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按勞分配的含義。理解我國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和重要意義。(2)知道常見生產要素有哪些,理解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必然性和意義。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看問題的能力。(2)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1、按勞分配為主體。2、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必然性和意義。教學難點實行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和意義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閱讀討論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例證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多媒體視頻)2014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馬云成中國新首富(設問)請同學們思考,這個視頻的內容反映了經濟學的一個什么道理?學生:個人收入的分配或財富蛋糕如何分配問題。教師:回答的很好!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這節課要重點討論的內容。【學習新課】探究一、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知識鏈接:(PPT展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決定?學生:公有制(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個體、私營、外資)經濟共同發展;它是由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現實狀況決定的。21教育網教師: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探究二、按勞分配為主體(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完成下列填空內容)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PPT展示)(1)從適用范圍看:公有制經濟(2)從分配對象看:個人消費品(3)從分配尺度看:勞動的數量、質量(4)從分配結果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知識拓展)教師補充:按勞分配的具體表現形式(1)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公有控股企業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2)農村集體經濟中的“聯產計酬”等。www.21-cn-jy.com(課中自主學習1)小吳的爸爸是一家國有企業的總工程師,月月有工資,年終有獎金;媽媽在一家外資企業做財務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資;姑姑是農民,除了承包集體土地種植蔬菜外,兼營蔬菜收購和運輸,收入也有所增長;二叔開了一家個體雜貨店,雖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少;三叔與他人合辦一家服裝廠,自己直接經營,去年的稅后收入比小吳爸爸媽媽的收入總和還高出一倍。請問,小吳家人的哪些收入屬于按勞分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爸爸的工資、獎金收入,姑姑承包集體土地種植蔬菜所獲收入。教師:非常好!那么,我國現階段為什么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呢?(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教師點撥、總結)2、實行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來源:學,科,網Z,X,X,K](1)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占有)——共同參與分配(2)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不平衡)——不能按需分配(3)直接原因——勞動的性質和特點(存在差別,謀生手段)——不能平均分配總之,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3、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1)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2)是對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來源:21·世紀·教育·網】教師補充:在上述兩方面中,(1)還體現了效率原則,(2)還體現了公平原則4、按勞分配的地位學生:主體地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課中自主學習2)小吳家人的收入除了來自按勞分配,還來自哪些分配方式?(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觀點:(略)教師:點評、引導、總結小吳家人的收入除了來自按勞分配,還來自下列分配方式:按勞動要素(媽媽);按資本要素(姑姑);按勞動要素(二叔);按資本、管理要素(三叔)。(設問)這說明我國目前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什么特點?學生: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探究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什么是生產要素?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所必須具備的因素或條件2、常見生產要素有哪些?學生: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等(課中自主學習3)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哪些?(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觀點:(略)教師:點評、引導、總結(1)按勞動要素分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中的收入。(2)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股票、債券收入,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等。(3)按技術要素分配 :技術入股、專利轉讓所得。(4)按管理要素分配:企業高管、董事長、經理的收入。(5)按土地要素分配:出租土地、房屋的租金,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收入等。3、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的意義[來源:學#科#網](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1)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時政鏈接)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1·cn·jy·com——《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釋疑解惑)1、公有制企業或事業單位的職工只能通過按勞分配獲得收入提示:公有制企業或事業單位職工的勞動所得,即工資、獎金和津貼是屬于按勞分配,也允許他們按資本、管理和技術要素參與分配。除此之外,還有福利性收入和社會保障收入。2·1·c·n·j·y2、勞動收入與非勞動收入(1)勞動收入即勞動所得,是相對于不勞而獲的剝削收入和資本收入而言的。形式多樣,如按勞分配收入、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工資收入等。(2)非勞動收入是相對于勞動收入而言的。如利息、股息、紅利、出租房屋、流轉土地等收入。(課中自主學習4)(PPT展示材料)馬云的財富之路1. 1988-1995年,我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的一名教師。2.任教期間,我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譯社 ,賺些外快。3. 1999年,我創辦阿里巴巴網站 ,后來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CEO。4.在阿里巴巴公司,實行工資等薪金性收入和長期性股權激勵為組合的員工分享計劃,很多員工都購買了公司股份,2014年9月公司在美國上市,這些員工大多成為千萬富翁。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思考:馬云及員工的收入體現了哪些分配方式?(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學生觀點:(略)教師點評、引導、總結:既有按勞分配,又有技術、管理、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探究四、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1、根本原因: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生產決定分配)2、直接原因: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1)所有制形式或基本經濟制度→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2)公有制為主體→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什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也明白了實行這一制度的重大意義。這將有利于我們在以后的經濟生活實踐中堅持和完善這一重大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課堂檢測】1、王某一家三口人月收入13 000元。其中,王某之父是某國有企業的工程師,月收入6 000元;王某之母是外商獨資企業的技術員,月收入4 000元;王某是國家公務員,月收入3 000元。21·世紀*教育網(1)上述個人收入分別屬于哪種分配的收入?(2)上述材料體現我國現階段實行什么樣的分配制度?[來源:Zxxk.Com](3)我國現階段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分配制度?2、某集團是國有控股企業,實行高效的薪酬制度——將工資與員工的工作績效相結合,工資分配只看效果,不論資歷,由同崗同酬觀念轉變為同效同酬。該集團員工的收入分配屬于什么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用什么尺度來衡量?【課后作業】[來源:Z§xx§k.Com](回歸生活實踐)1、據報道,某集團董事長以稅前年薪酬700多萬元,多年蟬聯“內地第一高薪房企高管”。企業高管的“天價年薪”屬于何種分配方式?2、暢所欲言:請談談你家的收入來自哪些方面。