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命題判定、概念再判斷等方式,能夠理解實踐概念、特征以及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能夠全面深刻地把握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初步利用“實踐觀”來分析現實生活。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命題的是非判定,思考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再判斷,深化對實踐本身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知行關系的討論來升華對實踐的認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加深了對實踐的理解,感受到實踐的價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實踐,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實踐的概念,全面掌握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教學難點:理解實踐的概念和特征【課堂“精講”】(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課堂探究】:(1)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2)簡要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與上述觀點的不同。(2)①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具有本質區別。②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利己主義”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具有社會性,不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③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2)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2.實踐的基本特征:(1)客觀物質性(2)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意識(3)社會歷史性:社會性和歷史性3.實踐的基本形式。教材“專家點評”闡述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容之一,理解這一內容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明確實踐的具體形式是無限多樣的,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們難以窮盡實踐的所有形式,這里只研究實踐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只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第三,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為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實踐中結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生產實踐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種基本形式并列起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課堂探究】:(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如何揭開的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想一想,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教材中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的兩句名言.以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認識來源于實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即人)對客體(即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欄目告訴我們兩點: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44)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告訴我。們()A.認識只能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生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答案:A解析:“親口吃一吃”說明只有接觸客觀事物,才能得出正確認識,直接選A項。B、C項本身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課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口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名言題化“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展快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D.發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答案:A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恰恰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故選A項。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課堂探究】:(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說法的理解。(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 怎樣才能說清楚 探究提示:(1)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一個標準判斷是非。(2)是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看事,實看實踐的結果。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標準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此,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標準。(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3)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此時,我們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個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教材此處引用的恩格斯、列寧的名言,也正闡述了這一道理。教材“相關鏈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論證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今天,我們之所以說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是真理,就是因為它經過了勒維烈科學實驗(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證明。這一欄目再次以實例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道理,同時激發我們努力學習,將來檢驗和證實一系列科學假說。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課堂探究】:這位歸國博士為什么要來到草原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所謂學以致用,也正是強調這一道理。教材引用毛澤東和陸游的名言論證了認識的目的在于實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正確的態度。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束之高閣,或空談一陣,并不實行,這是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態度。教材“相關鏈接”提供的故事告訴我們,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應該表示為:行——知——行或實踐——認識——實踐(包括創新),這一公式從實踐出發,又落腳于實踐和創新,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的道理。【知識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