西漸”的知識。“東學西漸”是指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伏爾泰的戲劇《中國孤兒》是“東學西漸”的表現之一。故選D。14.(2017年溫州市模擬卷一)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和藍田縣等文字。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A.實行了郡縣制度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C.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歷史事實【答案】A【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解析】本題考查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從“上郡、代郡和藍田縣”等文字可以看出秦代實行郡縣制。故選A。二、非選擇題1.(2016年杭州市富陽區模擬卷一)(8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某校九年級(3)班學生圍繞“傳統文化”這一主題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合作探究:論從史出】 小靈同學所在小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學們據此展開討論。請你依據材料作扼要闡述。 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引誘。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和漢武帝“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漢武帝“利祿引誘”的具體措施有哪些?(4分)(2)結合所學知識,對上述兩個歷史事件作簡要評價。(2分)【拓展提升:古為今用】 小組學習成果匯報后,老師又提供了一則新聞材料,引發了同學們的熱議。請你發表觀點。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2分)【答案】(1)(4分)事件: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措施: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成績優秀有學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立官學;鼓勵私人傳授儒家學說。(2分)(2)(2分)焚書坑儒:有利于加強思想控制,但對我國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損失。罷黜百家(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排斥):有利于思想統一,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朝廷的正統思想,持續兩千多年。1(3)(2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解、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獨特內涵,在創新中實現發展。【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1、16)思想品德(考點36)【解析】該題屬于文字材料題,考查秦漢時期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解答第(1)題第一問秦始皇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分別是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第二問回答漢武帝推行儒學教育的措施。第(2)題對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進行評價,注意用評價的方法。第(3)題屬于思想品德的知識點,從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角度回答即可。2.(2016年鎮海區模擬)(10分)閱讀材料,結合相關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信息歷史人物“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利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人物1:“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物2:“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爾,覲見王上,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人物3: 材料二:了解歷史政策。 (1)閱讀材料一中歷史信息,寫出對應歷史人物。(3分)(2)根據材料二中A、B版圖信息寫出不同時期地方管理的制度,以及這些制度對后世的影響。(3分)(3)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歷史人物3的行動對世界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并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原則。(2分)www【答案】(1)人物1:韓非子;(1分)人物2:孔子;(1分)人物3:哥倫布(1分)(2)A:郡縣制;(1分)B:行省制。(1分)行省制度和郡縣制對后世影響深遠,奠定了我國今天行政區劃中的省、縣制度。(1分)21教育網21cnjy.com(3)哥倫布的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加強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物種的交流與傳播等。哥倫布的遠航推動了殖民擴張,為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奪財富、販賣黑奴等罪行提供條件。(寫出正反兩面即可得2分)www.21-cn-jy.com21·cn·jy·com評價歷史人物要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基于史實等。(能運用歷史發展觀的即可得分)(寫出2點即可得2分)【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1、14、16、17、20)【解析】該題知識點跨度比較大,要求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題考查對中外歷史人物的認識,結合材料中“君主加強自己的權力和威勢”可知人物1主張用法治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他硬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從“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的主要思想觀點;從時間“1492年”可知這是新航路開辟時期的史實,人物3是哥倫布。第(2)題觀察圖片可知A是秦朝疆域,B是元朝疆域,由此可知地方管理制度分別是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然后說明其影響。第(3)題考查新航庫開辟的影響,結合說學知識可以知道答案,第二問總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方法。3. (2017年仙居縣模擬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中華文明是東方文明的主體,中華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為標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擺脫了“低端策略”,這是東方文明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趕超西方世界,并最終在隋唐時期領先世界,并為人類文明發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創新遺產。21·世紀*教育網材料二:以公元16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標志,西方再次逐步“趕超”中華文明。直到19世紀,西方開始統治世界。西方的優勢在于它在長期的趕超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自19世紀開始,西方的治理體系不僅被視為有效的,而且還被視為普適的;不僅被視為富強之理,而且被稱為正義之道。——選自韓毓海《中華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輝煌》2-1-c-n-j-y(1)先秦所謂治理的“低端策略”在地方管理上主要是指什么重要制度?從秦到隋唐所謂治理的“高端策略”為人類文明發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創新遺產?(4分)(2)試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分析西方治理體系成為“普適的”“正義之道”原因?(4分)(3)兩則材料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2分)【答案】(1)“低端策略”:分封制(1分) “高端策略”:中央集權的封建官僚制度(皇 帝制度、丞相制、郡縣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3分) (2)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2分);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2分)(3)與時俱進,重視創新。(2分)【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22、23)【解析】該題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歸納綜合所學歷史知識。解答第(1)題“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這個時間節點看出秦廢除了分封制(擺脫了“低端策略”);“高端策略”指的是秦到隋唐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因此中央集權的封建官僚制度(皇 帝制度、丞相制、郡縣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等都符合要求。第(2)題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分析近代西方領先的原因。第(3)題從創新角度回答即可。4.(2017蕭山區模擬卷)(8分)一種制度(或政策)的創立、實施,都會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借鑒2014福建文綜38題+改編)材料一: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 ——丁韙良《西學考略》(1)科舉制創立于哪一朝代?(1分)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八年級所學知識,歸納科舉制的積極影響。(2分)材料三: 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千舉人,而拔百數人為進士;復于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此其選之精也。然內政外交,治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故也。——梁啟超《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材料四 ……全國工礦企業已達400家左右,鐵路、輪船等新式交通事業也逐漸興辦,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科學技術人才來操作和管理。同時,新式學堂的急劇增加需要眾多的具有新知識的教師;清末新政中增設的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商部、學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關專業的干員。顯然,科舉制無法培養、選拔這類新式人才。 ——徐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2)科舉制度廢止于哪一年?綜合材料四、五分析該制度在近代中國難逃被廢除命運的原因。(3分)科舉制的興衰,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2分)【答案】(1)隋朝;(1分)被西方國家借鑒;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競爭公平性、客觀性;對讀書人有激勵作用;促進社會重學風氣;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社會穩定等。(2分)(須答出對世界對中國的影響各一點)(2)1905年(1分)科舉制下的人才學非所用,非所學,缺乏實際治國能力。八股取士束縛思想;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近代工業發展和近代學堂創辦。科舉考試難以適應近代實用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需要。(2分,言之有理即可)(3)教育要依據國情改革,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言之有理,得分2分)【考點】歷史與社會(考點16、26)【解析】該題主要考查科舉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第(1)題第一問根據說學知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2問從材料一“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得出科舉制度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從材料二“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第(2)題第一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問從材料三“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材料四“科舉制無法培養、選拔這類新式人才”可以歸納出明清以來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第(3)題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 原卷版.doc 專題五 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 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