【教學反思】本課內容理論性較強,抽象難懂。在教學中,本人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列舉一些他們感興趣且好理解的實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降低理論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本課教學密切聯系最新重大時政政策,增強了教學的時代感和有效性。當然,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仍然是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21cnjy.com[來源:學科網ZXXK]課時作業7 個人收入的分配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據此回答1~2題。1.下列各項對按勞分配的理解,正確的是( )A.按勞分配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B.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C.按勞分配的實質是按勞動時間分配D.按勞分配是一個永恒的范疇解析: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A項正確,應選A項。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是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B項說法錯誤,C、D兩項觀點錯誤。答案:A2.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直接的原因是(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解析:現階段我國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D項符合題意。A、B兩項雖與分配制度的原因有關,但不是直接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不應入選。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答案:D3.下表是2016年小明家的收入情況。收入來源爸爸在國有機械廠的工資收入媽媽經營個體服裝店獲得的收入哥哥炒股票獲得的收入收入金額36 000元60 000元50 000元由此可見,小明家一年的按勞分配收入、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和非按勞分配收入分別是( )A.50 000元、110 000元、36 000元B.36 000元、50 000元、110 000元C.36 000元、110 000元、50 000元D.96 000元、11 000元、60 000元解析:小明爸爸在國有機械廠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收入;小明媽媽經營個體服裝店獲得的收入60 000元和小明哥哥炒股票獲得的收入50 000元屬于非按勞分配收入;小明哥哥炒股票獲得的收入50 000元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故選B。21教育網答案:B4.我國貧富差距問題日益突出,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費中所占的份額只有4.7%,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則高達50%。關于這種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www-2-1-cnjy-com①這是由我國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②我國應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消除收入差距 ③我國應實行平均分配,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④我國應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A.①④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②說法錯誤,不可能消除收入差距;③錯在“平均分配”上。答案:A5.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辦法,保障技術成果在分配中的應得份額。這表明政府( )①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②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 ③致力于完善初次分配機制 ④發揮對再分配的調節作用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生產(技術)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強調國家完善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按勞分配為主體,①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初次分配,不是再分配,④不選。www.21-cn-jy.com答案:C6.下圖表明( )①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②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特點 ③按勞分配是我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④勞動收入是我國居民收入的主要形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城鄉居民收入是多樣的,②正確;城鄉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都屬于勞動收入,農村居民收入中的家庭經營純收入,主要來源于承包土地獲得的收入,也屬于勞動收入,由圖可知,勞動收入占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④正確;材料沒有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排除①;從材料中看不出按勞分配原則,排除③。答案:D7.在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同時,近年來,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新的資助政策和措施,如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等。這一系列資助政策的實施( )21*cnjy*com①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②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④說明我國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來源:21·世紀·教育·網】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③解析:①③是實施這一系列資助政策的意義。實施這一系列的資助政策,體現的是國家財政的作用,與縮小收入差距沒有直接關系,②不選;④與題意不符。【出處:21教育名師】答案:D8.《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就要求( )①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②貫徹社會主義分配原則,規范分配秩序 ③以富民促進公平,以公平促進富國 ④消除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A.②③ B.①③C.②④ D.①④解析:本題考查實現收入分配相對公平的知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強調效率,也要注重公平,①錯誤;收入差距只能縮小,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排除④;②③均正確。答案:A9.專家認為,中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擴中、控高”,即通過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將“沙漏形”的社會兩極向中間擠壓,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形成“橄欖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有( )①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清理和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③消除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 ④健全以稅收、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 本題考查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我國的基本分配制度已經確立,應堅持和完善,①錯誤;促進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而不是消除差距,消除差距會導致平均主義,③說法錯誤;②④中的措施有利于調節收入差距、促進收入公平,符合題意。21·cn·jy·com答案:D10.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 )①通過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②通過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③通過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增加群眾的財產性收入④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標準,保障初次分配更加公平A.①③ B.③④C .①② D.②④解析:本題考查增加居民收入的有關知識。增加居民收入,可以通過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來實現,①符合題意。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能有效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實現該目標,②符合題意。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是通過按生產要素分配獲得的,③說法錯誤。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④說法錯誤。