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機械運動”知識網絡圖及練習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同步試題一、選擇題2.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測量的真實性和精確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究的成敗。在下列關于測量的幾種說法中,選出你認為最優的一項( )A.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B.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C.測量前要觀察零刻度,以確定是否有零誤差D.測量前上述三種做法都是必要的3.下列記錄結果中,哪一個數據的單位應該是厘米( )A.八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約為9 B.教室寬約為60C.小明的身高為1.68 D.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4.在通常情況下,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 )A.0.9s B.10s C.1min D.1h6.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B.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D.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7.用較厚的刻度尺測量一物體長度,如圖1,正確的是( )8.現在通用的鞋的號碼是指人的腳跟到腳尖的距離的厘米數。白雪同學請林圓圓幫她買一雙鞋,林圓圓使用了一把受潮膨脹了的木刻度尺測出白雪的腳長23.0cm,則林圓圓應該買的鞋的號碼是( )A.22 B.22.5 C.23 D.23.59.在相同條件下,由于銅的熱脹冷縮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銅刻度尺去測量同一塊玻璃的長度,夏天和冬天的測量結果比較是( )A.夏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B.一樣大C.冬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10.小明和小華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張課桌的長度。小明測量的結果為122.9cm,小華測量的結果是1.228m,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小華的讀數比小明的準確B.小明的讀數比小華的準確C.兩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測量是錯誤的D.兩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11.測一張報紙的厚度,下列方法可行且正確的是( )A.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測B.將報紙連續對折5次,測出總厚度再除以10C.將報紙連續對折5次,測出總厚度再除以32D.上述方法都不正確二、填空題12.(1)如圖2所示的物體的長度是 cm,機械停表讀數是________min,________s。圖213.如圖3所示,小明測量的A、B、C三個物體的長度分別為________cm、________cm、________cm。圖314.如圖4所示,用A、B兩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邊長,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確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不正確。用A尺測量出的物體長度是________。圖415.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圖5測一枚紐扣的直徑,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紐扣的直徑是________cm。圖5三、綜合題16.步行不僅是一種簡易的健身運動,而且還能方便地對一些長度進行估測。(1)人正常步行時,步距變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為身體上的一把“尺子”。為了使這把“尺子”更可靠,請你說出一種測量步距的方法。(2)小明測出自己的步距為0.5m,他從教學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84步,則教學樓的長度是多少米?《運動的描述》同步試題一、選擇題1.下列關于機械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B.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C.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與參照物的選擇無關,對任何參照物而言結果都是相同的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2.甲乙兩車并排停著,當甲車司機看著乙車時,忽然感覺自己的車正在緩慢運動,但當他看到地面時,卻發現自己的車并沒動,對此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是運動的B.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是靜止的C.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是靜止的D.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運動的3.自行車是節能環保的交通工具,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區不同位置設立了自行車停取處。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車去上學,如圖1所示,在行駛途中,他說自己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圖1A.公路兩旁的房屋B.公路兩旁的樹C.他騎的自行車 D.對面駛來的汽車4.一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直升機在向上運動,則直升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是(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靜止 D.可能上升5.在新型飛機研制中,將飛機放在風洞中固定不動,讓模擬氣流迎面吹來,便可以模擬空中的飛行情況,如圖2所示。此時,機艙里的飛行員感覺飛機在飛行,則他所選的參照物是( )A.飛機 B.氣流 C.地面 D.風洞圖26.同步通信衛星是無線電波傳播的中繼站,這類衛星雖繞地心轉動,但我們卻覺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這是因為觀察者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A.地球 B.月亮 C.太陽 D.飛行的飛機7.如圖3,長江科學考察探險隊乘坐的橡皮船,在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以江水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靜止的B.以橡皮船為參照物,江水是運動的C.以岸上的樹木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靜止的D.以探險隊員為參照物,橡皮船是運動的圖38.觀察圖4中的煙和小旗,關于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車一定向左運動B.