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論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有自覺運用哲學基本問題的觀點認識、分析和把握社會生活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要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教學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課堂“精講”】復習導入: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同回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一)唯物主義【課堂探究】:P.12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 談談你的看法。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板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課堂練習:判斷下列觀點屬于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1)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2)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3)存在即被感知。 (4)巧婦難為無米之炊。(5)“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6)心外無物。(7)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課堂探究】:P.12(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 (2)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觀點屬于唯物主義。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板書)(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板書)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列舉主要代表觀點:1、中國古代的。(P.12探究二……)五行說:陰陽說:形神說:(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氣理說:(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人死如火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太虛,一實者也;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2、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3、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4、德國費爾巴哈認為,“人不是導源于天,而是導源于地;不是導源于神,而是導源于自然界”。5、德謨克利特則提出原子和虛空是萬物本原,不同形態和重量的原子構成不同的事物。(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板書)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板書)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總結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圖表)代 表觀 點唯物主義總體觀點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基礎形式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把哲學上的物質等同于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費爾巴哈培根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概念等同于哲學物質概念,缺乏辯證法思想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二)唯心主義【課堂探究】:P.13(1)人的靈明和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 沒有人的靈明就沒有世界嗎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但從中引出了錯誤的結論,為什么 (2)雖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認為人的意識決定客觀物質,因而導致了錯誤的結論。◇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唯心主義思想:“8”就是發、“4”就是死。喜鵲報喜、烏鴉報喪。慧星出現,不祥之兆。死生由命,富貴在天。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板書)(1)主觀唯心主義(板書)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列舉主要代表觀點:1、孟子:“萬物皆備于我”2、慧能禪宗:“仁者心動,心生心滅。”3、宋明陸王心學:陸九淵:“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王陽明:“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P.13探究三)4、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5、笛卡爾:“我思故我在。”6、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7、馬赫:“物是感覺的復合。”8、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課堂探究】:P.13(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點 (2)你認為理和天地萬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客觀唯心主義(板書)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列舉主要代表觀點:1、老子的道家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宋代程朱理學:朱熹:“理生萬物”、“理在事先”。(P.13探究四)3、古希臘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4、德國黑格爾:“客觀思想”“絕對精神”。5、各種宗教思想,如“上帝創世說”。◇總結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圖表)◇總結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大括號框架)◇判斷并說明理由(課件)4、哲學史上兩個對子、兩大陣營(板書)縱觀哲學發展的歷史,我們除了看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外,還可以看到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但是,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這主要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知識小結】本課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手,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而分析唯物主義及其三種基本形態,并對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義及其兩種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學發展史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是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大派別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