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答案:C1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應更加注重公平,從而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舉措中體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2·1·c·n·j·y①某市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1 260元調整為1 400元 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據經營管理績效、風險和責任確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地民政局免費為60周歲以上的低保對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④某省給予社會辦托老所的床位每張每月300元財政補貼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實現公平的措施。首先要明確初次分配是在企業內部的分配,再分配原則是政府收入差距的調節。①②屬于初次分配范疇,排除;③④屬于再分配領域且有助于實現公平,符合題意。答案:D12.解決下面漫畫反映的問題,需要( )A.兼顧效率與公平,因為二者互為前提B.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C.確保工資水平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D.加大分配調節,推動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解析:本題考查如何實現社會公平,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漫畫內容看,反映的是GDP的增速高于工資增速。A中認為效率與公平“二者互為前提”是錯誤的,因為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C錯在“超過”上;D中觀點將初次分配誤認為是再分配;面對漫畫反映的問題,應該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應選B。答案:B13.近期,“征收遺產稅”再度惹來社會的諸多議論。遺產稅被界定為高收入者稅,而不是中低收入者稅。合理征收遺產稅有利于( )①調節社會成員的財富分配,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②改變現有的分配制度,實現居民之間的平均分配 ③逐步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差異 ④運用稅收調節收入,逐步解決分配中的兩極分化問題A.①③ B.①②C.①④ D.②④解析:本題以征收遺產稅引發社會爭議為背景,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為遺產稅被界定為高收入者稅,所以征收遺產稅對于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分配公平具有重要意義,①④可選。②中的“平均分配”說法錯誤;③中“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差異”的說法不準確。答案:C14.多年來,各級工會在積極推動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各省市適時提高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近5年來,全國31個省(區、市)最低工資標準年均提高幅度達 12.6%;全國城鎮非私營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2014年的29 229元增長至2016年的46 769元,年均增長12.47%。這些舉措( )2-1-c-n-j-y①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體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 ④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解析:本題考查國民收入分配的有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最低工資年均標準,提高全國城鎮非私營企業在崗職工年均工資,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①②正確。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屬于再分配的內容,③排除。各省市適時調整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宏觀調控,排除④。答案:A15.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下列圖中能夠有效解決公平問題的措施是(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解析: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及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都屬于解決社會公平的措施,③④符合題意。①②與題意不符。21*cnjy*com答案:C二、非選擇題16.2016年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狀況材料一 GDP(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總量519 32224 5657 917比上年增長7.8%9.6%10.7%注:2016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占整個GDP的比重不到40%,國際慣例一般在60%。近十多年來,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企業盈余占GDP比重從21.23%上升到31.29%。而在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21cnjy.com材料二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21·世紀*教育網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經濟信息,結合材料二從經濟生活角度,談談為什么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析:本題考查經濟生活中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相關知識。本題分為兩小問,第一小問屬于圖表閱讀類題目,考查考生對圖表的分析能力。從材料一的表和注中我們可以看出,2016年我國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且呈下降趨勢,說明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第二小問要求回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因,可以從促進消費、維護勞動者權益、實現共同富裕和維護社會公平等角度來組織答案。答案:反映的經濟信息:2016年我國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理由: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縮小社會收入差距,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推動經濟發展。②公平是把高效率的保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有利于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④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維護社會公平,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17.“曬工資”正在成為當下的一種時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最近,一份農民工的工資單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圍觀與熱議。據這份工資單顯示,有農民工的收入最高一月超過萬元,最低也在5 000元以上。不少網友尤其是白領階層的網友在表達羨慕的同時也表現出失落,也有部分網友對農民工的高工資表示認同。(1)運用收入分配的知識,談談應如何理性看待農民工的“高工資”現象。(2)“曬工資”曬出了許多人的失落。從效率與公平的角度分析,網友們怎樣才能由“曬工資”變成“曬幸福”。【來源:21cnj*y.co*m】解析:本題考查影響收入分配的因素、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回答第(1)問,要結合我國的分配制度思考“高工資”的原因;同時還要認識到“高工資”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腦體倒掛的問題。第(2)問,關鍵是思考怎么提升勞動者的幸福感。從效率與公平的角度看,一是要注重效率,為勞動者的幸福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二是要注重分配公平,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對民眾情緒造成傷害。調用教材中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知識來作答即可。答案:(1)①在我國,勞動者的收入是與勞動者的勞動數量與質量緊密聯系的。農民工的“高工資”是與其付出的勞動量相掛鉤的。網友們應理性地看待勞動付出與勞動收入的關系,不能簡單地拿工資數量作對比。②在我國,收入分配是以承認勞動差別與勞動能力的大小為前提的,農民工的工資也存在差別。這啟示白領朋友們,應著眼于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通過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來提升自己的工資水平。盲目地攀比工資數量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③網友們在對比農民工的高工資后顯示出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提高腦力勞動者的收入。【版權所有:21教育】(2)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維護收入分配公平,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②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制度。讓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③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解放與發展生產力,通過推動經濟效率的提升為分配公平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④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 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一框 教案(一).doc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 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一框 課時作業(一).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