甲、乙兩車一定向右運動C.甲車可能運動,乙車可能向右運動D.甲車可能靜止,乙車向左運動圖49.車站上并排停著待發的甲、乙兩列火車,在甲火車上的人從窗口看到乙火車正向東運動,從車廂的另一側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樹木也向東運動,但比乙火車運動得要慢些。若以大地為參照物,則上述的現象表明( )A.甲、乙兩列火車同時開始運動,甲火車向東運動,乙火車向西運動B.甲火車開始向西運動,乙火車末動C.甲、乙兩火車同時開始運動,都在向西運動D.甲、乙兩火車同時開始運動,甲火車向西運動,乙火車向東運動二、填空題11.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上軟著陸。當月球車緩緩駛離“嫦娥三號”探測器時,以探測器為參照物,月球車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12.“五一”假期小明和小華一起騎自行車去太湖郊游,中途休息時小明間小華:當你看到汽車超越你騎著的自行車向東行駛時,若以汽車為參照物,你是向 運動的。13.人造地球同步衛星以________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以________(太陽,地球)為參照物是運動的。由此可見同步衛星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________小時。15.詩人常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描述物體的運動。圖7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運動的詩,之所以對這個現象“難意會”,是因為 。圖7三、問答題14.如圖8所示,是飛機在空中加油的示意圖。當飛機在空中加油時,請你分析一下,這種加油方式在怎樣的條件下才可能進行?15.甲、乙、丙三架觀光電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樓在向下運動,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運動,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運動,你能判斷,甲、乙、丙三架電梯相對地面的運動情況嗎?16.在現代交通中,高速列車已成為現實。為了不影響高速列車的運行,有人設想,若能使高速列車在進出站時既不停車、又能上下乘客,豈不更好。你能進行這樣的設計嗎 若能設計,說明理由。《運動的快慢》同步試題一、選擇題1.土星的第六顆衛星簡稱“土衛六”,它的表面覆蓋了厚厚的大氣層,地表有山脈、湖泊、河流,被認為是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土衛六”離地球最近時,距離地球約為1.3×1012m,假如小雨此時站在“土衛六”上,能用望遠鏡看到地球上的景象,他看到的是( )圖1A.地球上106個小時前的景象B.地球上1個多小時前的景象C.地球上現在的景象 D.地球上1個多小時后的景象2.甲、乙、丙、丁四個物體的運動速度分別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則它們速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A.v丁>v丙>v乙>v甲B.v甲>v乙>v丙>v丁C.v甲>v乙>v丁>v丙D.v乙>v甲>v丙>v丁3.一輛汽車在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汽車通過的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正確的是( ) A B C D4.探究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將物體將要通過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別測量物體通過每段路程所需的時間。如圖3所示,將運動員跑步的路程分成長度相同的三段,由圖中秒表可知運動員通過每段路程所需時間,從圖中可見運動員在此運動過程中的速度是( )A.不變 B.變大 C.變小 D.先減小后增大圖35.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與時間的關系為s=vt,在圖4中,甲、乙兩直線分別是兩運動物體的路程s和時間t關系的圖像,由圖可知兩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關系是( )圖4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6.(2014年江西省中考題)如圖6所示,是一個小球在相同時間間隔里運動情景的物理模型圖,對這個小球的運動情景描述正確的是( )A.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B.小球沿斜面上下運動C.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D.小球從碗邊釋放滾下圖67.(2014年廣安市中考題)如圖7所示的圖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的是( ) 圖7A.A與BB.A與CC.C與DD.B與C8.(2014年泰安市中考題)如圖8,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圖8A.只有①④正確B.只有③④正確C.只有①③正確 D.只有②③正確9.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假如把他們的運動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處理,他們同時從起跑線起跑,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的位置如圖9所示,在圖10中分別做出的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路程s、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像,正確的是( )10.(2014年臺州市中考題)如圖11是伽利略做斜面實驗時的一頁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數據如表格。表中第二列是時間,第三列是物體沿斜面運動的距離,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實驗數據時添加的。根據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圖11A.物體具有慣性B.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C.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D.物體運動距離的增加量與時間成正比二、填空題11.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兩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請借助圖12中的短跑比賽來說明這兩種方法:a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1212.(2014年淮安中考題)如圖13所示,“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運動到相距30m的位置時,開始發送和接收信號,自動控制對接,知道相互接觸時耗時150s。若以“天宮一號”為參照物,“神舟十號”是 的,且速度為 m/s。圖1313.(2014年廣安中考題)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其速度表如圖14所示,指針顯示汽車速度為 km/h,合 m/s。圖1414.(2014年南京中考題)如圖15是某住宅小區內的場景,圖中B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 ,按規定,汽車在小區內行駛100m至少需要 s,行駛過程中,以汽車為參照物,標志牌是 。圖1515.