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效率、公平的含義;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如何堅持效率和公平原則。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體事例,說明收入分配如何實現公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對待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看問題,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越性,確認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經濟效率提高,又能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1、學習重點:(1)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2)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的影響。(3)如何堅持兼顧效率與公平。2、學習難點:(1)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和我國現階段的多種分配方式。(2)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重點難點】重點: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難點: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教具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方法】采用情景教學法、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一、復習回顧:按勞分配的必然性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具體形式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有何意義?二(進行新課)(一)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什么是公平 (討論)公平的含義較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領域。公平,一般地講,反映的是人們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價值理念。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我們本課要講的公平是經濟學里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結果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教師:(故事)“關于和尚挑水的寺規”——“有挑水有飯吃,沒挑水沒得吃”或者“挑不挑都有飯吃”兩種方案學生分析并得出:分配方式要合理,注重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收入分配公平是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允許收收入分配公平是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允許收入差距的存在。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繼續分析“和尚挑水”的故事,引導學生得出: 平均主義≠(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對平等≠沒差別(而在于差別是否合理)問題:為什么我們要重視收入分配公平呢?(圖片展示)學生通過對比圖片總結出我國目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收入分配懸殊的社會問題。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任何一個社會中。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一種文明能夠把財產資源分配做到絕對平等的分配(2)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②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3、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1)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講解:要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就要有一個適合國情的分配制度,我們應該堅持基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這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證。 (2)初次分配:提高“兩個比重”,實現“兩個同步”(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措施: ①加大再分配力度,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說短的再分配調節機制,②加強政府對收入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剛才我們學習的內容告訴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必須重視促進“公平”,但同時,經濟要發展,效率必須提高。我們應該怎么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呢?(二)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以和尚挑水故事,引出效率的含義)1、效率的含義 效率,是指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從公式分析,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少,產出的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引導學生得出提高效率的意義)2、提高效率意義 效率的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針對“和尚挑水”問題,提問學生分析方丈提出的兩個方案——“無論有沒有挑到水,都有飯吃”和“挑得最多,晚餐飯任吃,而且加菜;誰挑得最少,沒飯吃。”總結:沒有效率為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普遍貧窮;忽視公平引起貧富懸殊3、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效率是做大做好蛋糕;公平是分好蛋糕)物質前提(1)一致性:效率公平保證(2)存在矛盾:強調不同方面。注重效率就會有差距,而差距過大就會有失公平。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怎樣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2)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三、板書設計(一)公平1、公平的含義2、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意義3、如何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大力發展經濟,這是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舉措②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保證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二)效率1、效率的含義2、效率提高的意義3、效率與公平的關系4、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7.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高中政治備課素材1、七個人分粥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后來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2、小孩為什么不來玩了一個老人喜歡安靜,她選擇住在環境優美的市郊,但是有一群孩子每天到這里來玩,很吵鬧。老人很厭煩這些小孩們,不希望自己在如此吵鬧的環境中生活,但是如果直接攆他們走,恐怕達不到她所預期的目標。于是她對孩子們說,你們來陪我,我很高興,以后我每天給你們一人5元錢,孩子們都很高興,幾天后,老人說,以后給不了那么多了,每人只能給一塊錢,孩子們不太高興,但也勉強接受了。又過了幾天,老人說,以后每天只能給一毛錢了。這次孩子們不干了,他們很氣憤:這么少錢,以后再也不來了!3、漏桶理論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認為,公平與效率存在交替關系,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公平,而為了公平就得犧牲某些效率。他還提出“漏桶理論”來說明這種對立,大意是:如果對富裕的家庭征收一定的稅來資助貧困家庭,那么貧困家庭得到的資助量一定小于富裕家庭所繳納的稅收量,因為這筆資助在轉交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環節,要花費成本;同時,這種政策又會對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儲蓄投資產生影響。這樣政策就成了一個漏桶,這種漏出則代表了效率的損失。應用鏈接:然而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更多的表現為辯證統一,互相促進。一方面,提高效率的過程就是促進公平的過程。另一方面,促進公平的努力極大提高了效率。可見,要使漏桶里的水越來越多,根源就在于促進公平的努力激發了社會經濟活力,從而打開了桶上創造財富的水龍頭,使得流入的水遠多于漏出的水。4、獵人與狗一只獵狗追一只兔子,追了很久最終也沒有追到。家犬譏笑獵狗說:“個子小的反而比個子大的跑得快得多得多。”獵狗回答說:“我僅僅是為了一頓飯而跑,它卻為了性命而跑啊!”沒想到這話被獵人聽到了,第二天獵人又買來幾只獵狗,對它們說:“凡是能捉到兔子的有飯吃,沒捉到的餓肚子。”果然獵狗追的兔子明顯多了,但是個頭卻越來越小。獵人經過思考后,決定不再單純按兔子的數量分發狗糧,而是統計兔子的重量,來評價獵狗,決定獎賞。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獵狗們捉到的兔子的數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經驗的獵狗捉得越少。獵狗說:“主人,等到我們變老了,捉不到兔子的時候,還會有飯吃嗎?”獵人分析匯總這一情況,為解決獵狗們的后顧之憂,作出新的決定:只要捉到的兔子達到一定的限額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頓飯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骨頭。獵人以為這下可算解決問題了。可是,有一只獵狗說:“我捉到的獵物遠遠超過每頓飯的價值,我為什么不給自己捉兔子呢?”于是,能干的獵狗離開了獵人,給自己捉兔子去了。應用鏈接:這個故事非常通俗地解釋了分配制度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首先要明確分配的目標:是為性命而跑還是為一頓飯而跑,不同的目標激發出來的動力是不一樣的。獵人明白了這一點而引入了競爭機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壓抑了獵狗們的積極性。這就迫使獵人尋找能持續激發獵狗積極性的分配制度。一部分獵狗雖然得到了長期的飯碗,但生活水平會長期停留在較低水平使它們難以接受,于是能干者就離開了。這告訴我們,在分配制度中要考慮到貢獻與報酬應該成正比。5、實現社會公平6、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7.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備課素材.do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7.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