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由吳祖強、杜鳴心、王燕樵、施萬春、戴宏威作曲。中央芭蕾舞團根據梁信同名劇本改編。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編導。1964年在北京首演。舞劇的音樂對塑造洪常青、吳清華等的舞蹈形象起了積極的補充和襯托作用。貫穿始終的娘子軍連的主題是對全劇主題思想的概括,表現了娘子軍這個戰斗集體的音樂形象:劇中兩個主要人物也各有其特定的音樂主題,洪常青的主題簡樸奔放、豪邁有力:吳清華的主題性格鮮明,充滿強烈的反抗精神:這兩個主題隨著劇情的展開而貫穿、發展。序幕的女聲領唱與合唱,采用了海南民歌音調,表達了勞苦大眾斗爭和反抗的呼聲。第一場最后一段三人舞,音樂真摯懇切,深沉動人。第二場吳清華敘述身世并要求參軍的一段小提琴獨奏,如訴如泣,充分表達了人物內心對光明的渴望和向往。第四場快樂的女戰士以及軍民聯歡的一段混聲合唱,輕快明亮,生氣勃勃。第六場洪常青英雄就義的一段音樂,悲壯深沉而具有英雄氣質。全劇的音樂,人物性格鮮明而有戲劇性,在處理民間音調和交響性發展手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可以說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參照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革命的歷史背景相結合,是藝術領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舞劇1964年首演,1970年被拍成電影作為“樣板戲”在全國放映,“文革”之后,它曾一度沉寂達十年之久,進入90年代,當人們拉開一段歷史距離去審視這一中國特定時期的作品,從藝術的角度,重新給予它高度評價: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膽地運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軍事題材,它是中國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時也是一部謳歌偉大女性的代表作品。這部舞劇在美國、英國、俄羅斯、丹麥、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上演,為中國芭蕾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紅色娘子軍》介紹十年內戰時期,海南島農家姑娘吳清華,由于家中貧窮,被惡霸地主南霸天強搶為奴。她幾次想逃出地主的樊籠,結果還是被抓了回去投進陰森的水牢。有一天,南霸天家來了一個華僑巨商,清華又被作為禮品轉到了那位“巨商”手中。巨商把她帶到路途中放了。清華回頭看看這位年輕英俊的巨商,感到驚奇和迷惘。她冒著風雨,越過樹叢,一路急速奔跑,來到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瓊崖獨立師里一支完全由勞動婦女組成的戰斗連隊——紅色娘子軍。當她見到黨代表洪常青時才明白,放走她的那位華僑巨商就是黨代表洪常青喬裝改扮的。清華與地主南霸天有不共戴天之仇,她要復仇。在一次偵察任務中,清華見到南霸天,兩眼冒出怒火,她不顧偵察紀律,擅自開槍射擊南霸天,結果暴露了目標,使南霸天逃脫。洪常青對她的錯誤進行了批評教育,使她提高了覺悟。后來,南霸天勾結國民黨軍隊進犯根據地,洪常青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后,為了掩護戰友撤退,負重傷被俘,英勇就義。不久,紅軍解放了椰林寨,擊斃了南霸天。戰斗中,清華因表現英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接任娘子軍連黨代表職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紅色娘子軍》介紹.doc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賞析.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