人急行的速度大約是2m/s,人急行通過6m寬的馬路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________s;汽車的行駛速度如果是10m/s,人至少要在距行駛過來的汽車________m處開始穿越馬路。三、解答題16.(2014年南昌中考題)如圖16所示,甲圖是兩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以不同速度勻速直線運動的三幅照片,請你在乙圖中用圖像分別描述出男女同學的大致運動情況。圖1617.長200m的火車以43.2km/h的速度勻速行駛在京九線上,當它穿越1000m長的隧道時,所需的時間是多少?18.一名同學騎自行車從家路過書店到學校上學,家到書店的路程為1800m,書店到學校的路程為3600m。當他從家出發到書店用時5min,在書店等同學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經過了12min到達學校。求:(1)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這位同學從家里出發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19.從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Ⅰ所示,從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動車組運行時刻表如表Ⅱ所示:表Ⅰ:2526次普通列車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發車時間06:3007:2608:24 到站時間 07:2408:2211:30里程/km084165300 表Ⅱ:D412次動車組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發車時間09:1509:53]10:34 到站時間 09:5110:3211:45里程/km084165300(1)上海到南京的路程是多少?(2)由上海駛往南京,乘坐D412次動車組比乘坐2526次普通列車可節省多少時間?(3)從上海到南京,D412次動車組比2526次普通列車的平均速度快多少?20.(2014年宜賓中考題)已知XX型汽車的質量M=1200kg,汽車的額定功率P=40kw。一般情況下,駕駛員酒后的反應時間(從發現情況到開始制動所需的時間)比正常時慢了0.1~0.5s,易發生交通事故。下表格為《駕駛員守則》中駕駛員在不同車速時所對應的正常反應距離(汽車在正常反應時間內通過的距離)的表格:車速v(km/h)406080反應距離s(m)57.510(1)請根據表格數據,計算駕駛員的正常反應時間;(2)如圖18所示,假設一飲酒后的駕駛員駕車以v2=54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在距離某學校門前s=40m處發現有一隊學生在斑馬線上橫過馬路,他的反應時間比正常時慢了△t=0.2s,剎車后,車的平均速度為v3=27km/h,剎車到停止運動所用時間t2=4s,試通過計算說明是否會發生交通事故。圖18《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同步試題解析答案一、選擇題1.(2014年青海中考題)某校組織學生體檢,做了一些測量,其中記錄錯誤的數據是( )A.體溫37℃ B.身高16m C.質量40kg D.1min心跳75次答案:B解析:試題考查學生對常見物體的估測能力,對自己身體的一些數據更應該關心。中學生的體溫在37℃左右,所以A正確;中學生的身高大約1.6m,所以B錯誤;中學生的質量40kg左右,所以C正確;中學生1min心跳75次,所以D正確。2.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測量的真實性和精確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究的成敗。在下列關于測量的幾種說法中,選出你認為最優的一項( )A.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B.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C.測量前要觀察零刻度,以確定是否有零誤差D.測量前上述三種做法都是必要的答案:D解析:要從刻度尺的選擇和使用方法方面去分析。測量前選擇合適的刻度尺,要先觀察量程,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觀察分度值,以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觀察零刻度,以確定是否有零誤差;以上都是測量前必須做的。3.下列記錄結果中,哪一個數據的單位應該是厘米( )A.八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約為9 B.教室寬約為60C.小明的身高為1.68 D.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答案:D解析:題目考查對長度單位的認知和常見物體的估測能力。八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所以應該約為9毫米;教室寬約為6米,合60分米;小明的身高應該為1.68米;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厘米。4.在通常情況下,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 )A.0.9s B.10s C.1min D.1h答案:A解析:要對脈搏的跳動有所了解,通常情況下,正常人的脈搏為每分鐘60~70次。5.我國對納米技術的研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長度為1.76×109nm的物體可能是( )A.一個人的高度 B.物理課本的長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個籃球場的長度答案:A解析:1.76×109nm這個數值太大,而單位太小,把它換算成大單位。根據1m=109nm,所以1.76×109nm=1.76m,顯然這是一個人的高度。6.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B.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D.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答案:A解析:由于受所用的儀器、測量方法的限制和測量者的不同,測量必然存在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7.用較厚的刻度尺測量一物體長度,如圖1,正確的是( )圖1答案:D解析:A項圖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未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B項圖中的刻度尺沒有放正;C項圖中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側未能緊貼被測物體;D項圖中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而且放正,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8.現在通用的鞋的號碼是指人的腳跟到腳尖的距離的厘米數。白雪同學請林圓圓幫她買一雙鞋,林圓圓使用了一把受潮膨脹了的木刻度尺測出白雪的腳長23.0cm,則林圓圓應該買的鞋的號碼是( )A.22 B.22.5 C.23 D.23.5答案:D解析:受潮膨脹的木尺,分度值變大。用它測量物體的長度,其讀數比真實值小,因此腳的真實長度比23.0cm稍長。9.在相同條件下,由于銅的熱脹冷縮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銅刻度尺去測量同一塊玻璃的長度,夏天和冬天的測量結果比較是( )A.夏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B.一樣大C.冬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物體熱脹冷縮后微小長度變化的判斷比較能力.