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信息技術對農民工作影響的案例案例1信息渠道的變化讓農民收入提高“‘以色列’品種的西紅柿正暢銷呢?!焙颖蔽浒部h的李所田看到網上的這條消息,馬上進行了引種,當年畝收入3500多元。在日前召開的“中國信息通訊技術扶貧能力建設”項目經驗交流會上,記者聽到許多這樣的故事。借助電話、電視、互聯網,貧困地區的近3萬農民隨時收集技術和市場信息,生產和生活方式正悄然改變。如今在河北武安、安徽霍山的一些鄉鎮,農民們像看露天電影一樣,經常到附近的信息服務站上網沖浪?!爸袊畔⑼ㄓ嵓夹g扶貧能力建設”項目自2001年2月實施以來,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在河南商城、重慶潼南、陜西榆林等5個縣(市、區)選點示范。3年來,共建成37個扶貧信息中心和信息服務站,目前這一網絡覆蓋了7749家農戶、29226人,并逐步向周邊擴散。“有農民信息員幫助,咱們村有些文盲也能在網上查到需要的信息。”一位安徽的村干部說。以往,農民組織生產的信息來源一靠趕集,二靠在外打工的“明白人”。項目實施后,網絡和閉路電視成了主要的信息渠道。河南省商城縣的洪念仁根據網上收集的信息,將兩畝葡萄園擴大到14畝,全村葡萄很快發展到120畝,收入大幅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2個項目村中,27%的農民經常到信息服務站上網查詢信息,另有13%的農民偶爾上網。受區域條件限制,我國貧困地區科技信息的接收和反饋能力較弱,信息資源缺乏、傳輸手段落后等問題普遍存在,農戶因此無法獲取有效信息,如當前市場價格、應變氣候變化和市場變化的農業新技術等。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幫助農戶提高獲取科技和市場信息的能力,協助他們增加農作物產量、促進農產品商品化,進而持續協助他們擺脫貧困正是實施這個項目的目的。案例2網絡銷售讓地方農產品香飄萬里無需天南海北地跑市場、找買家,農民坐在家里輕點鼠標、鍵盤,就能獲得購買新鮮農產品的訂單。近年來,安徽省懷遠縣的農民通過農產品網絡交易平臺和農網信息平臺,與上海、南京等地的蔬菜超市做生意,完成了一筆筆農產品交易。該縣通過搭建網上農產品交易平臺,建立了信息發布、在線交易、物流跟蹤、食品安全等新型服務體系,以涉農網站、網頁為銷售橋梁,讓銷售、簽約“一鍵搞定”。目前,該縣已有注冊用戶11000多戶,每天通過網絡牽線,向外地銷售農產品達20多噸,新鮮蔬菜的銷售渠道已延伸到廣東、浙江等沿海市場,有的還進入香港、澳門等地區。閱讀以上案例,回答以下問題:(1)在信息技術應用前后,兩案例中的農民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生產效益等分別有哪些不同?(2)分析案例,再結合自己對農村、農業生產的認識,說說信息技術給農民的工作帶來了哪些積極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