銅的熱脹冷縮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由于銅尺的分度值變得更大,所以測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銅尺的分度值變得更小,所以測量值偏大。10.小明和小華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張課桌的長度。小明測量的結果為122.9cm,小華測量的結果是1.228m,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小華的讀數比小明的準確B.小明的讀數比小華的準確C.兩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測量是錯誤的D.兩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精確測量時,要求估讀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把給出的數據換算成小數點后有一位數字的數值,那么,其單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明測量的結果為122.9cm,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小華測量的結果是1.228m=122.8cm,因此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也是1cm。結果不一樣只是最后一位數字是估計數字,不同的測量者,估讀的數字可能不同。兩人的讀數都是正確的。11.測一張報紙的厚度,下列方法可行且正確的是( )A.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測B.將報紙連續對折5次,測出總厚度再除以10C.將報紙連續對折5次,測出總厚度再除以32D.上述方法都不正確答案:C解析:報紙的厚度是比較小,用毫米刻度尺是無法測出的,所以采用積多算少法,將報紙連續對折5次,這樣報紙的厚度就變成了32張報紙的厚度,用刻度尺測出其厚度,再除以32,可求出一張報紙的厚度。二、填空題12.(2014年泰安中考題)(1)如圖2所示的物體的長度是 cm,機械停表讀數是________min,________s。圖2答案:2.85 3 38.3解析: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2.00cm刻線對齊,右側在4.7cm和4.8cm中間,估讀為4.85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4.85cm﹣2.00cm=2.85cm;觀察表盤可知,機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6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勻分成10個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針指示時間超過3.5min,大圈指針指示是38.3s,因此讀數是3min、38.3s。13.如圖3所示,小明測量的A、B、C三個物體的長度分別為________cm、________cm、________cm。圖3解析:測量長度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圖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被測木塊A長度準確值為3.2cm,估讀值為0.07cm,所以木塊長為3.27cm(3.26cm、3.28cm也對)。被測木塊B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線上,此時長度準確值為3.4cm,估讀值為0.00cm,所以木塊長為3.40cm。被測木塊C的末端恰好落在長刻度線上,此時長度準確值為4.0cm,估讀值為0.00cm,所以木塊長為4.00cm。答案:3.27(或3.26、3.28) 3.40 4.0014.如圖4所示,用A、B兩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邊長,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確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不正確。用A尺測量出的物體長度是________。圖4答案:A B 2.20cm(或22.0mm)解析: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2mm,分度值越小測量越精確,因此刻度尺A精確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側沒有靠近被測木塊,使用方法錯誤。被測木塊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線上,此時長度準確值為2.2cm,估讀值為0.00cm,所以木塊長為2.20cm。15.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圖5測一枚紐扣的直徑,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紐扣的直徑是________cm。圖5答案:1 1.10解析: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長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紐扣的準確值是:1.1cm;估讀值是:0.00cm;紐扣的直徑是:1.1cm+0.00cm=1.10cm。三、綜合題16.步行不僅是一種簡易的健身運動,而且還能方便地對一些長度進行估測。(1)人正常步行時,步距變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為身體上的一把“尺子”。為了使這把“尺子”更可靠,請你說出一種測量步距的方法。(2)小明測出自己的步距為0.5m,他從教學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84步,則教學樓的長度是多少米?答案:(1)先測量出走10步的距離,再折算出一步的距離;(2)42米解析:步距是指人正常步行時,兩腳尖之間的距離,為了準確測量步距,可以用測多算少的方法,比如先測量出走10步的距離,再折算出一步的距離;已知一步的距離,可求84步的距離,進一步求出教學樓的長度。17.如圖6,一塊磚頭,如何測出它內部對角線AB的長度?說出你的辦法。圖6答案:方法1:取三塊磚按圖3方法放置,量出CD間的長度即為所求。圖7方法2:取三塊磚按圖4方法放置,兩端的磚塊不動,抽去中間的一塊,然后量出EF間的長度即為所求。圖8解析:刻度尺無法進入磚塊內部測量,把要測量的長度轉化到磚塊外部就好辦了,怎樣實現這個轉化,確實需要動動腦筋。18.掛在彈簧下的物體在位置O處于靜止狀態,如圖9甲所示,將物體拉到A處,松手后,物體會在A、B間上下振動,如圖9乙所示。小盼、小漢和小寧已經知道物體每振動一次(由A經O到B再回到A)所用的時間相等。為了精確測定該物體振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小盼的測量方法是,當物體運動到最下面的位置A時,用停表開始計時,當物體再次運動到位置A時停止計時,直接測量出物體振動一次的時間。小漢的方法是,當物體運動到最下面的位置A時,用停表開始計時,當物體振動30次,再回到A處時停止計時,用測得的時間除以30,求出物體振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小寧的方法是,當物體運動到位置O時用停表開始計時,當物體振動30次,再回到位置O時停止計時,最后求得物體振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請你分析他們三個人的方法誰的最好?并簡要說明理由。圖9答案:(1)小寧的方法最好。(2)小盼的方法誤差最大,小漢進行了改進,但小漢選擇的測量位置不如小寧,小寧選擇的測量位置處,物體運動的速度最大,時間的測量會更準確。解析:小盼是直接測量物體振動一次的時間,由于物體是運動的,人的眼睛不可能對物體是否已在A位置做出準確的判斷,即使眼睛判斷準了,手也不可能使停表及時走動和停止,人在讀表時還會有誤差等。如果測量物體振動30次的總時間,再求出物體平均振動一次的時間,方法就要好一些。這不是說上述誤差不存在,而是說上述操作產生的誤差只有一次,但被平均到30次里,每一次的時間誤差變小了,所以更精確一些。顯然,選擇物體振動的次數越多,測量結果越精確。小漢和小寧的方法有什么區別呢?注意到物體在AOB之間的振動情況,物體在O點振動最快,由O向A運動速度越來越慢,物體是否已到A點呢?這極易使人的眼睛做出誤判斷,從而增大了測量誤差。以O點作為計時的開始和終止,可使上述原因產生的誤差減小。《運動的描述》同步試題解析答案一、選擇題1.下列關于機械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B.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C.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與參照物的選擇無關,對任何參照物而言結果都是相同的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答案:A解析: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地球及其他都在不斷地運動和發展當中,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A正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來說的,B錯誤;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2.(2014年嘉興中考題)甲乙兩車并排停著,當甲車司機看著乙車時,忽然感覺自己的車正在緩慢運動,但當他看到地面時,卻發現自己的車并沒動,對此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是運動的B.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是靜止的C.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是靜止的D.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運動的答案:D解析: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或怎樣運動,關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根據題目情況分析,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是靜止的,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是運動的。當然,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是運動的,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也是運動的。3.(2014年邵陽中考題)自行車是節能環保的交通工具,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區不同位置設立了自行車停取處。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車去上學,如圖1所示,在行駛途中,他說自己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圖1A.公路兩旁的房屋B.公路兩旁的樹C.他騎的自行車 D.對面駛來的汽車答案:C解析: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看它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小明相對于他騎的自行車,位置不發生改變,即小明相對于自行車靜止。相對于地面或地面上靜止的物體(如房屋、樹等),小明的位置不斷改變,他就是運動的。相對于對面駛來的汽車,小明的位置不斷改變,他也是運動的。4.一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直升機在向上運動,則直升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是(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靜止 D.可能上升答案:D解析:由于跳傘運動員是向下運動的,如果直升機相對于地面靜止或上升,運動員以自己為參照物也可看到直升機向上運動;如果直升機向下運動,但向下運動的速度小于跳傘運動員的速度,運動員以自己為參照物,看到的直升機也是向上運動的;因此直升機的運動情況是靜止、上升、下降都有可能。5.在新型飛機研制中,將飛機放在風洞中固定不動,讓模擬氣流迎面吹來,便可以模擬空中的飛行情況,如圖2所示。此時,機艙里的飛行員感覺飛機在飛行,則他所選的參照物是( )A.飛機 B.氣流 C.地面 D.風洞圖2答案:B解析:被研究的物體是飛機,飛機以本身為參照物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有位置的改變,是沒有意義的,A不符合題意。飛機和模擬氣流之間發生了位置的改變,以模擬氣流為參照物,飛機是運動的,B符合題意。將飛機放在風洞中固定不動,飛機和地面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改變,以地面為參照物,飛機是靜止的,C不符合題意。將飛機放在風洞中固定不動,飛機和風洞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改變,以風洞為參照物,飛機是靜止的,D不符合題意。6.同步通信衛星是無線電波傳播的中繼站,這類衛星雖繞地心轉動,但我們卻覺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這是因為觀察者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A.地球 B.月亮 C.太陽 D.飛行的飛機答案:A解析:因為同步衛星的轉動和地球的轉動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轉動衛星也怎么轉動,它相對于地球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以地球為參照物,衛星是靜止的;以太陽,月亮或宇宙飛船為參照物,衛星與太陽,月亮或宇宙飛船之間的相對位置發生了變化,是運動的。7.如圖3,長江科學考察探險隊乘坐的橡皮船,在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以江水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靜止的B.以橡皮船為參照物,江水是運動的C.以岸上的樹木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靜止的D.以探險隊員為參照物,橡皮船是運動的圖3答案:A解析:探險隊員乘坐的橡皮船從上游順流而下,橡皮船和江水運動方向和速度都相同,二者相對靜止,所以A正確,B錯誤。以岸上樹木為參照物,探險隊員和岸上樹木發生了位置改變是運動的;以探險隊員為參照物,橡皮船和探險隊員沒有發生位置改變是靜止的,所以C、D錯誤。8.觀察圖4中的煙和小旗,關于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車一定向左運動B.甲、乙兩車一定向右運動C.甲車可能運動,乙車可能向右運動D.甲車可能靜止,乙車向左運動圖4答案:D解析:題圖中房子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煙向左飄,說明空氣是由右向左運動;對于甲車來說,甲車上的旗子向左飄,甲車有三種可能的情況:一是不動,二是甲車向右運動,三是甲車向左運動,但運動速度小于風速。對于乙車,要使車上的旗子向右飄,只有乙車向左運動且車速大于風速,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9.車站上并排停著待發的甲、乙兩列火車,在甲火車上的人從窗口看到乙火車正向東運動,從車廂的另一側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樹木也向東運動,但比乙火車運動得要慢些。若以大地為參照物,則上述的現象表明( )A.甲、乙兩列火車同時開始運動,甲火車向東運動,乙火車向西運動B.甲火車開始向西運動,乙火車末動C.甲、乙兩火車同時開始運動,都在向西運動D.甲、乙兩火車同時開始運動,甲火車向西運動,乙火車向東運動答案:D解析:因為甲火車上的人看到田野上的樹木向東運動,則可以判斷此時以地面為參照物,則甲列車是向西運動的。假設乙車向西運動,由于甲車向西,則甲車上的人看到乙車的速度應該是比樹木的速度要慢,與題意不符;假設乙車不動,則甲車上的人看到乙車和樹木的速度應該是一樣的,也與題意不符;由此可以判斷乙車是向東運動。10.如圖5所示,坐在甲火車中的小華在車窗里看到乙火車的車頭,過一會兒,她又在車窗里看到乙火車的車尾。若兩火車車頭朝向一致,下列關于它們運動情況的判斷,不可能的是( )A.甲火車停在軌道上,乙火車向前運動B.兩列火車均向前運動,但甲火車運動較慢C.兩列火車均向后倒車,但甲火車運動較慢D.甲火車向后倒車,乙火車停在軌道上答案:C解析:由試題提供的情景可以判斷:以乙火車為參照物,甲火車向后運動;或者以甲火車為參照物,乙火車向前運動。但若判斷兩火車是停在軌道上,還是向前運動、向后倒車以及它們運動的快慢,必須以地面為參照物。以地面為參照物,兩車可能一動一靜,或者都動。具體說存在這樣幾種情況:(1)甲火車停在軌道上,乙火車向前運動;(2)乙火車停在軌道上,甲火車向后運動;(3)兩列火車均向前運動,但甲火車運動較慢;(4)兩列火車均向后倒車,但甲火車運動較快。二、填空題11.(2014年福州中考題)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上軟著陸。當月球車緩緩駛離“嫦娥三號”探測器時,以探測器為參照物,月球車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答案:運動解析:以探測器為參照物,月球車的位置不斷改變,所以月球車是運動的。12.(2014年蘇州中考題)“五一”假期小明和小華一起騎自行車去太湖郊游,中途休息時小明間小華:當你看到汽車超越你騎著的自行車向東行駛時,若以汽車為參照物,你是向 運動的。答案:西解析:人騎自行車向東行駛,這時汽車也向東疾駛而去,以汽車為參照物,騎自行車的人和汽車之間發生了位置的改變,以汽車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并且人在汽車的西面離汽車越來越遠,因此以汽車為參照物人向西行駛。11.人造地球同步衛星以________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以________為參照物是運動的。由此可見同步衛星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________小時。解析:衛星同步是指相對于地面上的某位置不變,而地球帶著月球、人造衛星等要繞太陽轉動,地球繞地軸自轉一周要24小時。答案:地面 太陽 2412.圖6中的特技跳傘運動員只有在他們保持________時,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圖6答案:相對靜止解析:特技跳傘運動員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們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也就是在他們保持相對靜止時,才能形成一個造型。13.詩人常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描述物體的運動。圖7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運動的詩,之所以對這個現象“難意會”,是因為 。圖7答案:不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或參照物的選取不同,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解析:因為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圍繞著地球轉動的。但由于月亮與地球距離遙遠,在地球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月亮的運動,即短時間內可以認為月亮相對于地面上的人是靜止的。由于云彩與地球距離較近,地面上的人容易觀察到云彩的運動。如果認為云是不動的,則會感覺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看到云是向西運動的,則會感到月亮向東運動。也就是說,以地面為參照物,月亮靜止,云彩向西運動;以云為參照物,月亮向東運動。古人之所以對詩中的現象“難意會”,是因為不知道參照物的選取不同,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或者是不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三、問答題14.如圖8所示,是飛機在空中加油的示意圖。當飛機在空中加油時,請你分析一下,這種加油方式在怎樣的條件下才可能進行?圖8答案:要讓兩架飛機保持相對靜止。即兩架飛機以同樣的高度、同樣的速度、相同的方向水平飛行。解析:要實現空中加油,必須使兩架飛機保持相對靜止,要保持相對靜止,兩架飛機必須以同樣的高度、同樣的速度、相同的方向水平飛行。15.甲、乙、丙三架觀光電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樓在向下運動,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運動,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運動,你能判斷,甲、乙、丙三架電梯相對地面的運動情況嗎?答案:甲、乙相對地面向上運動,而且乙比甲速度快,丙可能靜止,可能向下運動,也可能向上運動,但速度比甲、乙慢。解析:電梯中的乘客觀看其他物體的運動情況時,是以自己所乘的電梯為參照物。甲看高樓向下運動,那么要以高樓為參照物(高樓固定在地面上,相當于選地面為參照物),甲電梯一定向上運動,乙電梯是以甲電梯為參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對甲是向上運動,因為甲相對地面在向上運動,所以乙相對地面也向上運動,只是運動得比甲快,對于丙,無論是靜止,還是向下運動,還是以比甲、乙都慢的向上運動速度都能觀察到甲、乙兩電梯向上運動,所以丙電梯的運動狀態有三種可能,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種。16.在現代交通中,高速列車已成為現實。為了不影響高速列車的運行,有人設想,若能使高速列車在進出站時既不停車、又能上下乘客,豈不更好。你能進行這樣的設計嗎 若能設計,說明理由。答案:可以設計一輛與高速列車A相類似的列車B,在列車A進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車B,當列車A進站時,令列車B加速到與列車A車速相同,并與列車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進,保持A、B相對靜止,待乘客下完后,B車減速行駛最后停在站上,A車則繼續高速前進。解析:列車相對于地面是高速運行,若讓高速列車在進出站時既不停車,又能上下乘客,只要讓乘客與高速列車保持相對靜止就可以了。《運動的快慢》同步試題解析答案一、選擇題1.土星的第六顆衛星簡稱“土衛六”,它的表面覆蓋了厚厚的大氣層,地表有山脈、湖泊、河流,被認為是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土衛六”離地球最近時,距離地球約為1.3×1012m,假如小雨此時站在“土衛六”上,能用望遠鏡看到地球上的景象,他看到的是( )圖1A.地球上106個小時前的景象B.地球上1個多小時前的景象C.地球上現在的景象 D.地球上1個多小時后的景象答案:B解析:土星到地球的距離s=1.3×1012m,光速v=3×108m/s,所以光從地球傳到土星的時間:。2.甲、乙、丙、丁四個物體的運動速度分別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則它們速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A.v丁>v丙>v乙>v甲B.v甲>v乙>v丙>v丁C.v甲>v乙>v丁>v丙D.v乙>v甲>v丙>v丁答案:B解析:要比較速度的大小,應先統一單位,可把單位都換算成m/s。v乙=18km/h=18×m/s=5m/sv丙=450cm/s=450×=4.5m/sv丁=1200cm/min=1200×=0.2m/s所以:v甲>v乙>v丙>v丁3.(2014年黑龍江中考題)一輛汽車在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汽車通過的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正確的是( ) A B C D圖2答案:A解析:汽車在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路程s與時間t成正比,反映在圖像上應該為一條過原點的直線,所以A正確,BCD錯誤。4.探究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將物體將要通過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別測量物體通過每段路程所需的時間。如圖3所示,將運動員跑步的路程分成長度相同的三段,由圖中秒表可知運動員通過每段路程所需時間,從圖中可見運動員在此運動過程中的速度是( )A.不變 B.變大 C.變小 D.先減小后增大圖3答案:A解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很多,本題采用的是相等的路程比較時間的方法,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0m到70m的三段相同路程中,從計時開始觀察秒表的示數變化,可以發現在三段相等的路程內,運動時間均為10s。由此可以判斷出,在相等的時間內運動員通過的路程相等,或者說在相同的路程內運動時間相等,即運動員做勻速直線運動。5.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與時間的關系為s=vt,在圖4中,甲、乙兩直線分別是兩運動物體的路程s和時間t關系的圖像,由圖可知兩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關系是( )圖4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答案:A解析:利用速度圖像、路程圖像分析問題時,注意每一點都有對應的路程、速度、時間。本題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進行分析。方法(1):時間相同,比較路程。如圖5(a),在A、B兩點,根據公式,甲、乙兩物體運動的時間相等,但s甲大,所以v甲大。方法(2):路程相等,比較運動的時間。如圖5(b),在C、D兩點,根據公式,甲、乙兩物體運動的路程相同,但t甲小,所以v甲大。圖56.(2014年江西省中考題)如圖6所示,是一個小球在相同時間間隔里運動情景的物理模型圖,對這個小球的運動情景描述正確的是( )A.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B.小球沿斜面上下運動C.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D.小球從碗邊釋放滾下圖6答案:B解析:由圖得出,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球通過的路程先變小,后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是先變小,后變大。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速度將越來越快,故A不符合題意;小球沿斜面上下運動,先是沿斜面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小,到一定高度后又沿斜面向下運動,速度越來越大,故B符合題意;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速度大小不變,故C不符合題意;小球從碗邊釋放滾下,先加速運動、后減速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7.(2014年廣安市中考題)如圖7所示的圖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的是( ) 圖7A.A與BB.A與CC.C與DD.B與C答案:D解析:A、C是路程-時間圖像,A是一條與時間軸平行的直線,表示路程不變;C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這是正比例函數圖像,表示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B、D是速度-時間圖像,B是一條與時間軸平行的直線,表示速度不變,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D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表示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即物體做加速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這兩種圖像表示方法:s﹣t圖像和v﹣t圖像,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質的不同。8.(2014年泰安市中考題)如圖8,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圖8A.只有①④正確B.只有③④正確C.只有①③正確 D.只有②③正確答案:D解析:①由圖像可知,物體A是由O點開始運動,但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的。所以兩個物體不是從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兩條圖像都是直線,表示兩個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但vA>vB。兩圖像在5s處相交,表示兩物體通過的路程相同,即A、B相遇;④在5s內,A運動的路程為5m,其速度為1m/s;B運動的路程為10m,所用時間為2s,其速度為5m/s;所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確。9.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假如把他們的運動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處理,他們同時從起跑線起跑,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的位置如圖9所示,在圖10中分別做出的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路程s、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像,正確的是( )解析:由圖1可知,乙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多,即乙的速度大。圖2中A是路程-時間圖像,可以看出相同時間內甲通過的路程多,故錯誤;B也是路程-時間圖像,可以看出相同時間內乙通過的路程多,故正確;C是速度-時間圖像,表示甲、乙的速度都不變,即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但甲的速度大,錯誤;D是速度-時間圖像,表示甲、乙的速度都不斷增大,但甲的速度始終比乙大,錯誤。答案:B10.(2014年臺州市中考題)如圖11是伽利略做斜面實驗時的一頁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數據如表格。表中第二列是時間,第三列是物體沿斜面運動的距離,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實驗數據時添加的。根據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圖11A.物體具有慣性B.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C.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D.物體運動距離的增加量與時間成正比答案:C解析:分析表中數據容易知道,每一組數據中第一列數據是第二列數據的平方。由計算可得每一組數據中第三列數據大約總是第一列數據的33倍左右,故可以得出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所以C選項正確。二、填空題11.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兩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請借助圖12中的短跑比賽來說明這兩種方法:a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12答案:在相同時間內比較物體通過的路程 在相同的路程內比較物體運動所需的時間解析:由a圖可以看出他們運動的時間是相同的,但他們所通過的路程不相同,所以由a圖可以表明: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長,物體運動越快。由b圖可以看出他們通過的路程是相同的,但他們所用的時間不相同,所以由b圖可以表明:在通過相同的路程時,物體所用時間越短,運動越快。12.(2014年淮安中考題)如圖13所示,“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運動到相距30m的位置時,開始發送和接收信號,自動控制對接,知道相互接觸時耗時150s。若以“天宮一號”為參照物,“神舟十號”是 的,且速度為 m/s。圖13答案:運動 0.2解析:以“天宮一號”為參照物,“神舟十號”相對于“天宮一號”位置發生改變,因此是運動的;運動速度為。13.(2014年廣安中考題)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其速度表如圖14所示,指針顯示汽車速度為 km/h,合 m/s。圖14答案:90 25解析:汽車速度計的單位是km/h,讀出速度值,再進行單位換算。速度計指示的汽車的行駛速度為v=90km/h=90×m/s=25m/s。14.(2014年南京中考題)如圖15是某住宅小區內的場景,圖中B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 ,按規定,汽車在小區內行駛100m至少需要 s,行駛過程中,以汽車為參照物,標志牌是 。圖15答案:限制車速不超過5km/h 72 運動的 解析:圖中B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汽車最大速度不能超過5km/h。由可得在不違反交通法規的前提下,汽車在小區內行駛100m最快需要的時間:。行駛過程中,以汽車為參照物,標志牌與汽車的相對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故標志牌是運動的。15.人急行的速度大約是2m/s,人急行通過6m寬的馬路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________s;汽車的行駛速度如果是10m/s,人至少要在距行駛過來的汽車________m處開始穿越馬路。答案:3 30解析:人能安全穿過馬路的條件是:汽車行駛過來的時間至少等于人橫過馬路所用的時間,即t車=t人。。t車=t人=3s,s車=v車t車=10m/s×3s=30m。三、解答題16.(2014年南昌中考題)如圖16所示,甲圖是兩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以不同速度勻速直線運動的三幅照片,請你在乙圖中用圖像分別描述出男女同學的大致運動情況。圖16答案:二人的v﹣t圖像:二人的s﹣t圖像:解析:兩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16甲可知,女同學追趕并超過了男同學,女同學的速度比男同學的速度大。17.長200m的火車以43.2km/h的速度勻速行駛在京九線上,當它穿越1000m長的隧道時,所需的時間是多少?答案:100s解析:解本題的關鍵是確定火車穿越隧道時通過的路程是多少。解題過程中要注意統一單位。由于路程單位是m,可以將速度單位km/h換算成m/s。由圖17可知火車穿過隧道時通過的路程是火車的長度與隧道長度之和。圖17即s=L隧道+L車=1000m+200m=1200m又v=43.2km/h=43.2×m/s=12m/s所以:==100s。18.一名同學騎自行車從家路過書店到學校上學,家到書店的路程為1800m,書店到學校的路程為3600m。當他從家出發到書店用時5min,在書店等同學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經過了12min到達學校。求:(1)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這位同學從家里出發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答案:(1)m/s (2)5m/s解析:求從家到書店的平均速度時只要用從家到書店的路程除以對應的時間,即可求出;求從家到學校的全過程的平均速度,也要用從家到學校的路程除以從家到學校所用的全部時間。(1)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2)這位同學從家出發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19.從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Ⅰ所示,從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動車組運行時刻表如表Ⅱ所示:表Ⅰ:2526次普通列車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發車時間06:3007:2608:24 到站時間 07:2408:2211:30里程/km084165300 表Ⅱ:D412次動車組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發車時間09:1509:53]10:34 到站時間 09:5110:3211:45里程/km084165300(1)上海到南京的路程是多少?(2)由上海駛往南京,乘坐D412次動車組比乘坐2526次普通列車可節省多少時間?(3)從上海到南京,D412次動車組比2526次普通列車的平均速度快多少?答案:(1)300km;(2)2.5h;(3)60km/h。解析:(1)由列車時刻表得出,上海到南京的距離是300km;(2)乘坐2526次普通列車,從上海到南京的時間:t1=5h,乘坐D412次動車,從上海到南京的時間:t2=2.5h,可節省時間t=t1-t2=5h-2.5h=2.5h;(3)乘坐2526次普通列車,平均速度:=60km/h,乘坐D412次動車,平均速度:=120km/h,Δv=v2-v1=120km/h-60km/h=60km/h。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和時間的計算,關鍵知道求平均速度必須先求總路程和總時間,難點是求所用時間,還要學會從列車時刻表找到有用的數據。20.(2014年宜賓中考題)已知XX型汽車的質量M=1200kg,汽車的額定功率P=40kw。一般情況下,駕駛員酒后的反應時間(從發現情況到開始制動所需的時間)比正常時慢了0.1~0.5s,易發生交通事故。下表格為《駕駛員守則》中駕駛員在不同車速時所對應的正常反應距離(汽車在正常反應時間內通過的距離)的表格:車速v(km/h)406080反應距離s(m)57.510(1)請根據表格數據,計算駕駛員的正常反應時間;(2)如圖18所示,假設一飲酒后的駕駛員駕車以v2=54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在距離某學校門前s=40m處發現有一隊學生在斑馬線上橫過馬路,他的反應時間比正常時慢了△t=0.2s,剎車后,車的平均速度為v3=27km/h,剎車到停止運動所用時間t2=4s,試通過計算說明是否會發生交通事故。圖18答案:(1)0.45s;(2)不會發生交通事故。解析:(1)車速,由于在反應時間內汽車仍勻速行駛,根據車速v和反應距離s,可計算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即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0.45s。(2)車速:,反應時間:△t=0.45s+0.2s=0.65s駕駛員的反應距離:s2=v2△t=15m/s×0.65s=9.75m 根據剎車后車的平均速度為v3=27km/h=7.5m/s,以及剎車到停止運動所用時間t2=4s,可求剎車到停止運動車前進的距離:因為9.75m+30m=39.75m<40m所以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